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会议简称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会议简

称是

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009年12月7—

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小题1:C;

小题2:D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为什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1)温室气体能减弱光的反射和散射,使气温上升.如图所示的

两锥形瓶相同,在相同条件下收集气体体积相同,经过相同条件下阳

光照射(或人工提供强光照射)时间相同,根据U形管内液柱相对高

低判断甲烷和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强弱;

故答案为:根据大气压原理,温度升高,等体积的容器里,温度

越高,气体压强越大,会将红墨水向另一边推动;

(2)预测实验现象有三种情况:液柱(Ⅰ)高于液柱(Ⅱ),等

体积甲烷产生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弱液柱;(Ⅰ)等于液柱(Ⅱ),等体积甲烷产生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相同;液柱(Ⅰ)低于液柱(Ⅱ),等体积甲烷产生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强;

故答案为:

序号预测现象实验结论 A 液柱Ⅰ高于液柱Ⅱ

等体积甲烷产生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弱 B 液柱Ⅰ等于液柱Ⅱ

等体积甲烷产生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相同 C 液柱Ⅰ低于液柱Ⅱ 等体积甲烷产生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强(3)①天然气相对于煤和柴油,是清洁能源,故①正确;

②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甲烷的相

对分子质量是16,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等质量的CH4和

CO2,CH4的物质的量大于CO2的物质的量,CH4导致的温室效应更明显,故②正确;

③燃烧天然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

之一,造成酸雨的主要因素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故③错误;

故选:C.

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

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当

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

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地球位于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12月7日),位于秋分

日与冬至日之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大约是B-A之间.故选:A.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什么排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

的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

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

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

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

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

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

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

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

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

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

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

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

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

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

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

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

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

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

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

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

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

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

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举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

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

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

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

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