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1《美学原理》期中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异同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 2009级

学生姓名:尹嫒娟

学号: 200901050512 任课教师:杨运来

2011年3月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异同

尹嫒娟

[内容提要]:我们知道不同的美学家对美的阐释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本文就尝试对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试图解读他们三位美学家在美学思想上的异同,并分析他们在美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理念审美判断力唯心主义辩证法

Plato, Kant, Hegel aesthetics though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Yin Ai-juan

Abstract: We know tha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beauty aestheticians could be differ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lato, Kant, Hegel's aesthetic thoughts, tried to decipher them compares three aesthetes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s, and analyzed their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Key words: Concept Aesthetic judgment Idealism Dialectics

[ 正文]:柏拉图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

“理念论”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美即理念”的基本观点渗透于他的美学观与文艺

观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他的摹仿说、回忆说、灵感说、效用说,还是他的修辞学

都被理论统帅,以其为理论基础。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柏拉

图的相论或理式论,他的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一直影响不断,到19世纪成为德

国古典美学的理论源头。柏拉图的思想丰富、多面,而且又有其双重性和矛盾性,

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学派的学者,既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对其学说进行

研究、批判和接受,比如说康德、尼采、弗洛伊德等,他们的说法虽然不一,但

在反理性上与柏拉图一脉相承。德国古典哲学鼻祖康德的美学思想,不仅对十

九世纪西方美学意义重大,而且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走向、嬗变亦有着深刻的

影响。

一、审美判断力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康德之前的西方美学有两个阵

营,或坚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强调美感决定美。康德借助于先验综合方法提

出了审美判断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将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

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本主义位移。而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二

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这表现为三个方面:(1)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纷纷通过批

判黑格尔客观主义、继承和光大康德的人本主义来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克罗

齐、科林伍德把康德做为自己的理论驱,把主体情感、想象、直觉看成产生美、

美感的根源,从而建立了全力张扬现代主义艺术、在二十世纪极大影响力的表现

主义美学。胡塞尔、杜夫海纳则从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中得到了启示,开创了追寻本体之本、思维之思的研究美与美感的现象学方法。而海德格尔则又将现象学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再度合,建立了存在主义美学研究方法。在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执二十世纪美学牛耳达40年之久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潮。(2)康德影响下的二十世纪美学人本主义的一个整体性倾向是非理性主义。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是一次脱胎于康德而又不同于康德的人本主义位移。康德将美与美感的根源视为审美判断力,判断力的外化是可经验的现象,其本质则是人的自由。自由不可为感知所把握,这正是美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超越性之所在。二十世纪人本主义美学却力图洞达、诠释这不可感知的美之本体,因而只能从意志、直觉、潜意识、存在之在等方面把握美之本体,构成了美学非理性主义性质。非理性主义实际表现出二十世纪西方人本主义美学对美与美感的独特见解,对美与人的现实关系煞费苦心的关怀,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3)与人本主义美学正面发掘、拓展康德的美学思想不同,二十世纪西方分析美学的立场则是康德在分析美与美感关系时使用的先验分析方法在语义分析方向上的反面延伸。分析美学认为,美与美感如果有存在意义的话,那么美与美感应是自足的实体。事实上,美与美感都不是实体,因而它们也就不具存在意义,美与美感不过是形而上的虚构。分析美学之父维特根斯坦坚持“意义即用法”的基本信念,认为审美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动态活动,整个活动又都由主体的审美能力来决定。由于主体的审美能力不同,具体的美与美感并无统一性而只有相似性,就像各种游戏之间无一致性而只有相似性一样。可见,分析美学把康德的先验分析方法在语义分析方向上用到了极致,彻底否定了美与美感的关系。尽管这未免过于极端,却为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角,为美学日常化、艺术化扫除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许多障碍。

二、审美过程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唯美化倾向。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目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唯美化倾向在表现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活动。真正的直觉和表现决不追求感性快乐和效用目的。艺术不是道德活动,直觉与主体实践活动无关。由此可见,表现主义完全继承了康德对审美过程的诠释,只不过把这个理论搬置于文艺理论中,用来解释艺术问题。表现主义对艺术的康德式阐释,为艺术的独立性、自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现代艺术是在表现主义指导、关怀和鼓励下发展起来的。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行动主义等流派都可视为在不同层面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表现主义这一美学观点的阐释和确证。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给现代主义艺术带来了最初的理论火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