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 篇一:拣尽寒枝不肯栖 1080 年,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之时,他寄居在定惠院,有一天深夜在 院里看着一弯孤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间,一时情感涌动,写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 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中出现了两个意象:幽人和鸿雁。其实我认为“幽人”和“鸿雁”是二而一的,都是苏 轼自称,彼时苏轼正幽居黄州的定惠院,因此自称“幽人”,而“飞鸿”则是他用来自比的意象。 这个“幽人”,在残月挂枝、夜漏滴尽的夜晚,悄悄一人从寓所出来,显然是不想白天到 处招摇;而且他又是孤傲的,并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自贬自卑,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 任 何人遭遇了几乎丧命的磨难之后, 劫后余生都很难一下子走出那种紧张的阴影, 苏轼亦当如此。 “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初到黄州住在定惠院以及后来全家团聚之后住在临皋亭, 他都是比较低调的,通信来往的人可谓寥寥无几。在《答李端叔书》中苏轼说:“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 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为人识”也就不会成为焦点,也 少惹麻烦;亲友不与往来,也是怕惹麻烦。在信的末尾,苏轼交代:“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从此处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己 的言行还是谨慎的。 这个“幽人”是不与外界多往来的,是低调的,是孤傲的。当然,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 那个幽居的人在眼前浮现,但他已经超越了那个“幽人”,成为一个观赏者。朱光潜在《谈美》 中说:“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富于艺术 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造的, 而是经过反省的。 ”他又说: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 在主位的承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因此,在写作的刹那,作者由一种兴发感动变为了 冷静的反省,将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用他高超的艺术手法“编码”,凝结成为永恒的艺术品,一 代又一代的读者读了词作,用自己的理解去“解码”,在兴发感动的刹那,与作者心心相印。这 个“幽人”的形象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依然在我们眼前和心里活着。有时,“幽人”是我们所怜惜 的作者, 有时这个形象又成为了自己, 有时, “幽人”又可以表达一种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 苏轼的诗词中总是以抒情和议论为主,叙述和描写的成分比较少。而这首词却是描写多 于议论和抒情,且在议论和抒情的时候似乎少了那种一贯体现的超脱和旷达的感觉。 “缺月挂 疏桐,漏断人初静。”开头就是描绘了一幅安静的月夜图,“缺月挂疏桐”,眼前立刻浮现出月 光透过稀疏的梧桐枝叶斑驳照在地上的画面;“漏断人初静”,夜深了,周围一片寂静,顿生一 种萧索之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寂静的月夜,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与亲友不 通音讯,月光里的身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像一只孤单的飞鸿。词的上阕几乎都是在描绘一 1 / 6
种寂寥的画面,无论是残月、疏桐还是幽人、孤鸿,都给人一种非常凄清、孤寂的感觉。 下阕起句先描述后议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承接上文写如同孤鸿一般孤寂的“幽 人”受惊回头,这般担惊受怕所为何来?在“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侥幸得生,又被贬到了黄 州,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官――团练副使,不得不谨言慎行。按照苏轼的那种旷达的个性是不愿 这样的, 可是又不得不如此, 因此内心自是无比的怨恨, 这种怨恨谁又知道呢?谁又能理解呢? 苏轼毕竟还是苏轼,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依然表露了自己的个性,那只 孤鸿“拣尽寒枝”却依然不肯栖息,因为不愿苟同别人,不愿违背自己的理想,不愿背离真实的 自己,宁愿栖息在寒冷的沙洲,独守寂寞。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在监狱里,他受过酷刑,并且一直笼罩着死亡的阴 影。任何人在“鬼门关”走一圈回来,总是会心有余悸的,更何况差点造成死罪的是他的诗作, 于是变得沉默和谨慎是肯定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里很显然描述了他这段时间的 状态。这段时间的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依然状态低迷,没有缓过神来。即便如此,最后 两句依然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苏轼的影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总之,我认为,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一种孤寂和怨恨, 这种孤寂与怨恨是因为他的个性与目前的处境格格不 入造成的。他希望的生活是自由的,而目前却不得不小心谨慎;他热爱交友,但目前却朋友很 少,“始谪黄州,举目无亲”;他喜欢写诗作赋,但是却不得不收敛,婉拒了好多的求诗者;苏 轼好动不喜静,每日不是朋友找他就是他找朋友,可是在这里,不得不独自一人,如同词中所 写“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这段时间是压抑的,是真正感受到孤独的。 篇二:拣尽寒枝不肯栖 龙源期刊网 .cn 拣尽寒枝不肯栖 作者:裴芳 来源:《博览群书· 教育》2015 年第 03 期 摘 要:苏轼是宋代文学中最耀眼的星,其文诗词均达到当时的高峰。尤其是作词方面的 实践丰富了词作的题材,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突破了“词为艳科”的金科玉律,为后代的词作 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历来为人所称道。分析此词的形式及内容, 便不难发现其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之原因。 关键词:《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形式;内容 四川历来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之地,此地也多出奇才怪才。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者司马 相如,其《天子游猎赋》汪洋自肆,洋洋洒洒。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是唐诗史上的 一朵奇葩,李白之诗纵横捭阖如黄河之水奔流而下,一泻万里。 也许是由于四川偏居西南,远离中央集权的统治,当地思想比较活跃。文人多受儒释道 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其思想本身没有固化僵化,他们往往不喜欢墨守陈规。四川又多高山峻 岭,这些文人与自然相处都有明显的个性。同样,苏轼也生长在这人杰地灵之所,其过人的天 赋再加上母亲的悉心教导终成一代宗师。他是集诗词书画于一身的经天纬地的全才。 然而奇才往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苏轼的人生也非顺风顺水,虽然嘉祐二年因阴差阳 错成了第二名,但其母却在此期间与世长辞,他只能回乡守制。后来又接连经历了逝父之悲和 丧妻之痛。 其后仕途也诸多不顺,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正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