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 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 文学” 1. “文学”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的 文学” “文学”
《论语·先进》: 论语·先进》 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 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邢昺《论语注疏》 邢昺《论语注疏》: 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
按: 这是将“文学”拆解为“文章”和“博学” 二义。邢昺的注解有明显的“望文生义”的意 味,很难说是确解。王利器批评邢昺“以文学 为文章”,乃是“以狐为狸”,“以瑟为箜篌” (引桓谭语)。
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语: 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语: 文学,谓善先王典文。 按: 所谓“善先王典文”,意为对前代典籍文 献学的很好. 据《荀子·非十二子》、《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容斋随笔》(卷十四)等文献所 述,子夏恰是孔门弟子中传先王典籍最力者。 《先进》篇的“文学”可理解为“文献之 学”,即有关前代文献的学习。
按: 在先秦两汉的有关文献中,“文学”与 “文章”分别甚明。 “文学”表示一种学术,“文章”则表示 口头或书面的言文字作品。 后三处“文章”是指所著述的语言文字作 品。正如王利器先生所言:“是文学之于文章, 在当时,二者固不可混为一谈也。”
2.“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的“文 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的“ 学”
《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难言》 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 《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按: 前一句是从反面说明拒绝对前代文献的学 习,依靠质朴取信,会被认为鄙陋;后一句则 是从正面说明学习《诗》、《书》等古代文献, 按古法行事,会被人称颂。前后对照,互文见 义,“文学”具体即指有关《诗》、《书》等 文献的学习。
梁代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专述文 章作者之事,《文学传序》即是对当时文章之 学的评论和总结。 隋代姚思廉的《梁书·文学传序》、《梁 书·文学传后论》和《陈书·文学传序》、魏 征《隋书·文学传序》、李延寿的《南史文学 传序》和《南史·文学传论》等,所言“文学” 之义都基本与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相 同。
按: 阮氏将文有偶韵的起因归为书写不便与易 于口舌相传两点,乍看之似有理,细审之则不 然。汉语书面语历史提供的事实正与之相反: 先秦之文如诸子、《春秋》三传撰于“漆书刀 削”之世,却基本上是散行文体,而韵偶大行 时,却正是纸帛代简的魏晋时期——此其一。 其二,阮氏摭拾《文言》中比偶之句以为 骈偶之文树立楷模,乃是将文章中的骈偶因素 视为文体的要求,这在逻辑上无法立足。 其三,既言“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 又何须复归于偶韵成文?这是阮氏的自相矛盾 处。
《墨子·天志》: 墨子·天志》 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 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 荀子·王制》 《荀子·王制》: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史记·孝武本纪》 《史记·孝武本纪》: 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 卿。 后汉书·蔡邕传》 《后汉书·蔡邕传》: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学多谬,俗儒穿凿,疑误 后学。
3.文学观念的分化:文笔之分 文学观念的分化:
萧统《文选序》 萧统《文选序》: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 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 以芟夷,加之剪截?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 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 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 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 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 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 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 亦所不取。
仅从实用角度看待韵偶的文章(文学)史 意义是很难解释圆通的,声律、骈偶盛行的社 会土壤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精神与艺术精 神在人世生活的全面勃兴与弥漫,情感的丰盈 与泛滥才是追求韵律骈偶的内在动因。
《文心雕龙》中类举的这些有韵之文:诗、 骚、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 碑、哀吊、七、连珠、谐隐等,这类文章或言 志、或缘情、或体物、或谐趣、或流连哀思、 或美盛德形容。 它们突出了声韵比偶,但韵偶的目的不是 为了易于口耳传事;它们突出了语言,但语言 的修辞目的不在于 “陌生化”。是音乐性与 情感性,而不是实用性与陌生化,才是对这类 文章特征的最切至的描述。语言的“陌生化” 是西方叙事文学的典型修辞,而语言的音乐化 则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内在旨趣。
且学说者,犹不可感人耶?凡感于文言者, 在其得我心。是故饮食移味居处縕愉者,闻劳 人之歌,心犹怕然。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睹 眇论则以为恒言也。身有疾痛,闻幼眇之音, 则感慨随之亦。心有疑滞,睹辨析之伦,则悦 怿随之矣。故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凡好学者皆然,非独仲尼也。以文辞、学说为 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局就有句读者,谓之文辞;诸不成句读者,表 谱之体,旁行邪上,条件相分,会计则有簿录, 算术则有演草,地图则有名字,不足以启人思, 亦又无以增感,此不得言文辞,非不得言文也。 诸成句读者,有韵五韵分焉。诸在无韵,史志 之伦,记大人鬼异事则有感,记经常典宪则无 感,既不可齐一矣。持论本乎名家,辨章然否, 言称其志,未足以动人也。
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辅修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辅修 2010 2010年 2010年9月
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二部分 西方“文学”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西方“文学” 文学性” 第三部分 “文学性”的稀释与蔓延 文学死了(会死) 结 语 文学死了(会死)吗?
扬雄《法言·渊骞》 扬雄《法言·渊骞》: 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 见,文章亦不足为也。 汉书·公孙弘等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书·公孙弘等传》: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 马迁、相如。 儒林传序》 《儒林传序》: 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刘劭《人物志·流业》 刘劭《人物志·流业》: 能述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 也。
《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何晏《集解》引东汉马融语: 何晏《集解》引东汉马融语: 文者,古之遗文也。 按: 此处“学文”意为学习古贤留传下来的文 献。
《论语·雍也》: 论语·雍也》 君子博学于文。 皇侃《论语义疏》 皇侃《论语义疏》: 言君子广学六籍之文。 按: 此处对“博学于文”的解释显然比前面对 “文学”的解释要恰当。考虑到古汉语单音节 词组合灵活的特点,此两处的“学文”与《先 进》篇的“文学”也就是“学习古代文献”与 “古代文献的学习”之间的区别。
过秦之伦,辞有枝叶,其感人顾深挚,则本诸从 横家。然其为论一也,不可以感人者为文辞,不感者 为学说。然言有韵,其不感人者亦多矣。《风》、 《雅》、《颂》者,盖未有离于性情,独赋有异。夫 宛转哀隐,赋之职也。儒家之赋,意存谏诫,若荀卿 《成相》一篇,其足以感人安在?乃若原本山川,极 命草木,或写都会城郭游射郊祀之状,若相如有《子 虚》,扬雄有《甘泉》、《羽猎》、《长杨》、《河 东》,左思有《三都》,郭璞、木华有《江》、 《海》,奥博翔实,极赋家之能事矣。其亦动人哀乐 未也?其专赋一物者,若孙卿有《蚕赋》、《箴赋》, 王延寿有《王孙赋》,祢衡有《鹦鹉赋》,侔色揣称, 曲成形相,嫠妇孽子,读之不为泣,介胄戎士,咏之 不为奋,当其始造,非自感则无以为也,比文成则感 亦替,此不可以一端论也。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发展
“文学 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 文学” 1. “文学”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的 文学” “文学” “文学 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 文学” 2. “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的 文学” “文学” 文学观念的分化: ”“笔 3.文学观念的分化:“文”“笔”之分
至於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 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 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 集之。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有四。夫子门 徒,转相师受,追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 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 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 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 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 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 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 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 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章太炎《文学要略》 章太炎《文学要略》: 文学者,凡有以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 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 皆称文。 或言学说、文辞所由异者,学说以启人思, 文辞以增人感,此亦以往之见也。何以定之? 凡云文者,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者而为言,故有 成句读文,有不成句读文,兼此二事,通谓之 文。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 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 渊,以为固。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引上语按: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引上语按: 案文笔之别,以此条为最鲜明。其于声律 以外,又增情、采二者。合而定之,则曰有情 采声韵者为文,无情采声韵者为笔。然自永明 以来,声律之说新起,所重在韵,但言有韵为 文,无韵为笔。虽然,若从梁元帝之说,则文 笔益不得以体制分也。
钟嵘《诗品序》 钟嵘《诗品序》: 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 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 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 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 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 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 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 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 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阮元《文言说》 阮元《文言说》: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 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 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许氏《说 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 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 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 有延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 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 间,始能达意,始能远行。此孔子于《易》所 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诗、箴、铭、 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
标志事件: 标志事件:
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在儒学、玄学、 史学之外另立文学馆。(涵盖经、史、子、集 四部)
《世说新语·文学》虽仿照《论语·先进》 首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四科,但“文学”的外延已大为扩展,其中不 仅列有马融、郑玄这些研习儒家文献的“文学” 之士,而且有何晏、王弼、钟会、向秀等以注 玄谈玄著称的“文学”之士,有支道林这样的 精研佛学的“文学”之士。《文学》篇还记载 了众多关于当时人所写文章如支道林《即色 论》、左思《三都赋》、刘伶《酒德颂》、庾 阐《扬都赋》、袁宏《东征赋》等的谈论,表 明有关文章的写作和评赏也已归在“文学”之 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