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基础组时间:3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6·冀州中学模拟]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不同农具耕作效率对比表。
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答案 C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C。
A、B、D三项无从体现。
2.[2016·衡水二中周测]《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狭乡授田,减宽乡(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之半……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
”下列对材料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授田不分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重农抑商D.这一土地制度延续到宋代前期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可知,授田的对象是年满十八岁的男性,故A项错误;唐朝均田制规定口分土地不可自由买卖,B项错误;“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体现了政府重农抑商,故C项符合题意;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D项错误。
3.[2016·枣强中学仿真]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
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建国用”“排富商大贾”“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可知,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包括打击富商大贾、济民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决军费问题、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选A项。
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决军费问题只是目的之一,所以D项排除。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专题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系统训练1、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 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屡见不鲜。
这( )A.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D.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2、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
这些改革( )A.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B.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3、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5、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
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凡四里为一市。
”班固《西都赋》:“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2020版高考历史练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经济”属于命题的重要区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1—2道选择题,有些年份甚至会出现4道。
从历年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古代商业发展”和“古代土地制度与经济政策”方面,特别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属于命题最集中的区域。
农业的考查视角多集中在“自耕小农经济”上,商业的考查视角多集中在“区域差异”上,并出现向“对外贸易”方向转移的趋势。
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经济的变化”上。
命题角度1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并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2.(2019全国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形式。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地主脱离了农业生产,土地通过租佃方式由佃农耕种,仅剩余少量的自耕农,所以从总体上说,乾隆时期江南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生产关系中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和生产利润的分配,故排除A、B两项;农业商品化生产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的处理方式上,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2.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5.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6.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7.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
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 )A.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8.《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官府每年定期对公家饲养的牛进行评比,对饲养好的管理者给予奖励,反之则罚。
若是到用牛耕田的时节,牛的腰围减小了,主管的官吏也要受到笞责。
这表明当时秦国( )A.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B.畜牧业成为农业支柱C.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法律制度落后于形势2.《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佃客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4.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 1 370 569 45.1 北方道 4 922 183 55.0南方道 1 671 302 54.9 南方道 4 051 451 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5.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6.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
2020届四川华蓥市高考历史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包含答案
2020届四川华蓥市高考历史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效果比较好。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的影响,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但体现了①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2、“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C.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手工业者技艺精湛,和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由此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C材料所述与农业发展无关;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观察和学习,主张循序渐进,与材料无关。
3、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答案 C解析汉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铁农具对青铜器的取代并不能直接说明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属汉代的内部交流,并未提及涉外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推断,汉代的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就从侧面说明汉代整体的社会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铁农具的推广并不代表耕犁技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
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
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
上述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3、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4、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5、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
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 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6、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 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7、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8、赵冈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写道:从14世纪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2.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1、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
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这表明( )A.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B.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C.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D.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2、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
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
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 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 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3、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4、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6、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2020年】1.(2020·新课标I)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2.(2020·新课标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
故选D。
3.(2020·新课标III)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C. 审美观念的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2.(2019·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
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3.(2019·武汉二调)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
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4.(2019·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朝代元代明初明末清初类别官窑47 58 34 6官搭民烧(窑) — 2 69 41民窑 2 20 285 356A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2020高考历史高频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一、考试范围(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二、真题回放【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三、考点探测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基本史实(2)土地私有制大前提下我国古代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均田制,流行于土地国有制)(3)传统社会中基本矛盾: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通过土地兼并(参考以前的笔记)积聚土地,通过地租的形式剥削无地农民。
(4)解决土地问题的三种方案:①扩大耕地面积(放火烧山、围湖造田);②自上而下改革(如均田制);③自下而上起义(说明: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农民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依靠改革和农民起义无法解决。
)(5)古代农业的特点:①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位:成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主体部分(自然经济=个体农业+家庭手工业)特点:封闭性、分散性影响:有利于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改进耕作技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②农耕技术的特点:精耕细作,长期领先③土地制度的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土地私有制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史实(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①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
③长期领先世界,尤其是纺织业和制瓷业。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政府直接集中经营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农户的副业 管理方式 产 品 生产军需品和官府贵族日常用品产品在市场流通产品不在市场流通民间消费的日常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管理严格,工匠由劳役征发没有自由(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 与市场关系 规模大,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成就,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训练试卷及答案(二)
范文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训练试1/ 8卷及答案(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训练 2 1、(2019 广州一模)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2、(2019 广东一模)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
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 99 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3、(2019 汕尾一模)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
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
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4、(2019 江门一模)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
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 4 张、被子3 张、碗 10 枚、匙箸各 10 口,可以提供 10 人一年的开支。
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
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3/ 8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5、(2019 江门一模)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知识结构][时空定位][线索归纳]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考点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主干整合]1.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①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②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③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①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9江苏四市一模)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
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
“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
赵匡胤未能西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宋初年,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宋将都城西迁,故选C项。
材料信息显示,长安和洛阳的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则无险可守,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关中收入是否锐减,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故D项错误。
2.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北宋初年,人口大量流亡,宋太祖下令家有父母者不允许另立户籍,分异财产,并“召集逃散,令着旧业”,这一政策有利于恢复生产和稳定小农经济,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工商业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初年,理学尚未产生,C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排除;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故D项错误。
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宋代租佃制下,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不严格,即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故选D项。
4.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答案 B 由材料“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可知宋代保护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许土地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故B项正确;土地商品化和私有化扩大了土地的垦荒面积,排除A项;土地私有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排除D项。
5.(2019江苏常州期末)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 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
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的盛行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C.手工业得到发展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答案 C 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冶铁时需要铁矿砂的量比较大,这体现了明代的冶铁规模比较大,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雇佣劳动是否盛行,排除A项;生产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冶铁工具、技艺的提高,而材料反映的是冶铁规模较大,不能反映出技术是发展还是停滞不前,排除B项;材料是《天工开物》中对明代冶铁业的记载,未体现官府对冶铁的态度,排除D项。
6.“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主人公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
这反映了明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答案 C 材料表明不同时代的故事中类似“许仙”的主人公的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管”,折射出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这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小说传播民间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而非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故D项错误。
7.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
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B.导致农村劳力相对缺乏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D.刺激了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但不能因此说明城市人口比例高会直接导致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不能直接体现农村劳动力的缺乏,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宋朝坊市界限的打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表现,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
8.(2019江苏镇江三模)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景德镇民窑工匠仍必须列入班匠役、编役或雇役,为官窑劳作,其中编役与班匠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无分毫雇值”。
这一现象表明( )A.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僵化答案 B 题干材料表明民窑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从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故B项正确。
材料所述现象并不会导致市民阶层壮大,相反会导致市民数量的减少,故A项错误。
明朝末年,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情况,未涉及“重农”政策,故D项错误。
9.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老百姓),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据时买卖而使财富增加),智者有采焉。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又说,掌权者应该“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B.司马迁的经济主张与当时经济政策有异C.司马迁的言论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发展D.司马迁强调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答案 B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在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而从《史记》中所反映的司马迁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支持商业,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司马迁支持发展商业,没有体现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支持商业,没有体现他的言论推动当时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发展的看法,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排除D项。
10.(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道光《苏州府志》卷十《田赋》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答案 A 材料“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表明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A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商业化,不是城镇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官员理念的内容,C、D两项错误。
11.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的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
即实行“更名田”。
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答案 C “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19江苏徐州期中)《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
”这表明宋代(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答案 B 材料“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表明宋代商家利用名画、音乐等,强化商品的宣传效应,B项正确。
店铺悬挂字画和演奏音乐是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并非社会时尚和市民的娱乐活动,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的时空问题,D项错误。
13.(2019江苏南通二模)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 A 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开始转型,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下表反映了16—18 世纪中英两国金、银的比价变化,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中国英国1580 年1∶5.5 1∶11.71635 年1∶10 1∶131751年1∶14.9 1∶14.5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答案 C 材料不能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580年到1751年,银价下降,这与鸦片输入的情况不同,故B项错误;通过表格中这一段时间中的金、银比价可以看出中国白银一直处于流入状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故D项错误。
15.(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三模)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
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答案 A 材料中“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家庭经营,这与材料信息“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出现材料中“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少的现实并不是该生产模式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