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指导教师:庞振超职称:副教授

学生姓名:赵越学号:20123930137 专业:教育学

院(系):教育系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2日

2015年5月12 日

目录

摘要 (2)

一、引言 (3)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 (4)

(一)萌生的历史背景 (4)

(二)萌生的思想背景 (5)

三、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运动 (6)

(一)教育经费独立——20年代初的索薪运动 (6)

(二)教育行政独立的思潮与设想 (7)

四、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8)

(一)《教育独立议》与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8)

(二)教育独立思想在北大的实践 (9)

(三)大学院与大学区的实验与反思 (9)

五、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 (11)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教育独立思潮是在民国初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一些教育工作者们为了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发展,避免教育成为政治或政党附庸,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对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扰的活动。由于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以及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教育独立运动最终在40年代走向失败。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存在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蔡元培

Abstract

Key words:

一、引言

民国时期,在政教关系之中对教育主体地位的探索与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独立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上。教育独立主要是指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尊重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反对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或者使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并且反对任何政党、政权以及各类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干预,从而保证教育的独立与自由。同时,教育界人士对于自已参与政治也应采取相应的谨慎与克制的态度。究其本质,教育独立就是提倡“教育独立于政治,排除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与干扰。”

这一思潮最先开端于民国初年,并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达到高潮。但是,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戛然而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民国时期之这一思潮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事业的现实主体价值以及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独特规律的一种认知,以及对其自身的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觉悟,并且也包含着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种维护。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行政独立、大学自治等。这些诉求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教育独立、保证教育自身独特地位的一种强烈的愿望。

民国教育独立思潮研究不仅是民国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话题。在对教育改革的诸多讨论中,关于如何保证教育的独特社会地位、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特性,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许多人认为,同民国时期教育界所具有的那种独立自尊的气质相比,当今教育界则有一种附属于政治的政治化倾向。在当今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的氛围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教育,不论是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浓厚的政治导向作用,在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严重偏离教育本质的不正常现象,学校这一为社会提供具有独立创造性人才的智力机构,其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正在一点点的萎缩,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独立空间正在一点点的被政治所挤压。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谋求教育的良好发展,一个在百年前就被提出的老问题又重新的摆在了现代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教育独立的问题:行政权利与教育学术权力的分开;明确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角色、职责;保证大学作为一个教育学术独立团体的独立地位;重新构建当代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希望从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教育独立思潮的开端与发展、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下的教育独立以及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

响等方面,来浅析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

(一)萌生的历史背景

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改革之中,特别是与科举制的废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发端于隋唐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并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在科举制度制定之初,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教育的的公平,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自宋以来,传统书院制日渐衰微而科举考试制快速发展,并且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参加科举考试也成为普通人出仕做官步入统治阶级的唯一方法。因此教育渐渐成为政治的附庸,统治者也希望通过教育来满足知识分子从政的愿望,从而达到将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目的,科举制与选官制的紧密结合也造成了中国教育政治化的历史基础。而中国教育的严重政治化,教育内容的僵化,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也是造成二十世纪我国严重落后于西方列强的重要原因。1898年严复就曾指出晚清时期中国学校的弊端“师无所为教,弟无所为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政。”1因此,在清朝末年严重的国内外危机下,当时的一部分有识之士看到的传统中国高度合一的政教关系的弊端,提出了废除科举、广兴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制度、办学理念,从而使中国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并且使教育不仅仅是为政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高官厚禄,教育的内容也不应仅仅是儒教学说四书五经。到了1905年,朝野各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都上奏朝廷希望废科举、立学堂,并认为这样可以“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事,外服强邻。”2到了1905年 8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上谕谕令设立学部并且废科举以广学校,这样自隋唐以来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

废除科举之后各地开始大量兴办新式教育,并且办学的主体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民间办学的热潮高涨,这样就是中央行政体制外的教育空间快速扩大,另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使摆脱政治的宰制成为可能。在废除科举之以后乃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都明确了官私并存的教育多元化办学理念,这就对恢复乃至扩大民教办学自主权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民国初年的教育独立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1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严复集》册1,上海:中华书局,1986年,第88页

2《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第4册,第124-128页;转引自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