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

合集下载

我国利率变化情况

我国利率变化情况

我国利率变化情况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变化情况受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政府也通过调控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调整经济结构。

下面将从货币政策的调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风险以及利率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我国利率的变化情况。

首先,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利率产生了影响。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工具。

在我国,央行通过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来平衡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央行会不断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措施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相对谨慎,通过逐步提高利率水平来抑制通胀压力,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

这使得我国利率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其次,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贷款利率是指银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时收取的利息,存款利率是指银行吸收存款时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

过去,我国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主要由央行制定,对于各类银行而言,存在统一的基准利率。

然而,自2024年起,我国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管制。

2024年后,我国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实施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机制,使得贷款利率更加市场化。

这种使得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向市场调节更加灵活,从而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溢价。

再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带来了一定的利率市场风险。

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的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比如,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增加,银行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资金成本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来说。

此外,市场利率的风险传导也会对利率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动荡时。

因此,监管机构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最后,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借贷成本和投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一、背景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

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

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

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论述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论述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论述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

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研究,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致的方向。

先从大的方向看,由国际经验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一般包括:①通过提高利率,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②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方利率浮动权;③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

先看几个世界上有名的国家地区的改革历程:(1)美从1980年正式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6年取消“Q 条例”,历时6年;(2)日本从84年引入市场化的大额存单,到92年才启动活期存款的市场化,直到94年完全开放,也经历了10年;(3)韩国84年开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89年宣告失败,到97年才完全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一共花了13年;(4)台湾从80年放开存款利率下限(上限管住)、贷款上下限管理,到89年全部市场化历时9年。

从小的方面即我国利率改革的进程来看,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多元化来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方式,总体思路是:首先从发展货币市场入手,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市场利率信号,进而以这一市场利率为向导,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扩大浮动范围,促进银行之间利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最后逐步放开存款利率。

下面再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从1953-1979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利率是指借贷资金所支付的费用,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自开放以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以逐步让市场决定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如下:1.利率市场化的利益:(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改善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资金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使社会资金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和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促进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能够推动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发创新活力。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市场更具竞争性,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2.利率市场化的弊端:(1)风险传导不畅: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增加金融市场波动和系统性风险,并且可能导致利率异常变动,对借贷双方都带来风险。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或经济下行周期时,利率波动可能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程度。

(2)加剧贫富分化: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导致资金流向优质资产或者优质主体,从而加剧贫富分化的程度。

较高的利率可能使得弱势企业或者个人难以获得融资,而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具备更好信用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优势主体。

(3)金融体系短期冲击: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市场需要适应新的利率体系,金融机构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短期的适应性挑战。

尤其是老百姓的存款利率下降,可能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

3.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1)加强监管:利率市场化需要加强监管配套措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服务能力的监督,以防止金融风险扩大和市场失序的情况发生。

(2)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中,要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加强市场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的联动,确保市场利率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效果。

(3)培育优质主体: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该积极培育优质主体,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个人的信用水平,使得市场能够更加公平地决定利率水平,防止优质资产过于集中。

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lìlǜ)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dòngxiàng)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dānbǎo)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kēxué)准确的测算。

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简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容

简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容

简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其中,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金融市场改革举措,已经成为我国财经领域的热门话题。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市场化金融机构相结合,逐步打开利率管制,让市场对利率形成及波动产生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那么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我们应该具体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就来简述一下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容。

一、利率市场化的实施目的利率市场化旨在改变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受政策性及行政性干预的现状,减少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金融的差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并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1、放开利率管制,推动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水平,提高市场对利率的决定性作用。

2、引导主流利率到市场利率,引导中长期利率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市场上的买卖而形成。

3、采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例如基础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

同时发展利率互换、期息、同业存单等金融衍生品,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度。

4、改革同业拆借市场,优化投资和融资结构,加强同业约束,降低风险水平,推动借贷市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5、完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宏观调控功能和独立性,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

虽然已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同业拆借市场改革试点、LPR改革等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利率价格变化频繁、信用风险等。

为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体系,未来需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1、健全市场规则,强化市场监管。

2、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水平,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3、发展金融衍生品,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参与度。

4、健全利率市场化机制,对分级市场进行科学划分。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在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自由浮动,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金融利率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理财选择。

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定价,推出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比如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理财产品、基金等。

这些产品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水平,居民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金,实现资产增值。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提升。

在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些银行推出了类似于“活期宝”、“定期宝”等理财产品,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理财方式。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比如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

这些新的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提升,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金融选择,也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下,居民可以更加灵活地利用金融产品来管理自己的资金,实现资产增值。

与此金融市场的竞争也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些因素使得居民更加重视理财和资产增值,形成了更加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注重长期财务规划和资产配置,避免了盲目消费和浪费。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也会对居民负债产生影响。

在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利率的浮动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负债成本。

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可以更加便宜地获取信用,降低借款成本,提升消费能力。

高利率环境下,居民的借款成本会上升,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借贷行为和消费水平,需要居民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借贷方式和金额。

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

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

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经过自由竞争,由供求关系影响的均衡利率。

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时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也毫无例外,市场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结果,以此来调节我国的经济。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金融环境,推动货币资本化和国际化,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更好的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凡的意义。

一、关于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知识回顾(一)利率的功能和作用。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

同时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

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

从宏观角度说,利率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过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从微观的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和投资影响非常直接。

同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

通过查阅文献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它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最终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态的判断来自行决定是否调节利率水平,最终根据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的利率。

关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关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关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中国现存的管制利率的弊端及其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日益突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中国已是势在必然的事。

中国自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安全模式利率市场化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金融机构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头寸状况、盈利及风性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

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性结构应当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长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拥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力.面的内容:一、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性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四、中央银行平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但中央银行调节利率一定要以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为目标。

纵观全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利率体制,这一?w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利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央银行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还受到限制。

利率水平的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缺乏前瞻性。

由此,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使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将转变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平等的市场交易,消除管制利率对市场均衡利率的偏离,不仅可以化解由利率管制导致的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难以同时均衡的矛盾、抑制“储蓄居高不下”或“投资饥渴症”等极端现象,还有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

利率市场化名词解释

利率市场化名词解释

利率市场化名词解释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不再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的形成过程,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然形成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放开存款利率:传统上,银行存款利率由国家规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压低贷款利率和提高存款利率上。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取消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直接干预,允许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存款利率,同时也允许存款利率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浮动。

2. 丰富贷款利率差异化:传统上,贷款利率主要由国家规定,各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基本相同。

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誉度、还款能力以及贷款用途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以实现贷款利率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3. 发展利率市场:利率市场化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来决定利率的形成。

国家需要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债券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使之能够发挥利率的发现和引导作用。

同时,还要加强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能力。

4. 完善监管框架: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框架来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国家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它们按照市场规则和风险管理原则开展业务,防范金融风险和市场失灵。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对于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竞争机制来推动利率的下降,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深度。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概述利率市场化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021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的举措条件第一,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

第二,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风险缺陷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

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

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金融危机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

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扩大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和领域,为追逐高利润,银行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自由资本占总资产比率不断下降。

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整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再由政府制定或干预。

中国自2024年起,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开展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试点,并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的进展。

下面将具体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的利:1.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和效率,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可以更好地反映风险和供求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置,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益。

2.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以使利率反映市场对风险的预期,减少政府操纵利率的可能性,避免政府通过低利率来隐性地承担金融风险。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贷款审查和风险防控水平,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推动金融。

利率市场化将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决定利率水平,金融机构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效率,以赢得市场份额。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会更加注重创新和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金融体系向高效率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弊:1.不稳定因素增加:利率市场化可能增加了市场波动性,使利率更加不稳定。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投机行为和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从而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能会放大市场冲击,加剧金融风险。

2.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能会导致一些高风险行业或区域的融资成本上升,而一些低风险行业或区域的融资成本下降,导致资源过度向低风险领域集中。

这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增加金融风险。

3.不适应国情的风险: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存在着重要的重工业和实体经济部门,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风险管理成本增加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风险管 理,确保业务的稳健发展。
信贷资源配置问题
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可 能会更加突出,导致资金无法有效流向实体经济。
信贷风险评估难度加大
在利率波动性增加的情况下,信贷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 银行可能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
步实现。
日本
02
利率市场化始于1977年,通过逐步取消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最
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欧洲
03
欧洲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较为复杂,涉及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01
02
1996年
开始取消企业间债券市场和银 行间市场的利率管制。
2000年
取消外币贷款利率管制。
03
04
2004年
取消贷款利率上限。
VS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利率市场化,可 以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金融市 场的竞争力和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也得 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政府逐渐意识到利率管制的弊 端,如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抑制等,因此开始探索利率 市场化的改革。
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
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CHAPTER 05利率市场化的未来展望利率市场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看法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看法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看法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看法: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利率水平主要由政府决定,这种管制模式曾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保持市场份额。

这有助于提高整个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3.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可以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加市场的活力和多样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的挑战1.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由于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在制定资产和负债策略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带来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他风险,这需要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2.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压力和挑战。

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升。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现状如何?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

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

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

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

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

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日益受到重视,其市场化程度可以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国际实践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金融资源优效配置和实现内外均衡等方面利率市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利率市场化已然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商业银行也会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一般认为,我国自1996年才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整体上而言,采用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批发后零售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

自2004年1月1日起,央行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人民币存款与贷款利率市场化开始走向全面放开阶段。

我国银行利率改革方向:利率市场化

我国银行利率改革方向:利率市场化

我国银行利率改革方向: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遵循价值规律,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一)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变动,并通过后者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是一种最一般、最基础、最有效的安排。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金配置的客观要求。

优化资金配置是利率的主要功能。

过去,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利率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供求,利率丧失了价格信号的功能。

而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正成为信贷资金的价格,从而引导资金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实现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是完善利率体系,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目标,而市场化的利率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

我国目前是以再贷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由于再贷款利率的确定并非以市场利率作为基础,因而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真实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相应地受到限制。

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根据市场化的利率确定基准利率,并通过变动基准利率或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调控。

此时,中央银行的调控工具将具有更大的作用空间。

(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客观要求。

我国金融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缺乏管理利率波动带来市场风险的经验,与外资机构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将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

二、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一)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利益约束机制。

一方面国有企业仍然具有“预算软约束”特征,资金需求弹性很小,不怕利率高,只怕借不到钱,国有企业连本金都可以不还,利息的约束自然就很小了;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必然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这使国家、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职工难以承受。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影响因素、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不再直接干预利率的形成和调整,而是允许市场供求关系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决定利率水平。

这意味着银行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将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而不再由政府机构直接设定。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市场,促进金融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和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素1. 政策导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对利率市场化的态度和政策支持程度将直接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速度和程度。

2. 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条件。

金融市场的健康程度、金融产品创新程度、金融机构竞争力等都将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程。

3. 国际环境: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将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际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都将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产生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3年,央行正式发布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2015年,央行进一步放开了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实施存贷款利率“双联”改革。

2019年,央行宣布全面推进LPR改革,引导LPR与市场利率挂钩。

这些都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具体表现。

四、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1. 贷款利率变化影响居民消费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贷款利率将更多地由市场因素决定,贷款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购房、购车、装修等消费行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趋势
中国实施利率市场化,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者,企业”之间的
资本结构,有效地改变企业内部融资渠道,并以此为基础,引导金融机构
开拓及完善企业客户的融资方式,更好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实体
经济实体的投融资,让资金的流动更加容易,从而发挥宏观金融政策对实
体经济的稳定作用。

1、放松定价器
放松定价器,指的是将定价因素由行政管理转变成市场化,允许利率
市场更大自主性地调整,实现金融市场国内外联动的利率市场目标。

其中,实体企业受益最大的是可以拿到更高的贷款利率,这可以更快、更稳健地
扩张经济规模。

2、降低贷款利率
在过程中,我国还会降低贷款利率,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加宽
松的贷款资金,相应的公司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融资。

而企业从业
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趋势中降低的利率水平,实现在
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财务支持。

3、完善计价体系
完善计价体系,指的是为了促进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供求关系,者可以
改变传统的两个定价体系。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相关问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相关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相关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利率管制已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和弊端。

由于利率管制过于严格,导致资金配置不合理,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3.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多次提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工作部署。

这些政策导向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多次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2013年推出的《关于放开个人存款利率管制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还逐步完善了利率定价机制,建立了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利率形成机制。

还建立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银行贷款的定价基准,有力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3. 补齐相关法律法规短板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市场行为。

在这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补齐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短板,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激发了金融市场活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和激发。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最新文档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最新文档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一、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及效果评价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而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

观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外生性模式,所面临的倒逼压力不大。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的——即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政府主导”模式的重要特点。

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利率变动与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已不显著。

根据一项经验研究结果显示,1989年以前的十年间,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同步,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推动了当期的经济实际增长(如81至85年间),通胀导致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如85至89年)。

这十年间似乎金融深化理论是“灵验”的,可后十年却境况迥异。

90年代实际利率很低的几年(92至94年)却是实际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年份。

此后实际利率年年大幅攀升,经济增长却史无前例地长期低迷徘徊。

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从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发展经济学或金融深化理论所主张的以提高实际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换句话说,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业已走过的一个阶段的绩效,已使中国摆脱了短缺的总体经济状态,有待进一步实现的,是利率市场化配置效应等经济金融体系运行中结构和效率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为了利率市场化而市场化,它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环境,不同时段的经济状况来综合分析,形成与宏微观各层次间的配套和良性互动。

(二)利率调控模式的“二元化”特征明显,利率调控效率仍需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经过自由竞争,由供求关系影响的均衡利率。

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时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也毫无例外,市场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结果,以此来调节我国的经济。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金融环境,推动货币资本化和国际化,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更好的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凡的意义。

一、关于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知识回顾
(一)利率的功能和作用。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

同时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

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

从宏观角度说,利率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过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从微观的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
配,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和投资影响非常直接。

同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

通过查阅文献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它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最终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态的判断来自行决定是否调节利率水平,最终根据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的利率。

由此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常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主要的进程如下:首先,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即此时期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此同时央行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

其次,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此时期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与此同时央行实行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实现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

最后,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了解几个数据2004年,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13年,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此期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三、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果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可小视,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

在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的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
当然不可否认利率的中介功能。

与此同时,一方面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

充分完善了利率的调节功能。

另一方面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当然这是建立在利率的控制功能的基础上。

四、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足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大,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而在初期,改革的结果可观,也使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改革的决心和动力都非常大,推动了改革的发展,但当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了一些能够具有影响政府政策的团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时会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二)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没有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中介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利率定价机制来确定利率,然后报中央银行备案。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监督各商业银行的利率实施状况。

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制度,理顺利率定价机制。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其他金融改革影响较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会出现不必要的影响。

五、就我国利率市场化不足的完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银行和企业间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波动幅度降低,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不良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创造了一个平稳良好的环境来发展利率市场化,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其次,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稳固微观环境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

我国要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拥有稳固的微观环境。

并且,要建立更好的金融监管体系。

六、结论与总结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达到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述就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等方面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如何来培养起国有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及如何更好的运用利率这个杠杆。

同时发现如果国有银行改革有成效,那么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会进展较快,反之,中国利率市场化会面对着许多困难与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