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 12 05
[作者简介]白建忠(1975 ),男,内蒙古察右前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孙俊杰(1974 ),女,河北衡水市
人,衡水学院中文系教师。

2007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 .,2007
第36卷 第2期
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 36 No .2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白建忠1
,孙俊杰
2
(1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2 衡水学院中文系,河北衡水053000)
[摘 要]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

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其中50 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关键词] 杨慎;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02 0088 06
杨慎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有五百余年了,其间对他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在明代就出现过研究杨慎的专著,如陈耀文的 正杨!与胡应麟的 丹铅新
录!、 艺林学山!等,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札记式的、随笔式的序跋或点评。

在清代以 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给予了杨慎较多的贬抑与否定,致使这种评价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几乎成了定论。

与明清时期相比,20世纪杨慎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杨慎研究界出现了一些自成系统的著作,如王文才的 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和丰家骅的 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其二,20世纪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学人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和研究杨慎,使杨慎获得了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本来应有的地位。

一百余年的时间,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

大致而言,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学者们撰写的各种文学史中,因此,这一时期对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颇为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在这五十余年中,其中50 70年代杨
慎研究相对沉寂。

这一时期探讨杨慎的文章多发表在各种报纸上,如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四川日报!、 云南日报!等。

研究面也相对狭窄,且多属于介绍性的文章,如川博的 明代大文学家杨升庵!( 四川日报!,1961年9月13日)。

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二十余年的时间中研究杨慎的论文有一百五十余篇(包括赏析杨慎诗文的文章在内)。

这一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些高校的硕博生把杨慎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而且写出了内容厚重的论文。

如南京大学雷磊的 杨慎诗学研究!、北京大学高小慧的 杨慎文学思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林惠美的 杨慎及其词学研究!等博士论文。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评述。

一、生平与著述整理
聂索 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 昆明师院学

88∃
报!,1979年第4期)一文引起了关于杨慎卒年及其卒地的争论。

如张增祺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认为杨慎卒于1568年,卒地在由云南返回四川途中的泸阳。

接着穆药杨慎卒年新证!(昆明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确定杨慎卒于1561年。

80年代末,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 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杨慎卒于1567年。

20世纪末,丰家骅杨慎评传!认为杨慎1562年逝于云南。

按照简绍芳、程封、李调元各撰的杨慎年谱!记载,杨慎1559年逝于云南戍所,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但当代的几位学者不盲从于旧说,又各自提出了新的看法。

时隔五、六年丰家骅又撰新文杨慎卒年卒地新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以确凿的资料证明杨慎于1559年卒于高峣寓所,使这一久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张锡厚杨慎诗论著述考!(四川师院学报!, 1981年第2、3期连载)对杨慎的升庵诗话!、千里面谭!、空同诗选!、张禺山戊巳吟!、钤山诗选!、草堂诗余!等13种著作的版本及收录诗词的情况做了细致的辨别与考证,并归纳了杨慎选评诗词的原则及观点。

陈廷乐简辑杨升庵著书评选书目!(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整理出杨慎著述、评注、选辑书目四百种,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沙铭璞与何金文的杨升庵著述现存书目版本考录!(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杨升庵博物馆、新都县杨升庵研究会,1984年编印)收录了杨慎所撰、所编、所辑、所选、所评注、所批点约134种书目,并注明了版本及主要馆藏。

丰家骅杨慎现存著述收藏情况!(杨慎评传!)收集了杨慎120种书目,较沙氏与何氏收辑的简略。

何金文还有杨慎选评诗词!(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新都杨升庵研究会、新都杨升庵博物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收录了杨慎评点与辑录诗词五十余种书目,包括迄今流传的三十多种与存目或存序跋者二十余种,这是目前收辑杨慎选评诗词目录较为完备的一篇文章。

在20世纪杨慎研究中,王文才是用力较勤的一个。

他的杨慎学谱!在杨慎研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书对杨慎的年谱、著述以及他人对杨慎的评论作了详细精微的辨析与搜集,另外还附有升庵逸事、遗墨、遗像和交游诗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书中用了较长的篇幅对杨慎著述版本的真伪与主旨进行了考订与阐释,最后确定杨慎传世无疑之著,有220种书目。

此书为今人全面研究杨慎奠定了一块坚石。

20世纪,出版了多种杨慎原著的选注及校勘之书,如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王幼安校点的词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杨升庵夫妇散曲三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版)、王文才杨慎诗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与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仲镛、王大厚绝句衍义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杨升庵诗百首!(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杨升庵研究会,1988年编印)、金毅杨升庵夫妇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杨文生升庵诗话校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

王文才、张锡厚还辑有升庵著述序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比较全面地收录了杨慎本人及他人为其著述所作的序或跋。

张朝范在王文才杨慎词曲集!的书评中说,由王氏校辑的升庵长短句!是建国以来首次校点整理的杨慎词集,收词317首,搜罗虽不齐备,但已超过前人。

同时,张氏就王氏校点升庵长短句!中的失误及遗漏之处做了修正与补充[1]139 144。

20世纪,在杨慎文献整理方面值得大书特书的有两件事。

一是二、三十年代由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与丛书集成初编!收录了杨慎的诸多著作,如升庵全集!、词品!、升庵经说!、丹铅杂录!、哲匠金桴!、艺林伐山!、转注古音略!、古音略例!、古今风谣!等,该丛书以小册印行,便于查阅携带。

二是由王文才、万光治主编的四百五十余万字的皇皇巨著杨升庵丛书!(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也于本世纪初出版,含杨慎著作45种,为今人及后人研究杨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杨慎研究的论文集也有几种,如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18篇,贾顺先、林庆彰杨慎研究资料汇编!(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版)收录论文39篇,还有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收录论文35篇。

二、哲学思想
80年代初,陆复初发表了一篇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的文章,才逐渐引起了学人对杨慎哲学思想的关注。

陆复初还出版了研究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 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89

其他论文尚有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 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 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等。

综观以上论著,可以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以上所列论著都认为杨慎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

有的论著还认为杨慎的哲学思想还含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陈文、张文(指张祖涌)、丰文、陆著等。

有的文章还认为杨慎的唯物主义水平有不高的一面,如张文(指张义德)、丰文。

第二,在认识论上杨慎主张%闻不若见&与%知不若行&,提倡%躬身阅之&。

但有的文章如陈文也指出了杨慎认识论上的矛盾性,即杨慎从另外的角度又肯定了%不出户,知天下&,而张祖涌认为这是杨慎重视间接经验的表现。

第三,杨慎有力地批判了程朱%道学&与陆王%心学&,反对宋明理学虚谈性理,学而无用,而提倡考据与实学,这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学风。

也有人认为杨慎对宋明理学既批判又继承,如贾顺先、戴大禄主编的四川思想家!(巴蜀书社,1988年版)。

第四,杨慎不仅承认人有共同的本性和情欲,而且还主张性与情不可分离,应该%以性统情&。

90年代以后,杨慎的哲学思想就很少被人重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分散在他的各种著述中。

而且以上的论著几乎涵盖了杨慎哲学思想的全部,因此,若想进一步拓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还有待于学人继续发掘新的材料。

另外,若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再做出新的阐释,就得变换角度,如陆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第1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文从杨慎对六经等经典著作诠释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论述了他对六经等经典著作的态度。

三、文学创作及理论
首先看杨慎的诗文及其理论。

钱基博称杨慎的文%博奥奇丽,推本秦汉,与何景明、李梦阳略同,而不为何、李之僻涩&。

又说杨慎%文采照映;独不在七子声气之中,而其诗含吐六朝,以高明伉爽之才,鸿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而于李何诸子之外,异军突起&[2]29,30,90。

钱氏的评语大多搬用前人的成说,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别集类说杨慎:%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文虽不及其诗,然犹存古法,贤于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

&[3]1502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六云:%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

&[4]64因此,钱氏所评无甚新意。

钱氏又认为杨慎的诗%多用新事,工于设色,搜罗刻削,无出其右;而骈绘既繁,性情或尽;传谓美能没体,诗亦有之。

此其蔽也!&[2]91杨慎的诗的确有钱氏所言的缺点,特别是他早年的诗以规模六朝初唐为主,抒藻秾丽,有刻意模拟之迹。

宋佩韦称杨慎%以宏才硕学,创为渊博之体,自谓得初唐之格,想于李、何外拔戟自成一队,但可惜专言格调,未免和复古派一样的堕入模仿古人的魔道,所以钱谦益说他∋模仿惯则瑕疪互见(。

然而在正、嘉之际,他实不失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5]118。

杨慎论诗也言格调,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但他强调更多的是创新,因此,如果说他%堕入模仿古人的魔道&,似乎言过其实。

宋氏认为杨慎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的说法是公允的,如杨慎的%性情说&上承汉魏六朝,而明后期李贽、焦竑、三袁的文学思想或多或少地又受了杨慎的影响。

刘大杰认为杨慎%长于诗、文、散曲&,成就很多。

又说他虽然不专主盛唐,但仍有拟古的倾向, %其诗工丽,富于才华。

但贬谪以后,特多感愤&[6]1014,1015。

郑振铎说杨慎:%独立于当时的风气之外,自有其深厚的造诣。

&%他的诗,早年的,饶有六朝的风度;晚年的,渐见风骨嶙峋之态。

&又说他的江陵別内!诗%一见便知绝不是李、何辈装模作态之篇什&[7]927,928。

二人的评述都很公允。

杨慎遭贬以后,报国的满腔热情渐渐地被磨灭,心有疾痛,无处诉说,只好借助于诗,抒写羁旅思愁。

因此,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诸多意境深远、自然流畅的诗。

陈田明诗纪事!云:%升庵诗,早岁醉心六朝,艳情丽曲,可谓绝世才华。

晚乃渐入老苍,有少陵、谪仙格调,亦间入东坡、涪翁一派。

&[8]1399朱东润说杨慎%论文著文尚体要之说&,他的诗%由六朝入,故言选诗,语多精到&,论诗%大抵排斥宋人&,不甚许可杜甫的诗。

论词%于两宋诸家,择尤摘录,于明人中独具只眼&[9]197 200。

朱氏的结论几乎都是从杨慎的升庵诗话!和词品!中总结出来的,但他较早地在
∃90∃
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中提到了杨慎,其首创之功不可没也。

60 70年代,学界对于杨慎诗文的研究曾一度处于低谷。

70年代末,王文才的读杨慎诗札记! (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与聂索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两文,拉开了杨慎文学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序幕。

王文分析杨慎诗七首,黄峨诗一首,其中大都又出现于王氏后来出版的杨慎诗选!中。

王氏在杨慎诗选序!中认为杨慎诗独到之处,%尚不止于揽采六朝,更在融会三唐;成功的篇章,亦不专属五言,而多属七言&。

聂文认为杨慎论诗主真情、力倡独胜、力促语新,二人的观点都是符合实际的。

对杨慎的文学理论作全面研究的文章有邬国平的杨慎的文学批评!(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贾顺先的论杨慎的文学思想!(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与李朝正的杨慎的文学观及对复古派的抗争!(云南文艺评论!,1997年第1期)等。

邬文认为杨慎的文学思想在明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首先表现在杨慎批判道学和%理气诗&,强调诗歌的抒情性,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其次,杨慎最早对前七子的拟古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反击,提出%同能不如独胜&的观点;最后,杨慎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文学观点,如%文惟求其美&、%对真实性的要求&、%对杜甫诗史的批评&等等。

特别是杨慎的%诗史说&,邬文认为杨慎没有一概否定%诗史说&,而是否定表达直露的%诗史&作品,持论较为辩证。

贾文认为杨慎的文学思想与前后七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哲学根源不同,前后七子是唯心的,而杨慎是唯物的。

李文转变研究杨慎文学思想的角度,着力于杨慎对明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云南学风的改变与趋进这两方面,探求本质,立论新颖。

但杨慎为何没有成为当时文坛的盟主,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很复杂,涉及个人以及当时诸多社会历史事实,李文只列了两个原因,显得不太全面。

丰家骅杨慎评传!中有一章专论杨慎的文学思想,认为杨慎的文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特色,是明代文学思潮新变时期的产物&。

80年代以来,杨慎诗论始终是学人研究的热点之一。

王仲镛杨慎杜诗学述评!(草堂!,1982年第1期)、杨慎论李白述评!(四川师院学报!, 1983年第1期)、杨升庵和明七子!(光明日报!, 1984年9月11日)等文,论述了杨慎如何精研李杜,而且也没有%扬李抑杜&,他在明代文坛能与七子针锋相对,别树一帜。

陈长义从∀升庵诗话#看杨慎的诗论!(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2期)认为杨慎论诗主张广师博采、脱胎换骨、抒写真情,而且给予杨慎基于创新基础上的%脱胎换骨&说以合理的评价。

吴明贤试论杨升庵与李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对杨慎与李白之间的承传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认为杨慎是他同时代研究李诗的人中最有成就的诗人,这是到目前为止研究杨慎与李白关系最全面的一篇文章。

黄宝华杨升庵诗论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一文中有两个观点与其他文章不同。

其一,他认为杨慎扬李抑杜;其二,黄氏认为究其根本杨慎诗论仍是一种以体制格调论诗的拟古理论。

确如黄文所言,杨慎虽然在许多时候是李杜并提,但总的来说,他是扬李抑杜的。

如他认为:%诗歌至杜陵而畅,然诗之衰飒,实自杜始。

&[10]卷六73又说:%若倚马千言,放辞追古,则杜、韩恐不及太白、子厚也。

&[11]卷四671另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杨慎论诗有一定的复古倾向,但他并没有走上纯粹拟古的道路。

其他还有廖仲安杨慎与杜诗!(光明日报!,1983年3月22日)、蓝毕增杨慎诗论的价值!(云南文史丛刊!,2000年第3期)、徐希平博取众长独树一帜 杨慎∀升庵诗话#论李杜评析!(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刘德重等诗话概说!(中华书局!,1990年版)、袁行霈等中国诗学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等论著。

其次,看杨慎的词及其词品!。

吴梅词学通论!云:%然杨所辑百真珍!,词林万选,亦词家功臣也。

所著词品,虽多偏驳,顾考核流别,研讨正变,确有为他家所不如者。

&[12]112在杨慎的词品!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失考之处,但杨慎在词品!中对词调、词作、词人等或考订源流、或知人论世,不失为一部明词史上重要的著作。

胡云翼说杨慎是明代最负盛名的词家中的一位,是明代杰出的词手。

但胡氏又认为杨慎的词%无足观者&[13]84,此说有点夸大其词。

虽然杨慎的词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词曲不分、趣味香软、时有模拟等。

但他的一些寄托身世之感、期盼回归故国的词作,写得兴慨遥深,凄婉悱恻。

唐圭璋的 ∀词品#补正!(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是建国以来较早关注杨慎词话的文章。

刘锋晋升庵语境说!(成都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认为%清丽典雅,蕴藉风流&是杨慎词的主调,但语境较窄。

罗烈杨慎∀词品#多纰漏!(重庆师院

91

学报!,1994年第1期)从考据征引方面指出杨慎词品!有失实之处。

龙惠萍 ∀词品#的词学贡献! (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长期以来学界对词品!的研究,%都集中在指谬、纠误等方面,对其成绩肯定不够&。

而龙文从杨慎论词%尊情抑理、兼容婉约与豪放、评论词人词作时有创获、考证辨订渊该综核&等四个方面说明了杨慎对词学的贡献。

张仲谋在其所著的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认为百明珠!可能不是杨慎原本,而是晚明人或杜祝进的伪作。

并列举了四条理由证明之,能够自成一说。

张氏认为杨慎词学的创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词的起源上溯到六朝的齐梁时代;二是杨慎颇致力于调名缘起的探索。

张氏又认为杨慎词的主要缺点是精神格调浅俗与曲化现象严重。

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认为杨慎的词为六朝乐府诗之变的观点是错误的,杨慎论述词的体性属于泛泛之谈,没有直接接触到词的体性问题。

而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版)认为杨慎的词起源说观点比较新颖,能够自成一家之言。

长期以来,关于词的起源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杨慎的观点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他没有亦步亦趋,在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其他尚有黄拔荆中国词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丁放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杨慎词及其词品!研究主要集中在80 90年代及本世纪初,而且研究得愈来愈深入。

最后看杨慎的散曲。

相对于诗词研究,杨慎研究界对其散曲研究还重视不够,出来的成果也比较少。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杨慎的散曲%虽不甚精粹&,但因为杨慎才情盖世,饱经忧患,所以其中的佳作%多具有爽丽和真挚的优点&。

他的%万里云南&与%十二阑干&等曲,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也是明代曲中的上乘之作[14]758。

这些分析都很中肯。

刘益国论杨升庵的散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一文对杨慎的散曲创作与艺术风格以及对明清两代散曲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在杨慎散曲很少被人重视的情况下写出此文,可谓杨慎曲学研究中一个不小的贡献。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对杨慎的散曲创作也做出了探讨,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以50年代为界,20世纪杨慎文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又由冷到热的过程,其中60 70年代是杨慎研究最为冷落的时期,这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50年代以前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

80 90年代及本世纪初,杨慎文学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既有对其诗、词、文的具体赏析,又有对其某些论断的深入阐释,也有对其文学思想的全面研究。

不过总体而言杨慎的文章及文章理论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一世纪,学界对杨慎某些观点的看法也渐趋于辩证与通达,同时也给予了杨慎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美中不足的是当代一些分量较重的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还没有把杨慎纳入其中,即使纳入其中也是寥寥几笔,这些都是令人遗憾的。

四、古音学与修辞学
杨慎的古音学与修辞学研究也是学人关注的热点之一。

郭诚永明代著名学者成都杨慎之古音学!(杨升庵研究论文集!)认为杨慎开辟了古音学的门路,直接影响了明代陈第和清代诸师的古音学。

李运益杨慎的古韵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考察了升庵韵学七种!中各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这七种书按内容概括为%韵读&、%韵例&、%韵理&三类,以表明杨慎的古音学自成系统。

刘冠群杨慎在云南对汉语语言学的贡献!(云南文史丛刊!,1992年第3期)认为杨慎对古音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他越往后的著作,对韵部的分合越进步,该文还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杨慎也是康熙字典!的奠基者之一。

刘青松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认为杨慎虽然认识到了宋人%叶音说&的错误,但最终没有否定%叶音说&,反而以今律古,又走上了%叶音说&的老路。

骆小所修辞:神、圣、工、巧 杨慎修辞理论再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对杨慎提出的%神、圣、工、巧&四字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并通过诗与文两种文体修辞风格的比较,着重探讨了杨慎的诗词修辞理论。

以上诸文对杨慎的古音学或修辞学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使杨慎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没有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综上可知,20世纪杨慎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如对杨慎的经学与考据学研究的甚少,即使有也为数不多,如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相对大陆而言,台湾对杨慎的经学很重视,出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