公司董事会属性、团队效能和财务绩效[文献翻译]

合集下载

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引言:在当今高度竞争和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绩效的提高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董事会是企业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构成与运作方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效能和业绩。

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中的一类成员,其独立性和专业性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过去二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在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深入理解独立董事在企业绩效提升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独立董事的定义和职责独立董事作为公司董事会中的一种角色,是并非公司高级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独立代表,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和管理公司内部运作,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其在董事会中的发声权与影响力都被认为是构成其有效履职的重要条件。

二、独立董事在提升企业绩效中的作用独立董事在企业绩效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中立意见和建议: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职位使其具备提供中立和公正意见的能力。

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避免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利益冲突,通过给予意见和建议来指导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经营决策。

2. 监督公司治理:独立董事担当着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运作程序的监督和评估职责。

他们的存在可以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保证公司遵守法律、准则和规范。

3. 传递企业声誉和信任:独立董事作为对外沟通的窗口,他们的专业性和声誉也影响着公司在市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度。

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增加公司的声誉和信誉度,提高公司在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中的信任,进而推动公司绩效的提升。

三、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独立董事通过其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督效应: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监督作用可以帮助发现和纠正公司内部管理上的问题,有效提高公司决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

通过监督,独立董事可以促进公司的规范运行,提升公司的经营质量和绩效水平。

董事会声誉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

董事会声誉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

ACCOUNTING LEARNING187董事会声誉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文/余立霞摘要:董事会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的绩效,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本文将从董事会声誉方面着手,通过文献梳理来研究这个问题。

关键词:董事会声誉;公司绩效一、董事会与声誉相关文献综述在公司治理方面,对于个体声誉的研究主要是体现在董事和经理人的研究。

对独立董事声誉的研究起源于国外。

独立董事声誉的概念是由Fama 和Jensen(1983)提出的,也是他们最先开始研究独立董事声誉的重要性。

他们假设独立董事有动机发展自己作为决策专家的声誉,那么在高层管理决策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独立董事为了获得和保持良好的声誉,以及增加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价值,并不会冒着风险与企业高管合伙侵蚀股东财富。

若是公司破产或者发布负面消息,独立董事的声誉也受到影响,因为市场上发布负面消息,会导致其人力资本价值降低。

不可否认,在一个长期博弈的社会中,声誉确实有激励作用,但是也有经理人为了维持良好的声誉暗箱操作,或者是拥有了良好的声誉后,利用声誉来损害公司价值,谋取私利。

Malmendier 和Tate(2007)论证了由于获得各种奖项而成为明星CEO 们在获奖之后,为了维持已有的光环试图向证券市场报告良好的企业财务绩效,不惜铤而走险进行盈余管理,并且在获奖之后CEO 们的薪酬都有显著的增长,但是却花更多的时间参加与公司利益无关的活动。

声誉机制在中国市场上是否真的起作用。

谭劲松等(2003)认为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主要是通过经济利益和声誉机制两个方面,而通常用声誉机制激励约束独立董事被认为是对成本较低且有效的手段,因为舆论相信,只有独立董事在其任职的公司中本着客观与独立的精神进行监督和决策,才能在市场提高声誉,增加其人力资本的价值。

独立董事会珍惜已有的声望和荣誉,不会和企业高管串通合谋侵蚀股东财富,反而会利用其任职的董事职位向市场传递关于自身价值的信息,这意味着独立董事会因此坚守岗位履行董事职责,维护自己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监督者的声誉。

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市场环境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关键的竞争优势。

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企业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强创新和变革。

董事会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董事会特征简介董事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织架构,负责决策和领导企业的各项工作。

董事会成员通常由经营者、管理者、董事长等不同类型的人员组成。

董事会特征指的是董事会成员的属性和身份特点,包括董事会规模、成员结构、领导成员等。

董事会规模是企业董事会人数的大小。

一般来说,董事会规模越小,越能提高决策效率和实施力。

成员结构是指董事会中不同成员的比例和组成。

这包括性别、种族、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

领导成员是指董事会主席、总裁、CEO等高管人员。

二、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实践中,企业董事会规模的合理之处一直引起了讨论。

过大的董事会规模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而过小的董事会规模可能会存在信息不足、专家不足、多样性不足等问题。

那么,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绩效到底有何影响呢?一些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

在董事会规模比较小(通常为5到11)的情况下,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企业绩效逐渐提高。

然而,当董事会规模过大(通常为14人以上)时,企业绩效开始显著下降。

这种U型关系的存在,表明企业董事会规模的合理性非常重要,企业应该在考虑企业规模的情况下,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和角度。

2. 董事会成员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董事会成员结构(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对企业的发展和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年中,对董事会多样性的理解,不断地发生变化。

对于性别多样性,一些研究表明,董事会中女性成员比例越高,企业的绩效表现就越好。

这似乎是女性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营造区别于以往传统领导观点的新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

2024年最新公司董事会职责

2024年最新公司董事会职责

2024年最新公司董事会职责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和政策,并监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

董事会的职责会根据公司的性质和规模有所差异,同时也会受到法律和监管的制约。

以下是2024年最新公司董事会的一些主要职责,供参考:1. 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董事会负责确定公司的长期目标和战略方向,并确保公司在实施策略时遵守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

董事会也需要评估公司的业务环境和市场动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2. 任命和监督高级管理层:董事会负责任命和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包括首席执行官(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拥有能力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推动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3. 审核和监督财务状况:董事会需要审查和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报表、预算和财务政策。

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健康,并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4. 监督公司治理和合规: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程序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并确保公司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

董事会还需要确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并及时披露重要信息。

5. 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的业务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并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

董事会需审查和监督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并与股东和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和合作。

6. 评估和管理风险:董事会需要评估和管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商业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拥有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应急计划,并对重要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

7. 沟通和协调利益相关方关系:董事会需要与公司的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的决策和行为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并反映股东的意愿。

8. 遵循道德和道德标准:董事会需要确保公司在商业活动中遵循道德和道德标准,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研究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研究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研究近年来,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董事会作为企业决策的核心机构,对企业的运营和业绩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董事会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以相关研究为依据展开讨论。

首先,董事会治理的结构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董事会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

内部董事通常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而外部董事则是不直接参与公司日常运营的独立人士。

研究发现,具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绩效。

外部董事不仅带来了独立的意见和专业知识,还可以对内部董事进行监督,从而减少了潜在的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

其次,董事会的决策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高质量的决策需要董事会成员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经验,以便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项研究发现,当董事会成员具备更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时,企业的绩效也更为出色。

此外,具有多元化的董事会也更有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多元化的董事会能够汇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提高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然而,董事会的治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研究发现,当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时,可能导致内部信息的不对称,影响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此外,一些董事会成员可能由于个人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的决策,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代理问题”。

董事会治理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绩效。

除了董事会治理的结构和决策质量,企业绩效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股东治理、高管团队素质、公司文化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表现。

因此,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绩效。

最后,通过研究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价值。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董事会治理方面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来制定适应自身实际情况的治理策略。

综上所述,董事会治理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董事会特征方面,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独立性、多样性以及薪酬等因素都对企业绩效产生了影响。

董事会规模较小的企业倾向于表现出更好的绩效,而董事会独立性和多样性对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

董事会薪酬水平与企业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向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机制,以及发展更多有效的董事会治理实践。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董事会的建设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企业绩效、实证研究、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多样性、董事会薪酬、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总结、启示与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征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其构成、规模、独立性、多样性和薪酬等方面的特征,都可能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绩效、财务表现和长期发展。

深入探讨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表现以适应市场需求。

优秀的董事会可以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帮助公司制定明智的决策,提高经营绩效。

深入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实证关系,为公司治理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摘要: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并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最高治理机构。

董事会特征会影响到董事会所做出的决议,继而影响到公司绩效。

因而,通过研究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关系可以找到董事会特征中影响公司绩效的因子,对这些因子加以利用,可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基本每股收益、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选取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董事会中影响公司绩效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董事会薪酬数和董事会持股数。

因此,若想提升公司绩效,一个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对董事会的激励机制与公司绩效联系起来。

关键词:公司治理;董事会特征;公司绩效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Abstract: In a stock corporation, the board is elected by the shareholders and is the highest authority in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corporation. It performs the company resolution on behalf of the shareholder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rd will have influence on the resolution made by the board, which in turn have effects on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us,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the factors which have most valuable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can be foun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se factors, we can then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s, I chose the EPS, the Tobin Q value and the return on net assets as indicators of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With the data from the listed companies, I di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muneration and the stock hold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re the two factors which have the maximum influence on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I suggest to link the board remuneration and the stock holding packages with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orporate performance一、绪论(一)研究目的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并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最高治理机构。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三对董事会结构同公司绩效研究的总体评论通过以上的综述回顾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还很不完善对其进行构建和完善仍需较长的过程近些年对于董事会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各个方面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不一致有的甚至差距很大还有研究所选取的方法并不一致所以得到了很多种不同的结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9 期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文杰
【摘
要】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是公司经营的核心问题 , 尤其在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 董事会的治理结构更受到各国学 、 , 者 公司治理机构与组织的关注 因为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加强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对抗金融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 , 国内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探讨也逐渐升温 。本文对海内外近十年在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
·116·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10).9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9 期
以芬兰的 900 家中小企业为样本, 研究了公司董事会规模与 结果发现, 以行业的资产报酬率反映 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的企业获利能力与董事会规模显著负相关; Loderer 和 Peyer ( 2002 ) 以瑞士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证明了董事会人数与公 司价值的负相关关系; Yawson ( 2006 ) 以英国 1994 ~ 2003 年 间遭遇了业绩下滑的大量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 结果表明拥 有更大规模董事会的公司, 更不太可能对业绩的下滑作出解 雇雇员的反应。孙永祥、 章融( 2000 ) 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519 家 A 股公司作为样本,对托宾 Q 值、 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与董事会规模关系的实证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 在负相关关系。 宋增基和张宗益( 2003 ) 通过中国上市公司 结果显示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小, 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公司业绩可能较好; 陈军和刘莉( 2006 ) 发现, 董事会规模与 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 业绩水平随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而下 降; 曹力林( 2006) 运用 EVA 这一衡量公司治理业绩的新指 标, 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董事会规模 EVA 回报率呈负相关关系; 蔡月锋( 2006) 以 38 家 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方法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 以下结论: 公司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业绩存在负相关关系。 Koontz( 1967 ) 的研究指出, 最优的董事会规模介于 5 ~ 13 人之间, 董事会太大会使董事会成员倾向于依赖他人的工 董事会太小则不足以充分行使职能; Tricker ( 1994 ) 的实 作, 证检验显示, 与董事会规模较小的公司相比, 董事会规模在 12 人至 17 人之间的公司有更好的市场业绩; 于东智( 2004 ) 以在深、 沪证交所上市的 1088 家公司为样本, 以 1997 ~ 2000 年度为研究区间, 研究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实 二次曲线的转折点大约在 9 证结果显示二者呈倒 U 型关系, 个附近, 董事会人数不多于 9 人时, 其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 相关,董事会规模继续增大时,董事会工作的低效降低了公 司的绩效; 叶亚飞( 2005 ) 通过对反映公司规模的资产总额 、 资产净值和反映公司绩效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 净资产收益率 的分析发现, 并不存在对任何一个公司都适用的董事会规 模, 确定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必须考虑公司资产规模 、 经营绩 效及面临的经济环境等因素, 与公司资产规模相互匹配 、 能 够最大限度的代表广大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 精干高 便于协调的董事会规模才是最佳的董事会规模; 杨海芬、 效、 李志远和胡汉祥( 2007 ) 指出董事会有一个适度的规模, 过小 过大的董事会规模会导致较低的公司业绩; 曲丽清( 2007 ) 发 现, 就董事会规模而言,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明 显的 U 型曲线关系, 董事会规模在 9 ~ 11 人之间时公司绩效 明显高于其他董事会规模下的公司绩效 。 少数的实证研究未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 相关关系。Mitsudome 和 Weintrop ( 2007 ) 对 1992 至 1996 年 日本 174 家大型公司进行研究, 并没有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 司绩效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 陈哲( 2002 ) 主要从我国上市公 司内部治理结构出发,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 以董事会规 独立董事和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通 模、 结 过建立多个包括财务指标在内的数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果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郑文坚 ( 2004 ) 以随机抽样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 得出当前我国上 市公司董事会规模、 独立性与财务绩效皆不存在显著相关关 系的结论; 唐清泉和罗党论( 2005 ) 以深圳市场 2001 ~ 2003 年数据为样本, 得出结论董事会规模和建立委员会与公司业 闰丽荣和郜亮亮 绩之间 的 关 系 都 不 具 有 显 著 性; 李 斌, ( 2005 ) 利用民营上市公司 2001 ~ 2003 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 三年来董事会建设渐趋规模, 而公司业绩却逐年 分析表明, 下滑,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的关系, 也不存在二 次关系; 王宗军和李红侠( 2007 ) 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因素与 财务困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以 1998 ~ 2005 年被 ST 的 公司及其配对样本共计 528 家作为研究样本, 发现董事会规 模以及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对困境发生的概率无显著影响 。 ( 二)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 。 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 间关系在实证领域总体来说有三种不同结论: 即独立董事制 负相关论和不相关论。 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论 、 Jensen 和 Meckling( 1976 ) 是最早证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 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学者之一; 美国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 ( IRRC, 2000 ) 在 1998 年所作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董事会的独 5 年内股东总回报率为 立性等于或低于 20% 的 31 个公司中, 52. 5% , 在董事会的独立性等于或高于 90% 的 38 个公司中, 5 年内股东总回报率为 64% , 在独立性低于一半的 231 个董 其平均的总回报率为 78. 1% , 而董事会独立性为五 事会中, IRRC 分之四或更高的 231 个公司的回报率则高达 93. 1% , 的研究还显示, 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公司的价值也呈正相关关 这表明具有积极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比那些具有被动的非 系, 独立董事的公司运行更好 。 国内研究中, 高明华和马守莉 ( 2002 ) 通过对 2001 年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 所上市的已经设立独立董事的 83 家公司研究发现, 我国独 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有非常弱的正相关关系; 邹津( 2007 ) 以沪市 A 股上市公司 2003 年 ~ 2005 年的数据为样本, 实证 结果表明: 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与经营业绩之间呈微弱正相 关; 高雷、 罗洋和张杰( 2007 ) 以 2004 年沪市与深市公司作为 样本,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特征对公司绩效的 在考虑了独立董事比例与其他独立董事制 影响。研究发现, 独立董事的薪酬、 年龄、 出席会议比 度特征的交叉影响后, 率、 居住地与上市公司注册地的一致性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 关。 与上面研究证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的观 点不同的是, 一些国外学者从实证结果中得到了相反的结 论: 独立董事与业绩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 较早论证独立董事 wood 和 Jones 制度 与 公 司 绩 效 间 负 相 关 的 有 Cochran、 ( 1985 ) 、 Kesner( 1987 ) , 他们认为, 内部董事对公司绩效有正 面影响, 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反而不会提高公司绩效, 与公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作者:林伟来源:《商情》2013年第19期【摘要】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重要的决策和治理机构。

董事会的特征影响着董事会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公司经营绩效,本文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分离”状况、董事激励、董事会会议次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的关系。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公司绩效,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是由董事组成的、对内掌管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

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也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

董事会的治理效率关系到公司经营绩效和股东利益。

董事会的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董事会的治理效率,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董事会规模是指董事会成员人数。

董事会规模的大小和公司的规模有关,大公司的董事会规模通常比较大。

更多的董事一般能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帮助企业提高决策质量。

但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运作成本和协调成本较高,董事搭便车的代理问题也较严重,因此大规模董事会的效率会低于小规模董事会。

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影响取决于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董事会规模增大的协调成本大于由于董事会规模增加所产生的收益时,规模的增大会降低公司的绩效。

Lipton and Lorsh(1992)提出应当限制董事会规模,建议把董事会的规模控制在10人以内,最好是7—9人。

国内外学者关于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存在四种结果:两者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和呈倒U型关系。

Eisenberg (1998)、何卫东和张嘉颍(2002),刘箐(2010)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Coles等(2005)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于东智和池国华(2004),王昱(2011)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向锐和冯建(2008)、龚辉锋(2011)研究表明两者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近年来,董事会特征在上市公司的治理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的特征与素质对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特征的董事会在公司绩效中的作用。

首先,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一部分,他们应不受控股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独立行使职权,以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监督和约束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其次,董事会的规模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适度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更好地协调内外部利益,提高公司的治理效能和运营绩效。

过大或过小的董事会都有可能导致决策效率的降低和治理缺陷的产生。

因此,合理控制董事会的规模对于提高公司绩效至关重要。

第三,董事会的多样性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董事会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行业和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为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思考和决策支持。

多样的董事会可以避免群体思维的出现,减少风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绩效提升。

第四,董事会的专业性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董事会成员应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公司提供战略性的决策支持。

专业化的董事会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减少经营风险,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绩效。

此外,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董事会关系和沟通能力有助于加强团队合作和决策质量,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同时,董事会成员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协调也是保证公司稳定运作和公司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公司的行业环境、市场竞争和治理机制等因素也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

绩效考核论文参考文献

绩效考核论文参考文献

绩效考核论文参考文献绩效考核论文参考文献的合理引用总的来说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绩效考核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郑敏芝,宋延军.战略性绩效管理: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3)[2]丛亮滋.基于平衡计分法构建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9(04)[3]张宇.罕王矿业公司员工业绩评价体系再设计[D].东北大学2012[4]梁秀岩.F高等专科学校教职工业绩评价体系优化设计[D].东北大学2012[5]汤甜.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社会企业业绩计量指标体系构建[D].东北大学2011[6]李字庆.SMART原则及其与绩效管理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9)[7]何凌燕.工行D市分行S支行绩效考评体系改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8]王景利.元宝山发电厂绩效考评体系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4[9]朱涟.宏红家电公司绩效考评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7[10]吕明.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的研究与再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5[11]张涛.基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财会学习.2007(02)[12]潘马琳.关键业绩指标(KPI)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活力.2006(07)[13]蒋跃进,罗彪,梁梁.全绩效管理系统[J].企业管理.2005(07)[14]牛立新,李西卿,刘国斌.目标管理和KPI法在设计绩效考评内容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05(07)[15]何龙.隆升公司员工绩效考评体系设计[D].吉林大学2008[16]郭彩虹.湖南九芝堂医药公司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17]吕明.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的研究与再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5[18]任静.KPI在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难题:是硬评分还是软评分[J].特区经济.2005(05)[19]宁洪波.长沙矿山研究院机械厂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6参考文献二:[1]王亚荣.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8)[2]高畅宏.中小企业绩效考核问题诊断与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3]刘军胜.绩效考评工具评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11)[4]邓华.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J].科技咨询导报.2007(07)[5]杨胜奇.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6]马文亮.中国农业银行邢台分行员工绩效考核研究[D].河北大学2013[7]金芙蓉.连云港金希普传播有限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0[8]陈建军.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车架厂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09[9]李淑勤.隐规则对中小企业绩效考核影响初探[J].企业活力.2007(01)[10]赵静杰,庞博.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现代[11]庞晓东.天元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12]代家龙.胜利油田效能监察重点项目跟踪监督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13]焦国敏.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14]罗爱民.胜利油田海洋石油开采成本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15]刘升华.陕西明德集团成本构成与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16]石俊.提升核心竞争力视角下西王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17]吴建华.对我国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21)[18]陈敏,马东晓,易树平,乔胜普,向东.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05)参考文献三:[1]胡燕.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9(04)[2]曹雪梅.图书馆人力资源金字塔结构综论[J].现代情报.2008(09)[3]孙柏瑛,祁光华编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马莉.科研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5]张凤茂.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4[6]周颖.CAAA研究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7]徐颂陶主编.新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8]田文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绩效反馈的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9]白永利.科研团队潜规则与建言行为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4[10]杨彬彬.基于加权超网络模型的科研组织知识共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1]黄美静.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质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2]谢宣正.层次分析法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2005(11)[13]符大文.论事业单位引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14]杨慧敏.浅谈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B)[15]吕芳.论360度绩效考评在我国企业的有效实施[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16]李建邦.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陕西水利.2007(02)[17]张含希.宝特钢公司培训基地搬迁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18]马喆.沈阳地铁清分信息系统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19]果美娜.ManagementGame环境下GEM公司蓝宝石系列腕表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D].东北大学2010[20]杨爽.XHLN公司薪酬管理方案的再设计及其实施[D].东北大学2012[21]王金开.CF工厂薪酬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东北大学2009[22]张砷.MG环境下TIMELESS公司2013-2015年TimeSong品牌腕表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D].东北大学2012。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文章在考虑股权结构(股东性质和股权集中度)的情况下,对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

具体而言,在不同的股东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下,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董事会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均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公司绩效;股权结构一、引言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在以往的研究中,单纯研究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居多,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法律、体制背景,中国的上市公司股份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不同的股权结构下(本文将股东性质和股权集中度定义为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同的股权结构对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一)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尚没有统一定论。

Jensen(1993)、Yermack(1996)、沈艺峰等人认为规模较小的董事会在协调、沟通和制定决策方面都显著优于规模大的董事会;而Dan等(1999)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反而更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而于东智等实证研究认为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由于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构,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各董事分工必将越来越细,这将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另外,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独立董事人数必将有所增加,从而使董事会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无论股权结构如何,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

(二)董事会的独立性判定董事会是否独立的特征之一是独立董事的人数。

Fama和Jensen(1983)认为,独立董事能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而Yermack(1996)研究认为,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损于公司的市场价值。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综述。

首先讨论了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包括董事会独立性、规模、机构和多样性等因素。

接着分析了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联。

在对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管理实践建议。

本文通过系统综述现有研究,深入探讨了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重要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公司绩效、独立性、规模、机构、多样性、研究综述、结论、管理实践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砠究综述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组织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机构,其特征对公司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董事会的独立性、规模、机构以及多样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已有文献,可以发现不同的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各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关系。

本文旨在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一次全面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揭示不同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结合实际管理实践,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旨在提升董事会的治理效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公司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董事会作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的特征对公司的战略制定、监督和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董事会的特征包括成员的能力、经验、独立性、规模、机构和多样性等方面,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董事会成员的能力和经验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

公司董事长岗位职责

公司董事长岗位职责

公司董事长岗位职责公司董事长(Chairman of the Board)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承担着关键的领导和监督责任。

下面是公司董事长岗位职责的一个详细解析,其中包括董事长的职责、权力和责任。

一、董事长的职责1.主持董事会会议:董事长负责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确保会议的高效进行。

他/她负责制定会议议程,确保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为其他董事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文件。

2.领导战略规划:董事长在与其他董事和高管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

他/她要确保公司的战略与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相一致,从而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

3.监督公司的运营:董事长负责监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

他/她要确保公司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要求,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健康,公司的风险得到适当管理。

4.代表公司:董事长是公司的代表,他/她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合作伙伴、政府机构等)保持紧密联系。

他/她要通过公开演讲、参加业务会议等方式,向外界传递公司的信息和价值观。

5.推动公司文化:董事长要带头推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他/她要确保公司内部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正常运转,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和团队协作。

6.评估董事会绩效:董事长要定期评估董事会的绩效和效能,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他/她要确保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能力和背景与公司的需求相匹配。

7.建立高效的董事会:董事长负责确保董事会的高效工作。

他/她要促进董事会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积极发言和意见讨论,并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

8.维护股东利益:董事长要确保公司充分尊重和保护股东的权益。

他/她要与股东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确保公司的决策符合股东的利益。

9.监督风险管理:董事长要确保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并监督公司的风险控制工作。

他/她要与内部风控机构合作,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10.维护公司声誉:董事长要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他/她要确保公司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董事会的绩效评估

董事会的绩效评估

董事会的绩效评估第一篇:董事会的绩效评估董事会的绩效评估董事会绩效评估是保证有关健全公司治理的一些具体做法能够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其包括董事会自身的绩效评估、对CEO的绩效评估文/仲继银董事会绩效评估是保证有关健全公司治理的一些具体做法能够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

早在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在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就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应建立公正透明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董事和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独立董事、监事的评价应采取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董事会自身的绩效评估● 董事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对董事会的业绩进行明确和有规律的评价有很多好处,如提高董事会履行其对股东、公司和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的有效性,增强股东对董事会的了解;提高董事会自身运作的效率,促使董事会提高水平,并加强对公司工作的责任感。

董事会评估其自身作为公司领导集体的运作绩效的开展有难度,最重要的是应该先启动这一进程,然后再逐步修正和改进。

一个合适的起点是,董事会成员们一起讨论他们自身在董事选聘、委员会运作、评估公司项目、评估CEO、提出重要问题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扭转局势等方面履行董事职责的情况如何。

董事们可以各自填写好评估问卷,然后再集体讨论和评估所得到的结果。

因为个性、背景、资历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评估每一位董事对公司和董事会的贡献可能很难。

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自我评估和比照评估打分系统。

加强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工作,或者单独建立一个公司治理委员会,对董事绩效评估工作有很大帮助。

当董事们面临重新选举的时候,由董事会/公司治理委员会进行的绩效评价是重新提名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公司治理是综合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领域,最好的董事会绩效评估方法可能来自于公司之间的相互学习。

产生于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向榜样学习”方法,现已被应用到了董事会管理领域,可以帮助公司开发自己的董事会绩效评估和公司治理最佳做法。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董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织,其特征和运作方式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关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

董事会特征是指由董事会成员的属性和构成、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等因素组成。

首先,董事会成员的属性和构成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多样性背景的董事会成员能够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和经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例如,拥有行业专业知识或国际经验的董事会成员可以在公司面临挑战和机遇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研究还发现,拥有高学历和专业背景的董事会成员倾向于在公司决策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影响公司绩效的提升。

其次,董事会规模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

过大或过小的董事会规模都可能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较小的公司通常能够更好地进行意见表达、决策制定和监督,因为人数较少可以减少信息传递和协调的成本。

然而,董事会规模太小也可能导致缺乏多样性的观点和经验,影响决策的决断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对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董事会独立性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起到监督和提供专业意见的作用,能够减少利益冲突和减轻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内部政治问题。

研究表明,拥有合适比例的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绩效。

此外,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委员会角色也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这是因为独立董事在监督和决策方面通常能够保持相对的客观和中立,有利于公司制定出长期的发展战略。

然而,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公司属性等因素都可能对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

此外,个别董事会成员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的因素可能会干扰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证研究是必要的,以深入了解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

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事会作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对于企业的运营和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董事会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领域。

董事会是一个独立的、有权力的机构,他们有责任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监督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

管理层是公司的日常运营者,他们需要进行公司的决策和执行。

董事会则负责监督管理层的行为,确保管理层遵守公司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层的业绩达到企业目标。

此外,董事会还需要审批企业资本预算及重大交易等事项,确保不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董事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

研究发现,董事会的大小、董事的独立性、董事的经验、董事会的委员会设置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企业绩效。

因此,董事会的治理结构需要符合公司的特定需求和市场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董事会的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规模过大的董事会可能会影响决策的效率,还会引起决策方向的分歧。

另一方面,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容易出现管理层的“随便放手”、监管缺陷的问题。

因此,董事会的大小需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环境进行权衡。

董事的独立性同样是董事会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

独立的董事有利于保障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决策视角。

然而,很多公司在董事产生选择时只考虑董事的背景和专业知识,而无法保证他们能够保持独立性。

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任命程序和管理制度,以确保董事的独立性。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董事的经验。

经验丰富的董事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方向,也能帮助董事会制定更好的决策。

而对于那些刚刚担任董事的人来说,需要提供培训和指导,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委员会的设置也是董事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制定合理的委员会结构,确保能够完整地监督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财务、战略、人力资源等领域。

一个好的委员会结构能够提高治理效率,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Corporate Board Attributes, Team Effectiveness andFinancial PerformanceA Team-Based Model of Corporate Board EffectivenessThe existing literature examining teams and knowledge-based work groups demonstrates a causal link between team practices or attributes, effectiveness, and outcomes (Cohen and Bailey, 1997; Kirkman and Rosen, 1999; Marks et al., 2001). Extending o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eam effectiveness, some governance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focus on managerial competence and empowerment arguments to help explai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Davis et al., 1997; Hendry, 2002; Shen, 2003). In their seminal theoretical work, Forbes and Milliken (1999) integrated literature on corporate boards and team effectiveness arguing that board effectiveness is identified by the same criteria as many previous models of team effectiveness. Further, they suggest that the various board demographics typically used in board research, such as insider/outsider ratio, board size, and tenure, are expected to influence overall team effectiveness independently. Similarly, Sonnenfeld (2002) describes effective boards as being distinguished by ‘robust, effective social systems’ and contends that board demographics between Forbes Magazine’s (2001) most-admired and least-admired companies are actually similar. This suggests tha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and of themselves do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high-performing and low-performing boards. Sonnenfeld (2002, p. 106) goes on to state, ‘We need to consider not only how we structure the work of a board but also how we manage the social system a board actually i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 of Papadakis et al. (1998) that decision-specific and relationship attributes, rather than board demographics, represent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Drawing from both the corporate board and groups/teams research, we argue that the same conditions enabling workgroups to achieve their goals should be related to corporate board effectiveness. Others have acknowledged this relationship, but in aless explicit way (e.g. Daily et al., 2003; Finkelstein and Hambrick, 1996; Finkelstein and Mooney, 2003; Huse, 2005; Sonnenfeld, 2004a). So rather than develop an original model of boards as teams, we apply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attributes of highper forming teams to boards of directors (Mohrman et al., 1995). Hence, we recognize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p input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depend on factor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group under study and the specific criteria of effectiveness that are being considered (Forbes and Milliken, 1999; Mathieu et al., 2008).We apply a model of group effectiveness that fits within a larger framework that has dominated groups and teams research for decades (Cohen and Bailey, 1997; Mathieu et al., 2008). Although it has been modified and extended over the years, the basic input–process–output model (IPO) holds that contextual factors and other individual and team level antecedents ‘enable and constrain’ (p. 412) team member interactions and define team processes which in turn drive task effectiveness (Mathieu et al., 2008).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eam inputs using an established model derived from years of research on employee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Cotton, 1993; Galbraith, 1973; Lawler, 1986; Vandenberg et al., 1999). Specifically, we draw upon Mohrman et al.’s (1995) model of team effectiveness, which is based on five key attributes of highperforming groups, and has been previously applied to corporate boards (Conger et al., 2001). The key attributes highlighted in this model include: (1) knowledge that is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organization’s needs and requirements; (2) current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drawn from multiple sources and perspectives;(3) sufficient power to reach independent decisions, as well as to evaluate and challenge the CEO; (4) sufficient incentives, typically achieved through rewards systems to align directors’ and owners’interests; and (5) sufficient opportunity and time for the board and committees to prepare for and complete tasks.By applying this established model of group effectiveness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boards in several ways. First is to empirically demonstrate that board effectiveness is related to the same team input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impact group performance in other contexts. Second is to provide an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their relationship to actual board task performance. While many of these attributes have been examined independently for their relationships to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we test them together for their relationships to board performance as rated by directors themselves.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e draw on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discuss each of these five team attributes and present hypotheses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to overall board effectiveness.Knowledge and board effectiveness. Board research has long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directors’ abilities, judgm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o effective governance (e.g. Copeland and Towl, 1947). Coming from a 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corporate boards, knowledge has most often been conceptualized as the stock of information or background expertise that directors possess in aggregate. These areas of expertise contribute to overall cognitive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scope and quality of the board’s decisions and its effectiveness (Hillman and Dalziel, 2003; O’Neal and Thomas, 1996). Given that direct measurement of board knowledge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obtain, various studies have used a number of different proxies as measures of board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knowledge over the years. These include board interlocks (Haunschild and Beckman, 1998), board member functional background (Carpenter and Westphal, 2001), and board tenure (Golden and Zajac, 2001; Westphal and Zajac, 1995).While these various measures of board knowledge are important,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board knowledge into good strategic decisions depends on several moderating factors. There should be sufficient diversity among board members to promote discussion of a wide range of options (Hillman et al., 2002), the group norms and process contribute to the open airing of opinions (Sonnenfeld, 2002),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benefits of specific types of knowledge are context specific. For example, Carpenter and Westphal (2001) found that board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with specific challenges facing a company (such as an unstabl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r a takeover bid) improved monitoring as well as advice and counsel. This, in turn, improves firm performance in specific contexts.Board Effective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Prior research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suggested multiple ways in which boards may contribute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e.g. Conger et al., 2001; Forbes and Milliken, 1999). From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effective boards strengthen ties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by generating business ties and maintaining a positive corporate image (Bazerman and Schoorman, 1983). Effective boards are also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Johnson et al. (1996) argue that effective boards allow top managers to tap the breadth of knowledge possessed by outside directors to complement the depth of firm-specific knowledge of executives. Using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boards are given the ability to advise, deliver feedback, and enhance strategy formulation (Sundaramurthy and Lewis, 2003; Westphal, 1999).From an agency/control perspective, effective boards provide a necessary check on top management (Dalton and Kesner, 1985), providing oversight and tying executive rewards to performance (Sundaramurthy and Lewis, 2003). Generally speaking, boards are expected to evaluate company and CEO performance and take action when needed to protect shareholder interests (Golden and Zajac, 2001). Thus, board effectivenes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roles, including collabor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should be related to company performance (Cohen and Bailey, 1997; Sundaramurthy and Lewis, 2003).There i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corporate boards that has examined a number of board actions to determine whether boards are behaving effectively from a shareholder perspective, including studies of CEO compensation, the adoption of poison pills, adoption of greenmail and other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e.g. Conyon and Peck, 1998; Frankforter et al., 2000). However, we know of no previous studies which have been able to directly measure board effectiveness from inside the boardroom in a way that might be used to directly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black box’ between board practices or attributes and performance. Given the number of previous studies that have tied many of the aforementioned board attributes to company performance, we expect that board effectiveness will actually act as a mediator of theboard attributes–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that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governance scholars.Moreover, we suggest that examining these attributes together, based on theory derived from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ms, has the advantage of potentially integrating this vast set of studies into a more coherent story of how the practices work together to support better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example, Roberts et al. (2005) argue that a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boards is for directors to become engaged in carrying out their various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company. This requires a significant time commitment to learn and keep up with the various intricacies of the company’s operations and time is a serious constraint for most directors (Carter and Lorsch, 2004; Lorsch and MacIver, 1989). Shen (2005) supports this argument but suggests that without appropriate incentives in place the likelihood of directors willingly putting in the time to adhere to their duties is low.This mediating role of board effectiveness is implied in previous boards research although not empirically tested. For instance, Golden and Zajac (2001) show that board demography and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affect strategic change. This essentially implies that board attributes impact board effectiveness, leading to higher-quality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higher level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milarly, Forbes and Milliken’s (1999)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shows how board task performance (i.e. board effectiveness) acts as a mediator, or intervening construct, between board processes and firm performance. Further, they argue that board characteristics are antecedents to task performance. Following these arguments and the many previous studi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boards of directors to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the corporation (Baysinger and Butler, 1985), we propose two more hypotheses:Hypothesis 1: Corporations with more effective boards will demonstrate higher level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Hypothesis 2(a–e): Board effectiveness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attributes – (a) knowledge, (b) information, (c) power, (d) incentives, (e) opportunity/ time –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Taken together, the seven hypotheses discussed above test the comprehensive model that boards with sufficient knowledge, information, power, incentives, and opportunity/ time are more likely to be effective, and more effective boards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superior corporate performance. Figure 1 visually demonstrates the overall model.Sample and Data Collection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method variance, each stage of the hypothesized model was operationalized using various types of survey and/or archival data. The data for some of the board attribut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measure were drawn from an annual written survey of the directors of all Fortune 1000 companies conducted by Korn/Ferry International, an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search firm,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ata were taken from the survey of 1996 boards in which 1151 chief executives, inside directors, and outside directors responded.Survey data were then matched with archival data on boards taken from proxy statements filed with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the Institutional Brokers Estimate System (IBES), and the Investor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Center (IRRC), which publishes detailed listing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visions for individual firms. The IRRC data are derived from several sources, including corporate bylaws and charters, proxy statements, annual reports, and 10-K and 10-Q documents filed with the SEC. Finally, company performance data were taken from the COMPUSTAT database for years 1995–98.In order to match the survey data with archival information, company names were recorded for as many respondents as possible using two different methods. Directors were asked to give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for the board that they described in the survey, but this question was strictly optional. Second, company names were taken from the return address on the envelopes in which the director returned the survey. Due to specific instructions on the survey, this method was only used when the respondent self-identified as an inside director of a firm.[2] This process originally identified 420 board members from 335 different publicly-tradedcompanies.In cases where there were multiple respondents from the same company, one was chosen at random to represent that particular board. There were 71 companies for which there were two or more respondents. Fifty-seven of these had only two respondents, with a maximum of five directors responding from a single board. An evaluation of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between respondents from the same company was made with the 71 boards that could be identified as having multiple respondents. Paired sample t-tests indicated that one group of 71 responses c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a second group. Overall, directors from the same company agreed 64–84 per cent of the time,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question. There were 39 companies for which complete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all 11 items used to measure board effectiveness from two directors. Even with a small sample of repeat responses we were able to fi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espondents.Source:G. Tyge Payne,George S, Benson and David L.Finegold,2009. “Corporate Board Attributes, Team Effectiveness and Fin anc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pp.11译文:公司董事会属性、团队效能和财务绩效基于团队的董事会效率模型现有研究团队和基于知识的工作小组的文献表明,团队之间的行为或属性,效能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ohen 和Bailey, 1997; Kirkman 和Rosen, 1999; Marks 等,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