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中被动句的构成方式。

英文中的被动句是通过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和助动词“be”或其他状态动词连用来构成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中的“was written”就是一个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词的执行者则常常由介词“by”引出。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则更加简单直接。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构成的,“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被解决”。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更加普遍,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和语境中,能够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

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执行者,也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The cake was eaten by the kids”相比于“The kids ate the cake”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强调。

“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则强调了问题的解决者。

这表明了英语和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着重从语用习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字】汉英语言被动句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在本民族语言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Quark(夸克)说,“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可以使我们从两种角度的任何一种来看句子的动作,而所说的事实不变”[1](1989)。

所以,在英语中虽然主动句的使用频率要比被动句的使用频率高,但大多数的主动句(谓语动词为不及物的动词的句子除外)都有对应的被动形式,所以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

而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则完全不同。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具有曲折变化,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语态等的曲折变化,因此汉语中没有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只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也不是所有的被动句都能转换成主动句。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先产生了主动句,然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描述越来越精准,思维逻辑越来越缜密,主动句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表达的需要,句式开始渐渐有了发展变化,这时产生了被动句。

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前,主动句形式就可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初,也还没有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逻辑上的被动关系,因为那时的主动和被动关系都比较简单,通过意义可以判断出来,被动思维的发展与复杂化,要求语言有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它,于是被动句应运而生[2](1999)。

被动句是在主动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主动句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要求。

被动句产生以后,我们可以从句子形式上清楚地判断出主语与动词间的主被动关系,表义更加清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发生在旧有的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与新生的被动句之间[3](1990)。

英语是讲究形合的语言,要求每种语法概念的表达都应在形式上有明确的标志,例如人称,数,时态等,同样它也要求语态在形式上有标志,因而逐渐从系表句中分离出一种句式,它以BE加过去分词构成的被动结构作谓语,表明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便是英语被动句[4](1994)。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多语言上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之一就是句式结构的不同。

在句式的表达上,英语更加注重主动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式。

这样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下文将从主动与被动角度,探讨英汉句式翻译的具体差异。

一、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主动句式强调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例如:“The teacher teaches the students.” 这句话中,主语“The teacher”是动作“teaches”的执行者。

而在汉语中,则更偏向于使用被动句式,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例如:“学生被老师教。

” 这句话中,“学生”成为了动作“教”的承受者。

二、主动句式翻译对比差异1. 英汉互译时主动句式的转换英语中的主动句式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需要将动作的执行者转变为动作的承受者。

“Tom eats an apple.” 这句话中,“Tom”是动作“eats”的执行者,但在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将其转变为被动句式:“苹果被汤姆吃了。

” 这样翻译的效果会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1. 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语言习惯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被广泛使用,而英语中的主动句式更为常见。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习惯来选取合适的句式表达方式。

2. 句式转换的灵活运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求来灵活运用句式转换的方法,确保翻译效果更加地自然和通顺。

3. 文化差异的考虑在进行英汉句式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文化对表达方式的要求,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句式转换,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四、翻译实例原句:“The cat caught a mouse.”翻译:“一只猫捉到了一只老鼠。

”2. 汉语被动句式翻译成英语原句:“这封信被他写了。

”翻译:“He wrote this letter.”以上实例展示了在不同语言句式之间进行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转换,以确保翻译效果更加准确和自然。

《英汉对比研究》第6章 被动与主动

《英汉对比研究》第6章 被动与主动

第六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passive habit)。

S.Baker在“The Practical Stylist”一书中指出:“Our massed,scientific,and bureaucratic society is so addicted to the passive voice that you must constantly alert yourself against its drowsy, impersonal pomp.’’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施事的原因。

人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用主动句。

但当主动句的施事(agent)由于以下的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如: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如: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女主人申诉。

3.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如: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有时为了隐去含糊的人称主语(vague pronoun subject),也用被动句:At the tea party they served only tea and cake.At the tea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作者:凤娇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7期[摘要]被动句式英语和汉语都具有的语法特征,也是英语和汉语常用的句式。

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汉语学习,被动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

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形成历史不同,所属的语言系统也不同,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研究者积极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析,进而加强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了解。

研究英汉被动句对比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不同,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深刻意义。

本文从表达形式、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比较分析,以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对比;形式;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52-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1[本刊网址] http://一、表达形式对比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按照表达形式都可以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

例如,英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be+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无标志的被动句“the door closed”。

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词“玻璃杯被他打碎了”,没有标志的被动句“衣服洗好了”。

(一)有标记的被动句有标记的被动句主要包括句子中有施动者的被动句和句子中没有施动者的被动句。

首先,句中有施动者的被动句。

英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句中有施动者的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的介词“by”用于引出施事者,例如,“The cat was murdered by him”。

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句中有被字短语用于引出施事者,例如“饭被他吃光了”。

虽然有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和有标记的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特征上有共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区别的。

第一,词语在句子中位置不同。

在英语被动句中,谓语短语是句子的中心,状语处于半缘位置,并且,状语的位置十分灵活,可以变换。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

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

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①助动词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The tea is brewing.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摘要: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对比在范围、形成、语言功能、句法结构上进行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差异性,阐释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字:被动;英汉比较;相异性;相同性;互译1.相异性1.1 英汉被动句的范围1.1.1 汉语被动句的范围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 有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字句,称为“汉语结构被动句”。

这种句子除了有“被”字标志外,还有些以“由”、“受”、“给”、“让”、“叫”、“为……所”作为被动标志;2. 无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因主语受事而称为“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的主语多为无生命的事物。

这类句子的形式比较多样化,结构限制较少,使用也很灵活。

在日常使用中,第二种被动句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数量远远超过结构被动句。

下文中将对这两大类被动句与英文中的被动句进行具体比较。

1.1.2 英语被动句的范围尽管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式,但英语被动句式的使用范围特别广,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重大差异之一。

凡是在不需要或不能指出行为主体的场合,或者需要突出行为客体的场合,英语都采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即Passive V oice,这种语态与主动语态对应构成英语中的两大语态。

其中被动语态是动词的被动形式,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宾语是受事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受事关系。

此把被动语态又被称为英语中的第一大类被动句,即“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又可以被次范畴化为核心被动句(core passive)、半被动句(semi-passive)、虚被动句(pseudo-passive)等。

1.1.2.1 核心被动句这三种不同被动句的被动性质逐级下降,核心被动句最强,其中不带有施事短语的“主语(受事)+BE+V-EN分词”形式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可以称为被动句的原型形式。

如:This chair was made by my father. (1)The problem could be avoided. (2) (1)(2)两句均为核心被动句,然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施事短语,[1]句中的施事短语即可以成为与此句相对应的主动句的主语,与[1]句相对应的主动句为My father made this chair. 然而[2]句中的施事者没有表达出来,因而无法转换成相应的主动句形式。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然而被动语态是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语言现象。

本文就英汉语言被动句的不同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在翻译和教学的过程中,应了解其不同,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义被动句;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 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

只有首先了解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异同点, 掌握规律, 才能在翻译和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动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一、英语的被动句英语常用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结构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尤其在科技语体、公文语体和应用语体中,更是大量使用。

英语中常用结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施事原因。

在施事未知、或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施事在上下文中是不言自明、或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委婉和得体等,不愿说出施动者时,英语常用被动句。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 (应该教孩子们尊敬老人。

)(2)修辞和结构的需要。

有时,为了更好地连接上下文,避免变换主语,英语常常使用被动句。

如:Th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students first, and thenwill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然后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3)语体的需要。

某些语体较多使用被动句,以迎合表达的需要。

这些语体主要指信息性的语体,它包括科技语体、新闻语体、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等。

科技语体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

新闻语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等。

A new interim Iraqi government was formed onJune 1.The government is expected to take over powerafter the US-led coalition authority transfers sovereigntyto Iraq on June 30 this year, and rule the country untilnationwide elections in January 2005. (新闻语体)伊拉克新的临时政府于6 月1 日成立。

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

二、英汉被动句语法意义的对比

英汉被动句语法意义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面:语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 、看问题的视 角的不同 、英汉被动句使用频率的对比、英 汉被动语句时态的对比、英汉被动句的相同之 处、英语使用被动句的五种情况。
语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

在语法意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上,英语和汉语是 有所差别的。英语更具客观性,而汉语则更加 感情化。大多数汉语被动句表明说话人对事件 有一种主观态度;而英语使用被动句则是为了 避免说话人的态度,尽量体现客观性。
无标记被动句

除上述被动表达方式之外,英语和汉语都有一些无标记的 特殊被动表达方式。这类句子通过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因此,无标记被动句也称为意念被动句或意义被动句。这 种句子从形式上看本身无任何被动标记,被动意义是通过 词汇手段表现出来的。主动形式的无标记被动句主要表示 句中的主语在某一方面的特征、性质或所处的状态,即它 也属于状态句。 这类句子的主语大多表示无生命的事物, 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汉语这类句子的数量很大,远远 超过被动句,这既是为了语言的简洁,更是由汉语人群的 思维习惯决定的
英汉被动句的相同之处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在使用过程中 存在许多相同之处:(1)被动句可分为不同类 型,不同类型被动句在使过程中出现的频率不 同; (2)无施事出现的被动句占绝大数。
英语使用被动句的五种情况




1.施动者不可知或不易指出。例如: (18) After my talk, I was asked to explain a point I had made. 2. 施动者根据上下文不言自明。在英语中,当动词的施动者十分明显或已在上文 出现过,就无须再次指出,避免句子中有过多的旧信息而显得累赘,在这种情况 下,英语常常使用被动句。例如: All flights have been cancelled owing to fog. 3. 由于特殊的原因(如避免提到第一人称而不指出施动者)。英语遵守礼貌原则, 所以句子往往不愿意说出自己或对方,所以用被动句来避免提及施事者。 例如; You have been told many times not to touch the exhibits. 4.对被动句的主语 (受事者)比主动句的主语 (施动者)的兴趣更大。英语中当说话 人对动作的受事者比对动作的施事者更感兴趣时,决定从受事者的角度来 叙述事件时,就会选择被动句的形式。例如: He was beaten. 5. 便于句与句的连接。英语句子的主语是个强制项,除祈使句外,句子一 般都要求有主语出现,有时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性,而采用被动句,这样就 不必重复或反复更换主语,从而达到结构简洁,语意流畅。例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在英语句式中,主动和被动句型的特点以及在中文句式中的对应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比较主动和被动角度下的英汉句式翻译对比,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主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主语和动作承受者的表达方式,而在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则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动作执行者和动作承受者的关系。

通过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差异,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指导英汉句式翻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英汉句式翻译差异的理解,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句式翻译、主动与被动角度、差异、特点、对比、研究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通过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以及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将探讨两种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通过比较主动角度和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汉句式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终,我们将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的差异,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句式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1.2 阐明研究意义研究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的发展。

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规则,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对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语法结构,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然后,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可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促进英汉翻译技巧的提升。

通过不同角度下的翻译对比,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提高翻译质量。

本研究对于扩大跨文化交流、促进英汉翻译技术提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被动句作为汉语和英语共有的一种重要句式,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本文在搜集语料的基础上对汉英被动句的主语部分、动词部分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发现汉英被动句主要在主语的成分和性质、动词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标签:汉英语言被动句对比一、引言被动句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一种重要的句式。

综观语言学研究发现,被动句始终为语言学界所关注。

据统计,仅从1977年到2001年间,国内发表英语和汉语被动句对比研究的论文就有25篇(潘文国,2003),2002年至今在被动句方面也有许多语言学家作了相关研究,例如熊学亮、王志军(2003)从认知角度对被动句的研究;周海燕、金海兵(2004)对被动句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限制作了论述;尹平(2007)探讨了汉英被动句语义特征方面的差异。

这些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被动句的定义、特点、限制以及使用等方面进行归纳说明,但有些说法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截然不同,使得对被动句的理解产生障碍。

此外,在翻译和二语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运用到两种语言的对比。

所以,本文通过对汉英被动句结构系统的对比研究,试图对被动句的理解和使用提供一些帮助。

二、汉英被动句结构对比不少学者认为汉英被动句表达形式迥异,从句法上很难对两者进行系统地比较。

的确,汉语被动句中无标记被动句多且复杂,如果逐一分析恐怕难以详尽,所以我们选用有标记的被动句①作为被动句的代表。

本文把有标记被动句大体分为主语部分、被“字”部分和动词部分。

下文主要对区别较大的主语部分和动词部分进行分析。

(一)主语部分1.主语部分的构成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语主要是体词性成分(李珊,1994),可以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构成,并且被动句中主语部分所指称的内容一般要求是定指的。

英语被动句的主语部分的构成与汉语相似,大部分是由名词和代词构成,但英语中有一部分句子的主语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定指成分,它们是单个名词和一些不定冠词加名词的形式。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摘要:从英汉语言结构的角度,分别对比英汉被动句的认知方式,探讨了英汉被动句在翻译中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

研究发现,英语被动句句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被动句句中的主语则是动作的执行者,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译文选择。

关键词:被动句;认知对比;翻译Introduction被动句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是由动作的执行者而非动作的承受者来受到影响或受到处理的。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被动句被认为是一种语法结构,可以通过将“by”作为介词,接在动作的执行者后面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结构则是通过在主语前面加上“被”,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出发,探讨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认知对比分析英语被动句的认知方式在英语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作的执行者则通常出现在句子中的介词“by”后面,也可以不出现。

例如,“The car was repaired by the mechanic”中,“car”是动作的承受者,“mechanic”是动作的执行者,而“was repaired”是被动语态的动词形式。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在英语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往往是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要原因,可以使句子更加清晰地描述出动作的影响和结果。

2. 避免指责和责备:在英语中,有时为了礼貌起见,会使用被动语态来避免指责和个人责备。

例如:“Mistakes were made”,在这个例句中,使用被动语态避免了个人责备的存在。

3. 篇章连贯:在英语篇章结构中,被动语态可以使文章更加平衡,避免重复使用主语。

汉语被动句的认知方式汉语被动句的结构是通过在主语前加上“被”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这辆车被修好了”,在这个例句中,“这辆车”是动作的承受者,“修好了”是被动语态的动词形式。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论文导读:本文的目的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将对被动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

笔者相信,利用比较语言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讨论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还有很多文章可写。

关键词:被动句式,异同,对比,分析一、引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当人们不知道动作的实施者,或不便说出动作的实施者时,往往采用被动式。

因此,被动结构是任何自然语言中都是最高产的基本句式之一。

总的说来,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式都是有标记的语言表达式,但正如利奇所指出的那样:对标记现象的研究集中在词法和词汇标记方面。

英语的被动句多用动词词尾的变化来表示,用的是词法标记形式。

汉语的被动句采用的是辅助词,即不是词法标记形式,而是所谓的词汇标记形式。

然而,汉语的词汇标记并非是绝对的,辅助词常常省略。

这给英语学习和英汉互译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本文的目的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将对被动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

二、被动结构的分类从表现形式上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分为有标记形式和无标记形式两大类。

所谓有标记形式,是指一种特殊的显形手段用来表达特定的语义或功能。

英语中的有标记形式比较单一,其结构形式为助词+过去分词。

助词随主语的人称和数以及动作所发生的时间进行变化,而过去分词却是固定不变的。

汉语中的有标记形式相对说来就比较多变。

由于汉语不是一种音素文字,没有词尾变化,因此汉语的表现形式没有主谓一致的要求。

因而,汉语的被动结构中没有用来体现词尾变化的助词。

正因为如此,汉语中被动式的标记形式才不固定。

除了介词被以外,还有很多助词都可以引导被动式。

如:(1)a.叶子被风吹落了。

b.书让人拿走了。

c.叫他这么一激,我顿时火冒三丈。

d.这孩子经多次倒卖,已经没有恐惧感了。

所谓无标记形式,是指不采用一种特殊的显形手段用来表达特定的语义或功能。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被动结构的无标记形式都很丰富。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被动表达方式是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的语法结构,是很重要、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围绕英汉被动语态开展了系统、细致的研究。

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表达形式与句法功能角度入手解读英、汉语被动句式,发现英汉被动用法存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某些共同点,但同时又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标签:被动句句法结构英汉对比一、引言被动是一种语态,对于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普遍的语法现象,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被动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三类:结构被动句(高天,2007),指的是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动词的受动关系的句子;意义被动句(周长银、夏卫东,2002),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综合类被动句,即是对上述两种定义的综合,也是对英语被动句最恰当的解释。

国外学者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内可追溯到古汉语的使用,各流派学者纷纷采取了形式主义,功能流派,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阐述,对被动语态有独到见解。

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加以比较,然后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Chomsky,1957)的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差异。

二、英汉被动句形式对比分析(一)英语被动句类型表1:英语被动句结构类型标记特征句型例句及译文有标记Be+Ved (1)Be型被动句My arms were hurted by him.(我的手臂被他伤了。

)Get+Ved (2)Get型被动句John got killed in an accident.(约翰死于车祸。

)无标记XXX (3)S+V+Adv The apple eats well.(苹果很好吃。

)(4)S+V The heavy box can’t lift.(箱子太重,举不起来。

)(5)S+Be+Doing What’s coming?(将要发生什么?)英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是指由“Be+Ved”或“Get+Ved”构建的句子,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则是指含有介词“被”等的句子,所以表1中的(1)、(2)类都可以被称为有标记被动句。

认知理论下英汉被动句的对比

认知理论下英汉被动句的对比

认知理论下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作者:王红娟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在结构和功能上对英语和汉语被动句进行认知诠释,然后又对其在认知层面进行异同对比。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认知对比[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027-01认知语言学认为,英汉被动概念都产生于语言使用者对事件的状态观。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里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受事+状态”结构,其中状态对受事起说明作用。

从功能上来说,语态可以定义为语言使用者对某个事件的状态观。

任何一个事件,语言使用者都可以用以下三种态度进行描述:致使事件态度、表始事件态度和静态结果事件态度。

一、英汉被动句的认知诠释(一)英语被动句从认知角度来说,英语的被动态在形态上是属于显性的,或者说被动概念转化为被动形式是直线的。

和汉语比起来,英语的被动结构无论在意义层面还是在句子结构层面都更具典型性。

被动的基本结构为:NP+ Be+V-en。

看下面的例子:(1)a. My hand was (so) hurt (I could hardly move it).b. My hand was hurt (as soon as I reached into the fire).(2)a. The field was covered with snow (during the winter)b. The field was covered with snow (just in ten minutes).典型的英语被动句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从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转变为be+V-en表被动过程的被动结构,涉及变换语序、名词格的变化、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

上面的两组被动句虽然都是be动词和及物动词构成的,但是意思很模糊,如果不对被动态进行补充的话,就会产生歧义。

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

目录摘要 (1)一、引言 (1)二、研究内容 (1)(一)研究方法 (1)(二)研究成果 (2)(三)研究主题 (3)3.1 语义方面 (3)3.1.1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 (3)3.1.2语义指向的不同 (3)3.1.3 原因 (4)3.2语用方面 (5)3.3语法表现形式 (5)3.3.1有标记性的被动句研究 (5)3.3.2无标记性的被动句研究 (6)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7)尾注 (8)参考文献 (9)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摘要:被动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是汉英共有的句式,但也存在差异。

本文从研究内容、方法来总结近十年被动句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现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被动句本体研究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英对比被动句综述一、引言“被动句这一概念本身源于印欧语”(陆俭明,2004)1,因此,汉语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特点上就具有英语语法的影子,同时,其也是汉语和英语共有的句式,因此汉英语中被动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因为汉语是孤立语,主要语法手段为虚词和语序,而英语是屈折语,主要语法手段为词形转换,因此,汉英语中被动句存在着差异。

这就为二语学习者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

为了探讨被动句在汉英语中不同之处,学者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运用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的被动句进行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应用对比分析开始成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开始兴起,而作为汉英语言中共有的被动句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如王力先生在《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王力,1989)中,就是通过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并根据英语被动句的形式,将汉语被动句也相应的划分为七种形式。

随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英汉对比中被动句的研究。

根据统计,从1977年到2001年之间,国内表被动句英汉对比分析的论文有25篇,(潘文国,2003)2;而从2002年至今,国内关于被动句的英汉对比分析的研究也很多,呈现出一种递增的形式。

2024届高考英语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和翻译课件

2024届高考英语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和翻译课件

The coat requires mending.
外套需要补补了。
6. 一些动词的进行时用的是主动语态,表达的却是被动意义,
着重说明当下正在发生的各种情况,如open, close, loosen,
show, settle, break, bake, owe, brew, print, bind, beat等。
困难克服了,工作完 成了,问题解决了。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
这座桥将在今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bridge will be 年年底建成。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He resembles his father.
他长得像他父亲。
5. 一些词后边跟V-ing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如want, require, need, deserve, stand, be worth, won’t bear等。
The wounded needs looking after. 伤员需要护理。
John actually loved her and was loved in return.
衔接、保持主 约翰真的爱她,而她也爱约翰。 语一致
A child was run over and killed by a bus.
一个小孩被公共汽车轧死了。 把受事作为
陈述的对象
It was invented by Graham Bell.
突然变化给打乱了。
sudden change in the weather.

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与功能对比研究

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与功能对比研究

4、语用价值
英汉被动语态都可用于避免提及动作的施事,以保持句子的客观性。然而, 英语被动语态更常用于此目的,尤其是在正式场合。而汉语被动语态则在表达特 定的语义和语境时使用较多。
四、案例分析
本节将以环境领域为例,说明英汉被动语态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特点和优势。 在描述环境问题时,英语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环境恶化或污染的结果,如气候变 化、物种灭绝等。而汉语被动语态则更常用于描述环境遭受破坏的过程和原因, 如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这反映了英汉被动语态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语义 特点方面的差异。
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与功能对 比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形式对比
03 三、功能对比
04 四、案例分析
05 五、结论
本次演示旨在对比分析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和功能。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 英汉被动语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接着,将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进行详细对比;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本次演示的结论和发现,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以下是汉语对环境破坏的描述:
(2)雨林被砍伐后,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After the rainforest was logged, the ecosystem here was severely damaged.)在 此句中,汉语被动语态突出了雨林被砍伐这一动作行为的过程,并强调了生态系 统受破坏的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被动语态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英语 被动语态更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和状态,常用于正式场合;而汉语被动语态更注 重动作行为的过程和情态,更适用于描述特定的语义和语境。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被动语态,从而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五、结论

动词及代词对汉英被动句造成的限制对比研究

动词及代词对汉英被动句造成的限制对比研究

动词及代词对汉英被动句造成的限制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着重从动词及代词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句造成的限制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

标签:汉英语言;被动句;动词;代词;对比研究一、动词方面的限制无论是在英语还是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既能描述施事,又能描述受事的,从而才能够帮助施事影响受事。

人类之所以发明了语言,是希望能借用语言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信息结构有两个必有成分:主题(theme)和述题(rheme)。

主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句子中的主语,述题可以理解为句子中的谓语成分,在主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施事,而在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受事,一个句子(除非是祈使句)是不可能没有主语的。

所以,如果是主动句一定会出现施事,被动句则一定会出现受事。

(一)汉语中表状态的动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中同样不会出现表状态的动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是汉语和英语中的一种共性现象。

例如:1.我有一条漂亮的围巾。

一条漂亮的围巾被我有。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那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诸多不足还被那些方面存在。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动词,叫作形容动词,它们既具有动词的意义,又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它们也是动词中用来表达“状态”的,因而没有被动表达的形式。

比如“黄” “红”“绿”“青”“软”“硬”等。

例如:她青着脸。

脸被她青着。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马庆株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几乎所有的非自主动词都不能构成被动句。

上面的“青着脸”就是非自主动词。

(二)汉语中的使令动词现代汉语中,使令动词没有被动形式,即不能用于被动句。

例如:1.现场的情况令人唏嘘。

(这句话无法转换成被动句。

)2.此情此景使我想起昔日往事。

(这句话无法转换成被动句。

)(三)汉英双宾语中的动词现代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双宾语。

在汉语的双宾结构中,只有间接宾语时,不能被谓语动词直接描述,或者说间接宾语被谓语动词单独描述的时候句子不完整,因此不能成立,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1. 引言1.1 引言在学习英语和汉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句式的翻译。

主动和被动句式是两种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主动句式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句式则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含义来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主动和被动句式的特点、英汉句式翻译对比、语言运用中的差异以及句式翻译技巧等方面来探讨两种句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差异和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主动和被动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句式,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愿本文对您在英汉句式翻译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2. 正文2.1 主动句式的特点主动句式是在英语和汉语中都非常常见的句式结构,具有一些特点和特征,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主动句式。

主动句式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实施者,即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

在英语句子"I love you."中,主语"I"是动作"love"的执行者。

在汉语句子"我爱你。

"中,主语"我"也是动作"爱"的执行者。

主动句式强调主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即主语有能力主动执行动作。

这种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句子中反映出来,让读者或听者更容易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在句子"He wrote a letter."中,主语"He"主动地执行动作"wrote",强调了主语的主动性。

主动句式常常用于表达事实、描述和一般性陈述。

这种句式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都非常常见,可以清晰明了地表达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

主动句式具有动作执行者明确、主动性强烈以及用于表达事实和描述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 年9 月第20 卷第5 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倪巍邵志洪( 华东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200237)Sept. ,2004Vol 20 No. 5提要: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对英汉语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

从英汉语被动概念的语法化过程及动因、两种语言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英汉语被动句之间的差异, 讨论影响它们使用的深层机理, 旨在解释英汉被动句的部分操作规律。

关键词: 英汉语; 被动句; 认知;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831( 2004) 05- 0128- 06A Cognitiv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NI Wei SHAO Zhi hongAbstract:In this paper, a contrastive study is conducted from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o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 sives. From three aspects, i. 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its motivation, syntactic structure as well as pragmatic function of Eng 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and discussing the deep mechanism of their uses with a view to disclosing some underlying principles governing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assives; cognition; contrastive study1. 引言根据Quirk et al. ( 1985) 和杜荣( 1993) 的理论, 被动表达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 可以对等地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

例如, 有些英语被动句就不能对应地译为汉语: ( 1a) The machine was repaired.*( 1b) 机器被修好了。

( 2a) The task was finished by him.*( 2b) 任务被他完成了。

( 1a) 、( 2a) 在英语中能够接受, 但( 1b) 、( 2b) 在汉语中就不能接受。

而如果说:( 1c) 机器被修坏了。

( 2c) 任务终于被他完成了。

我们便可接受。

那么, 究竟影响英汉语被动句使用的深层机理是什么呢? 本文试图借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 来解释英汉被动句的部分操作规律。

2. 英汉被动句的语法化差异128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以人类经验概念化图式化语言形式的演变顺序为前提的( 熊学亮、王志军, 2003: 196) 。

被动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化过程, 都是以致使因素变化状态( Croft, 1993: 89- 117; 熊学亮、王志军, 2003: 196) 这一典型的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式( 简称为E ICM) 为认知基础的。

也就是说, 英汉被动句原型都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 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 即没有外因出现的) 理想化状态性事件。

反映在句法上, 两种语言有相同的受事+ 状态结构, 其中后者是对前者的说明。

根据Givon( 1990) 的说法, 典型的英语被动句在语法化的过程中, 从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演变为be+ V en 表被动过程的被动结构, 期间涉及变换语序、名词格的变化、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

反观汉语, 其动词缺乏形态变化, 故采用的语法化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 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 这为被字的引入创造了必要的句法环境。

王力先生( 1989) 研究了被动式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后指出被字最早是个名词, 表示寝衣; 引申为动词表示遭受。

后来渐渐虚化, 变成一个介词。

根据宋采娃( 1958) 的研究, 大致在13 世纪, 被字在使用上不受词汇意义的限制, 即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被动形式标记, 把致使性事件表达为被动形式。

但是由于受到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滞留原则(Hopper & Traugoot, 1990: 63 - 93) 的影响, 介词被多少遗留着原意遭受的痕汉语被动句可分为无标记被动句和形式被动句, 即被字句和让、叫、给字句。

关于无标记被动句, 存在不同的看法, 如赵元任(1979) 、龚千言( 1980) 和徐烈炯( 1998) 等, 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有关让、叫、给构成的被动句, 请参考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

本文对比的汉语被动句仅指被字句, 因为它不仅是汉语被动句的典型句式, 而且在语言使用中也最常见。

迹。

所以被动句主要是用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 含有贬义色彩。

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深究形成这种表现差异的内在因素, 实际就是诱发英汉被动概念语法化的不同动因。

根据Givon (1990) 和Fischer( 1999) 的研究, 英语被动句语法化的手段是隐喻转移, 背后的动因是同构象似性( 形式与功能的对应) 。

证据是英语中表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同样具备典型性被动句的主要功能特征, 如非施事的升格等, 以及从结果性状态的角度来表达致使性事件等主要的功能变化; 而汉语借助的手段为转喻, 动因是重新分析, 即动词与补语的融合产生动补结构, 大量受事名词移至谓语动词之前, 使得靠语序区别施事和受事的方法失效, 从而诱发语法标记来标识施事名词, 介词被就是在这种需要中出现的。

( 石毓智、李讷, 2001: 118 -121)3. 英汉被动句句法结构比较首先, 根据被动句原型表达属自足状态性事件这一EICM 观点, 下列句型应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 Subject ( PATIENT) + be + V en 形式( 熊学亮、王志军, 2001: 1) 。

可见, 英语被动句呈主语谓语结构, 其主语是典型的受事语义格。

助动词be 引入时间范畴, 和表达无时间关系被动过程的V en 一起构成谓语。

而汉语被动句在很大程度上属话题评述结构, 以受事充当话题。

( 石敏智、李讷, 2001: 118- 121) 如:( 3a) 车被他撞坏了。

车是( 3a) 的话题。

我们可用树形图描述它的句法结构。

其中Spec 代表标志语。

话题句TP 下的Spec 为NP, 句子IP 下的Spec 为0( 空位) 。

129( 3a) 的树形句法结构图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被动句VP 必须表示致使性的实现过程, 因此在句法结构上, 被动句的VP 需要带上一个补足语。

根据郭锐( 1993 & 1997) 的研究, 如果VP 是个光杆动词, 这时动词必须是个前限结构或终点很弱的动词, 即状态动词, 如( 4a) 、( 4b) ; 或者是后限结构或点限结构类型的动词, 即变化动词, 如( 5a) 、( 5b) 。

( 4a) 这件事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

( 4b) 案件的真相被公众了解。

( 5a) 他不愿被过去的熟人碰见。

( 5b) 旧的原则被彻底抛弃。

另外, 施事的句法地位在英汉被动句中也是不同的。

如:( 6a) The war destroyed the city.AGENT PATIENT( 6b) The city was destroyed( by the war. )PATIENT AGENT英语及物动词destroy 的句法特征矩阵中含有[_ NP] 次范畴化因素, 故destroy 能预携两个名词短语( the war、the city) 进入语言中使用。

由于destroy 的义位网络是destroy V: < AGENT, PATIENT > , 因此在相关的主动句中自动将两个义元分配给两个NP。

当变为被动句后, 论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主语后移至谓语动词之后, 成为了by 介词短语的宾语, 且在形式上可有可无。

再看汉语:( 7a) 弟弟吃了苹果。

( 7b) 苹果被弟弟吃了。

( 7c) 苹果吃了。

( 7a) 中, 弟弟为施事, 苹果为受事。

变为被动句, 施事加上了语法标记被便状语化, 并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而且省略被和施事以后, 会导致句子意思的变化。

( 7c) 表示致使因素吃引起了状态的变化苹果没有了, 而( 7b) 表示由于弟弟外力的作用而导致苹果状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说话人的期望相背离。

所以汉语被动句施事的地位较英语显著, 且施事的语法标记不像英语是可有可无的。

再者, 就致使因素变化状态的EICM 而言, 英汉被动句原型结构的语义核心是表达事状意义, 都是静态过程( 王力, 1989: 1- 4) , 表示一个已然事件, 强调由于某个事物的实现而产生了该事件带来的情况状态。

但两种语言在表现手段上有所不同。

由于语法化过程中隐喻机制的作用, 英语构成被动句的V en 形式象似于表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 所以具有很强的表状态的完备性, 不需要外来功能标记的帮助。

如:根据王力(1989: 282) 的观点, 词汇语义发展是句法结构发展的必要条件。

被字语义的发展不能决定被动结构的发展, 相反它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汉语被动结构发展的需要。

( 8a) The enemy was defeated.was defeated 已经表达在外界的作用下, the ene my 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然而, 汉语被动句的动词一般都得带上补足语, 才能表达事状性的语义功能, 如借助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动态助词了和130过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并完成。

( 9a) 我的胳膊被一个人抓住。

( 9b) 他被轰出来, 十分不满。

( 9c) 那个人被警察打了。

( 9d) 他在四处借钱,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被纠缠过。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带动态助词着的被动结构:( 9e) 土墙被竹林掩覆着。

很明显, 以上带着的被动句并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的状态。

正如朱德熙( 1982) 所说有的动词本身表示动作, 但加着以后表示动作结束以后遗留下来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