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doc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doc背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市场化的进程加快。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利率市场化。
过去,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利率被央行政府管制,而存款利率则被限定。
这样,银行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自主确定利率,导致整个金融体系运作效率低下。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化的日益普及,中国决定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
2013年底,央行宣布放开银行间存贷款利率,并且提高人民币利率浮动范围。
现状:目前,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尚处于初步阶段。
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政策干预的程度仍然较大。
央行的利率干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设定以及利率浮动范围的限制等都表明,利率市场化的路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银行间市场上,由于央行设定的货币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人民币市场利率在超短期内相对稳定,但是,在中长期内,市场波动较大,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自主定价。
此外,还有一些政策性贷款的利率仍然被限制。
展望:当今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经初步建立,未来的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加深。
国家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渐放权,拓展银行业务自由度,推动金融管理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转变。
未来,市场化利率顶层设计和完善的基础性法律和制度将会更为健全。
此外,政策上对各行业、企业的调控和干预将会逐渐减少,市场自身供求关系将会直接左右利率的形成,银行的竞争将会加剧,客户权益将更受保障。
当银行流通性越来越影响利率水平时,银行将更加注重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和资金运营能力,市场定位越精准的银行将更有优势,该行业将由此进一步优化,发展可持续性更强的金融体系。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一、背景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
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
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
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率范畴非常类似于价格范畴,也有人称利率是一种价格,即使用资金的价格。
在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中国,利率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范畴,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并由此讨论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改革取向。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1949-1998)(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1.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全国解放之际,我国政府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革命根据地银行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
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抑止飞涨的物价、筹措积累资金恢复经济和改造私营工商业,中国人民银行首先采取高利率政策。
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规定,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高达月息150%;6个月以上的可面议,活期存款利率也有30%。
相应地,贷款利率高达90210%(对私营商业贷款),其它类型的利率也都很高。
这一利率水平高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高利率政策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同时吸引了大量资金,增强了银行的实力。
1950年初,全国物价稳定趋跌,高利率政策无论对银行经营还是对工商业经营都已不再合适,中国人民银行就根据物价水平、各行业利润水平及时调整利率。
1950年5月份规定的一个月定期存款月息降为15%,贷款利率也相应调低为最高不超过30%。
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于1951年2月和1952年6月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到1952年6月,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降至7.5%,一年期的也只有12%。
此外,还统一了关内各区行的利率。
在这段时期的利率政策调整上,人行主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对国营、集体和私人区别对待,以兼顾各方面要求;二是既注意不脱离市场,又不追随于市场之后,快速反应、朝订夕改。
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市 场因素的方法;1 9 9 6年财 政部 建立证券
交易所市场平 台使 国债 的市 场化发行得 以
实现;1 9 9 7年 ,中国人 民银 行在 《 关于银 行 间债 券回购业务有关 问题 的通 知 》当中
宣布 ,决定利用全 国统一 的同业 拆借市场 来 开办银行间 的债券 回购业务 ;1 9 9 9年 , 财 政部首次在银行 间债券市场 实现了 以利 率 招标 的方式来发行国债;2 0 0 4年 ,人民
利率管理体制 改革 ,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 是放开外 币贷款 利率 ,二是放开大额外 币
存款利率 ;直到 2 0 0 3年 1 1 月 ,小额外 币
谈 我 国 利 率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现 状与 未 来方向
■ 梁 天驰 ( 北京工 业大学经济 与管理 学院 北京 1 0 0 0 4 9 ) ◆ 中图分类 号 :F 8 3 0 文献标识码 :A
一
关 键 词 :金 融 业 利 率 改 革 市 场
管 制
场利率 。 目前银行 问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已经
成为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 , 改革发展的突破 口就是针对银行间拆借利率来开展 。 1 9 8 6 年 1 月 ,国务 院颁 布的 《中华人
近 几年来 ,随着我 国金融 业的蓬勃发 展 ,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也 进入 了 白热化 阶段。在 “ 十二五 ”规划 中也 明确 要求“ 逐步推进 利率 市场化改革” 。 2 0 1 1 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步金融改 革的时机 已经到来 ,进一步放 然而近几年来 ,我 国银行存款利率都
开存贷款利率势在必行 。 被压制在一个很低 的水平 上 , 自2 0 0 4 年 开 始, 一年期银行存款实 际利率 ( 名义利率一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也会对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放松利率管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取消基准利率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历史发展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或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以及以印度、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物价水平,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上升。
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资本密集型行业受益,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损,对就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因为高收入人群更容易获得贷款和投资机会,而低收入人群则相对困难。
利率市场化对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04
xx年xx月xx日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01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市场化的利率反映了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溢价,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提供了合理的定价参考。
0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目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论文摘要 (1)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其影响(一)、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二、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一)、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及思路(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循序渐进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步骤(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途径(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经历哪些阶段(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正处的阶段参考文献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改革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
确定改革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其影响(一)、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资金配置过程要求利率应更为市场化,由此而促使各国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
因此从广泛意义上说,放松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从中央银行的建立,到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分设;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到证券市场的运营;从拆借市场的兴起,到期货市场的发育;从贷款规模的取消,到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等等。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利率市场化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变动,并通过供求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是一种最一般、最基础、最有效的安排。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一)改革方向。
毫无疑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而且是先后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两个领域中进行。
我国最早的利率市场化是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展开的。
从历史上看,其主要形式是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
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二)措施手段。
与此同时,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方面,主要标志有:1998年,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停止执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调控手段;从2000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并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
这说明,在我国,中央银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九十年代以来,货币当局推行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0余年的过程。
(三)现状表现。
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余下尚未被市场化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
这样,进一步统一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
自2013年开始,我国国务院一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包括: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管制、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实行贷款基准利率浮动调整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
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有很多行业、领域仍然存在政府干预的情况。
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例如资金利率波动大、信用风险高、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等。
建议:
1.集中力量解决市场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
加强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支持和引导,提高市场体系化水平,培育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制度安排。
2. 推动金融创新与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金融科技监管制度,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快推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例如设立国家流动性管理工具、实施无风险利率、创设多元化定价框架等。
4. 全面考虑外部因素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探索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市场交易等相互关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类政策的有效衔接。
5.加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客观性,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金融体系也随之逐步完善。
其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节完全由市场机制自主决定,而不是由领导推动的行政手段和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挑战,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随着我国金融体系逐渐完善,金融市场运行逐步转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成为了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让市场自主决定利率,使货币的执行更加灵活,调控更加高效。
领导干预市场降低利率的做法往往只是短期行为,而市场自主调节则能够更加长效地治理金融行业。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创造条件促进银行业的改革、提高金融市场追求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从整体上看,实施利率市场化,它可以让市场化、法治化趋势在金融领域进一步落实,使我们的金融体系更加成熟、更加稳定,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挑战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会面临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可能会引起贷款利率的变化,这可能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造成影响。
例如,银行收益可能会受到影响,长期信贷市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由于领导对利率的控制力减弱,利率波动也可能增加,这将对市场造成不稳定的影响。
再次,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这将导致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下降。
但是,这样的竞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系统的创新,促进金融服务的优化。
最后,利率市场化需要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和风险管理机制。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核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担保体系,增强市场对废银行的整合能力,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因此,实施利率市场化需要领导、金融机构、消费者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有效沟通,以合理平衡各方的利益。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自国务院公布《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迅速。
中国利率的现状分析
优惠利率通常是指金融机构向特定客户提供的低于基准利率的利率,以鼓励资金流入或 促进某些经济活动。
利率体系结构
01
中央银行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在中国,中央银
行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等。
02 03
商业银行利率
商业银行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在中国,商业银行利 率通常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进行 调整。
就业情况
就业率、失业率等就业情况指标也是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高就业率可能导致利率上升, 而失业率上升则可能导致利率下降。
政策因素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影响利率的主要政策 因素。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 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 具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也影响利率水平。政府 通过增加或减少支出、调整税收 等措施来影响经济和利率水平。
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 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市场 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增 强。例如,国债发行和交易 已经完全市场化,银行间同 业拆借和回购市场已经成为 重要的短期资金交易平台。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利率 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市 场利率的管制,提高金融市 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同时 ,中国也将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发展。
其他金融机构利率
除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外,中国的金融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金融机 构提供的利率。例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提供的投资理 财产品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
改革历程
改革目标
改革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国自1996年起开始进行利 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市 场利率的管制,推动资金价 格的市场化。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探索,但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才开始在利率市场开展试点,2005年正式实行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双向浮动。
此后,逐步放松,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利率市场化也得以迅速推进。
如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整个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缺乏市场力量的完全发挥。
尽管利率市场化已然开始,但由于引导过多、市场参与不足等原因,市场化程度尚不够高,导致市场定价权变弱,银行对市场反应短板嫌隙仍然难以绕过,而且制度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政治干预倾向不可避免。
金融市场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政治力量的干预难以消失。
当前,市场化进程尚未加速,领导主导的调控依然不可避免,直至拥有定量工具,银行一些调价仍需扶持。
第三,监管机制制度不规范严密。
银行的监管是推动银行业市场化的前提,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违规操作和资金损失,同时银行管理层也面临着监管风险和业务风险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化进程正加速,但商业银行依然受到了一定的监管限制。
二、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状况还包括银行自身和市场参与方等多方面拓展了我们去思考。
本节将重点分析影响因素,促进商业银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1.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领导先后发布了《利率市场化三年行动计划》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加速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领导的引导为银行自由浮动利率创造了条件,同时鼓励银行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灵活调整,扩大了市场竞争、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24年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2024年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进程之稳步推进阶段央行五次降准降息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1.3倍。
5月1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1.5倍。
6月28日起,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
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8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10月24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2月4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标银行额外再将0.5个百分点对农发行额外降4个百分点。
4月2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额外再降1个百分点,对农发行额外降低2个百分点,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标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再降0.5个百分点。
6月28日起,有针对性的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
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
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之一、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文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推进措施进行浅谈。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定价。
在2024年,我国发布了《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定价变成了市场定价。
其次,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债券市场,并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获取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再次,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通过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稳步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建立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制度,这一举措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首先,要健全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了一定制约。
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适应需求的能力。
其次,要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以实现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定价,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再次,要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将增加,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和监控,及时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从现状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还不够深入,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货币政策市场化,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将来的利率趋势
中国将来的利率趋势中国的利率趋势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
下面将从宏观经济状况、政府政策、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中国未来的利率趋势。
首先,宏观经济状况对中国的利率趋势有直接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可能会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政府的货币政策也是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平衡。
在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但是,如果通胀压力较大,政府可能会采取上调利率的措施来抑制通胀。
因此,未来的利率趋势将受到政府货币政策的调整影响。
第三,国际形势也对中国的利率趋势产生影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有重要影响。
如果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需求低迷,中国可能会降低利率来鼓励出口。
相反,如果全球经济复苏强劲,中国可能会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此时提高利率可能是保护国内经济稳定的必要措施。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改革也会影响利率的走势。
现阶段,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正在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以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透明度。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利率也会更加市场化。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利率走势将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的利率趋势将受到宏观经济状况、政府政策、国际形势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可能会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此外,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利率将更加市场化。
因此,我们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的利率将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趋于合理水平。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国内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日益受到重视,其市场化程度可以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国际实践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金融资源优效配置和实现内外均衡等方面利率市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利率市场化已然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商业银行也会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一般认为,我国自1996年才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整体上而言,采用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批发后零售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
自2004年1月1日起,央行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人民币存款与贷款利率市场化开始走向全面放开阶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
从国际金融发展现状与前景以及结合当前世界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业调整与改革还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的银行体系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机构体系,并且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并存的结构,但银行业的经营现状不容乐观。
1、盈利能力方面。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只有5%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同期英美国家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都在20%以上,英国甚至达到了26%。
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国有独资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但即便是我国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2000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榜,其平均资本收益率也仅仅只有11%,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
2、资产质量方面。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截至2004年6月,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82个百分点,但仍然高达1.52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59%。
截至同年9月,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仅只有1689.4亿元,虽然较上年底增加72.4亿元。
不良贷款比率的变化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日益提高,但也有少部分银行通过增加长期贷款数额或扩大贷款规模,亦即通过扩大分母的方式,以致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与前景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与前景分析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这一进展并不容易,利率市场化改革依然面临着种种挑战。
本文将结合现状,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和前景。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政府在2004年提出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计划。
此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
在2013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步转向市场化和依法监管,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
其间,央行实施的基准利率的政策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的震荡和影响,引起了市场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到了2015年,央行开始取消存款利率浮动范围的限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足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随着央行限制存款利率浮动范围的取消,央行还开始逐步放开贷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
2019年,央行推出LPR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是中国向利率市场化进程迈进的又一重要步骤,LPR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推动经济发展。
现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越来越成熟。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一)信用风险的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预示着一系列变化,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的LPR以及其他市场利率定价机制是更容易面临市场背景、宏观经济变化、政策变化等等外部风险,通过对LPR曲线上行后,各行机构对一些风险评估并不足够充分,另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贬值、债务负担加剧等问题,对于银行的贷款业务信用风险会有所增加,这大大增加银行的风险底线。
(二)宏观政策的不稳定性在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的运作是由宏观政策和市场制度两部分共同支撑的。
宏观政策因其方向性和针预性产生提升资金效益、提高居民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最新文档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一、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及效果评价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而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
观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外生性模式,所面临的倒逼压力不大。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的——即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政府主导”模式的重要特点。
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利率变动与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已不显著。
根据一项经验研究结果显示,1989年以前的十年间,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同步,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推动了当期的经济实际增长(如81至85年间),通胀导致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如85至89年)。
这十年间似乎金融深化理论是“灵验”的,可后十年却境况迥异。
90年代实际利率很低的几年(92至94年)却是实际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年份。
此后实际利率年年大幅攀升,经济增长却史无前例地长期低迷徘徊。
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从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发展经济学或金融深化理论所主张的以提高实际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换句话说,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业已走过的一个阶段的绩效,已使中国摆脱了短缺的总体经济状态,有待进一步实现的,是利率市场化配置效应等经济金融体系运行中结构和效率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为了利率市场化而市场化,它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环境,不同时段的经济状况来综合分析,形成与宏微观各层次间的配套和良性互动。
(二)利率调控模式的“二元化”特征明显,利率调控效率仍需改善。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取消政府对利率的干预,让市场决定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在以往的金融体系中,央行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干预较多,这导致了银行在选择信贷对象和存款利率时受到了限制。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取消央行对利率的控制,使得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确定利率,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这将促使银行更加注重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效率,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活跃,有利于金融体系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央行会通过调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稳定。
然而,这种干预性政策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经济的发展潜力。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来确定贷款利率,从而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这将使得优质企业能够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活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有助于防止资本过度集中,促进金融资源的平均分配,有效避免金融市场的失衡和风险积聚。
再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央行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干预往往会削弱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因为银行不需要考虑市场竞争和风险因素,可以通过政策性举措来规避风险。
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金融风险集中爆发,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风险压力,迫使其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
这将有助于银行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精编]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
[精编]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即市场利率由各资金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整,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
这是一种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发展趋势。
以下将对这一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有以下三个阶段:1.放松管制:此阶段政府逐步放开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设定利率。
2.建立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在放松管制的基础上,市场开始自发形成一些基准利率,为各种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参考。
3.完善市场风险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风险管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考量因素,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工具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挑战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例如,2019年8月央行宣布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将贷款基础利率(LPR)作为银行各类贷款的参考。
此外,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在有序推进,如推出智能存款等创新产品。
然而,利率市场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为了吸引资金,银行可能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这将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2.信贷风险:在短期内,一些不健康的信贷需求可能会因为低利率而被刺激出来,这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
3.金融监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以防止出现不健康的信贷扩张和金融风险积累。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未来趋势1.存款利率市场化: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成为重点。
预计央行将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存款利率水平。
2.完善市场风险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风险管理将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
预计金融机构将逐步建立健全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
3.政策协调与金融稳定: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不稳定问题,预计央行将会更加注重政策协调和稳定市场预期。
利率市场化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与未来工商72 刘青0752119关键字:经济改革方式利率管制市场市场化中央银行市场利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各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党和国家日益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的四个特征以及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并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应是渐进式的。
文章还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五个有利因素和四个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安排。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在市场经济框架内,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还是构造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均离不开利率手段的调节。
自改革以来,货币当局根据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的变化曾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过多次调整,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时至今日,我国的利率仍是受官方严格控制的利率,说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改革,改革取向是利率市场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市场机制在决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以及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一)市场利率化的特征1.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所谓动态,从时间上看,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
作为一个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率市场化有范围之分,即某种利率市场化和全部利率市场化,从前者过渡到后者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利率市场化有程度之分,如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和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从前者过渡到后者也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利率市场化有阶段之分,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
2.利率市场化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相匹配。
我国经济运行还处于转型期,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项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相匹配,而并非立即取消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直接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背景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
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
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
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
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
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基本在1996年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里,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完善。
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和回购市场成交量自实行市场化利率后均出现大幅增长,2006年前回购交易量增速高于同业拆借量增速,自2006年开始,同业拆借量加快增长,与回购交易量差距逐渐缩小。
到2010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大约为银行同业拆借量的3倍。
两者利率也高度相关,相关度达到%。
此外,买断式回购业务也逐步增长,2010年累计成交已超万亿元人民币,大约为质押式回购交易量的%。
第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1997年6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实现了市场化。
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实现了市场化发行。
1999年10月,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从而完成了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新世纪之交,我国开始新一轮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9月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
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
从2002年2月开始,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003年11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
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2013年7月,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紧接着,为适应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需要,2013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放开贷款利率,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对于我国利率体系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利率即存款利率的放开也给出了时间表。
二、现状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仍是双轨并行的,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隔离,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不能够反映到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上。
同时,在银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存贷款利率与存贷款期限结构严重扭曲。
如银行存款利率与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即居民存款的利率越来越低,活期存款的比重越来越高),贷款利率及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即银行贷款利率长短期趋向无差异,而使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期限结构失配(即用居民短期的存款来支撑银行的长期贷款)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要进一步放开货币资金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推动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市场向高水平市场转化,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由于货币资金及市场利率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注定是一场更深刻、更艰难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行进到一个关键节点上,即进一步放松并最终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对汇率形成过程的干预。
货币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是各种实体商品、实体财富的一般等价物,具有最广泛的通用性和最快速的流动性。
其他任何资源,只有能够转化为货币资金,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资金作为其他资源的“化身”,还是调节这些资源最基本的工具。
因此,如果资金资源没有商品化,即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市场经济就很难走得更远。
目前,由于存贷款利率受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导致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存贷款利率利差较大,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导致银行缺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商业银行将其资金广泛用于“直接信贷”,更愿贷款给风险较低而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和政府支持的项目,而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和农业项目却资金匮乏;低利率导致的超额资金需求使得资金分配往往根据借款者的私人交往甚至回扣来进行,极易滋生腐败现象;在通胀预期下,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出,投资于各种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或私人项目,产生大量的民间借贷活动,实际上突破了利率管制,形成了新的“利率双轨制”和所谓“影子银行”。
可以预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放开,最终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的利率形成和运行机制。
但是,从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看,放开存贷款利率特别是放开存款利率面临巨大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但银行业本身的竞争会加大,整个金融业也面临着外部冲击。
如果没有配套改革的跟进,出现金融监管不力情况,将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危机。
例如,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大的金融机构凭借其规模和实力,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社会金融资源,继续投资于收益稳定的企业和项目,而中小金融机构迫于生计不得不高息揽储,被迫投资于利率高而风险更高的企业和项目。
如果缺乏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就有可能重演。
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将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和中央银行监管调控结合起来,从两个方面同时加大改革力度。
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金融行业进行适度竞争,尤其要利用好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实现配置优化。
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既包括利率水平和波动幅度的市场化,也包括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的市场化,还包括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只有在各个环节的改革相互匹配,才能使金融市场有效运行起来。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具体包括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工具和手段、加强监管协调、培育货币调控的价格型工具等。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成熟的基础上,推进汇率市场化,并进而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使国际资本的流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所用,使其波动能被汇率、利率波动较好的对冲。
考虑到汇率制度对国内利率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提高汇率弹性,以减轻国际跨境资金流动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事实上,这早有预兆。
2012年6月,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至倍;2014年11月提升至倍;2015年3月,再提升至倍。
央行几次“快速向前突破”,已经突进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禁区”和“门前”。
正如周小川所说:“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的存款利率上限的解除已经非常近了。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于此同时今年却爆出了另外一条消息:“央行约谈部分中小银行,要求存款利率不许一浮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