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名人的作文400字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400字范文
我们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们村的“养猪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养的猪个个肥头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来斤重,活像一个个大肉球。

李大叔养猪十分有经验。

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来把猪圈打扫打扫,给猪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干完后,他便为猪做“早餐”了,“早餐”十分丰盛,不仅有上好的猪饲料,还有一些青菜萝卜呢!李大叔的猪也很乖,从不挑食,不管给他们什么食物,它们都会全部吃完,从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饭。

每天中午,李大叔便会请来兽医,为他的猪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让兽医为它们打针,直到好了为止。

晚上,李大叔便会搬来一些稻草,为那些猪铺上,让那些猪睡得暖和些。

难怪,李大叔家的猪会养得这么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猪卖掉,留下小猪仔,让那些小猪仔长大后再卖。

李大叔一年就因养猪就赚了七、八万元钱,没过几年,李大叔便发家致富了。

村里的人看到李大叔养猪能发家致富。

便去请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犹豫地对大伙说:“只要对猪有无微不至的关照,那么猪也不会
亏待我们的。

”大伙听了,都知道了自己养猪不能发家致富的原因:没有给猪好吃的,没有为猪看病……现在,我们村里的人都改正了养猪的方法,全都发财了,现在,大家都感谢李大叔的提醒,让我们村的人都发家致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是2033年,我在一家大名鼎鼎的广告公司当总经理,接了不少大单子,都很成功。

现在正在国外的一个度假村里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

一天,我在琢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了,还能去哪里玩呢?忽然,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可爱的故乡,整整二十年没有回去了。

于是,我立刻收拾行李,带上我的助手和生活秘书,坐上我那自动导航的超音速飞机,一最快的速度从北京飞向故乡去。

经过几个小时飞机,我来到了故乡——广西南宁。

眼前的景象使我备感诧异,我还以为自己找错地方了呢。

放眼望去,从前窄小泥泞的路道变成了宽敞结实的水泥路,路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显得格外生机盎然;公路上不时驶过各种各样的小汽车,有丰田,有宝马,还有劳斯莱斯……应接不暇,真酷!环视四周,以前破旧不堪的民屋早已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d一栋栋摩天大厦。

突然,我又想去了曾经在小学里教了我们六年知识的老师——青老师。

我坐着自己定制的私人小轿车,开往以前的学校。

过了几分钟,我来到了学校门口,看见了门卫,问道:“请问一下,青老师在吗?”门卫有些迟钝,我又说:“我是她以前的学生,不信我拿照片给你看。

”门卫看了照片后,高兴地说:“原来你是她以前的学生啊,现在都长这么大了,真是女大十八变。

不过你还懂得来探望老师,你可真懂事啊!”说完,门卫就把门打开,让我进去了。

我对门卫笑着说:“谢谢。

”接着,我又来到了老师休息的办公室,见到了老师,感到得哭了。

老师说:“你是谁?”我说:“您不认识我了,我是您以前教的学生啊,一直是当班长的。

”老师恍然大悟,高兴地说:“原来是你啊。

”我说:“是啊。

”我和老师抱在了一起。

现在看老师的脸上,有许多皱纹,也有黑眼圈,但青老师任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任然是我的指路人。

“故乡的楼房,故乡的人……”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首动人的歌曲,只是它听起来不再那么陌生,因为我现在正站在土地上,还欣赏着家乡的美景。

我爱我的故乡!青慧英老师点评:二十年后的生活真令人期待
我的家乡在徐州,我们徐州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杰地灵,下面就让我带你游览徐州的名人园吧!走进名人园的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彭祖的雕像,他巍然屹立在大门后,看他的简介:据说他是黄帝的后代,还活了八百岁呢!继续往下走,是一座观鼎桥,桥旁有一个汉白玉鼎,雾气缭绕,更为它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听老师说,风当时划分徐州留下了鼎,后来鼎就代表徐州了。

顺着斜坡继续往上走,是一座李蟠的雕像,他是皇帝钦点的状元,据说徐州的状元府还是为他造的呢。

往前走了几步,你又会看见一个大名鼎鼎的画家,李可染雕像,瞧他,左手拿纸,右手执笔,神态庄重的望着前方,一定是在速写徐州优美的风景呢!走过长廊,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水,湖里不时有几条小鱼游过,湖边树木环绕,岸上站着一位诗人,兼书法家,苏轼。

他的胡须随风飘扬,左手拿着一把铁锹,右手捧着一卷书,神态凝重的望向湖水。

我想,苏轼一定在思考当年治理黄河的方案吧。

前面就是烈士纪念馆,一位烈士摆出了向前扑去的姿势,哦,原来他是王杰,当自己的炸药将要爆炸时,他勇猛的扑了上去,保护了大家,自己却牺牲了。

随着一片竹林,我走出了名人馆,一名清洁工正在辛勤的打扫卫生,汗水早已浸湿她的衣衫,我想,我们徐州离不开名人,但更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付振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我们村里的种田大王。

”来到伊家店乡徐家店村,几个村民们一边领路,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付振彬大量垦荒、改造良田,不但自己经营,还包给别人种,带动很多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在伊家店乡,提起付振彬,几乎无人不晓。

纯朴憨厚的他以前曾搞过运输,十几年下来,家中渐渐有了一些积蓄。

二轮土地调整后,部分农民放弃种粮,靠外出打工谋生,付振彬却始终没有打消耕种土地的念头。

他在坝外买下了一块荒甸子进行良田改造,经过一番修整,开垦出了100余公顷的熟地。

一部分地他留下来自己耕种,剩下的全部发包出去,实践证明,付振彬的做法是对的。

可观的二十多万元的年收入让他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人都知道付振彬不但头脑灵活,种田也是把“好手”,靠科技致富、以规模取胜,是他的秘决。

付振彬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去种田主要靠出力流汗,现在则要学会机械操作、选用良种、科学施肥,要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

”多年来,付振彬总是利用闲暇时间看书读报,学习科学种田的窍门和技术,以求在有限的土地上争取最大的收益。

历经严寒酷暑、风吹日晒,汗水和着雨水,不怕吃苦不叫累的付振彬在黑土地里刨出了“金豆豆”。

有的农民看到付振彬取得了成功,也纷纷效仿去承包土地搞种植。

凭借一颗善良的心和敬业精神,钱袋鼓了的付振彬不忘热心助人,村里无论谁有事找到他,他都会想尽办法帮助解决。

有的村民没钱包地,他就宽限到秋后卖完粮再结账,还借钱给他们去买种子、化肥;有的村民孩子上学凑不够学费,付振彬也是慷慨解囊。

在经历了几十年摸爬滚打之后,付振彬更加坚信,一个人活在世上,关键得有一种干劲,有一种精神。

种田致富后,他又投资40万元,新建了10间大瓦房,购置了整套的机械农具。

睿智的头脑和科学的种田意识,使付振彬土里淘金的梦越做越香甜。

谈起现在的生活,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

在电视上看到号称“中国第一种田大户”侯安杰的报道以后,付振彬就琢磨着自己也要大展拳脚。

虽然已经52岁了,但热情不减当年,他满怀希望地说:“侯安杰租种了跨2个市县、8个乡镇、33个村的2.3万亩流转农田,与近2万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开车转一遍土地要两天。

我也要抓住机遇,大干一番,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种田大王’。

”转变思想观念,抢抓政策机遇,是致富的基础。

提高科技含量,大手笔真投入,是致富的保障。

加强田间管理,实现高产高效,是致富的关键。

这三点种田的要领,付振彬都掌握了,想不成“大王”都难。

我是个英俊的美男子,这是我倍感自豪的地方了!我一定不再小气,当然我肯定也不会被诸葛亮给气死了.假如我是吴国的周公瑾.我,周公瑾,一位能和诸葛孔明相提并论的聪明盖世的人物.我干得最令我自豪的事就是——火烧赤壁了!我命黄盖带着二十条船,(当然,船上都有埋伏.)向曹老贼假意投降.结果还是被那老奸巨猾的曹老贼发现了,他马上就让船停止了前进.哈哈哈,真是“曹算不如瑜算”,那曹老贼还是晚了一步!他的战船成了宏伟的火海,士兵被火
烧死、被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我想,如果不是黄盖受了伤的话,我们一定会大获全胜的!不过曹兵的锐气一下子折了一大半,连曹老贼也忙着逃命呢!后人都说我的嫉妒心强,因为诸葛孔明比我聪明,所以说了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话,其实事实关不是我嫉妒他,我其实是非常欣赏他的.可是我们却又是各为其主.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战场相遇,我怎么忍心除掉一个和我一样绝世聪明之辈!所以,老天你既然生了我为吴国效犬马之劳,来匡扶吴国,为什么又要生一个才高八斗的诸葛亮来兴复汉朝呢?我承认,我也嫉妒过诸葛亮,所以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想除掉他,所以才会让他十天造出十万枝箭来刁难他,不料想,这家伙竟然用自己的智谋,三天就弄到了十几万支箭,我真是输得口服心服.假如我是周瑜,我绝不会因为“计”不如人,而被活活气死!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

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

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

还有一些人也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

后来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

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可以了。

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

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

”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

”奶奶说:“好。

有一天,我正在扎扫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

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

”我说:“哦。

”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

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后,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

但王树声谢绝了。

他考虑,国家正在搞经济建设,到处都需要花钱,自己能为国家节省一点是一点,只要能住下,有个办公、会客的地方就行了。

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

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

这所房子外无围墙,屋内装饰一般,陈设简朴,只有一些日常的木质家俱,和普通的人家没有什么区别。

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原来居住的大院房产转属另一单位。

组织上考虑他多有不便,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

有关部门的同志很重视,积极帮助王树声挑选房址。

开始,规划人员给王树声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

这里紧靠八一湖,近临引水河,绿荫环抱,环境幽静,风光宜人。

老将军一眼就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间民房,即问这碍不碍事。

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

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

陪同的人怕老将军看不上,就指着护城河说:“您瞧,这地方难得呀。

将来盖起了新房,坐在窗下就可以钓鱼了。

”王树声连连说:“嗯,不错,不错!”接下来他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来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拆改一下就行了。

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

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规划人员又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四合院,也无人居住。

王树声到现场看后也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

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

”陪同的人忙说:“他们早就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浓眉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我王树声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他们迟早要回来办公的。

”就这样,建新房的计划一再落空。

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张爷爷。

他一身陈旧的中山装,一顶老式的鸭舌帽,一张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老人的摊前,只见老人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

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只“画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

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老人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

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

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宝剑锋从墨砺出,梅华香从苦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泥人背身后的故事呢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

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

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

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

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

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赝等人,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1880年(光绪六年)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光绪二十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

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

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

1888年(光绪十四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今蓬莱市)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

正当他准备率团迎击敌人时,李鸿章却已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他壮志未酬,忿然写下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

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随后,他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

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

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

”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

他的主要成就有: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翠墨园语》等书。

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

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鲍子年)、李佐贤(李竹朋)、杨继震(杨幼云)、潘祖荫(潘伯寅)、胡义赞(胡石查)、吴大澄(吴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刘铁云)、罗振玉(罗叔蕴)诸人多有过从。

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

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

一片甲骨惊天:1899年的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

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家人马上就去中药店取。

药取回来,家人在伙房用砂锅细细地煎,王懿荣捏着药方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

走着走着,他的步子停下来。

原来,药方上一味中药吸引住了他的目光:龙骨?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呢?他想去看个究竟,脚刚一迈出门槛,家人端着煎好的汤药进屋里来了。

王懿荣问:“药渣呢?”家人一听这莫名其妙的问话就随口答道:倒了。

王懿荣认真地说:下次一定要留下!家人糊糊涂涂地答应下来。

王懿荣的病一阵好一阵坏的,过了几天,他又想起了龙骨的事,便不顾家人的劝阻,要去翻看药渣。

自然,他是什么也没有见到,因为龙骨在药房里就已经捣碎了。

终于,王懿荣让家人从药店买回了没有捣碎的龙骨。

他翻看再三,摩挲良久。

虽然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但他心上却打下了“龙骨”的深深的印象。

话分两头说。

王懿荣是皇家大学国子监的祭酒,又是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加之他人品好,在京师学界颇有口碑。

不少名流学士都愿意与他打交道。

谁得了什么宝物,都想请他给鉴定鉴定,每每会学到不少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