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

——贝律铭作品分析

摘要:本文试通过分析贝律铭的图书馆建筑,依据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探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去综合地解决建筑面临的种种矛盾。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贝律铭,美术馆

在我们的设计中,往往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摸索、去解决,有时往往回到最基本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上来。从最基本的点出发,抓住最主要的矛盾,然后再丰富发展,力求做到完善。贝律铭的作品往往一开始面临很大的挑战,从开始到完成体现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他不是从形式到功能,也不单单是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而是综合环境、城市脉络、轴线、功能、空间、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体验等等各方面因素。

一、大师简介

贝律铭是最富盛名的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博采众长,受柯布西耶影响,建筑中表现雕塑性,同时受密斯风格的影响,展现结构之间的直接相接的构筑美,他自己也摸索适合自己的建筑材料,其中最擅长的便是混凝土的应用。在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贝氏加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元素,为现代建筑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他表示中国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他援引自然的观念,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寻找新的方向。相对于中国其他探索中国式建筑的建筑师们任意拼贴中国式的建筑元素,贝律铭的方法显然高明的多,是从中国建筑的本质出发进行的探索。

二、作品分析

(一)、伊弗森美术馆

该作品是贝律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任务面临两项挑战:(1)该馆需要经常进行特展和巡展,所以空间要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厅。(2)该馆是地方性的小美术馆,且位于市中心更新区,想要成为吸引人的场所,势必要有与众不同之处。第一个挑战是对建筑功能的要求,第二个挑战是对建筑造型的要求。贝律铭从造型着手,做了高低错落、大小不同十余个展示厅,既满足了不同类型展馆的需求,也形成了丰富的体型。

主体的展室厅是外挑的四个大小高低不同的方盒子,深深的外挑展现了结构美,同时高低错落,榫卯相接,很有层次,也表现出几何形体的雕塑感。从总平面图可以看出,主体建筑是四个展馆围绕中心的内廷雕塑厅,形成一个风车的形状。

雕塑厅是真个美术馆的精华所在,里面融汇了贝律铭的各种出彩的艺术手法,雕塑厅是一个高两层的大厅,在雕塑厅西北角有一座螺旋楼梯,此楼梯雕塑感十足,是雕塑厅的中心。由螺旋楼梯上二楼是四个展厅,四个展厅彼此用长短不同的天桥连接,展厅以人工照明为主,形成大片的墙面供展示使用,展厅包围着雕塑厅,其边缘有一道天窗。自然光从其上宣泄下来,给展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当人们由一个展览室步移至下一个展览室,行经有自然光透过的玻璃天窗时,才得以短暂地接触外界环境。给人一种奇特的光感。进入美术馆,迎面会见到南侧展览室在二楼突出的阳台,在大空间安排一个驻足的地点,让人们得以逗留浏览。贝律铭建筑有一大特性,喜爱使用能够发挥开扬特性的语汇元素。

另外,伊弗森图书馆的建筑材料是贝氏最擅长的混凝土。混凝土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石的碎石骨材,外表是经过锤击的斜向凹凸纹理,呈现出粗犷的质地之感,同时让地方色彩得以展露。贝氏擅长融入当地的材料表现地域特色。这是现代地域建筑值得借鉴的地方。

根据公共建筑原理进行功能分析。贝氏将使用空间进行分级布置,贝氏将参观人员使用的空间与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分开。第一级将参观人员使用的展览空间和会员室放在地面,而工作人员使用的办公、行政空间和辅助使用空间放在地下,以及单独在一般的大礼堂,像大礼堂这样的大空间放在端头同时也与地下的工作人员使用区结合起来了,可谓处处隔而不断;而第二级是将参观人员的主要使用空间展览区作为主体建筑,把会议室和会议室放在旁边,通过庭院空间相连。在地下层平面,贝氏把空间分为三大区:大礼堂区、办公行政区、辅助房间区。从总平面上看,分区十分明确。体现了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的特点,但是贝氏把形式也设计地很富有艺术性。

从剖面图可以看出,西侧的地下礼堂有另外一大特色,它在地面上凸出一个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题形成广场,界定出入口的范围。

在地下层是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之间有一个共用空间——小雕塑厅,在地面层里员友谊室和会议室里可以俯看。这样的做法巧妙地把建筑与人的距离拉近,使人感觉更加亲切。这样在使用空间中融入休闲空间的做法体现了使用空间与自然的融合。

伊弗森美术馆体现了功能、形式、人的感受等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

(二)美国国家艺廊东厢

这是贝律铭的美术馆建筑乃至整个建筑生涯的顶峰之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该项目在伊弗森美术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个项目是对原国家艺廊西厢的扩建。基地很有限制,北侧是滨州大道,这条大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是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和游行的活动场所。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梯形。这些条件对建筑总平乃至整个形体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贝氏认为建筑设计以环境为起点,与莅临的建筑物有关,与街道相结合,而街道应与开放的空间有关。

首先,贝氏顺应地形,形成了一个梯形,然后根据功能进行分区(建筑计划将功能分为三大项:展览、研究中心与后勤支援。后勤支援最重要的是一个较大的餐饮服务场所。),把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个等腰梯形、一个直角梯形,前者是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三角形成为整个建筑体的母体,也是形成平面各个体块的模具。西厢是一个左右对称、古典主义的建筑物。贝氏延续了西厢的主轴线,西厢与东厢之间形成了一个广场,地下以通廊相接,地下空间一部分为后勤支援空间。艺廊与研究中心以一个三角形的中庭结合,使两者似分实合。使用面积较大的中庭空间不仅满足了大量人流的集散需求,而且使空间更加通畅。

西立面面对西厢,延续了西厢的设计,呈现对称的造型。西立面有高塔耸立两侧,使整个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

东厢建筑物的高度,保持与滨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厢的外墙采用与西厢相同的大理石,体现了两者的关联性。

东西厢之间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内有一个圆环,圆环内有喷水池,广场上有七座小的玻璃金字塔,这些玻璃金字塔既是美化广场的雕塑品,也是地下通道的采光天窗。玻璃金字塔北侧有一拼喷泉,水由地面倾泻至地下形成瀑布,地下通道的采光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