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合集下载

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研究及经验总结

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研究及经验总结

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研究及经验总结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储能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问题,还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增加电能供应的弹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研究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旨在为未来的储能技术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研究1. 储能技术在风电场中的应用风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源头,其产生的电力存在波动性。

储能技术在风电场中的应用可以解决风能波动性对电力供应的影响,提高风电场的出力可靠性。

丹麦的Horns Rev 2风电场使用了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通过储能系统的调度控制,可以平滑风能输出并提供稳定的电网支持。

2. 储能技术在太阳能光伏场中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场同样受到日照强度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其输出电力存在不稳定性。

德国的Alt Daber太阳能光伏场利用燃料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了对太阳能电力的储存和平滑输出,提高了光伏场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 储能技术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储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问题,还能提供更好的电力市场参与方式。

美国加州的Mira Loma储能项目采用了锂离子储能技术,将储能系统接入电力市场,通过参与能源市场的调节服务,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且为电力市场提供了更灵活的调度手段。

二、储能技术应用案例的经验总结1. 综合考虑储能技术的成本效益选择适合的储能技术应用案例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因素。

不同的储能技术在价格、储能容量、寿命和效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选择具体的储能技术应用案例时,需要综合分析其经济性,并确定其对电力系统的增值能力。

2. 提高储能技术的运维管理水平储能技术应用案例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先进性,更需要高水平的运维管理。

对于储能设备的周期性维护、运行数据监测和故障预警,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实施。

加强运维管理可以提高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广泛应用,储能技术的作用愈加重要。

储能技术不仅可以平衡能源的供需,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等。

本文将着重探讨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二、储能技术的分类目前,储能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电化学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有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等。

其中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商用化最为成功的电池,应用较广泛。

电池的设计和材料的性能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效率和寿命至关重要。

2、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是一种电学元件,与电池类似,都可以储存能量。

但相比于电池,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长,放电速率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

因此超级电容器主要应用于短时高功率应用领域,如电动车加速、储能系统等。

3、电动机储能技术电动机储能技术是利用电机的动能作为能量储存介质。

目前,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和伺服系统等领域。

电动汽车的刹车过程中,动力系统的回馈能量可以被转化为电能,存储在电池中。

4、热能储能技术热能储能技术主要有热蓄储技术、热泵技术、热化学储存技术等。

其中热蓄储技术是最为广泛应用的热能储存技术,包括水箱式蓄热器、太阳能集热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在白天收集太阳能,储存热能,并在夜间或天气阴暗时放出热能。

5、重力储能技术重力储能技术是应用最为古老的储能技术之一。

在这种技术中,将物体(如水)提升到高处储存能量,需要时再释放。

常用的重力储能技术包括水库式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

这些电站将水从低处运输到高处,蓄存能量,并在需要时再释放水流驱动涡轮发电机进行发电。

三、储能技术的应用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储能技术正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电网储能电网储能可以平衡电网负荷波动,提供备用电源。

容量大的储能设备可以随时储存足够多的能量,以应对电力短缺和峰值需求。

储能设备可以通过“电网削峰填谷”来减少发电厂运转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以缓解各种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接性和不稳定性等缺陷,需要进行有效的储存和利用,从而提高其可持续利用性和经济性。

储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系统中出现的能源负荷平衡问题,实现电力市场的有效运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污染和碳排放等,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储能技术的分类根据能量的储存形式和储能方式的不同,储能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电化学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是指将能量转化为电化学能并储存,当需要使用时,将电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和电池等。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它具有极高的充放电速度、循环寿命长、无污染异物、体积小、存储容量大等特点,并且适用于大电流、小电压环境下的储能需求。

电池则是将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

目前,电池广泛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上,并逐渐向汽车、电动车、交通、通讯、储能电网等领域拓展。

机械动能储能技术机械动能储能是指将外部能源转化为机械能并储存,当需要使用时,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机械动能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

飞轮储能是指通过能源驱动飞轮进行加速,将能量储存在飞轮的旋转动能中,等到需要使用时,再通过飞轮转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飞轮储能具有高效、环保、无噪音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飞行器、高速列车等领域。

压缩空气储能则是将外部能源通过压缩空气的方式储存,等到需要使用时,通过膨胀机将空气膨胀,从而释放储存的能量。

热能储能技术热能储能是将外部能源转化为热能并储存,等到需要使用时,将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热能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热水储能、熔融盐储能等。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应用功能的综述与展望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应用功能的综述与展望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应用功能的综述与展望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新型电力系统正逐渐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核心。

新型电力系统以清洁、高效、灵活为特点,其中储能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储能技术能够平抑电力供应与需求之间的波动,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消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旨在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应用的功能进行全面的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储能技术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将重点分析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功能,包括能量存储与释放、功率平衡、频率调节、电能质量控制等。

还将探讨储能技术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支撑微电网和虚拟电厂运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展望部分,本文将分析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成本降低、规模化应用等方面。

同时,还将探讨储能技术在应对能源转型挑战、促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和作用。

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功能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将为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的综述与展望旨在加深对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功能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与挑战清洁低碳: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如光伏、风电等,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实现电力生产的清洁化和低碳化。

柔性灵活: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智慧融合:新型电力系统将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

新能源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和难度。

新能源并网消纳和系统安全可靠供电的难度: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新能源的耐受能力较为脆弱,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

新型电力系统中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中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中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前景分析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构网型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前景。

一、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构网型储能技术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电池、超级电容、压缩空气等储能设备,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能量调峰、储能平稳输出等功能。

此外,构网型储能技术还能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二、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推广,构网型储能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构网型储能技术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应用,不断提升储能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构网型储能技术将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实现智能化运行和管理。

三、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前景分析
未来,构网型储能技术将在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储能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力系统的能源调度和管理。

同时,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应用还将促进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构网型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趋势明显向着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前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构网型储能技术将成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期待未来,构网型储能技术必将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储能技术应用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分析

储能技术应用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分析

储能技术应用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分析储能技术是以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储存起来的技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它可以平衡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分析储能技术应用的市场前景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储能技术的市场前景1.1 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可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技术可以将其余电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储存起来,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供应问题。

因此,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技术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1.2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尖峰电价高于谷电价,而储能技术可以将低价时段的电能储存起来,再在高价时段释放,以实现经济运营。

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提供备用电力和调峰服务,增加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随着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二、储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2.1 储能技术降低电力系统运营成本储能技术可以利用低价电储存起来,在高价时段释放,降低了电力系统的运营成本。

尖峰电价高昂,通过储能技术将低价电储存,并在高峰时段供电,可以避免高昂的电价,降低了用电成本。

2.2 储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传统的电力系统中,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了部分能源的浪费。

而储能技术可以将多余能源储存起来,待需求增加时再释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2.3 储能技术提供备用电力和调峰服务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备用电力和调峰服务需要依靠发电厂的快速启动和停机,费用高且不灵活。

而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响应,提供备用电力和调峰服务,迅速平衡供需差异,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电网的运营成本。

2.4 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经济效益可再生能源具有不可控和间歇性特点,其电价低于传统能源,而储能技术可以将可再生能源余电储存起来,在高电价时段释放,实现了不同价差的利润最大化。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能源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

而储能技术的出现,为解决电力系统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一、储能技术的意义和前景储能技术是指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其转化回电能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解决电力供需不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大等问题,提供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储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多个领域。

首先,它可以用于平衡电力系统的负荷需求和供应能力。

在电力需求高峰期,储能技术可以释放储存的电能,缓解供电不足的压力;而在电力需求低谷期,储能技术可以储存多余的电能,避免能源的浪费。

其次,储能技术可以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储能技术可以储存这些能源,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

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用于电力系统的备用电源和黑启动,提高电网的抗灾能力,并在电能储存和输电之间起到缓冲作用。

二、储能技术的类型和特点目前,常见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技术、热能储能技术和机械储能技术。

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包括了锂电池、钠-硫电池、锌-铝电池等。

它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污染小、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小型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热能储能技术主要通过储存热能来实现能量的转化和储存,如热能储存材料和热泵等。

机械储能技术则主要通过蓄能机械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

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优势,适用于大容量、长时间储能需求;热能储能技术则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的特点,适用于对能量转化效率要求较高的场景;机械储能技术则具有响应速度快和寿命长的优势,适用于短时间高功率输出的需求。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储能技术是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能源存储需求的增加,对于高效、可靠、可持续的电力系统运营变得越来越重要。

储能技术能够在电网供需平衡、调度灵活性和电能质量提升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本文将重点讨论当前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并探讨其未来发展前景。

一、储能技术类型1.储水式储能技术储水式储能技术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水位能的技术,通过将电能转化为潜在能量来储存电力。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抽水蓄能技术和蓄能水电站。

抽水蓄能技术主要通过利用水库和水泵,将电网低谷时的多余电能转化为潜在能量,高峰时再通过水泵将水流转化为电力,以平衡电力供需。

蓄能水电站则是将富余电力用于瞬时泵水,高峰时通过发电机将水能转化为电力。

2.化学储能技术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储能技术和氢能储存技术。

电池储能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能技术之一,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等。

这些电池能够将电能直接储存,并在需要时释放。

氢能储存技术则是将电能利用电解水的方式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并将氢气储存起来以供需要时使用。

3.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压缩空气储存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储存起来。

在需要时,通过再次释放压缩空气来驱动发电机以产生电能。

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储存容量,适用于大规模的储能需求。

4.超级电容器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以静电方式储存的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依靠电子的吸附和电离将电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

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放电特性等优点,适用于频繁的储能和释能需求。

二、储能技术应用1.平滑电网负荷储能技术能够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快速释放以平滑电网负荷。

这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将低谷时的多余电能储存起来,并在高峰时释放,以满足电网负荷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8-06-25T15:27:36.33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8期作者:李占龙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网改造和升级,对工业企业进行节电改造,对全国居民的生活节能节电给予补贴,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需求侧管理时代。

江苏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网改造和升级,对工业企业进行节电改造,对全国居民的生活节能节电给予补贴,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需求侧管理时代。

电力储能技术的引入将有效削减负荷峰谷差,降低供电成本,有效实现需求侧管理。

同时,规模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增强电网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实现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预测、可控制、可调度,促进传统电网的升级与变革,实现发电和用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解耦,彻底改变现有电力系统的建设模式,促进电力系统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增效型的转变,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关键词:储能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需要了解储能技术的常用类型,具体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种为直接式储能技术,即通过电场合磁场将电能储存起来,如超级电容器、超导磁储能等,均归属于直接式储能技术的范畴;另一种是间接式储能技术,这是一种借助机械能和化学能的方式对电能进行存储的技术,如电池储能、飞轮储能、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等。

一、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一)抽水蓄能系统
这种技术最早在日本和美国应用。

上个世纪中期美国就已经建立了抽水储能系统,抽水技术在其中占据十分之一的比例,适用于水资源比较充足的地区,我国的抽水储能发电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多地区并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从技术上来说是落后于美日的,发电的规模已经达到17.530GM。

(二)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这种储能技术最早应用与德国,在投入使用后,发电效率得到了提升,剩余的能源经过处理后还可以投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发电工程可以减少一些资金上的投入,形成了资源再利用的效果。

储能是对热量的部分进行处理,若是不使用压缩空气的技术,很多剩余的能量得不到利用,这就会导致能源被浪费,而且对环境也会造成影响。

德国应用的空气压缩储能最早的应用已经一直沿用到今天,使用了几千次,可以说在技术上是非常完善的,其他国家多数都是借鉴德国的实践经验。

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几率也非常大,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做出了预防。

(三)飞轮储能系统
这项技术主要是控制轴承的质量,当质量减轻到一定的程度后,飞轮运转的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欧洲的一些企业对轴承的材质进行了更新,将传统的材料换成了高强度纤维,质量强度不变的情况下,飞轮的重量会减轻,储能效果就会更好。

(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前景
如今各国都比较重视太阳能以及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将这些燃料替代以往发电使用的化石燃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储能技术的应用也是各有区别,但新能源的开发已经是必经之路。

因此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应该接入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减少电力系统建设的相关成本,同时也是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具有的作用
(一)储能系统在不同供电场所的应用
1.电力调频调压系统。

针对于钢厂等大量短周期大负荷接入,导致局部电网频率和电压大幅波动,造成电网不稳定,影响其他用电设备稳定性。

故此种情况考虑再电网侧加入储能系统,可以满足对电网一次调频和调压的快速响应要求。

此种类型储能系统只需满足短时大功率调节要求,可采用超级电容或其他功率型电池进行短时储能;
2.新能源发电侧储能系统。

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难预测性的特点,大规模的接入势必导致电网调节困难,因此会造成大量的弃光弃风问题,在新能源发电侧增加储能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把消耗不掉的电量储存起来,在发电不足或用电高峰时放出,可以使发电趋于平滑、稳定;
3.商用储能系统。

对于企业、工厂、商业写字楼、充电站等用电量大,负载波动大,或具有峰谷电价差等场所,可以通过储能系统来削峰填谷,稳定电网供电或赚取电价差。

且在电网停电情况下可快速切换到离网供电模式,实现系统应急供电,保证重要负载的持续供电。

(二)灵活储能技术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鼓励新能源电源并网、利用。

未来家庭光伏发电电池储能、社区储能、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电动汽车等,因其灵活性将得到广泛应用。

将来,供应侧以新能源为主,用能侧则是清洁、灵活的使用方式。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灵活负荷和一种储能设施,可以向一些小微电网、微电网、商业区域输电,参与局部的电网平衡;可以为新能源大规模地进入能源系统,并网消纳,提供负荷。

电动汽车储能电池接入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合理安排充电时间,辅助电网调峰,实现低谷充电、高峰放电。

(三)电网频率调节
调频是维护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调频机组能快速、精确地响应调度指令。

大型火电调频机组持续运行导致发电机组负荷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储能技术参与调频服务的最大优势是其具有快速和精确的响应能力,单位功率的调节效率较高。

储能技术非常适合解决短时电力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为电网提供调频服务,其调频响应速度远快于常规火电机组。

根据美国电力市场的调频电源比较分析,储能调频效果是水电机组的1.7倍,是燃气机组的2.5倍,是燃煤机组的20倍以上。

具有快速调节能力的储能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提供调频服务。

(四)ES系列储能变流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ES系列产品是专门用于电池储能系统的大功率并网双向变流器,具有削峰填谷和平抑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等功能,有利于电力设备降
低供电成本,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应用。

双向储能变流器具有自动同步并网功能,对于电网没有冲击,并且在设计时候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安装方便,还可以实现触摸屏显示。

例如在2010年底,索英电气东莞松山湖工业区1MW/2MWH储能示范项目提供的1MW储能变流器和监控系统,不仅保证了电力储能设备的稳定性,还使得供电更加的高效,基于此可以将双向储能变流器应用到光伏发电系统中,能够实现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总结:
随着雾霾等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現,可再生能源也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

其中,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储能技术,其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发—输—配—用”电的每一环节,不仅能够降低用电高峰期的供电需求,而且增加现在电网系统的运行能力和设备的使用率;同时其也能够保证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进而提升供电品质和用电能力,这均能实现经济社会安全而稳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熀秋,汤延祺.飞轮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1):265-268.
[2]陈仕卿,许剑,张新敬等.储能过程设计参数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影响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7,32(3):4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