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4.1《观察和解剖蚯蚓》word教案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4.1《观察和解剖蚯蚓》word教案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4.1《观察和解剖蚯蚓》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0be8ea4028915f804dc25f.png)
课题:4.4.1观察和解剖蚯蚓
课型:实验课
实验目的:
1、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3、初步学会解剖蚯蚓的技能。
实验器材:
材料:蚯蚓。
器具:解剖剪、蜡盘、尖头镊子、解剖针、大头针、放大镜、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
1、将活蚯蚓放在蜡盘里,观察它的运动方式。
2、用手触摸蚯蚓的表面,了解蚯蚓身体分泌黏液,用手顺着蚯蚓体表分别向前
和向后触摸蚯蚓,探究它运动方式的机理。
3、观察蚯蚓的体色,辨认它的背腹;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观察它的环带。
学会区分死蚯蚓身体的前后。
4、用剪刀沿着蚯蚓身体后端背面正中线稍偏左的地方剪开它的体壁,然后由后
向前一直剪,剪到它的前端(注意:解剖时,剪刀头要往上挑起,以免刺破蚯蚓的内脏)。
将蚯蚓剪开的体壁翻向两侧,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
5、观察蚯蚓的体腔和隔膜。
注意隔膜的着生部位,它与体表分节的关系。
6、由口腔开始,从前到后依次观察蚯蚓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并指出它们的名称。
注意这些器官的形状和位置。
7、用放大镜寻找和观察蚯蚓消化管背面中央,寻找它的背血管;在肠的腹面中
央寻找它的腹血管和腹神经索。
讨论:
1、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和背腹?
2、蚯蚓靠什么来感受周围信息的?教后记:。
《蚯蚓》教案(通用
![《蚯蚓》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6b409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5.png)
《蚯蚓》教案(通用《蚯蚓》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环节动物”,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蚯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生态价值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分类地位、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掌握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2. 学会观察和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界的关爱,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蚯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及其生态价值。
难点:蚯蚓的内部结构和生态价值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标本、解剖工具、显微镜、投影仪、教学PPT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蚯蚓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对环节动物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1)展示蚯蚓的生活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节动物。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展示与讲解(1)展示蚯蚓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讲解蚯蚓的分类地位、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
(3)通过PPT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深入了解蚯蚓的生态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蚯蚓(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蚯蚓标本、观察盒、放大镜等。
(2)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小组交流,分享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蚯蚓的生态价值(1)讲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分析蚯蚓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随堂练习:蚯蚓的特征及生态价值(1)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蚯蚓》2. 内容:环节动物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内部结构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的生态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说明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 答案:(1)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许多环节,具有刚毛;头部有口,尾部有肛门。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e48f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9.png)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识别蚯蚓,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学会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3)掌握蚯蚓的呼吸方式,理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学会与同伴合作,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蚯蚓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2)学习蚯蚓的生活习性,如夜间活动、喜好湿润环境等。
2. 蚯蚓的生态环境(1)了解蚯蚓在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下的分布情况。
(2)探讨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蚯蚓。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如“蚯蚓是怎么运动的?”“蚯蚓的生活习性是什么?”2. 观察蚯蚓:(1)分发蚯蚓,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
(2)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细致观察蚯蚓的外部结构。
3. 小组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蚯蚓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生命尊重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土壤,记录蚯蚓的出现情况,了解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
3. 调查家庭周围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蚯蚓及其生活环境。
六、教学拓展:1. 蚯蚓的生理特点(1)了解蚯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2)探讨蚯蚓的排泄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 蚯蚓的利用价值(1)了解蚯蚓在农业、园林、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
《实验九 观察和解剖蚯蚓》教案
![《实验九 观察和解剖蚯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93ed7931b765ce05081487.png)
实验十一观察和解剖蚯蚓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蚯蚓的解剖和观察,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环节动物的重要形态特征,如动物进化到了环节动物时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和发达的真体腔;由于有了发达的真体腔,环节动物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器官系统。
同时,通过观察和解剖,认识动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并学会使用解剖无脊椎动物的工具和一般解剖方法。
二、实验准备蚯蚓的体形大小相差很大,长度小于30mm的为小型,在30~100mm 以之间的称中型蚯蚓,大于100mm的为大型蚯蚓。
一般大型蚯蚓适宜用来解剖。
我国大型蚯蚓主要有链胃蚓科、正蚓科和巨蚯科的蚯蚓。
其中分布最广泛、种类最多的是巨蚓科中的环毛蚓属的蚯蚓。
环毛蚓属蚯蚓的特征是刚毛环生;环带在第14~16节;雄性生殖孔位于第18节,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砂囊一个,位于第7和8节之间至第10和11节之间,我国已经发现了133种环毛蚓属的蚯蚓。
另外我国养殖最多的蚯蚓是赤子爱胜蚓,属于正蚓科,爱胜蚓属。
这种蚯蚓刚毛对生,每节只有4对刚毛,位于腹部两侧,每侧两对;环带马鞍形,在第25~33节,共占9节;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15节两侧,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
(一)采集和饲养采集蚯蚓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温暖和雨后的晚上或者清晨,在蚯蚓排泄物附近挖取。
一般大雨后常常有较多的蚯蚓出现,采集到的蚯蚓可以放入容器内饲养。
只要保持容器内的蚯蚓密度不要过分拥挤,并保持一走的湿度和投以树叶或菜叶,或者投以猪、牛、羊的粪都可以使采到的蚯蚓正常生存。
(二)实验用标本的制备可以让生活状态的蚯蚓在制备前24h或更长的时间内停止进食,待排出粪便后喂质量分数为10%的琼脂(洋莱),再进行麻醉,也可以直接麻醉。
麻醉时将蚯蚓洗干净,放入清水中,逐滴加入酒精或白酒,在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10%左右时,静置1~2 h待蚯蚓麻醉后,用水洗去蚯蚓体表的黏液,直接用于解剖。
(三)解剖用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解剖蜡盘、解剖刀、蚯蚓的横切面切片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范文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6418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d.png)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背景:蚯蚓是学生比较熟悉又陌生的小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整个身体柔软,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没有眼,但有感光细胞,运动方式为蠕动,主要靠身体内的环肌和纵肌交替收缩及刚毛的配合完成。
二、设计思想: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际上是一个连续过程,要做好这个实验,关键在于学生饲养好蚯蚓,并做好观察记录,因为教材旨在通过通过学生平时熟悉两种陆生动物(蚯蚓和家兔)为代表的观察和研究,来说明陆生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环境的,因此,我们必须挖掘教材所蕴藏内涵和外延,以利于教学。
所以,本探究实验应该是从提前安排学生在校外采挖蚯蚓开始。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和观察,了解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2、概述环节动物特征;3、通过学生采集和饲养蚯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相适应的生物学概念;4、通过饲养蚯蚓,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运动、呼吸);2、难点:蚯蚓运动快慢比较实验、刚毛及粘液的作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采集蚯蚓(强调学生外出采集蚯蚓时必须注意安全,以防事故发生);2、并要求给蚯蚓一个舒适安静的家,教师向学生介绍观虫器的制作方法;①取大小矿泉水瓶各一个,用剪刀剪去上半截;②将小矿泉水瓶置于大矿泉水瓶之中;③在矿泉水瓶内加一些土壤,注意土壤湿度。
要求学生自制观虫器,写好观察笔记(学生在家饲养蚯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仔细观察的过程,但学生观察可能无序,作为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顺序,并提醒学生真实填写好观察日记)3、观察内容由老师提示在观察饲养蚯蚓时注意以下问题:①你在什么地方采集到蚯蚓的?②土壤的水分、土质情况如何?③根据采集地点分析蚯蚓生活的环境怎样?④你观察到蚯蚓的活动时间如何?⑤蚯蚓吃的是什么?学生自我完成,回校上课进行交流。
初中生物解剖蚯蚓教案
![初中生物解剖蚯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0a4f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f.png)
初中生物解剖蚯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蚯蚓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蚯蚓解剖的步骤及相关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蚯蚓模型或真实的蚯蚓标本;
2. 解剖工具:剪刀、镊子、放大镜等;
3. 解剖图或解剖视频。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蚯蚓这种常见的蠕虫生物,引导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地下生活方式。
2. 实验操作:
(1) 将蚯蚓放在实验盘中,观察其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
(2) 用镊子提起蚯蚓的前部,用剪刀从中间向两侧剪开,展示蚯蚓的内部结构。
(3) 逐步解剖蚯蚓,展示其主要器官如消化道、神经系统等,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学习。
(4) 让学生根据解剖过程,填写蚯蚓解剖实验报告,包括解剖步骤、器官名称和功能等内容。
3. 总结: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对蚯蚓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总结中强调蚯蚓在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
1.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3. 结合实际生活和环境,让学生对生物的相关知识产生实际应用和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蚯蚓这种常见的生物,并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观察蚯蚓科学教案
![观察蚯蚓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c2ba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4.png)
观察蚯蚓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2.难点: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实验观察蚯蚓的行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蚯蚓对土壤的贡献,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巩固练习: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蚯蚓行为的观察实验,记录并分析结果。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观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蚯蚓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2.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观察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实践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实验材料:蚯蚓、土壤、玻璃容器等。
2.教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图片、视频等。
3.图书资料:相关教材、科普书籍等。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蚯蚓。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环节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实践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4.2《观察和解剖蝗虫》word教案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4.2《观察和解剖蝗虫》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91ab93844769eae009ede7.png)
课题:4.4.2观察和解剖蝗虫课型:实验课实验目的:1、知道蝗虫的外形特点,了解其与环境的适应。
2、知道蝗虫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了解其各器官的功能。
3、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实验器材:材料:蝗虫。
器具:解剖剪、蜡盘、尖头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1、观察蝗虫的外形。
2、解剖蝗虫。
3、观察蝗虫的内部器官、系统。
通过观察和解剖,归纳蝗虫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
1、取一只蝗虫,放在蜡盘中央,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1)观察蝗虫的外骨骼,它有什么功能?(2)观察蝗虫的头部器官,找到复眼、单眼、口器、和触角。
用镊子小心拆下蝗虫的口器,这样的结构适于怎样的取食方式?(3)观察蝗虫的胸部。
胸部有几对翅?每对翅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功能是否有差异?胸部有几对足?每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足的功能各有什么不同?(4)观察蝗虫的腹部,找到气门。
2、解剖蝗虫(1)用剪刀沿着蝗虫身体左侧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端剪至头部,另一侧用同样方法剪开。
用镊子仔细地将背部的外骨骼右前向后揭开。
(2)观察蝗虫的气管、消化道和消化腺等结构。
(3)观察蝗虫的生殖腺。
讨论:蝗虫的哪些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教后记:各班教学观察蝗虫外形时,先指导学生从前到后依次观察头部、胸部和腹部内容完成情况由于使用福尔马林浸制的蝗虫标本,对学生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带来较大的的各个器官。
然后再做深入一些的实验。
课堂情况反馈困难,教师要做好示范和实验指导。
其他。
观察蚯蚓教案
![观察蚯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3058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0.png)
观察蚯蚓教案教案标题:观察蚯蚓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资源:1. 蚯蚓模型或实际蚯蚓2. 放大镜或显微镜3.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4. 学生笔记本或观察记录表5.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展示蚯蚓模型或实际蚯蚓,向学生介绍蚯蚓的形象,并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例如:“你们了解蚯蚓吗?你们有没有见过蚯蚓?”知识讲解:2. 介绍蚯蚓的基本特征:使用图片或实际蚯蚓向学生展示蚯蚓的身体结构、颜色、长度等特征,并解释它们的用途和功能。
3. 介绍蚯蚓的生活习性:解释蚯蚓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蚯蚓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泥土中。
观察实践:4. 分发放大镜或显微镜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蚯蚓的身体细节,如皮肤、感觉器官等。
鼓励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提醒他们使用科学术语进行描述。
5. 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蚯蚓在泥土中的活动。
鼓励学生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觅食行为等,并记录下来。
讨论与总结:6.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并与他们一起总结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7.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和养分循环等。
8.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关于蚯蚓的问题,并指导他们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拓展活动:9. 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个蚯蚓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蚯蚓的繁殖、蚯蚓的食物链等,并鼓励他们撰写一篇小研究报告或制作展板。
评估方式:10.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11. 检查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 评估学生对蚯蚓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将观察蚯蚓的经历与其他动物的观察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不同动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a212b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3.png)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现象。
激发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寻找蚯蚓。
讨论法:学生相互分享对蚯蚓的观察结果,提出问题。
第二章:蚯蚓的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2.2 教学内容: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身体细长,环节明显,体表湿润。
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植物根茎为食。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
讲解法:教师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第三章:蚯蚓的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蚯蚓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蚯蚓实验,观察蚯蚓的行为。
3.2 教学内容:蚯蚓的观察:观察蚯蚓的运动、呼吸等行为。
蚯蚓实验:实验一:观察蚯蚓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行为;实验二:观察蚯蚓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3.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蚯蚓的行为。
实验法:学生进行蚯蚓实验,观察蚯蚓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
第四章:蚯蚓的作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蚯蚓对人类生活的益处。
4.2 教学内容: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蚯蚓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
蚯蚓对人类生活的益处:蚯蚓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益处。
讨论法:学生讨论蚯蚓的作用和人类如何保护蚯蚓。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对蚯蚓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学生反思对蚯蚓的认识,讨论如何保护蚯蚓的生活环境。
5.3 教学方法:反思法:学生反思对蚯蚓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第六章:观察蚯蚓的实验技巧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熟练的观察蚯蚓的实验技巧。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蚯蚓采集和饲养方法。
6.2 教学内容:蚯蚓采集技巧:如何寻找蚯蚓,采集蚯蚓的方法。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5b77d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识别蚯蚓,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学会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
(3)掌握蚯蚓的呼吸原理,了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学会合作交流,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蚯蚓的呼吸原理及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 教学难点:(1)蚯蚓的呼吸原理。
(2)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蚯蚓的相关知识。
(2)准备观察蚯蚓的实验材料,如蚯蚓、土壤、放大镜等。
(3)设计观察蚯蚓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准备:(1)预习蚯蚓的相关知识。
(2)准备好观察蚯蚓的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激发学生对蚯蚓的兴趣。
(2)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
2. 知识讲解:(1)讲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体色、体表特征等。
(2)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如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3)讲解蚯蚓的呼吸原理,如呼吸器官、呼吸过程等。
(4)讲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如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
3. 观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蚯蚓,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让学生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如在湿润土壤、干燥土壤中的反应。
(3)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如身体伸缩、体表湿度变化等。
4.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分析蚯蚓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2)让学生思考蚯蚓的呼吸原理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需求。
(3)讨论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呼吸原理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观察蚯蚓初中生物教案
![观察蚯蚓初中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633a3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2.png)
观察蚯蚓初中生物教案
目标:让学生能够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深入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短视频介绍蚯蚓的外观特征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准备:提供透明玻璃容器、土壤和蚯蚓,让学生在容器里放入适量的土壤,并放入
蚯蚓进行观察。
3.观察实验:学生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包括爬行、进食等行为,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促进土壤通气、改善土壤结构等,引导学
生思考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6.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描述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蚯蚓的行为和特征,并
思考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加深对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五篇范例]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0196c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d.png)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观察蚯蚓实验教案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一、目的要求:1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二、用具、材料:烧杯,放大镜,透明塑料瓶,湿棉球,干土,粗纸板,光滑玻璃板,水,三、方法步骤:1课前准备工作,四人一组挖蚯蚓(记录好蚯蚓的生活环境并将挖蚯蚓的过程以故事形式向同学们讲述;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身边的花草树木及其生存环境,注意安全)。
2分组观察蚯蚓,(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观察),(讲解观察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时地用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并将各组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老师先布置好任务并指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交流讨论。
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运动的快?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
(老师加入其中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最后要提醒学生做完实验后一定要把蚯蚓放回到大自然四、教学策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活动如挖蚯蚓发现蚯蚓生活的环境及到什么地方找得到蚯蚓,观察蚯蚓的运动会联想到爬行的快慢,即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激情和兴趣。
五、巩固练习:1观察蚯蚓应先观察外形特征,看得出蚯蚓体型呈-------------形,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组成;身体上有一较粗且色淡的结构叫---------,与之相近的一端是-------,较远的一端是-------。
2用手触摸体表的感觉有:一面较粘滑,一面有粗糙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会发现着生有许多的------------。
观察时,要不停擦拭蚯蚓体表为什么?--------------------------.3探究活动中,如果你所探究的是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那么你设计的实验变量时-----------;如果你探究的实验是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运动快?则作出的假设是----;前者得出的结论是--------------,后者得出的结论又是------------------------。
2019-2020年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2《解剖并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word教案
![2019-2020年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2《解剖并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c65bbcec3a87c24128c400.png)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2019-2020年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4.2《解剖并观察花和
果实的结构》word教案
一、实验目的
1.认识花的基本结构,说出花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2.学习解剖和观察花结构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用具
当地的时令花朵,镊子,放大镜,载玻片,刀片,大头针,32开白纸。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观察花的结构。
A.取一花朵,仔细观察花朵的外形和各部分的颜色,识别花朵的各部分。
B.在白纸上写好花朵从外到内名称,用镊子摘下花朵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分别放在白纸上的相应名称旁。
C.用镊子取下一个花药放在白纸上并压破,用放大镜观察花粉。
D.将雌蕊的子房放在载玻片上,用刀片纵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内的胚珠,并用大头针将胚珠挑出来。
3.整理器材。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O一四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试题(九)
《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评分表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1efbc50029bd64793e2c36.png)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观察与饲养蚯蚓一、教材分析在生物圈中,动物种类繁多,不同类群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教科书在编写时从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等角度阐述不同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材在本部分设置了一个分组实验,通过观察蚯蚓来探究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接触生物学科,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生活中,学生对常见的蚯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探究来获取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生活习性和适于土壤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运动等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教学中用到的技术:导入——在图片、音乐等由多媒体播出手段的辅助下,使故事更加形象生动。
观察——PPT展示,更加形象生动。
智慧教室交互式的问答,让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实验——先思考问题,通过智慧教室系统进行交互式交流,让学生先对一些问题进行前期处理。
探究——PPT解析的提醒,清晰了然。
投影技术进行展示示范,起到引导作用。
智慧教室系统进行交互式交流,特别运用了抢答。
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学生更加明确。
提升——利用PPT图片和视频理解了解更多有关蚯蚓的知识。
教学评价——投影展示规范实验操作,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评价更即时,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导入→1.观察→2.实验→3.探究→提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环节一】导入:教师讲述关于蚯蚓的传说:蚯蚓的故事:传说天上原来有10个太阳,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而第十个太阳却躲到了马齿苋的后面,后羿怎么也找不着它。
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
![实验教案 观察蚯蚓](https://img.taocdn.com/s3/m/a72330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2.png)
实验教案观察蚯蚓教案标题:实验教案-观察蚯蚓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蚯蚓的外部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和执行简单的实验。
教学准备:1. 蚯蚓(足够数量供学生观察)2. 放大镜或显微镜3. 透明容器或玻璃器皿4. 湿润的土壤5. 水6. 叶子或其他食物7. 纸和铅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蚯蚓的话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蚯蚓的了解和观察经验。
2. 提问学生,蚯蚓是什么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有什么特点?实验前准备(10分钟):1. 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容器或玻璃器皿中。
2. 准备湿润的土壤,放入容器中,以提供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
3. 准备水和叶子或其他食物,以观察蚯蚓的饮食行为。
实验过程(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
2. 学生观察蚯蚓在湿润土壤中的行为,例如蠕动、钻入土壤等。
3. 给蚯蚓提供水和叶子或其他食物,观察蚯蚓的饮食行为。
4. 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绘制蚯蚓的简单草图。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草图。
2. 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例如为什么蚯蚓喜欢湿润的土壤,它们为什么会钻入土壤等。
实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从实验中学到的关于蚯蚓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实验的感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生物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它们的特点和行为。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的记录和草图,评估他们对蚯蚓特点的理解程度。
观察和解剖蚯蚓
![观察和解剖蚯蚓](https://img.taocdn.com/s3/m/f3fecb2d01f69e3142329450.png)
观察和解剖蚯蚓姓名学校考察评价:【实验目的】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
3、学会解剖蚯蚓的方法。
【实验材料】活的蚯蚓,玻璃棒,解剖盘,解剖剪,大头针,蜡盘,棉球,聚光小电筒。
【方法步骤】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取一条活蚯蚓,观察:体节、环带;怎样区别蚯蚓的前端、后端?用手指在蚯蚓身体腹面抚摸,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二、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玻璃棒分别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看看分别有什么反应?用手电筒光照射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看看分别有什么反应?三、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1、剪开蚯蚓体壁前端以左手中指和食指夹住蚯蚓前端,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段,身体背面向上。
以右手持解剖剪,在拇指与无名指夹住的部位略偏背中线的右侧,将解剖剪插入体壁并稍向上挑,向前剪开体壁。
剪到前2~4节时要特别注意,以免破坏脑神经节。
2、从以上下剪处向后用同样的方法剪开体壁后端。
3、将剪好的蚯蚓放在蜡盘中,先找到环带的位置,将蚯蚓靠近蜡盘长端,用大头针以45度角向外倾斜插住环带正中的一侧于蜡盘上。
用同样的方法插住另一侧。
环带正中是第15节,这时一边用解剖刀划开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一边向前每5节的两侧各插一根大头针,插到前面的14节左右时节间隔膜越来越厚,肌肉很多,需用剪子将隔膜和肌肉剪开,再插大头针。
插完前端后,以同样的方法向后每10节或每20节两侧各插一根大头针,直至肛门。
4、完成上述步骤后,用清水加入到蜡盘内,水量以浸没蚯蚓为宜。
5、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⑴消化系统环毛蚓的消化系统是一条直管,从前向后依次为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盲肠、肛门。
⑵循环系统解剖蚯蚓可以看到一条背血管,一条腹血管和连接背腹血管的八对大血管弧,一般称其中四对血管弧(环状血管)为心脏。
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中线上,腹血管位于消化道之下,腹神经链之上,背血管和腹血管都是纵贯身体前后的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4.4.1观察和解剖蚯蚓
课型:实验课
实验目的:
1、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3、初步学会解剖蚯蚓的技能。
实验器材:
材料:蚯蚓。
器具:解剖剪、蜡盘、尖头镊子、解剖针、大头针、放大镜、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
1、将活蚯蚓放在蜡盘里,观察它的运动方式。
2、用手触摸蚯蚓的表面,了解蚯蚓身体分泌黏液,用手顺着蚯蚓体表分别向前
和向后触摸蚯蚓,探究它运动方式的机理。
3、观察蚯蚓的体色,辨认它的背腹;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观察它的环带。
学会区分死蚯蚓身体的前后。
4、用剪刀沿着蚯蚓身体后端背面正中线稍偏左的地方剪开它的体壁,然后由后
向前一直剪,剪到它的前端(注意:解剖时,剪刀头要往上挑起,以免刺破蚯蚓的内脏)。
将蚯蚓剪开的体壁翻向两侧,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
5、观察蚯蚓的体腔和隔膜。
注意隔膜的着生部位,它与体表分节的关系。
6、由口腔开始,从前到后依次观察蚯蚓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并指出它们的名称。
注意这些器官的形状和位置。
7、用放大镜寻找和观察蚯蚓消化管背面中央,寻找它的背血管;在肠的腹面中
央寻找它的腹血管和腹神经索。
讨论:
1、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和背腹?
2、蚯蚓靠什么来感受周围信息的?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