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问题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问题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全局问题,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依然是人口众多的农民,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村科技人才除乡镇农技干部外,其余为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多分为知识技能型、生产经验型、社会组织型,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强、田间操作经验丰富等特点。一批“田秀才”和“土专家”就是典型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一般表现的形式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协会合作社领头人和骨干。这些农民科技人才与市、县农业专业技术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掌握的良种、农药、实用技术等一系列农业科学均多于一般普通的农民群众。这些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先人一步的农民生产者,一般对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都有典型引路的作用,是联系县级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从事田间劳动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有着零差距的作用,是农业适用技术应用的主体。改革开放31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太少、素质过低的问题,现探其原因,并谈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我县与全国一样,人们形象地把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人口称为“3860”部队,这与国家提出发展社会主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明显不相适应,尤其是农村农业适用技术人才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呈现出“一老一少”。

“一老一少”即: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人员数量太少。我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及年龄经历了1960—1976年,1980—1992年,1994—2002年,2003—2010年四个阶段的变化。1960——1976年在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下,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很慢,农业科技人才多为经验型的公社社员;1980—199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打响了第一炮,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粮食生产成为全县人民和农民群众的头等大事,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培养和扶持了一批以韩彦君、韩世荣、史璞、郑风德等为代表的农民科技人才,尤其是韩彦君的熊选1号小麦在全县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多在65岁以上,已告别了农村的田间地头;1992—2002年,我县农业经济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型向苹果、黄花、

瓜菜等特色农业方向迈进,扶持培养了王存孝、李岁月、李宗广、王宏涛为代表的一批农民科技人才,这些农民科技人才为我县苹果、瓜菜、养殖等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但这些人的年龄已年近50岁;2005—2010年,由于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为了顺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扶持和培养了以岳祥龙、张庆安、何治涛、杨顺发为代表的协会、专业合作社型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这些集经营、经纪、农业技术服务一体的农民科技人才为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领军作用,这些人年龄多在50左右,且队伍人员数量较少。据统计资料:我县农村科技机构有97个,农民科技服务组织42个,农业科技人员3209名,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3%,占农村劳动力的2.6%,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89%,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1%,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占10%,呈现出“一老一少”的特点。

(二)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呈现出“一低一差”。

“一低一差”即: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文化程度低,科技整体素质差。我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差。据调查:我县农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小学文化程度占46%,接受系统培训、正规培训的人很少,多以短时、临时培训为主,且以接受单项技术和零碎的科谱知识培训为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杂症”能力差,尤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无技术应对能力,遇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常束手无策。与工程建筑、机械修理、商业贸易、服务等领域的农民技术人才相比呈现出“一低一差”的特点。诸如一些从事工程建筑、工商贸易、城市服务中的农民技术人才已成长为实业家和农民企业家,而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的农民却难以把农业科技事业做大、做强。

(三)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呈现出“一缺一乏”。

“一缺以乏”既: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社会服务职能缺位,后继乏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出现的农民科技人才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社会服务功能缺位,即“一缺”,一些协会、专业合作社型的农民科技人才发挥不了应有的技术服务作用,一些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对农村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作用甚微。同时,随着城乡经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弃农从商、弃农从工、弃农入城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多,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令人堪忧,即“一乏”。据统计我县现有劳力12.75万,输出3.21万,其中35—25岁的占40%,26-16岁占35%,35-45岁占15%,46岁以

上占10%;与农村留守的农业科技人才年龄相比较,留守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明显偏大,80后的新生代农民数量大幅减少,部分村组出现80后农民空白的现象,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将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人才严重断层。

二、我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老少低差缺乏”的原因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既有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又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业生产现金收入低下、农村人口外流的原因,但探其我们工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扶持培养工作力度小,无政策支撑。

在我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硬”条件和政策等因素不利于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尤其是受自然、政策、市场三大因素限制的农业产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乡村农业科技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投入资金极少,没有把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纳入政府工作的对象,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一些涉及农村科技培训的科技、就业、农牧、林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资金分散,没有规范和长效培训政策去支撑农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乡镇级人民政府,村委会把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没有纳入议事日程,涉及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人才扶持培养的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一些特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的农民群众很少参加高层次的技术培训,农村农资经营机构的人员长期得不到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培训,不懂、不学、不会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资产品,得不到科学的指导服务,技术错误和失误时有发生,缺乏政策支撑。

(二)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经济收入较低,无利益驱动。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与普通的农民劳动者在一些人眼中的劳动贡献界线不清,一些农民科技示范户、技术能手其传帮带作用没有形成利益驱动的机制,技术服务工作无利益回报,在农民科技示范中不同程度存在封闭和保守的现象。一些涉及农业技术服务的产业协会、合作社、示范园中,其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经济收入较低,致使绝大多乡村科技服务组织真正从事农业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少,而从事经营、经纪工作的人较多,没有形成农业科技有偿服务机制,一些果树修剪、病虫防治、嫁接育苗等有偿服务专业队没有形成,与工程建筑、民俗文化、卫生服务、美容理发等行业相比,无利益驱动机制,致使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一些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