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被电控汽油喷射技术替代




2)电控汽油喷射(EFI)式混合气形成
(1)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背景 社会要求:
1883年戴姆勒发明 轻便快速汽油机广泛应用
航空技术的发展化油器结冰成为致命缺陷
1930年德国因战争需要着手开发机械式喷射系统
但燃料系统改成机械喷射式成本高,安装不方便

林 大
为降低成本着手开发电控式汽油喷射系统

林 ➢ ECU根据传感器信息,判断演算工况、目标空燃比、
大 学 汽
燃油喷射量;控制喷油器通电脉宽,按一定喷射压 力喷射雾化,完成混合气的形成过程。



二、缸内直喷(GDI)式混合气形成: 由控制目的不同, GDI系统混合气形成特点不同:
➢用三效催化装置降低排放角度均质的理论空燃 比为控制目的时:进气过程某一时刻喷油,利用缸 内适当气流形成均匀混合气。 控制法与PFI同
学 汽
➢ 精确控制燃料喷射量。
车 学
需要精确测量进入气缸的空气量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混合气控制特点:
➢由台架试验,事先确定不同工况对应的最佳空然比及其 影响因素制成控制脉谱图,存储于ECU的ROM中。
➢ 由专门进气流量测量装置,测量每一工况进入气缸的 空气量,作为控制喷油量的主要依据。
质量流量计、进气压力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以及转速传感器,

汽 车
1945年洛杉矶烟雾事件;1960年制定/1965年实施排放
学 法规重视排放控制技术空燃比的控制精度

技术支撑: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948年晶体管发明,1957年使用化;1958年发明集 成(IC)电路促进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1970年后基于美国发布安全、排放、油耗三大法规; 控
1971年微机问世使汽车电子控式技术迅速发展
第四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5-1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热功转换特点 §5-2 汽油机燃烧过程 §5-3 汽油机燃料喷射量的控制 §5-4汽油机燃烧组织方式及燃烧室 §5-4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内燃机实现热功转换的关键问题 :混合气形成方式 着火方式
石油能源的发现和应用,为内燃机提供了能源
汽 车
存在混合气浓度的着火界限范围。汽油a=0.4~1.4


2)汽油机各工况对的要求 工况 起动、怠速、中小负荷、全负荷和加减速。 ➢起动工况:n、温度最低,开度小,气流速低;
喷雾及油膜蒸发混合条件最差。
供给a=0.4~0.6;保证缸内可燃混合气的浓度;
问题:CO和HC排放较严重。首次喷射完爆率。
➢以节能排放为目的的稀薄燃烧过程时,需要在气
缸内形成A/F的梯度分布 缸内滚流+喷射时刻
吉 (压缩);喷射压力为2~5MPa

大 ➢GDI混合气形成特点:无气道黏附油膜现象,
学 汽
节省额外耗油,起动性、响应性及A/F的控制精确
车 学
缸内雾化、气化吸热有利于 充气效率。

三、混合气浓度与发动机性能的关系
1)混合气浓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理论上:a=1时完全燃烧, 实际上: a=1.03~1.15时接近完全燃烧 因缸内混
合气非均匀;残余废气稀释作用直接影响燃烧。
称此混合气为经济混合气ab。
吉 a>1.03~1.15时:富氧,可完全燃烧;但燃料密度小,
林 大
放热少,燃烧压力和温度低,燃烧速度动力性、
学 汽
汽 车
称此混合气为功率混合气aP。


➢ a<0.8~0.9时:混合气过浓,氧气不够;
燃料不完全燃烧放热,燃烧速率; 动力性/经济性; 缸内易积碳,CO,冒烟。
➢a=0.4~0.5时:严重缺氧,大部分燃料不能燃烧;
火焰不能传播而熄火。

称此混合气为着火上限。

大 学
对应最佳动力性和最佳经济性的A/F不一致;

电控汽油喷射的主要优点:
➢ 1. 提高了控制自由度,减小进气阻力,改善各 缸均匀性;进气管设计可按动力性要求设计, 最大限度地提高充气效率。
➢ 2.提高空燃比的控制精度,改善经济性,且配 合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应用,有效净化尾气排放。
吉 ➢ 3.因汽油喷射雾化,改善混合气形成条件,故提
林 高发动机加减速等过渡工况响应性和冷起动性。
经济性下降,NOx排放也降低。



➢ a =1.3~1.4时:混合气过稀,燃料分子间距增大;
氧化速率,放热<散热 热量不能积累; 火焰难传播而熄火。 称该混合气浓度为着火下限。
➢a =0.8~0.9时:燃料密度相对较高,氧气浓度足够

燃烧速率最快,热损失最小


动力性最好。

但因不完全燃烧 be、CO、HC
汽 油

1972年波许公司开发L-J型质量流量式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射 技

吉源自文库
1976年GM公司开发应用应用点火时期的微机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由模拟控制向数字控制化发展
逐 渐 成


大 1977年日产/丰田实现用氧传感器对空燃比的反馈控制

汽 车
1980年三菱推出卡门涡式空气流量计;1981年波许/日
学 立制作所推出热线式空气流量计




成为现代汽车的主导地位


(2)电控汽油喷射(EFI)式混合气形成特点
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和燃料量分别控制: 空气量空气流量计驾驶员控制; 燃料喷射量目标空然比ECU控制。
电控汽油喷射的主要问题:
根据不同工况下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如何精
吉 确控制燃料喷射量控制最佳混合气浓度。
林 大
关键问题:➢确定不同工况下的目标空燃比;
汽油的特点,确定其混合气形成方式和着火方式
➢挥发性好外部混合气形成法均匀可燃混合气
➢点燃温度低强制点燃火焰传播燃烧方式


大 问题:限制压缩比过高均匀混合气易爆燃;

汽 车
所以,热效率低


一、外部混合气形成特点 燃料供给方式分为:化油器和电控喷射两种方式
1)化油器式混合气形成原理及特点 混合气形成基本原理:
利用空气动力学。
浮子室
高速气流 喉管
吉 设置喉管加快气流速度

大 产生喉管真空度喷油;

汽 车
高速空气冲散、雾化、蒸发


这种混合气形成方式存在的问题:
➢ 喉管节流:进气阻力,泵气损失 ,v,结冰;
➢ 多缸机一个化油器:各缸进气支管不等长,造成各 缸不均匀性较大;
➢ 空然比控制精度
吉 林
不能满足现代节能与排放法规的要求淘汰
吉 林
➢怠速:Pe=0,开度最小,n和温度较低,r较大;

且随TW,油膜蒸发不同,影响混合气浓度。

汽 a=0.6~0.8 怠速稳定。
车 学
快怠速系统缩短暖车时间,怠速经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