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乡风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家乡的风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风俗,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家乡的风俗” 》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本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旨在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的风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3.访问法: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的风俗。

4.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家乡的风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参考文献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视频,呈现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重点】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教学难点】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风俗习惯呢?我们来看看图片上又给我们介绍了哪些节日习俗呢?《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古诗三首》中的寒食节传蜡烛、中秋赏月小结: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乡的风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所了解的家乡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家乡风俗晒一晒1. 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小结:我们选择的风俗要极具家乡代表性的,最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

2.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请快速阅读,说说你的发现。

(1)两种方式:一种是介绍一种风俗,类似写说明文;一种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那就是写事的记叙文呢小结:是的,知道写什么这是审题第一步,那么怎么写呢?(2)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要思考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方面介绍,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重点介绍什么,还可以适当写写自己的实际体验;如果是第二种,写自己参加活动的亲身经历,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还要穿插风俗的来历和特点。

小结:看来啊,同学们要介绍好家乡的风俗可不容易,首先要想好你选择哪种方式介绍这种风俗,选择的方式不同,介绍的重点也不同。

(3)同学们,你们选好了吗?我们手中有这么多的资料,都该怎么用呢?其实在我们的单元导语中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习作时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才能吸引人。

(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三、习作引路,巧列提纲1.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一文就是我们第一类作文要着重学习的,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腊八节........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这样的好处就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板书:详略得当)即便是重点写腊八、正月初一,老舍先生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2. 家乡的风俗特点:分析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3. 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

4. 家乡的风俗活动: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分析家乡的风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4. 讲述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5.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6.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所了解的家乡风俗融入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学生习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8.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3. 正文:- 家乡的风俗简介- 家乡的风俗特点- 家乡的风俗故事- 家乡的风俗活动- 写作指导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教案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教案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写作方法: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3. 作文修改:如何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示例:展示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修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习俗2. 板书内容:- 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 特色美食- 写作手法:对比、描写、议论- 作文修改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要求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

2. 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调整?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5.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并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4.列出写作提纲,同桌交流。
六、放胆试写
1.根据提纲自由作文。
预设:
(1)开篇点题,点明风俗。
(2)详略得当,突出特点。
(3)首尾呼应,表达情感。
2.教师巡视指导。
七、赏评完善
1.组内互评。
出示标准:
写出风俗特点了吗?(一颗星)
写出自己感受了吗?(一颗星)
写作顺序有条理吗?(一颗星)
文章表达的情景引起你的美好回忆了吗?(一颗星)
2.班内交流。你的作文得了几颗星?
3.结集成册。收集作品,配画插图,编成一本家乡的风俗集。
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风俗习惯的兴趣。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五、用心构思
1.看到冰糖葫芦,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我们可以像穿冰糖葫芦一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不同的风俗习惯穿起来。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很不错。
2.举例说明“冰糖葫芦”结构的好处。
(1)《北京的春节》就是把腊八节、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节等一系列的活动用“冰糖葫芦”结构穿了起来。这样的结构让人觉得条理清晰。
2.明确:
(1)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者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2)写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3)可以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和来历,介绍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4)尝试表达出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三、选材指导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选定要写的风俗。
出示讨论提纲:
1.你选择了什么风俗?
2.你选的风俗有什么特点?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

2.字里行间表达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明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节日。

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习作与生活相联系,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境中。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这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有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①介绍一种风俗。

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指导。

1.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一单元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一单元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包括描绘风俗场景、表达情感等。

3.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风俗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写作纸张、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让学生对家乡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包括描绘风俗场景、表达情感等。

4.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风俗,进行写作实践。

5.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风俗2. 板书内容:风俗习惯、写作指导、作品展示与评价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写作技巧: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3. 作文修改: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5. 修改与评价: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正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技巧: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修改作业: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写作指导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主备: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上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瓶子里的爱①那一年,我在一个极偏远的小村当代课老师,那时的生活条件比差,由于远离城市,人们的现念也很落后,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下地干活了,就算想让孩子上学也供不起,虽然学并不多。

②在我的班上,有个叫谢小强的学生,十二岁,家里极穷,母亲长年卧病,早些年吃药看病的,欠了不少外债,使得本来就不富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他母亲的病却一点也没见好。

虽然贫困至此,他们却极力让孩子上学,在这一点上,谢小强的父母比村里许多人都强,而小强也很努力,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也属于上等。

③那年春天,谢小强的妈妈病情加重,由于再无钱看病买药,小强的爸爸便开始四处收集民间的土方偏方,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弄到了就让小强妈妈服下去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偏方上了,而小强妈妈的病还是继续恶化,这让小强和他爸爸都非常着急和恐慌。

④有一天傍晚,我去村外的野甸子上散步,忽然看见小强拿着一辆四股义在挖地。

我感到奇怪,便过去问:“小强,你在挖什么呢?”⑤他说:“老师,我爸从前村找到一个偏方,说是有一个和我妈得一样病的人就是吃这偏方治好的。

可是个偏方要一百条黑蚯蚓做药引子,我挖蚯蚓呢!”⑥野甸上蚯蚓极多,可黑色的却是极少。

那个傍晚,小强费了好大的劲也只挖到两条,他却兴奋地说:“没事,我天天来挖,有一两个月怎么也凑够一百条了!”他充满希望的神情让我动容。

⑦从那以后,小强果然一有时间就去甸子上挖蚯蚓,(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是,这种黑蚯蚓实在是太少了,有时一连好几天也找不到一条。

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沮丧,相信总有一天,一百条蚯蚓会挖够的。

⑧我曾去过一次谢小强的家。

那天他妈妈的精神状态很好,斜倚在炕上和我说了许多话。

我发现她说话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不一样,一问才知,她居然是高中毕业的!难怪她那样积极支持小强上学。

后来,她指着窗台上一个大大的敞口玻璃瓶子,对我说:“小强挖回来的蚯蚓都养在那里呢!”⑨我过去看,瓶子里装了大半瓶,有一些蚯蚓在里面翻动。

六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表格式教案

六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表格式教案

事:(PPT)。

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故事写进习作中。

这个单元的习作,我们既可以介绍习俗,还可以分享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叙述活动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2)想一想,你打算选什么内容写?三、回顾课文,学列提纲4’ 1.回顾课文,学习列提纲。

(1)呈现《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提纲和《腊八粥》的导图式提纲。

(2)课后作业:完成预学单第二项任务,习作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设计评价设计学教设计一、互评修改习作提纲15’【评价内容】习作提纲【评价标准】1.提纲条理清晰,得1★2.提纲有详略安排,得1★【评价方式】互评同学们在习作准备课上,都确定了自己要写的“家乡风俗”,也完成了习作提纲,这节课,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同学们的提纲。

(PPT展示提纲)我们自己罗列了习作提纲,也学习了其他同学的提纲,现在进入第一项学习活动:提纲评改【自学】结合提纲范例,修改自己的习作提纲。

【合学】说一说:小组交流,互相点评习作提纲。

改一改:根据组员点评,再次修改习作提纲。

选一选:选择组内最优习作提纲,说明有点,准备展示。

【展学】派代表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点评。

二、回顾课文重点部分的写法10’课文重点描写部分再现,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总结写法。

《北京的春节》中,“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之一,作者重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其中略写了放花炮、吃元宵,重点描绘了“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能使人感受到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日子的“美好快乐”。

《腊八粥》中,“等粥”的过程是课文的主要部分,作者将人物的活动、感受与对腊八粥的描写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八儿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写腊八粥。

《藏戏》详细介绍了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

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介绍,但也并未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特色最鲜明之处进行描绘。

比如,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

小结:在描写重点部分时,可以运用上各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详略得当地进行描写。

明确习作评价要求,结合提纲,做好初稿完成准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3。

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相关课件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不同的风俗。

2.尝试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经历的一次风俗活动。

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谈今念往,了解风俗1.谈话导入,谈谈自己家乡过春节的风俗。

2。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哪些风俗。

(课件出示各种风俗活动的图片)3.教师举例,明确风俗含义.(课件出示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资料)二、品读范文,学习写法1。

通过例文学习:写特色,写具体。

(1)课件出示例文1。

回顾老舍先生围绕“除夕真热闹”,从味道、色彩、声音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绘,充分展现了除夕的热闹。

(2)课件出示例文2。

学习作者抓住面具的颜色来表现藏戏的特点,揭示藏戏中人物面具的象征意义.2。

通过例文学习:抓重点,融感受。

(1)回顾《腊八粥》的构篇方法,学习抓重点分清主次的写作方法。

学习沈从文重点描写八儿等粥的过程,使得文章结构主次分明,详略得当.(2)通过品读《腊八粥》的描写片段,学习在文章中融入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例文3。

重温沈从文在描写腊八粥做法的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引起共鸣.(3)类文欣赏,课件出示例文4。

这个片段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辞旧迎新的画面.三、拓展思路,试写片段1。

分享交流,绘导图。

你想写你家乡的什么风俗呢?欣赏各地风俗视频,教师归纳分类,出示思维导图。

2.片段分享,悟方法.(1)课件出示学生作品,例文5。

教师点评:围绕中心句“花灯真多呀”,重点描写了兔灯和桃灯。

抓住灯的颜色和外形来描写,生动且具体。

(2)课件出示学生作品,例文6.我的家乡在安庆岳西县,每到过年时,村子里就会举行庄重的“跳火堆”活动。

听爸爸说,举行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保佑全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红红火火。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实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实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实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板书:家乡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A.压邪驱鬼B.望子成龙C.祝福健康D.招财进宝
【答案】
1-5 DDBAC6-10 BBABA
第二课时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 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习作: 家乡的风俗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
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学
目标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