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心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公共《心理学》复习重点及复习提纲第一章:第1、2节第二章:第1节之一、二、三;第二节之四;第三节第三章:第2节第四章:第2、3节第五章:第1、2节第六章:第2节第七章:第1节之二第十章:第1节之一;第3节之二、三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第1、2节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 •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错的打“X”,对的打“/ ;每小题1分,共15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 •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公共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定势: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社会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工作记忆:当人们利用短时记忆资源去完成当前任务时,这种记忆状态即为短时记忆。
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者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创造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概念:是指对某类事物的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道德感:它是指根据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标准,对人的行为观念等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自我效能: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内归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归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环境条件、情景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公关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名词解释1、心理定势: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2、移情效应:心理学中把这种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3、民族意识: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4、民族感情: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热爱的体验,它是民族向心力的支柱,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5、民族习惯: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延伸,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他和民族语言等一起构成民族文化的特色。
6、时尚: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流行的生活样式,它具有违反常规的特点,以“新”和“奇”吸引观众,所以又叫时兴。
(具有时间性)7、流言: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传播的有关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新闻。
(具有煽动性)简答一、心理定势的特点:1、潜在性(不自觉性)2、固着性(习惯性)3、综合性二、移情效应的表现:1、首先表现为人情效应。
即以人为情感对象而迁移到相关事务的效应。
2、还表现为物情效应和事情效应。
三、社会刻板印象的合理性:1、首先,社会刻板印象不是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事物的印象,它是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的印象。
2、其次,社会刻板印象不是个人持有的看法和印象,它是社会一部分成员的共识。
3、再次,社会刻板印象多少都有一点根据,这种根据有的是亲身经验的,有的是通过传播媒介得来的。
四、地域文化心理的两种表现形式:1、以乡土观念(地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
在中国人中表现得最充分。
地域越小亲缘心理越强。
2、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
具有潜在性、固着性、综合性,它不自觉的固执的影响着人们的以后的心理和行为,是一种心理定势。
五、民族文化心理的主要成分:1、民族意识: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2、民族感情: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热爱的体验,它是民族向心力的支柱,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P41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P54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59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66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2)分类记忆法(3)谐音记忆法(4)歌诀记忆法(5)联想记忆法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3)复习多样化(4)适当过度复习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
P7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这一阶段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格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再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已从上一阶段的象征性格式演化为运算格式,其思维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已经整体性等特点。
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笔记
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笔记诱引的特点第一、是一种主动行为,它以有意识地影响公众为根本特点第二、是建立在准确认知公众心理基础上的行为,是针对性地进行第三、具有特定的目标,以影响公众的特定心理心理为特点第四、本身的正确性决定方向的正确性,这是正确导向的前提第五、的方法一般不带有强制性,但不排斥一定的压力第六、的过程中有外部环境的参与,要充分考虑外部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作用]第七、诱引最终是通过公众内部矛盾运动发生的作用的,外因要促成内因的转变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1、凡是正当的兴趣,都应给以关心和支持2、凡是有意义的工作,都应从兴趣方面诱引3、凡是兴趣方面的诱引,都要在刺激媒介上下功夫兴趣中常见的诱引有如下几种其一,以利益为媒介的诱引]其二,以竞赛为媒介的诱引其三,以专家指导为媒介的诱引其四,以新奇为媒介的诱引需要方面诱引应注意的问题一、应该满足公众哪些需要:1、反复出现的一直给以满足的需要2、相互比较中出现的合理需要3、必须给以满足的刚性需要4、能够给以满足的特殊需要二、应当激发公众哪些需要:1、积极参加组织中各种活动的需要2、主动关心组织发展前途的需要3、显示自己才干、能力的需要4、和组织共同获得利益的需要三、怎样激发公众的需要:激发公众需要建立在三个条件基础上:第一,给以公众信任感第二,给以公众公平感第三,给以公众安全感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就注意的问题就激发公众的需要本身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奖励和惩罚奖励不能滥用的,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奖励是公众某种需要的肯定和勉励,是一种下面的强化,因此,为什么而奖励应当让被奖励者知晓,否则对被奖励者,对其他人没有促进作用第二奖励要奖得合理,确立应奖励的才奖励,不能搞凑数,不能搞平均主义,否则奖励就不成其为奖励而是一种福利第三奖励是对公同要的某种满足,奖励的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多样性,要能满足不同公众的不同需要,否则“有奖无励”,被奖励者受不到奖励的刺激作用第四奖励要奖得得当,奖励太低被奖励者和其他公众都没有激励第五奖励要注意时效,因为奖励是对公众需要的肯定和满足,两种需要之间的联系具有时效性,奖励来得太晚肯定公众的需要的功能就淡化,满足公众需要的功能也会随之淡化惩罚的运用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第一,既要让公众知晓惩罚的原因,又要让公众知晓惩罚的必要,否则容易使公众产生今后怎么逃避惩罚的念头,而不是积极的吸取教训;第二,既要敢于惩罚个别人,又要敢于在必要的时惩罚多数人,否则容易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但在惩罚多数时要有轻重区别对待;第三,既要敢于惩罚别人,又要敢于惩罚自己,这们才能使惩罚变成一种积极的手段,使人人感到平等,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使人人乐于接受;第四,既要坚持惩罚的负需要有,又要给被惩罚者以满足需要的希望,要给公众以出路;第五,既要坚持惩罚,又要坚持慎用惩罚,坚持惩罚指的是要形成制度,不能搞短期行为,慎用指的是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惩罚运用的严厉程度要考虑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第六,惩罚要和奖励结合,重罚要有相应的重奖,有罚有奖,以奖为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公众需要的,防止单一惩罚带来的副作用。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p3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3.心理学科的性质: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2)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3)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分之繁多的学科4.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p6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5.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5.1心理学的意义:D心理学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论据2)丰富其他相近学科3)为教育科学提供理论依据5.2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自身心理特点、自我教育2)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3)有助于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2)系统性原则:注重心理的整体性、进行综合性研究3)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考虑到心理学研究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意义,在发展中研究心理现象8.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实验研究法3)心理测验法4)个案研究法5)相关研究法6)产品分析法7)质的研究9.西方心理学流派:1)内容心理学2)意动心理学3)结构主义学派4)机能主义学派5)行为主义心理学6)格式塔心理学7)精神分析心理学8)人本主义心理学9)认知心理学10)后现代心理学第二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的区别:D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
4.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公关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公关活动中的心理反应,以及公关活动如何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了解公关心理学对于公关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机制。
下面是公关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
1. 傅里叶原理(Foucault's Pendulum):这个原理指出在公关活动中,对受众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和持久的努力。
公关人员应该通过持续的信息传递和积极互动来建立和维护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2. 影响理论(Influence Theory):这个理论研究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公关人员应该了解这些因素,以利用它们来有效地影响受众。
3. 梅洛-康南理论(Melo-Conant Theory):这个理论探讨了人们在接收和处理公关信息时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公关人员可以通过考虑受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来设计和传递信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4.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在一起,并且对属于该群体的人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公关人员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创造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促进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支持和忠诚。
5. 心理学清洗(Psychological Cleansing):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受到威胁或负面信息后,倾向于通过与积极信息接触来减轻负面情绪和恢复自尊。
公关人员可以利用这一概念来通过积极正面的形象和信息来应对危机和负面宣传。
6. 达尔巴特认知评估模型(DARB Model):这个模型通过解释人们在面对公关信息时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关注、理解、接受和保持信息。
公关人员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设计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内容,以更好地吸引和保持受众的关注。
7. 激励原理(Motivation Theory):这个原理研究了人们的动机和动力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的。
公关心理学学习笔记一 绪论
公关心理学学习笔记一绪论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特征:人与人之间关系,公关主体为自身根本或特定利益而追求沟通、理解和支持的建立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的过程,主客体双方进行的活动,主客体间有个人私下的交往。
定义:特定人与人之间在特定利益支配下发生关系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公共关系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应用于公共关系领域的心理学,从心理角度来研究公共关系。
3.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含义为和公共关系行为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特点为可知性,正确认知和把握公众心理,有意识的调整改善自身心理。
情感性,公关活动的情感决定性。
自利性,主客体双方维护自身利要求。
广泛性,以行为涉及领域即公共关系领域作为划为依据。
4.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客体:公众的心理,公关中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含意识客体和未意识客体。
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分把握动态、制定计划、开展传播、总结经验四环节,有主体主动开展活动,受外界环境制约,主客体相互依存、影响、沟通、斗争。
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组织团体以形象、利益、手段施加影响,团体成员也可因私人利益而成为个人主体。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公共关系心理学理论。
实践:公关条件、活动的依据和方法)1.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践的学习。
3.推动公关活动的有效开展4.创建完善我国公共关系心理学:改革开放助于解放思想,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运用。
创造性实践是活动的源头。
三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1.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不照搬照抄研究成果,脱离实际。
实践第一不是实践唯一。
2.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公关活动目的为影响公众态度,不迎合部分公众心理要求,不用强制手段改变公众态度。
3.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根本特征为揭示公关活动中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总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节:P2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差异:第一:普通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二:普通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从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定情境出发,考察处在这一状态的人们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第三:普通心理学研究自然的,未经修饰的。
第二节:P5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是参与公共关系活动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第三节P8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动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P10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谈话法…..第四节P12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其一是对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其二是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其三是以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第二章第一节P16组织心理氛围的定义,是指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是组织员工对组织的整体状况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综合反映。
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是组织凝聚力和士气,以及由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生成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P18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1. 组织的目标2. 组织的利益3. 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4. 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5. 组织内部冲突解决状况P23集体主人意识的三个特点:1.相互平等2.权力和义务统一3.和集体意识相一致第三节P25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策略(1).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念第一,赋予组织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崇高的意义第二,赋予组织以重大的社会责任第三,为组织员工提供了行动指南(2).尊重员工个体价值(3).重视内部传播(4).有效使用激励手段(5).加强情感维系(6).合理化解怨气第三章第1节公众定义公众心理的特点公众个性对公众心理活动的影响第2节知觉的定义和特征错觉的定义错觉的类型第3节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的基本状态心境的定义应激的定义第4节意志的定义及特征动机冲突的形式三种形式的定义良好意志品质的类型第四章第1节个体心理的定义兴趣的定义兴趣的差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需要的特征需要的五分法各类公众的需要动机的定义及作用动机的激励理论第5节能力的个体差异气质类型性格定义及特征第6节从众的定义及原因服从的定义不服从的三种情况利他行为的原因第五章第一节一、公众群体:是相对于公众个体而言的,他是社会公众存在的一般形式,通常是指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需要的公众个体在一定社会活动中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学心理(心理效应)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并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与基本形式。
一、课堂教学的心理要素1、注意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习与活动的前提条件。
调动学生注意的方法:P1002、认知指导: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方式包括: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知识、技能)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为概括奠基;设问:诱发学生产生解决眼前问题的心理需要;迁移:理论与实际结合。
3、行为强化:塑造、增强行为的重要手段,分正负强化。
方式有: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物质符号(如红花)、活动本身4、心理趋合:个体在认知活动结束时因圆满完成活动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括即时趋合与延时趋合。
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效应P206-212效应名称代表人物产生效应心理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因效应卢钦斯先入为主、前后干扰做好第一次、发挥黄金位置作用(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1、首因效应的概念及实验(P206)最先获得的信息资料对人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称为首因效应。
2、教学中首因效应的运用(1)充分发挥第一印象的作用:见好第一次面;上好第一次课;批好第一次作业;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2)充分发挥教学中“黄金位置”的作用:尽可能使新材料第一次就给学生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尽可能避免材料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负作用,以增强首因效应的效果。
(二)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的概念及机制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首先,教师根据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形成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期望;(总体印象从何而来?)其次,受不同期望的引导和影响,教师对不同儿童进行区别对待;再次,教师不同的期望与对待,直接影响儿童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其各方面发展。
二工大公关心理学笔记
公关心理学笔记1.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代表人物:冯特、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斯金纳2.个体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过程: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兴趣、态度、动机等)心理状态:注意、应激、激情、心情等3.认识过程:感觉和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主观)反映感受性:人体对于外界刺激强度及其变化的感受能力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整体性(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理解性(人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恒常性(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5.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的心理过程:识记(开始环节)、保持(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记忆的种类:按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按记忆时的意识的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按记忆的具体内容(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长时记忆按记忆内容对时空关系的依存性(情景记忆、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按记忆内容(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客观事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短时记忆:记忆的信息在人脑中贮存保持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一般不超一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的贮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乃至一生的记忆6.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分类:按目的性和需要意志努力的程度(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按注意的特性和品质(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刺激物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特性:注意的起伏、注意分散、分配性注意、注意的转移7.思维: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认识和推断未知事物的过程,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大一公共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章: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2. 心理学的性质- 自然科学性质:心理学采用科学的方法,如实验、观察等,来研究心理现象。
- 社会科学性质: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体心理对社会的作用。
- 人文性质: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差异。
3. 心理学的任务- 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 解释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 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与结构1.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活动的产生依赖于脑的结构和功能。
2. 心理的结构-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
- 情绪过程: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表达等。
- 意志过程:包括动机、目的、行动等。
第三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 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中枢。
- 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 脑干:调节基本生命活动。
2.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实现心理活动。
3. 脑化学与心理神经递质、激素等脑化学物质影响心理活动。
第四章:心理的生理机制1. 反射与心理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2. 条件反射与心理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机制。
3. 脑电与心理脑电波反映了大脑的电活动,可以用来研究心理活动。
第五章:心理与行为1. 行为的定义行为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外部行为和内部行为。
2. 行为的类型- 本能行为:如摄食、睡眠等。
- 学习行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
- 社会行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
3. 行为的规律- 行为的发生:受到内在动机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 行为的变化:受到强化、惩罚等条件的影响。
- 行为的作用: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
第六章:心理的生理发展1. 生理发展的定义生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 生理发展的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1岁。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推荐下载
心理学复习提纲1、重要概念: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它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适应:指与刺激与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知觉过程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广义学习是学习者凭借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变化的一种活动过程。
狭义的学习仅指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躯体化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或者说是指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思考题:1.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它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大学公共心理学复习笔记
⼤学公共⼼理学复习笔记绪论第⼀节⼼理学与我们的⽣活与⼯作⼀、⼼理学对学⽣的影响可归纳为两⽅⾯:1.有助于学⽣的学习;2.有助于学⽣的⾃我教育。
⼆、学⽣⼼理学对师范⽣未来的教育⼯作的意义:1.⼼理学有助于师范⽣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
2.⼼理学直接有助于提⾼和加强师范⽣在未来的教书育⼈⼯作中的⾃觉性、针对性和技巧性。
第⼆节⼼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学的研究对象1.从⼈的⾓度⽽⾔,⼼理学是研究⼈的⼼理现象的发⽣发展的科学。
2.⼈的⼼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理现象和社会⼼理现象。
3.从认知⼼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加⼯的过程。
4.意志这种⼼理活动是⼈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5.注意作为⼀种特殊的⼼理状态,始终伴随着各种⼼理过程⽽存在。
@怎样科学的认识⼼理现象?答:⼼理就是⼈在睡觉状态下的感知、情感起伏、所进⾏的思考、回忆和对⼀切外界刺激的反应与⾏为⽅式。
具体说,认得⼀切⼼理活动都是⼈脑的技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理的器官,⼼⾥是⼈脑的机能1⼤脑是⼼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理活动是⼤脑的功能。
2⼼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3发射活动的三个环节:刺激对感官的作⽤、⼤脑过程、肌体的应答运动。
⼀切⼼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客观现实是⼼理的内容,⼼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
⼈的⼼理还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两个重要特性。
⾼度发展的⼼理是⼈的⼼理区别于动物⼼理的标志。
这就是⼈的⼼理的实质,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的⼼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的主观能动性是⼈所特有的,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动物有⼼理,⽆意识。
⼼理学的基本任务⼼理学有以下五个⽅⾯的基本任务: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5.运⽤第三节⼼理学的研究⽅法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太那个,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法第四节⼼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第⼀、世界⼼理学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公共心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心理学复习资料公共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就是人在睡醒状态下的感知、情感起伏、所进行的思索、回忆和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行为方式。
实质上,这一切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心理学的讨论方法:系统观看法、试验法、测验法、调查法。
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是: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高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试验室。
4、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1)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2)物化的人性;3)摇摆的人性;4)神话的人性。
5、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2)强调人的饿多元性;3)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4)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缔造性。
6、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训练的启示: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5)每个人都是进展着的;6)每个人都具有缔造性。
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的进展'。
1)关注每一位同学;2)关注同学的心情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同学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留意是心理活动对肯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无意留意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
10、留意的品质:1)留意的广度;2)留意的稳定性;3)留意的安排;4)留意的转移。
11、感觉的规律性:1)感觉适应性;2)感觉对比;3)感觉相互作用。
1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13、记忆是过去阅历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5、如何组织复习:科学复习,克服遗忘,1)准时复习;2)分散复习;3)复习多样化;4)适当过度学习。
1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觉情境;2)功能固着;3)定势作用;4)原型启发;5)动机水平。
17、学问: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可分为陈述性学问和程序性学问两类。
公共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单纯地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定势是由先前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智力是一个复杂而颇有争议的概念,至今尚未有定论。
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倾向于把智力看作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创造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情感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情商是相对于“智力”的概念而提出的,是指人们的情绪智能活动水平的高低。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受挫情境,结合儿童、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力。
人格教育,是指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统一、健全和谐的心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目的的教育。
气质是指人的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如内、外向,情绪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
公共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二章1.人格概念、基本特征。
2.气质概念及特点、类型(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
4.气质差异的教育涵义。
5.性格概念。
6.性格特征和类型。
7.性格差异的教育涵义。
8.性格有好坏之分。
9.塑造良好性格。
第四章1.动机的概念与构成基本因素。
2.动机的功能。
3.动机冲突的表现类型。
4.需要层次理论。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
6.动机培养与激发。
7.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8.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第六章1.认知学习的类型。
2.注意的概念与规律教学。
3.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刺激物是新奇的、刺激物亮度增加、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刺激物符合需要。
4.认知学习过程。
5.人的记忆结构有三个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6.短时记忆及其特点。
7.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8.遗忘产生的理论。
第七章1.问题解决的阶段。
2.问题解决的方法。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4.问题解决的技能。
5.创造过程阶段。
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评定。
第九章1.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2.智力结构。
3.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
4.智力分类。
5.皮亚杰儿童思维四阶段论。
6.智力结构之认知理论。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
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
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
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
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
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
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
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
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节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一、心理学对学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两方面:1.有助于学生的学习;2.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学生心理学对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的意义:1.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
2.心理学直接有助于提高和加强师范生在未来的教书育人工作中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技巧性。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从人的角度而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
3.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4.意志这种心理活动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5.注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始终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
@怎样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答:心理就是人在睡觉状态下的感知、情感起伏、所进行的思考、回忆和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行为方式。
具体说,认得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的技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人脑的机能1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
2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3发射活动的三个环节: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大脑过程、肌体的应答运动。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人的心理还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两个重要特性。
高度发展的心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标志。
这就是人的心理的实质,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心里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动物有心理,无意识。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5.运用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太那个,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第一、世界心理学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第二、现已成为一个分支庞大、领域宽广的学科体系。
第三、心里的派系之争开始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心理学相邻的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
第四、后现代的心理学思想的出现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第五、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日趋广泛。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学派:冯特机能主义学派:詹姆斯,杜威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日内瓦学派:皮亚杰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第一单元人性观第一章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第一节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一、心理学与人性人性的含义:人性即人的共同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
二、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的人性观1879年冯特将生物学、物理学中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伦理化问题,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七大理论派别: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里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五大主要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行为主义取向、认知主义取向、精神分析取向、人本主义取向。
(一)生物学取向-可移植的记忆(遗传决定论)(二)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地孩子(三)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四)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五)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卡尔罗杰斯)第二节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一、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现代心理学特征在哲学中表现为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环境和他人的奴仆,而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并能够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人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物化的人性3、摇摆的人性4、神化的人性二、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反对抽象的,至高无上的人,否定权威和霸权主义,向现代心理学中的“人”的现代性、中心性、自然性等特权发起了挑战。
2、强调人的多元化:人性是丰富的,是复杂的。
3、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且每个独特的、存在差异的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4、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是自由的人,是与社会、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
我们必须有一种辩证看问题的态度。
第二章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一、橡皮泥似地孩子与教育斯金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计算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二、魔鬼驱使下的奴隶与教育精神分析心理学(性恶论出发)三、模拟计算机的人与教育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表现为: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义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第二节心理学人性观与当代教育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运动、自我、交往等七种智力。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心理学人性观与课程改革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表达为“三个关注”:(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在人性观上的转变: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独特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
)(1)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及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独立的主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2.教师观(1)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2)教师是促进者。
(3)教师是学习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合作者。
第2单元认知观第三章认知过程第一节认知的基本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注意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一)注意的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我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散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三)注意的发展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二、感知觉感觉和直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感应事物的个别属性。
直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一)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二)感知觉的发展: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趋势:1.有意性不断增强2.精确性不断提高3.概括性逐渐增强三、记忆含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
(一)记忆的一般过程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分类:(1)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还可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保持和遗忘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是保持相反的过程。
(1)遗忘的过程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是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2)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动机说,遗忘是由于受到某种动机的作用所致。
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3再认或回忆: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回忆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把它回想起来。
(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1、感觉记忆:视觉信息1-2秒,听觉信息,4秒以内2、短时记忆:一分钟内3、长时记忆(三)记忆的发展:儿童的记忆力处在一生中的最佳发展阶段。
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4、由形象识记向抽象识记发展四、思维含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重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非逻辑)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二)思维与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过程:(1)问题表征(2)选择操作(3)实施操作(4)评价当前状态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觉情境(2)功能固着(3)定势作用(4)原型出发(5)动机水平(三)思维的发展皮亚杰四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第二节认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1、减少无关刺激,优化教学环境2、合理组织教学,吸引无意注意(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2.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注意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善于记忆,增进记忆方法:直观形象法、分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复习多样化;适当过度学习。
四、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发展由低一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过渡,顺序是不可逆的。
(1)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2)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3)大约到了中学阶段,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
第四章认知学习第一节知识知识学习一、知识及其分类(一)知识的含义: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皮连生)(二)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