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建筑形式与朝向: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的朝向和形式对节能起到关键作用。
建筑应尽量朝向南方,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也应考虑防止夏季阳光直射,减轻室内的热负荷。
2.热工性能:建筑的热工性能是评估节能效果的一个关键指标。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应具备一定的隔热性能,以减少夏季室内热量的传入和冬季室内热量的散失。
采用高性能隔热材料、保温窗户和隔热墙壁等,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
3.采光与通风:合理的采光和通风设计可以降低夏季室内热量和湿度的积聚,提高冬季室内的舒适度。
建筑应采用适宜的窗户面积、朝向和类型,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照,并利用自然通风降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4.设备与系统: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应配备高效的空调和供暖系统,以应对不同季节的温度需求。
建筑应选择节能型的空调设备,并合理设置温控设备和传感器,以实现智能控制和定时控制,减少能耗浪费。
同时,供暖系统应采用高效节能的锅炉或地源热泵等设备。
5.可再生能源利用:夏热冬冷地区往往具备较为充足的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建筑应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
例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给热水,并在适当的位置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以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
6.节能环保材料:选择低能耗、环保、且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以上是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使用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并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措施,以确保建筑的节能性能和舒适性。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最新版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最新版摘要:在夏热冬冷地区,温度和能源消耗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居住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相关部门不断制定和完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本文将介绍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最新版,并讨论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是降低室内温度和能源消耗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建筑能效的监管,制定并修订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最新版的节能设计标准包括建筑外立面、隔热材料、采光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团队制定更能满足当地温度需求的节能设计方案。
本文将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最新版进行详细阐述。
1. 建筑外立面设计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外立面设计是节能的关键之一。
最新版的节能设计标准强调了外墙的保温性能和透气性。
建筑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隔热材料,并合理设计外墙结构,以减少热量的传递和室内外温度差异。
此外,外墙的透气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热湿环境。
2. 隔热材料选择在夏热冬冷地区,合适的隔热材料选用对于建筑能源效率至关重要。
最新版的节能设计标准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可以使用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聚苯乙烯等,来减少能源流失和热传导。
此外,标准还提醒建筑师要注意隔热层的施工和维护,确保其长期性能和使用效果。
3. 采光设计在夏热冬冷地区,采光设计是实现节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最新版的节能设计标准强调了室内采光的合理利用。
建筑师应根据当地的太阳路径和建筑布局,合理设置窗户和采光装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此外,标准还对窗户的隔热性能和玻璃的选择提出了要求,以提高采光设计的整体效果和节能水平。
4. 空调系统设计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也是节能的关键环节。
最新版的节能设计标准对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耗进行了要求。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建筑节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2019年,我国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一系列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的内容和意义。
一、整体概述1. 夏热冬冷地区的特点夏热冬冷地区一般指气候温差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地区,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尤为重要,需要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能耗。
2. 2019年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环保的重视,2019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一些重要的调整和更新,主要包括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采光设计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建筑外墙设计1. 夏季隔热在夏热地区,建筑外墙的隔热设计尤为重要。
采用符合标准的隔热材料,结合合理设计通风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内部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2. 冬季保温对于冬季较冷的地区,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也需要得到重视。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保证建筑在寒冷季节内部温度的稳定,降低供暖能耗。
三、采光设计1. 夏季采光控制在夏季炎热的地区,合理的采光设计可以减少室内照明能耗,并降低空调负荷。
2019年的新标准对于采光设计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希望在保证采光充足的情况下,减少热量的辐射。
2. 冬季充分利用阳光在冬季寒冷的地区,阳光是一种珍贵的资源。
合理利用阳光可以帮助提高室内温度,减少取暖能耗。
新标准要求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采光与保温的结合,让阳光成为一种节能的资源。
四、更新要求的意义2019年的更新调整和更新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气候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新标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建筑的舒适度,降低居住能耗,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23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23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0.03.18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523号
•【施行日期】2010.08.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523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34-2010,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4.0.3、4.0.4、4.0.5、4.0.9、
6.0.2、6.0.3、6.0.5、6.0.6、6.0.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一○年三月十八日。
夏热冬冷低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低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低区的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主要涉及建筑的热工性能和隔热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在夏季的酷暑和冬季的严寒中获得良好的室内舒适环境。
下面是夏热冬冷低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的一些要点:
1. 墙体隔热:墙体应采用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如保温砖、保温板等,并配备有效的保温层。
墙体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小于等于0.15W/(m·K),保证室内外温度的适度传导。
2. 屋面隔热:屋面应采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保温层、保温板等,以减少屋面的传导热损失。
屋面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小于等于0.15W/(m·K),同时要注意屋顶的防水性能。
3. 门窗隔热:门窗应使用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如双层或三层中空玻璃、塑钢窗等。
门窗的热工性能参数应符合国家标准。
4. 建筑外立面设计:外立面的设计要考虑保温隔热的要求,可以采用太阳能反射涂料、外墙保温系统等方式减少外界热量的传入,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
5. 通风系统设计:建筑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建筑物应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减少室内外温差对建筑体内空调能耗的影响。
6. 冷热源系统设计:建筑应配备适当的冷热源设备,如空调、采暖设备等,以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7. 节能设计:夏热冬冷低区的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还要求建筑应具备良好的节能性能,如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总之,夏热冬冷低区的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主要围绕保温隔热和舒适性展开,旨在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和节能减排的目标。
这些标准的执行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的热力性能,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标准
4.0.3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与外表面积 所包的体积之比。体形系数是表征建筑热工特性的 一个重要指标,与建筑物的层数、体量、形状等因 素有关。体形系数越大,则表现出建筑的外围护结 构面积大,体形系数越小则表现出建筑外围护结构 面积小。
窗墙面积比是指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 (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 普通窗户(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保温性能比外 墙差很多,尤其是夏季白天通过窗户进人室内的太阳 辐射热也比外墙多得多。一般而言,窗墙面积比越大, 则采暖和空调的能耗也越大。因此,从节约的角度出 发,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在一般情况下,应以满足 室内采光要求作为窗墙面积比的确定原则。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10一03一18发布 2010一08一01实施
3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3.0.1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18°C; 2.换气次数应取1.0次/h 3.0.2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26°C; 2.换气次数应取1.0次/h
对外窗的传热系数和窗户的遮阳系数作严格的限制,是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特点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水平屋顶的日照时间最长,太阳辐射照度最大,由屋 顶传给顶层房间的热量很大,是建筑物夏季隔热的一 个重点。绿化屋顶是解决屋顶隔热问题非常有效的方 法,它的内表面温度低且昼夜稳定。
4.0.7东偏北30°至东偏南60°、西偏北30°至西偏南 60°范围内的外窗应设置挡板式遮阳或可以遮住窗 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向的外窗宜设置水平遮阳或 可以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朝向的窗户,当 设置了可以完全遮住正面的活动外遮阳时,应认定 满足木标准表4.0.5-2对外窗遮阳的要求。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窗框比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窗框比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背景介绍。
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至关重要。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墙体节能设计1、利用反射节能太阳能板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墙体设计一般采用复合墙体的设计,其中外加一层反射式节能太阳能板,能够帮助居住建筑抵御外界的高温热浪,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2、采用循环节能夹层壁体采用循环节能夹层壁体,可以增加空气在墙体内部的循环,达到保温、减热、补偿温差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快速升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抑制室内快速降温。
3、采用双一体结构外墙外墙如果采用双一体结构外墙,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热量流出,从而起到节能的效果。
二、室内节能设计1、设计低光反射度的室内饰面夏季采用低光反射度的室内饰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的日照,减少热量的反射,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2、设置室内黑网空调和防晒百叶窗室内黑网空调能够帮助房间的冷热量散发更加均衡,同时可以抑制热量反射。
室内装置防晒百叶窗同时也能帮助保护室内居住者,使室内温度能够稳定。
3、设置通风系统设置通风系统,是实现节能的重要方法,夏季在早晚和晚上可以控制通风从而把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从而节约能源。
三、其他节能设施1、自动照明节能系统自动照明节能系统可以在不同时间开启或关闭灯光,精确控制开关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照明能耗。
2、节水节能系统夏天采用节水节能系统,可以通过遥控自动控制用水,帮助节约用水,实现节能减排。
3、太阳能节能系统太阳能节能系统可以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能量,通过蓄热、集热等方式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等节能手段,实现合理的能源利用并有效节能减排。
四、总结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一般采取的措施包括墙体、室内、太阳能节能系统等多种措施,能够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为构建低碳生活做出贡献。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设计节能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5.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6.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管理和具体解释。
本标准的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重庆大学(地址:重庆沙坪坝北街83号;邮政编码:400045)。
本标准参编单位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墙体改革和建筑节能办公室、武汉市建工科研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重庆市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欧文斯科宁公司上海科技中心、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爱迪士(上海)室内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是:郎四维、付祥钊、林海燕、涂逢祥、刘明明、蒋太珍、冯雅、许锦峰、林成高、杨维菊、徐吉浣、彭家惠、鲁向东、段恺、孙克光、黄振利、王一丁。
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采暖和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1.0.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和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0.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建筑物耗冷量指标index of cool loss of building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要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
有关夏热冬冷地区居住节能建筑的通风与遮阳设计方案
有关夏热冬冷地区居住节能建筑的通风和遮阳设计方案资料录入整理:诚详司法鉴定【摘要】夏热冬冷地区实施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以来,已设计建立了大量的居住建筑,许多节能居住建筑重视保温隔热措施,而忽视了“自然通风”和“遮阳”的作用,本文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对“自然通风”和“遮阳”设计作了探讨。
【关键词】节能设计保温隔热自然通风遮阳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建立及建筑工程鉴定和运用过程中,合理运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能源消耗,我国富源宽敞、地形困难、各地气候差异悬殊,依据我国的气候特点,划分为5个建筑热工分区:寒冷地区、温顺地区、冬冷夏热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顺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10摄氏度,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5-30摄氏度的地区。
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
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和实行相应的技术措施,建筑工程的担心排不规范,以建筑工程鉴定的不到位等因素,冬冷夏热地区夏季出现建筑空调能耗急剧上升能源奢侈严峻。
居民用于能源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建筑室内环境却得不到根本改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鉴定要紧随其后。
2001年,国家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节能设计标准》),标记着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全国绽开。
随后,该是地区的各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些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方面提出工能措施,对采温煦空调能耗规定了限制指标,达到了指导设计的深度。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着眼,对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比和外墙、楼板、屋顶建筑的传热系数,热隋性指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如居住建筑不符合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时,可利用建筑工程的节能综合指标来判定是否满足节能设计的要求。
《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工程的自然通风和遮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不是定量的。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可以通过热工计算,接受保温隔热的手段加以解决,保温隔热技术成熟,性能牢靠,目标明确且建筑工程方案可操作性强。
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
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11.20•【文号】建科[2001]239号•【施行日期】2001.1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建科[2001]239号2001年11月2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厅(建委)、计委、经贸委(经委)、财政厅(局),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总公司)、建设(基建)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各有关地方建筑节能(墙改)办公室:为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和改善该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全面实现建筑节能50%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建设部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以下简称《节能标准》)已于2001年7月颁布,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夏热冬冷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该地区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亿,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8%,是一个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该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潮湿寒冷。
过去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该地区的一般居住建筑没有采暖空调设施,居住建筑的设计对保温隔热问题不够重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普遍很差,冬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与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随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居民普遍自行安装采暖空调设备。
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致使该地区冬季建筑采暖、夏季建筑空调能耗急剧上升,能源浪费严重,居民用于能源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居住条件也未得到根本改善。
《节能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进入向中部地区推进的阶段。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主要包括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外墙和采光系统设计节能技术、采光遮阳系统设计节能技术、能源改造节
能技术以及节能降耗设计控制技术等几个方面。
1.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要求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建筑节能评价
标准和低能耗性能要求,并减少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损耗;
2.外墙和采光系统设计节能技术:要求外墙表面厚度要合理,建筑物
的外墙热容量要小,外墙保温隔热性能要好;新建居住建筑采光系统设计
应遵循温度不变原则,使得室内采光量合理,减少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采光遮阳系统设计节能技术:要采用太阳能热利用、玻璃膜等节能
技术,使采光遮阳系统获得热利用;
4.能源改造节能技术:要求建筑能耗低,室内循环舒适,并应采用节
能照明,节能空调等设备,降低建筑能耗;
5.节能降耗设计控制技术:应采用节能管理信息、智能控制系统和节
能装置来控制建筑的能耗,形成节能控制体系。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一览表doc-合肥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一览表
注:1.墙体传热系数,均指包括结构性热桥后的平均传热系数;
□者,可采用打“√〞方式填写,其余均应填入相应的设计选用数据。
玻璃应注明厚度、中空尺寸及玻璃品种〔例:6+9A+6LOW-E〕;
3.本表由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填写,并列入建筑设计总说明节能专项说明中;
4.有关指标的计算应另附节能设计计算报告书。
如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那么应提供电子文档。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一览表
注:1.表中Cm为某一朝向平均窗墙面积比;K传热系数[W/(m·k)];Km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D热惰性指标;q1每m缝长空气渗漏(m/m·h),q2单位面积空气渗漏(m/m·h);
2.当屋顶有平屋顶、坡屋顶时,那么应分列两项逐一填写;
□处采用打“√〞方式填写,其它均应逐一填入相应的设计、计算、选用数据,并列入建筑设计总说明节能专项说明中。
4.有关指标的计算应另附节能设计计算报告书。
必要时还应提供电子文档。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实施细则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 程》(JGJ129-200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JGJ134-2001)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2003年10月1日实施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 共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7月1日实施 建 筑
4)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工程全过程监管。 二是进一步规范监管行为,规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审查、监督等工作程序和要点,依法 监管并严格执法。 三是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化,建设部每年开展一次以上监督执法检查,并要求各 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每年开展二次以上专项检查活动。
2.6 建筑节能六个关键术语
1) 传热系数(K)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 ,单位时间内
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 ℃ 。 它是表征围护结构传递热量能力的指标。 K值越小,围护结构的传热能力越低,其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K值越小越好!
2.6 建筑节能六个关键术语
通过实验检测可得到K值
墙体传热系数检测装置 门窗传热系数检测装置
例如:180 钢筋混凝土墙的传热系数是:3.26 W/m2K 普通240砖墙的传热系数是:2.1 W/m2K 190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传热系数是:1.12 W/m2K
2.2 建筑节能设计的2个方法 ——规定性设计与性能化设计
规定性指标
修改设计指标
各项设计指标限值 如:遮阳系数、 体形系数、窗墙比、围护结构K值 (外墙、外窗、屋面)等的限值等。
是否达到 标准要求
如有任何一 条达不到要求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技术标准》介绍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技术标准》介绍潘黎徐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本标准中,超低能耗建筑定义为不考虑可再生能源抵扣的前提下,住宅建筑全年单位套内使用面积供暖、空调、通风电耗不高于20kWh/m2,且能实现室内居住热舒适。
本标准技术路线主要是通过改善保温、合理处理冷热桥、加强隔热、实现良好的气密性等被动式设计提升围护结构性能、减少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通过采用高性能供暖空调设备、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等主动式设计降低建筑能耗需求,最终实现超低建筑能耗约束指标。
关键词:间歇用能;夏热冬冷;超低能耗;住宅建筑DOI:10.13770/ki.issn2095-705x.2020.07.003Compilation Ideas and Main Pointsof<Technical Standards for Ul-tra-Low Energy Buildings in Hot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s>PAN Li,XU Qiang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 Co.,Ltd.Abstract:In this standard,ultra-low-energy buildings are defined asthe annual consumption of heating,air-conditioning,ventilation and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s not higher than栏收稿日期:2020-07-02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降低供暖空调用能需求的围护结构和混合通风适宜技术及方案(2016YFC0700302)第一作者:潘黎(198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上海节能No.0720200引言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我国于2019年颁布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涵盖了我国各个气候区的超低能耗指标和技术指标。
安徽(夏热东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
安徽(夏热东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摘要: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经验,归纳出安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一般设计技术要点。
关键词:夏热冬冷节能设计外围护结构1 安徽(夏热东冷)地区气候区划我国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
夏热东冷地区属于一级区划中七个大区之一,编属为第三建筑气候区。
为采暖地区与炎热地区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则定名为夏热冬冷地区。
这个地区的范围,大致为陇海线以南、南岭以北、四川盆地以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安徽省便位于此地区。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原被列入寒冷地区(IIB气候区)的淮北、亳州、宿州等地市及县域地区约占全省范围10%,后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题上报并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同意(详见建标函[2010]298号),全省范围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管理均按夏热风冷地区的一个标准执行。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中也对安徽全省纳入夏热冬冷地区。
2 安徽(夏热东冷)地区气候特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属于东亚季风区,夏季风,这个地区是年降水量较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春末夏初为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夏季闷热,太阳辐射强烈,最热月14时的平均气温,达32~33?℃,湿度较大。
冬季湿冷,北向寒潮南侵,受到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日照偏少;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
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
气象数据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依据,建筑节能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随着节能设计技术和理念的更新,对气象参数的应用也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在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典型气候年以及采取的历史气象数据均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显然不具备可持续的适应性。
近年来,在全球乃至中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安徽的气候是否有相应变化,通常将气象要素30年的平均值作为气候平均值是够存在偏差、缺陷,需要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提供建筑节能设计科学依据。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是指在夏季高温和干燥,冬季严寒的区域,如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一些地区。
在这样的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尤为重要,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以下是《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一些建议。
首先,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上,应采用绝热材料增强建筑的保温性能。
墙体的保温层和外部装饰层应尽可能减少热传导,同时增加建筑的气密性,减少暖气和冷气的散失。
可以采用外墙外保温,设置外保温系统,减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
其次,屋顶的保温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夏季高温时应采用高反射材料,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建筑内部的热量;冬季严寒时可以采用防冰保温层来减少屋顶热能的散失。
此外,屋顶也可以设置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
另外,建筑的窗户和门的设计也要考虑节能因素。
可以采用双层或者三层玻璃,增加窗户的隔热性能。
同时,可以在窗户上安装遮阳帘,以减少夏季太阳辐射进入建筑内部的热量。
门的设计也要尽可能减少热量的传递,可以设置门底密封条和冷暖气帘,以减少冷热气流的交换。
此外,居住建筑的室内空调系统也要进行合理设计。
可以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有效利用地下的恒定温度,减少室内空调系统的能耗。
可以根据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情况,合理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以达到能耗最低化的效果。
最后,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设置风口和天窗,以利用自然风和自然光来进行通风和采光。
在北方地区,可以采用太阳能墙壁或窗户来利用太阳能进行供暖。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也要考虑到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因素。
综上所述,《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包括建筑外墙和屋顶的保温设计、窗户和门的节能设计、室内空调系统的合理设计以及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考虑。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为夏热冬冷地区居民创造舒适、节能的居住环境。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
一、概述夏热冬冷地区是指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地区,居住在这样的地区,需要建筑能够在夏季保持通风、隔热,冬季保持保温、保暖。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现状1. 目前的现状目前,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完善。
一些地方的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过于陈旧,没有考虑到新型材料、新技术的运用,造成了不少建筑在热天难以通风和隔热,寒冬保温不足的问题。
2. 现状的影响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标准不够高,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夏季高温时,建筑无法有效通风,导致室内湿热闷热,容易引发中暑等健康问题;冬季保温不足,可能会造成室内温度过低,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未来发展方向1. 新型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隔热材料、保温材料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
未来,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设计,需要更加重视新型材料的应用,如保温板、隔热板等,以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
2. 新技术的引入智能化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带来了新的思路。
未来,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室内温度、通风,实现能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3. 节能标准的提高随着社会对环保的重视,未来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建筑规范和标准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推动建筑行业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四、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议1. 完善现有标准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完善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合理设置建筑的保温材料、隔热材料要求,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2. 推广新型材料在新的建筑设计中,应该积极推广新型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的应用。
利用这些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保障室内的舒适度。
3. 引入新技术多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智能控制和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建筑应该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的设计,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5.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6.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管理和具体解释。
本标准的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重庆大学(地址:重庆沙坪坝北街83 号;邮政编码:400045)。
本标准参编单位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墙体改革和建筑节能办公室、武汉市建工科研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重庆市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欧文斯科宁公司上海科技中心、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爱迪士(上海)室内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是:郎四维、付祥钊、林海燕、涂逢祥、刘明明、蒋太珍、冯雅、许锦峰、林成高、杨维菊、徐吉浣、彭家惠、鲁向东、段恺、孙克光、黄振利、王一丁。
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采暖和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1.0.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和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0.4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index of cool loss of building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要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
2.0.2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index of heat loss of building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要由采暖设备提供的热量。
2.0.3 空调年耗电量annual cool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设备每年所要消耗的电能。
2.0.4 采暖年耗电量annual heat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设备每年所要消耗的电能。
2.0.5 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在额定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2.0.6 采暖度日数(HDD18)heating degree day based on 18℃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将低于18℃的度数乘以1 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2.0.7 空调度日数(CDD26)cooling degree day based on 26℃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26℃时,将高于26℃的度数乘以1 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2.0.8 热惰性指标(D)index of thermal inertia表征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层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
2.0.9 典型气象年(TMY)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以近30 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 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 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
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资料不连续,还需要进行月间平滑处理。
3 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3.0.1 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16~18℃;2 换气次数取次/h。
3.0.2 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26~28℃;2 换气次数取次/h。
3.0.3 居住建筑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指标的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采暖、空调能耗应节约50%。
4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4.0.1 建筑群的规划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
4.0.2 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
4.0.3 条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点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
4.0.4 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过大。
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外窗,其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0.4 的规定。
4.0.5 多层住宅外窗宜采用平开窗。
4.0.6 外窗宜设置活动外遮阳。
4.0.7 建筑物1~6 层的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 规定的Ⅲ级;7 层及7 层以上的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该标准规定的Ⅱ级。
4.0.8 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应考虑结构性冷桥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其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 的规定。
表4.0.4 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外窗传热系数表4.0.8 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K[W/(㎡·K)])和热惰性指标(D)*注:当屋顶和外墙的K值满足要求,但D值不满足要求时,应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第5.1.1条来验算隔热设计要求。
5 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5.0.1 当设计的居住建筑不符合本标准第、和条中的各项规定时,则应按本章的规定计算和判定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
5.0.2 本标准采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和采暖、空调全年用电量为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
5.0.3 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应采用动态方法计算。
5.0.4 建筑节能综合指标应按下列计算条件计算:1 居室室内计算温度,冬季全天为18℃;夏季全天为26℃。
2 室外气象计算参数采用典型气象年。
3 采暖和空调时,换气次数为次/h。
4 采暖、空调设备为家用气源热泵空调器,空调额定能效比取,采暖额定能效比取。
5 室内照明得热为每平方米每天。
室内其他得热平均强度为m2。
6 建筑面积和体积应按本标准附录B 计算。
5.0.5 计算出的每栋建筑的采暖年耗电量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不应超过表按采暖度日数列出的采暖年耗电量和按空调度日数列出的空调年耗电量限值之和。
表5.0.5 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的限值6 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6.0.1 居住建筑采暖、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经技术经济分析,及用户对设备运行费用的承担能力综合考虑确定。
6.0.2 居住建筑当采用集中采暖、空调时,应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设施。
采暖系统其他节能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 中的有关规定。
集中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中的有关规定。
6.0.3 一般情况下,居住建筑采暖不宜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设备。
6.0.4 居住建筑进行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时,宜采用电驱动的热泵型空调器(机组),或燃气(油)、蒸汽或热水驱动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或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方式,或采用燃气(油、其他燃料)的采暖炉采暖等。
6.0.5 居住建筑采用燃气为能源的家用采暖设备或系统时,燃气采暖器的热效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的规定值。
6.0.6 居住建筑采用分散式(户式)空气调节器(机)进行空调(及采暖)时,其能效比、性能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的规定值。
居住建筑采用集中采暖空调时,作为集中供冷(热)源的机组,其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中的规定值。
6.0.7 具备有地面水资源(如江河、湖水等),有适合水源热泵运行温度的废水等水源条件时,居住建筑采暖空调设备宜采用水源热泵。
当采用地下井水为水源时,应确保有回灌措施,确保水源不被污染,并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具备可供地热源热泵机组埋管用的土壤面积时,宜采用埋管式地热源热泵。
6.0.8 居住建筑采暖、空调设备,应优先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节能型采暖、空调产品。
6.0.9 应鼓励在居住建筑小区采用热、电、冷联产技术,以及在住宅建筑中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6.0.10 未设置集中空调、采暖的居住建筑,在设计统一的分体空调器室外机安放搁板时,应充分考虑其位置有利于空调器夏季排放热量、冬季吸收热量,并应防止对室内产生热污染及噪声污染。
6.0.11 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
厨房、卫生间应安装局部机械排风装置。
对采用采暖、空调设备的居住建筑,可采用机械换气装置(热量回收装置)。
附录A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A.0.1 外墙受周边热桥的影响,其平均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附A.0.1)式中Km——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 ;Kp——外墙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W/(m2·K)] ,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的规定计算;KB1、KB2、KB3——外墙周边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m2·K)] ;Fp——外墙主体部位的面积(m2);FB1、FB2、FB3——外墙周边热桥部位的面积(m2)。
外墙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部位如图A.0.1 所示。
附图A.0.1 外墙主体部位与周边热桥部位示意附录B 建筑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建筑面积应按各层外墙外包线围成面积的总和计算。
建筑体积应按建筑物外表面和底层地面围成的体积计算。
建筑物外表面积应按墙面面积、屋顶面积和下表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面积的总和计算。
本标准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