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答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1世纪的教育应当着眼于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发特点。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课程观决定课程体系。过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直接从知识体系推演而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目标多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很强,缺点是偏重智育学科的训练,知识点支离破碎,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横向联系,课堂里被动灌输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力图克服学科科目树立、学科知识的倾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差异。树立开放的新课程观,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综合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建构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改变“教师中心观”、“学生中心观”,建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的“象牙塔”中走出,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把学生看作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学生不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建构知识,在经历建构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课程管理的民主化,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有效的适应了学校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体现了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四、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它们当作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灵魂。在这种课程理念之下,课堂教学必须要从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发面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重过程、轻理论,强调学生探索新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五、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终身教育的观念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更过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

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协作交流意识、知识探究习惯,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六、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所以评价内容要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合部分。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的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班的主要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是走向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意味着创新型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育通过创新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具备创新素质学生的过程。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新的教师观念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回归生活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我们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要努力贴近社会生活,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今后的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追求生活意义中的课程。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活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的发展。强调使新课程更人性化,改革把学生作为“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的做法,使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关注自身、回归日常生活提供了空间与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