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藏式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从上海到拉萨的国道318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人文景观大道,这条路线到成都以后,再一路向西,便是我国广袤的藏区,沿途的风光风景更是美轮美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资源和宗教资源极为富集。
其实对川藏线上这些传统民居来讲,看点毫不亚于沿途的风景和人文,这些宏伟的建筑也充分散发着魅力。
新都桥木雅民居
从折多山下来不远,在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木雅村落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两旁,小河顺着村前缓缓流过,村后的山坡上漫游着星星点点的牦牛和山羊。再远处,山脊在天幕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川西草原的典型风貌一览无遗。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立水边,看金黄阳光一点点从藏居后的小山顶慢慢向下挪,树的影,山的身,光的镜像,落入水中。放眼远眺,寂静、空旷的原野有一片藏居和寺庙,散出袅袅烟,在清晨的空旷凛冽和阳光未升起来的阴影中,弥漫着寺庙里僧人诵读佛经的声音。令安静的更安静。
丹巴甲居藏寨
整个丹巴甲居藏寨面积约5公里,149家藏寨星罗棋布,甲居全景以绿色、白色为基调,造型独特、别致,绝大部分民居为四层,石木结构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丽幽雅,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白色小楼错落在浓荫绿抹之中。小楼大多为三至四层,楼顶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玛尼旗,门前挂有经幡。其底层为牲畜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
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丹巴藏寨墙体也用石头砌成,一般为三至四层,底层是仓库和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客堂、厨房,三层为居室,顶层常设为经堂。一侧还配有厢房。房屋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几百幢美丽独特的丹巴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背靠神圣的墨尔多神山,脚踩流淌的金川河谷,古朴典雅的丹巴民居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构成了独树一帜的“藏区童话”。
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它特有的气质,在道孚构筑着历史和现在。最负盛名的便是道孚随处可见的“崩空式藏民居”,即“木头架起来的房子”。
崩空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以夯土或砌石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两间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结构形式;一种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结构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线上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达一带,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两地的全木结构“崩空”最具特色。
穿过整洁的小院进人楼底,只见红壁、红柱、红色的大理石和棕色瓷砖镶嵌的地板组成了火热的基调……沿着楼梯拐角登上二楼,戛然间被一派金碧辉煌震慑了,只见四壁、门房和梁柱上绘满了精致典型的藏式壁画,窗上分别镂刻着典雅的龙、风、仙鹤、麒麟等吉祥图案。
德格崩科式民居
马尼干戈是进入德格后的第一个小集镇,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严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许多,而且多为单层式,如“火柴盒”一般,从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雏形的影子。
真正的德格“崩科”式民居的典型建筑,需要翻过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进入金沙江大峡谷后才能看到。在乡间,你会看到属于德格风格的民居三三两两地散落于沟谷、田间,间或也不时会出现数十户人家聚居的村落。这些散落在高山峡谷中的德格“崩科”式民居。这些民居旁边都有一个较高的、多格的用圆木架起的支架。支架上则会满满地垂挂着畜草或青稞。
德格地处深谷,民居皆依山势而建。重重叠叠依山而建的民居,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由于地势所限,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发
挥得更自由。在层数上,或二层、三层不拘;在阳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边,随主人的意愿而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凿二至三道图案,如蜂巢、串珠、莲瓣等,并且着彩,透露出一种华美的气息。
德格“崩科”式民居的厅室多居中,厅室外部使用排面,在排窗之下,则用木板拼装成方形隔板,隔板上的装饰色彩多以红、黄、蓝相间。这或许是当地藏族“崩科”式建筑的一种民俗的约定俗成,抑或是带有某种特定含义,却给人们一种神秘之感。
昌都康巴民居
昌都地处藏、川、青、滇结合部的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通道,作为古今往来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昌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从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透露了出来,而且从建筑上延续了下来。
而昌都民居中,数三岩民居最富地域特色。三岩民居,一般房高3—4层,顶层或是上面两层是木架‘崩空’,其余为土墙,墙厚达1.2米左右,墙上有用于战争中射击和望的小孔。其形状和功能都与藏区的古碉建筑极为相似,底层为畜圈,2楼为厨房,3楼设经堂、寝室、粮仓,4楼为库房,房顶为晒坝。
三岩的房屋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是单独存在的。同一戈巴的成员的房屋全部紧紧相连在一起,多的达到数十户,数十幢碉式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