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的兴衰
百货商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百货商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8f6ca0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f.png)
百货商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发展现状百货商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经营:百货商场不再仅仅是卖商品,而是在经营方面开始多元化,包括美食、文化、活动、体验等。
2.电商渠道拓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百货商场开始通过电商渠道拓展业务,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
3.品牌化运作:越来越多的百货商场选择进行品牌化运作,包括引进国际品牌、独立品牌、推出自有品牌等方式。
4.提高服务质量:百货商场开始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包括购物环境、产品质量、购物体验等方面。
二、存在问题不过,百货商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商场升级难度大:不断提高品质和服务水平需要大量投资,而很多百货商场难以通过升级来满足新消费群体的需求。
2.电商平台竞争激烈:在线上线下融合过程中,电商平台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百货商场无法与其抗衡。
3.商业环境的变化:商业环境的变化也是百货商场面临的挑战之一,包括社交媒体的兴起、共享经济的崛起等。
4.疫情的影响:近年来,新冠疫情对百货商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疫情导致百货商场业绩下滑,经营困难。
三、对策面对种种挑战和问题,百货商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应对:1.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加强线上线下融合: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店铺互动,建立更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购物体验。
3.全面升级: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增加创新元素和修建生态环境等措施,提高百货商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4.培养特色品牌:通过引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品牌,打造个性化的百货商城,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总之,百货商场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以迎接时代发展的变化,并且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浅析传统百货业发展困境
![浅析传统百货业发展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171c38951711cc7931b716f3.png)
浅析传统百货业发展困境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传统百货业发展出现了业绩下滑、客户流失等发展瓶颈,本文重点指出传统百货业发展的多种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传统百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百货业;客户;企业文化一、传统百货业发展存在问题(一)企业内部员工思想意识落后很多传统百货业企业是由国企身份演变而来,在当时的市场上其竞争对手甚少,于是不用费尽心思的拉拢客源,不用绞尽脑汁的营销策划照样能获得非常好的利润空间。
长期有利的生存环境让其内部的工作人员忽略了竞争环境的变化,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清楚认识到现阶段市场环境的复杂性、竞争环境的激烈性以及客户的重要性,更没有在环境发生变化、销售急剧下滑的现状面前做出合理、积极的反应,不能快速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优越感。
(二)硬件环境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传统百货业硬件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硬件环境落后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楼体内外部基础设施陈旧(如厕所、扶梯等),楼内面积较小。
2、大厦不能向客户提供停车场所,导致部分高端客户流失。
3、大厦内部办公条件不理想,例如公司不能为每个办公室配备高效电脑设施,而且不能提供快速的上网环境,导致工作人员在办公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上网下线的情况,非常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4、收银系统较为陈旧和落后,财务软件扩展性较差,导致很多营销活动不能很好的展开。
(三)忽略客户的重要性,不能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企业内部很多员工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客户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导致员工对客户的服务理念、服务态度跟不上发展需要。
公司所有策略的制定还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不能主动的听取客户的心声,不能把客户的需求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例如一些顾客甚至是老顾客上门投诉时,公司相关人员的处理方式及其冷淡导致事态发展严峻。
总之公司内部不能把客户是宝贵资源的理念贯穿上下。
(四)员工之间不善于沟通,工作中不能发挥团队精神很多传统百货业企业内部的中层领导大部分是公司成立以来的老员工,长期的工作经验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呈现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彼此之间缺少了沟通和交流,反而增添了很多复杂的想法和人际关系,最终导致不能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合力来最大化的发挥团队精神。
中国百货零售业百货零售行业发展情况及居民消费降速下的几大因素分析
![中国百货零售业百货零售行业发展情况及居民消费降速下的几大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afee2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4.png)
中国百货零售业百货零售行业发展情况及居民消费降速下的几大因素分析一、中美百货行业发展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遍,居民消费需求深刻变化,催生百货零售业行业新供给新模式。
伴随百货零售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技术、需求环境持续改善,尤其是《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的出台,为实体百货零售创新转型指明方向,营造良好环境。
2018年,百货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全方位深入融合、社交化场景化多元消费场景、多业态协同提供一站式聚合服务、供应链体系智能高效等特征将日益明显。
2018年上半年,我国百货零售业经营单位数延续小幅增长态势,法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当前百货零售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020, 不仅线下寻找线上,线上企业也将积极寻找线下企业合作,百货零售业进入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是必然趋势。
从美国百货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并购是推动行业整合和市场集中度提升最为有效的途径。
美国前几大百货公司Macys› Nordstrom> JC Penney. Sears 等都是通过并购区域百货公司来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整个行业市场集中度也得到有效提升。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有超过20家全国性连锁百货,目前不到十家。
美国最的百货企业梅西百货(MaCyS)历史上就发生过几次并购,1992年梅西百货申请破产,1994年梅西百货被联合百货吸收合并。
2005年联合百货收购五月百货,主打的梅西百货品牌成为分店数超过800家的美国百货业老大。
而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4目前保持在56% 左右。
日本百货集中度也很高,最后一次大型并购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在伊势丹和三越合并后日本百货行业进入了四强领军时代。
四强分别是三越伊势丹控股(年销售额1.58万亿日元)、先驱零售(年销售额1・17万亿日元)、高岛屋(年销售额1万亿日元)新千禧零售(年销售额9,533亿日元),四家合计为4.7万亿日元,占2007年 日本百货业总销售额(7.7万亿日元)的61%美国最近的一波百货行业并购潮日本最近的一波百货行业并购潮 时间日本百货行业收购事件 2003年西武百货与崇光百货合并,更名为千禧零 售 2007年大丸百货和松坂屋合并 2008年 三越百货和伊势丹宣布合并中国目前百货行业CR4集中度在8%左右,行业集中度相较发 达国家美国和日本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百货商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百货商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c4f511e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8.png)
百货商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百货商店的将来趋势业态内早已有猜测,可归纳如下。
1.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座商”,靠购物需求的“内驱力来驱动顾客购买,或是以商场辐射、掩盖力量来影响商圈”。
本章的大量分析已证明这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将来的趋势将是变这种满意需求的拉力的“座商”行为为被动的市场拉力为辅、主动的市场张力为主两相结合的行商行为。
搬不动的大商厦要由顾客围着它变为它围着顾客转。
也就是不断发掘、探究顾客的需求,并以之为导向,进行令顾客满足的种种活动。
其实现的途径将是品牌、文化、商品、人员、广告、公关及软件的服务开发等,详细说就是组合应用种种营销理论,将商品展现进入顾客的生活中。
2.多业态复合,批零兼备的企业网络体系尽管现在大商场已经多业态化了,但仍停留在简洁的“加和效应”层面。
将来的多业态复合,将是打破商厦有形的廊柱、封闭的房间,而走上开放性的复合营销模式,即不再是商厦中辟出一块作为超市,把其他的店挂个牌即连锁化了,而是形成自己掌控的网络体系,在深度上适应商圈的内在统一、外在多元化的业态构架。
上海华联商厦在城市居民区内进展数百家便利连锁店,使其经营根植于居民生活之中,在销售的最末梢建构自己的辐射范围,不论其基础设施、配送条件以及运行的状况如何,可以认定,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
另外则是百货商店连续发挥辐射功能,但位置前置到批发领域,具有量贩店的特点。
3.商厦经营公园化时下有一种商业现象,即到大型商厦看货,到小店购物。
大型商厦好像已沦为商品展览馆的境地,缘由在于专卖店、专营店、便利店的大量消失切割了市场份额。
商厦经营公园化就是在建构一种新的城市人文景观,其要点将是还人类特有的艺术空间于顾客。
使尘嚣的现代气息中多一块集休憩、消遣、艺术观赏、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天地。
任何商业活动若植入文化的因子,都将会引起阶段性的突破。
而在硬件设施上,不少商场已建有儿童乐园、喷泉、音乐室等。
在软件上,不少商厦进行服装表演、文化讲座,引入艺术活动,与抽奖、有奖销售等商业促销活动共同运用。
百货商场衰退的原因
![百货商场衰退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8681d0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0.png)
百货商场衰退的原因1.网购的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家中通过互联网购物。
网购具有方便、快捷、价格更低等优势,与传统的实体店相比,百货商场在价格和便利性上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2.购物中心的兴起:购物中心以其集约化的运营模式,集合多个品牌商家,提供丰富的购物和娱乐体验,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相比之下,传统的百货商场在品牌种类和消费体验方面逊于购物中心,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3.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品牌、时尚和个性化的追求不断增加,对于大规模百货商场提供的泛泛之物和单一风格的商品失去了兴趣。
他们更倾向选择专卖店、时尚单品店或者网购,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4.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以及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等,都会对百货商场造成冲击。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于紧缩开支,消减不必要的购物开支,从而影响了百货商场的生意。
5.租金压力的增加:在城市繁华地区,百货商场所承受的租金压力巨大。
随着租金水平的不断攀升,商户的负担变得沉重,导致他们减少租赁面积、缩小经营规模或者选择关闭店铺。
这样一来,商场的商户流动性增加,品牌和业态的稳定性降低,正面影响了整个商场的竞争力。
6.商场运营管理不善:一些百货商场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对品牌策划的不到位、店内环境更新不及时、营销手段单一等。
这些问题导致商场失去吸引力,消费者对于商场的满意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其生意的好坏。
7.商场定位不清:一些百货商场在面对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时,定位不够明确。
他们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并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商品和服务。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物选择时转向了更聚焦的购物中心或者专业店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百货商场纷纷采取行动,如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引进新品牌等来提升其竞争力。
然而,百货商场仍然面临许多难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和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9718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a.png)
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第一篇: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正文】一、世界百货业发展现状纵观世界零售业,百货业的主导地位已经被超市连锁业取代是不争的事实。
前50强中,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35%,如果加上折扣店等新业态,比重超过了40%,而百货店的销售额只占销售总额的14%。
2001年,由于效益滑坡,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玛莎(M&S)先后退出了欧洲大陆和北美市场,专注于英国国内的业务,重返英国最受欢迎的服装零售商的行列。
与之相反的是,英国最大的超市连锁公司特斯科(Tesco)2001年仍然以21%的速度增长,并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
美国百货业也正在萎缩。
在美国零售王国里拥有悠久历史的第四大零售商西尔斯?罗巴克百货集团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企业形象也在消费者心目中越来越模糊。
西方媒体称西尔斯公司已是行将就木。
而沃尔玛2001年以2180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居500强之首。
法国百货业景象可观。
面对超市、专业店和邮购商业等的挑战与竞争,“春天”、“拉法耶特”等法国大型百货商场在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激烈拼搏中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加强了自身的优势,巩固了在零售商业网络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2000年的营业额却平均增长了5.9%。
日本百货业正在积极进行调整。
日本大荣百货,曾经是“主妇的宠爱”,但在与其它业态如超市、百元店的激烈竞争中,其原来奉行的“以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参与竞争”的经营理念受到了严峻挑战,并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陷入经营困境。
目前大荣正在推出改革计划,更新经营理念,确立新的企业形象,以赢取消费者的信赖。
其它几家百货公司如依势丹、松屋、尼奇等都转变了其经营理念。
二、中国百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中国百货业发展现状1998年全国174家大型商场实施利润总额26.6亿元,比上年下降8.9%,与上年降幅相比,均有所扩大。
在174家大型零售企业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效益有所增长,三分之二强的企业均为副增长,其中有17.2%的企业为净亏损。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零售业态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零售业态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f484650be1e650e52ea995f.png)
从 国有百货店变革而来 的百货
商 场 有 两 种 定位 , 一 是 原 来 以 服务
外 国人为主的友谊商 店: 北 京燕 莎 友 谊商城 、 广州友谊和上海友谊 商
不少大 型百货商店门口总是排着 长 队, 一些百货商店 甚至为了控制人 流量推出了3 毛钱一张的门票。 时 尚服装 品牌 、 高档电器 与包 装 精美的食品 , 是 当时百货商 店销 售得最热火的商品。 逛百货商场, 几 乎 等同于阅读著名品牌教科书和上 时尚生 活方 式的学习课程 , 而不仅
店是高档百货 的代表 ; 而 王府井百 货 大楼 、 西单商场 、 上海第一百货、
广百这样的属于市民普及型百货。 也在同一时期, 大量外资、 台资
进 入 这 一领 域 , 太平洋 、 百盛 、 正 大
~ 一 象一 万~ ~ 从2 0 世纪9 O 年代初, 几大城 市
的传 统百货商店开始了经营方式 变 革, 店体 扩建 或者进行重 新装饰 ,
~ 墨一 I 。 ≯ | 零 § | 零 l
入狱 、巨贪落马 。为何?在他们 眼
里 ,这 些 都 是 “ 数 钱 数 到 手抽 筋 、 睡 觉 睡 到 自然 醒 ” 的 人 。 这两 句 话
一
重责任轻 。数钱数到手抽筋 ,睡觉 睡到 自然醒 。逢年过节要奖金 ,别
初仓储 式商场让人 困惑不解 : 商场
远 离 中心市 区 , 交 通 不便 ; 每 件 商品 包 装 巨大 , 携 带 回家非 常 困难 ; 无 法
售业 态和 电商 冲击 , 大商 场增速变
接受需要缴纳一笔会员费才可以购 物。 因此当超市大肆扩张时, 仓储式 商场在中国曾经停滞不前。
拼 ,有过你扛功我领 。欧亚美 非加
新兴零售业态对传统百货业的影响及对策
![新兴零售业态对传统百货业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9f511e3fc4ffe473268ab9e.png)
新兴零售业态对传统百货业的影响及对策作者:田耘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7期新兴零售业态主要是指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或仓储式商店,所经营的商品门类、品种相对简单,主要是满足百姓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品,这种消费品消费速度很快。
新兴业态的出现,给传统百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百货业流通费用不断增加,利润大幅度下降,市场份额愈来愈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
一、新兴零售业态给传统百货业带来的影响1.百货业陷入衰退,相继涉足电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百货业相继进入衰落期,市场占有率下降。
目前英国、美国、加拿大百货业约占整个零售业份额的10%左右,法国仅为2.8%。
中国百货业也随着这股大潮而逐步走低。
资料显示,随着1900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哈尔滨秋林公司诞生,到目前中国的百货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百货业经历了从蹒跚起步到遭遇大卖场挤压,再到黄金时代的发展历程。
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百货业的生存领域,遭受到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等新兴业态的强烈排挤,市场份额逐渐被侵蚀,百货业陷入衰退。
传统百货逐渐开始涉足电子商务,纷纷开辟了网上商城。
2013年2月,由王府井百货公司39%股权的收购合并赛特奥莱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中国零售业跨组的网上商城第一家。
2.传统百货纷纷转型,或退出市场百货在中国虽然仍有相当长的生命期,但随着一线城市消费能力的提升,百货不再局限于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纷纷向购物中心转型。
有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新增300个购物中心,预计到2015年开业经营可达4000家。
2012年,中国赢商网传统百货业在内外夹击下,面临着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运营成本费用上升的巨大压力。
实体百货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头在营业员,尽管百货业把它转嫁到品牌的头上,但这个成本仍然存在并被计入产业链成本中,这就导致了实体百货的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就是房租暴涨,2012年,很多租赁物业的百货公司合约到期,业主方都将房租大幅上调,很多百货店不得不选择续约,结果就是经营成本的飙升。
百货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百货零售行业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e513e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c.png)
百货零售行业发展现状百货零售行业是指经营各种日用消费品、生活用品以及家居用品等的零售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货零售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方面探讨百货零售行业的现状。
百货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百货零售行业作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主要渠道之一,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百货零售行业的总销售额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这充分表明百货零售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百货零售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实体店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许多百货公司开始积极转型升级,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同时,一些新型的零售业态也不断涌现,如无人值守货架、智能购物车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此外,百货零售行业还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定制,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百货零售行业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百货零售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百货公司面临着来自电商平台和新兴零售业态的竞争,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和新兴零售业态也面临着互相竞争的压力,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用户体验。
此外,国际零售巨头的进入也使得竞争格局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百货零售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百货零售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购物方式的多样化,百货零售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另一方面,百货零售企业还需要应对物流配送、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挑战,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百货零售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租金上涨等压力。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趋势,百货零售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百货公司发展历程
![百货公司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7ea8f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b.png)
02
总结
*
欧美百货公司发展至今已有150年,根据自然规律,必定有起有落,兴起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体现与专制,阶级意识,自私自 利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成了大众所乐意接受的经营策略,迎合了消费者对时代性的心理需求.
由单一类商品发展到全系列商品,营业面积,营业设 施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使消费者能够一站购足,不必东奔西走,节省了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01
02
中国百货发展对策
*
加快重组,打造“商业航母”,向规模经营、连锁经营转变。
近几年法国百货业通过兼并联合、连锁经营才形成了今天集团化的态势。如拉法耶特经过80年代中期收购31家陷入困境的大众商店和1993年兼并在全国拥有19家分店的“市府巴扎”商场,已经成为法国最大规模的单一大型百货商场集团。近几年,发展连锁商店是它们的既定战略。拉法耶特集团目前在全国拥有60家规模不等的连锁店。春天商场拥有18家连锁店。 我国传统百货业必须克服单店经营、孤军作战、势单力薄的弊病,由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转变,并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和连锁经营,打造商业“航母”,才能与国外商业“巨无霸”抗衡。
具有鲜明的个性价值。时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对时尚的理解是不同的,百货商场必须合手所在地域的特征,与周边的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时尚也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时尚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百货商场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核尺顾客群的时尚观,体现鲜明的个性价值。
多打文化牌、休闲牌、运动牌、时尚牌、旅游牌,适应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新变化,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需要。
▼ 1965年在台湾台北成立了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公司,标示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的经营策略.
01
▼ 1970年代开始,远东百货公司形成全台连锁规模(全台12家),成为目前台湾百货业的龙头老大.
百货商场衰退的原因
![百货商场衰退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7d6670e192e45361166f51b.png)
百货商场衰退的原因“大型商场”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沿用下来的一个概念,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百货店这一业态的代名词。
百货店这一业态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建国后,国营百货店一直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商品流通主渠道,承担着短缺经济下生活物资配给机关的职能,其主要任务是“稳定物价”“保障供给”,并不完全具备百货店原有意义上的业态特征。
当时这种按部门综合经营的国营百货店叫做百货商场,规模较大的叫做大型商场。
由于没有竞争,也没有新的业态出现,这种百货商场几十年来便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市场中唯一的零售业态。
改革开放后,大型国营百货商场开始向规范化的百货店改革,同时新兴建的大型豪华百货店以及外资百货店的进入,使中国的百货店这一业态逐步走向规范化。
然而,尽管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拉开了档次,以及新兴业态使顾客有所分流,但原有百货商场以大众消费者为主的顾客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大众消费者日常购物的去处。
所以,传统的百货商场虽然属于百货店业态,但却不能与改革后出现的新型的豪华百货店等同起来,而“大型商场”这一概念便笼统的把两者都涵盖了。
中国的百货店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人快速发展时期。
大型百货店效益普遍良好,销售额增幅在二十个百分点的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投资的热点。
一方面,老企业纷纷投资扩建改造,扩大营业面积,装修豪华店面;另一方面,社会各部门竞相投资,兴建豪华高档的商厦,出现了一股“大商场热”。
据原内贸部的统计:“八五”期间(1990年-1995年) 全国建成的大型百货店数量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
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场有700多家。
另据原国内贸易部统计,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百货零售企业,1992年59个、1993 年87个、1994年127个、1995 年180个,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1995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有20家,1992年时只有2家。
兰州市大型百货店的数量在80年代中后期只有3家,到90年代中期迅速增加到近20家;在武汉,一个3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竞汇集了17家上万平方米的商场,其中绝大部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建的;上海这一时期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场由2家发展到60余家;杭州延安路商业区80代末只有少数几家大百货店,到90年代中期已有十几家巨型商厦;在北京,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百货店54家,在建的还有120家,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万人拥有的百货店面积达5000 平方米,是国际上通常认为万人拥有百货店合理面积(400-500平方米)的10倍。
百货行业分析报告
![百货行业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bd78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9.png)
2013年百货行业分析报告2013年7月目录一、国际百货发展历程 ............................................................................................................................1、美国百货业:龙头引领转型;行业或重拾回升 ................................................................................. 1美国零售业:增长放缓;业态成熟 ........................................................................................................ 2美国百货业主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 .....................................................................................................①初创期19世纪末-1920s .......................................................................................................................②快速成长期1920s-二战期 ....................................................................................................................③调整发展期二战后-1980s .....................................................................................................................④衰退期20世纪80; 90年代 ..................................................................................................................⑤整合/转型期20世纪末至今 .................................................................................................................2、日本百货业:近20年零售无增长;百货更衰败 ............................................................................... 1日本零售行业近20年几无增长 ........................................................................................................... 2日本百货业主要经历6个发展阶段 .....................................................................................................①初创期1900s-1930s ...............................................................................................................................②成长期1930s-1960s ...............................................................................................................................③增长放缓阶段60年代后期-70年代前期 ............................................................................................④泡沫扩张期1970-整个80年代............................................................................................................⑤衰退期90年代 ......................................................................................................................................⑥整合/转型期2000年至今 .....................................................................................................................3、欧洲百货业:历史最悠久;目前渠道占比极低 .................................................................................4、国际百货周期:渠道稀缺期强盛;随业态更迭转衰 .........................................................................二、国际百货运营模式及特点分析 ........................................................................................................1、两种模式:联营收租金;自营赚差价 .................................................................................................2、欧美百货:自营实现差异化;流通效率高 ......................................................................................... 1采购环节:“买断式”经销+"PB自主品牌”建设 .................................................................................. 2销售环节:复合渠道助商品顺畅流转 .................................................................................................3、日本百货:“联营”模式之先驱........................................................................................................... 1招商采购:与大型商社“联销”;辅以自采和自主品牌......................................................................... 2销售模式:实体门店仍为主导;逐渐拓展线上渠道 ............................................................................4、模式优劣:自营更顺应零售大势 ......................................................................................................三、中国百货业发展前景 ........................................................................................................................1、中国百货业发展现状分析 .................................................................................................................. 1中国百货成长高峰已过 ......................................................................................................................... 2竞争格局:诸侯割据;集中度低 ............................................................................................................ 3经营模式:“联营”已登峰造极;弊端逐渐凸显.....................................................................................2、中国百货业趋势展望:行业洗牌整合;自营终将回归 ..................................................................... 1预计未来行业CAGR约6.90% ............................................................................................................. 2行业整合与模式转型将是未来主题 ..................................................................................................... 3资金强、治理优者最具并购能力 ......................................................................................................... 4模式之疡仍将持续;转型之路势必漫长 ................................................................................................四、行业投资策略与重点公司简况 ........................................................................................................1、渠道/模式双压.....................................................................................................................................2、投资策略与重点公司 ..........................................................................................................................五、风险因素............................................................................................................................................一、国际百货发展历程1、美国百货业:龙头引领转型;行业或重拾回升1美国零售业:增长放缓;业态成熟:过去50年;美国人均GDP由1960年的2881美元提升至2011年48442美元;CAGR为5.7%..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人均GDP超过10KUSD后;增速逐渐下降;零售业增速也随之放缓0%~10% .. 2008年金融危机致零售大幅下滑..危机后随着经济复苏;美国零售业增速企稳并缓慢回升;预计长期保持0%~5%的低增长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城镇化率提高;消费升级持续进行;美国零售业总量提升的过程中商业业态不断演进..19世纪70年代初;美国商品分销体系仍由制造商主导;杂货店、传统百货店开始出现..发展至今;美国商业业态已非常成熟;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市卖场/专业店/网购等多种渠道共同构筑了现代流通体系..2美国百货业主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背景的演化和商业业态的变迁;美国百货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①初创期19世纪末-1920s商业初起步;流通体系处于最初级阶段..1886年Sears西尔斯以转售钟表业务起家;1901年Nordstrom诺德斯特龙开始销售鞋类;1902年JCP杰西潘尼诞生..美国当今百货巨头在20世纪伊始/品牌初创期;大多以单一品类店的形式开始商品经销..②快速成长期1920s-二战期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发展成为主导..商业中心不断兴起..商品品类不断丰富;现代百货店逐渐孕育成熟;连锁百货竞相外延扩张..1920年起梅西百货开始并购扩张;先后收购俄亥俄州的LaSalle&Koch、亚特兰大的Davison-Paxon-stokes、新泽西的Bamgerger's; 旧金山O'Conner Moffatt等..1920年至1930年;JCP以平均3天开一家新店的速度开设了1250家分店..③调整发展期二战后-1980s城市化基本完成;百货店简单的复制式扩张空间渐小..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城郊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提升;城郊购物中心/折扣店开始涌现;同时超市也步入成长期..百货业态增速放缓并做出经营调整..1949年;JCP在圣路易斯开设了第一家远离大街并可驾车驶入的购物中心..④衰退期20世纪80; 90年代人均GDP超过10KUSD;零售增速放缓;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商业竞争持续升级;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购物中心/大型卖场各显神通;百货业遭遇瓶颈;占零售份额持续下降..⑤整合/转型期20世纪末至今危机下行业洗牌;业内企业逐渐分化..1994年联合百货收购陷入经营困境的梅西百货;2005年凯马特与西尔斯合并..大型兼并收购让境遇不佳的百货企业得以联手;行业集中度提高助力发挥规模效应..同时;老牌百货巨头重新注重培养“商品经营”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形成差异化优势;加强精细化管理;引领行业经营转型..以梅西百货Mac犷s为例请参见百货专题报告一:“联销”模式风光不再;“自营”回归大势所趋;梅西在上世纪70; 80年代快速圈地扩张;简单地复制经销模式;随着80年代各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梅西业绩受挫..经重组后的梅西停止了粗放式的盲目圈地;对不同区域的单店进行精细化管理如调查目标客户、调整店而布局等;加大独家经销和自主品牌商品的占比;而后每当需求下滑/行业遇冷时;加强自营以实现品类、品牌的差异化;使经营重回正轨..梅西最终也能通过夯实“商品经营”能力恢复增长..诸如Macy's/Khol's/JCP/Nordstrom等龙头企业引领经营转型;美国百货业近年来景气度企稳回升;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则仍持续下降1992年23.20%/2012年5.68%..在消费不断升级、各种新兴商业业态交替兴起的背景下;零售中百货渠道份额下滑将是长期趋势..2、日本百货业:近20年零售无增长;百货更衰败1日本零售行业近20年几无增长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快速发展;1960年其人均GDP仅479美元;到1990年已达25124美元;CAG R达14.11;期间零售持续景气;消费者信心也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需求增长乏力;近20年零售总额几无增长..20世纪初日本零售业起步;发展初期日用杂货店是最主要的流通渠道;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人均GDP由2KUSD迅速提升至20KUSD;资产投资泡沫下商业供给不断增多;业态也持续更迭..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商业业态成熟;竞争非常充分..2日本百货业主要经历6个发展阶段1904年三越株式会社和服店将所经营商品品种扩大至日用商品;成为日本百货业的起源;此后;日本百货业主要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①初创期1900s-1930s1914年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百货店三越百货开业;主要经营日用品..1919年;白木屋、松屋、高岛屋百货店相继开业大多都由和服店转型而来..1929年首家“车站百货店”阪神百货开始经营..②成长期1930s-1960s明治维新后富裕阶层人数增加;消费能力渐强..百货较丰富的品类逐渐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同时也遭遇中小商店/杂货商铺的强烈抵制..1937年、1956年日本政府分别制定了百货店法;以规范其经营..③增长放缓阶段60年代后期-70年代前期零售业态开始变迁;超市和专卖店的兴起分流百货店收入..百货店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增速不及新兴业态..④泡沫扩张期1970-整个80年代通过连锁外延式扩张渠道下沉;收入重新快速增长..⑤衰退期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需求遇冷;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多家百货店资不抵债出现破产;行业开始两极分化..⑥整合/转型期2000年至今大规模并购后形成了“三越伊势丹、J.零售前线、高岛屋、H2O 零售”四大百货集团..各大百货商逐步尝试经营转型;如发展部分自有品牌等;但始终缺乏根本性的革新..日本百货业整体低迷的长期趋势一直未变..日本百货业在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背景下一度歌舞升平;依靠大量的举债实现快速扩张;行业整体收入于1991年达到历史高点120852亿日元;随着90年代资本泡沫的破灭;百货业收入呈持续下滑趋势;到2011年收入萎缩近一半20年CAG R为-5.78% ..其占大型零售企业销售份额从1991年的54.5%下降20.5pct至34.0%..衰退促使业内企业分化;行业加速整合..目前日本前四大百货企业三越伊势丹//J.零售前线/高岛屋//H20零售总收入占行业总收入比例达51.7%..在零售疲软、新业态持续冲击下;固守“联销”模式而丧失“商品经销”能力的日本百货企业经营艰难;行业恐将长期衰退..3、欧洲百货业:历史最悠久;目前渠道占比极低法国是全球百货业的发源地;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邦..马尔谢”在巴黎诞生..历经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约160年的发展历史;法国百货产业现目前在其国内商品流通渠道中的占比已经很低2012年占实体零售比例仅为1.1%..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百货业也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在零售发展初期/渠道稀缺时;一度充当“全能零售商”并取得快速发展;但随着零售业态不断分化;百货业渠道份额持续下降..2012年英国/德国百货店零售额占实体零售比例仅分别为5.6%/1 .6%..4、国际百货周期:渠道稀缺期强盛;随业态更迭转衰回顾欧美、日本百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对百货产业周期总结如下..1初创期:百货业态出现..2快速成长期:流通渠道稀缺/零售业态单一;百货作为综合型零售商;以丰富的品类吸引顾客;通过外延扩张扩大渠道份额;实现快速发展..3成熟期:外延扩张空间渐小;消费者购物需求更加精细化;新渠道崛起;百货增长放缓..4衰退/调整期:人均GDP快速提升并突破10KUSD;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渠道竞争愈加剧烈;百货业增长困难;占零售比例持续下降;行业内部横向整合加剧;长期中不断调整转型..二、国际百货运营模式及特点分析1、两种模式:联营收租金;自营赚差价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百货店主要有“自营”与“联营”两种经营方式..在自营模式下;百货商从上游厂商或经销商买断商品;然后对其定价、销售;赚取“进销差”;在“联营”模式下;百货商不参与商品的直接经销;只对最终销售收入按“保底租金+扣点”的形式收取佣金;充当“地主”角色..欧美百货普遍采取自营;日韩及国内百货则以联营为主..2、欧美百货:自营实现差异化;流通效率高欧美百货主要采取自营模式:买断式经销买手制+自主品牌建设..通过自主采购/品类管理;实现品类差异化;掌握商品定价权..销售渠道方而;以美国百货为主的企业已建立起成熟的商品销售链条:“百货店~优价百货~奥特莱斯~海外”的退出机制以及“线上+线下”的渠道协同..1采购环节:“买断式”经销+"PB自主品牌”建设以梅西为例;其2012年买断独家经销商品收入占比达25%} Private Brands销售收入占比20%;合计贡献收入45%..公司设立梅西采购群组Macy's Merchandising Group; Inc.专门负责独家经销品牌的筛选、采购;以及自主品牌的设计与营销..公司现目前共有41个世界级优质供应商;从丁OP10供应商处的采购额仅占采购总成本的44.5%..规模优势/供应商分散降低了其采购风险..公司与德恒公司dunnhumby USA;一家技术型的消费者意见咨询公司;曾帮助Tesco扭亏为盈签订了长期合作巨议;由德恒帮助公司调查目标客户群并分析其需求;制定合理的库存水平..公司现目前约20个自有品牌;其中重点经营I-N-C;AIfani;Tasso EIba;American Rag; Karen Scott; John Ashford; Hotel Collection7个品牌..另一家美国百货巨头诺德斯特龙Nordstrom同样采取商品买断式自采;其中独家买断经销的直营销售占比较大预计收入占比超30%;主要是鞋类品牌的独家经销..公司秉承"Giving good service starts with having the product that our customers want”的理念;重视商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大力培养“买手制”以捕捉最前沿时尚需求;现已建立起由五名“首席”买手领导的采购员队伍..Nordstrom开发的自主品牌因性价比高而深受好评..公司西雅图分部专门负责自主品牌的设计与开发公司长期招聘产品设计经理;产品大多直接以Nordstrom品牌命名;定位于中高端;以性价比实现差异化..2销售环节:复合渠道助商品顺畅流转美国成功百货企业在商品销售方而渠道多元化;通过“普通百货店、折扣店、奥特莱斯”的库存退出机制降低运营风险;通过“实体门店+网购”资源共享实现线上l下巨同;使商品得以高效流转;提高零售效率..梅西以“实体门店+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复合渠道销售商品..实体门店主要分为Macy's普通百货店、Bloomingdale's C Macy's的子品牌普通百货店及Bloomingdale's奥特莱斯店..梅西设立五大执行中心;网络购物平台实行全天候开放;订单在72小时之内从执行中心通过UPS 邮寄出去..公司线上、线下采取统一价格..以Macy's冠名的商场全部为普通百货店;而Bloomingdale则从2010年夏天开始设立奥特莱斯店..奥莱店的设立不仅成为公司新的增长亮点;同时帮助消化其他门店的滞销库存..随着奥莱店比例的上升;公司库存周转率显着提高..诺德斯特龙Nordstrom同样通过实体门店、购物网站Nordstrom、移动商务等多渠道提供商品销售;并且通过整合使不同的渠道产生了无缝衔接;2009年创造了百货实体店与购物网站的共享库存机制..公司现目前拥有6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Portland; Oregon; Dubuque; Iowa; Ontario; California; Newark; California; Upper Marlboro; Maryland; andGainesville; Florida;供应链体系完善..Nordstrom现目前公司共225家门店;其中Nordstrom普通百货店117家;NordstromRack Coff-price优价百货店107家;另外一家尾货清仓店“Last Chance"o滞销的库存送往Rack店销售;再余下的尾货则送往清仓店通过更大的折扣促销;另外网购平台也可处理滞销商品..通过形成“Nordstrom百货店→Nordstrom Rack店→Last Chance清仓店”的商品退出机制;公司有效降低了运营风险..近年来公司Rack店业态比例提升;库存周转速度也随之提高..3、日本百货:“联营”模式之先驱日本百货采销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买断经销制、独家代销制和委托代销制..三种模式在经营中占比分别约为10%; 50^-60%和30%..从商业本质上看;日本百货约90%的销售属于“联营”模式;即不承担库存风险也不具备定价权;实质上是一种放弃“经营商品”;靠“圈地+收地租”的发展模式..上世纪50年代;战后日本经济腾飞;商品需求快速增长;而零售渠道则极其稀缺..一些服装企业为了迅速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主动向百货商推销这样的“委托销售制”..联营的经营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1招商采购:与大型商社“联销”;辅以自采和自主品牌从品类招商上来看;日本中间经销商集中度较高一般为大型商社;如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百货零售商通常是和商社签订“联销”n}议..在独家代销模式下;百货商具有一定的品类选择调整能力;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商品差异化经营..上世纪90年代资本泡沫破灭后日本百货业陷入衰退;幸存的龙头企业也尝试模式转型;如加大自采直采比例、发展自主品牌等;以期走出困境..以日本第三大百货公司高岛屋为例;公司约70%的商品通过独家代销或委托代销的模式销售;商品主要从三井、三菱等综合型商社以及某些品类的专业商社处采购..对于高档化妆品等;高岛屋采取买断经销模式;此外;高岛屋也尝试发展其自有服饰品牌“' a air"..总的来说;其自营比例仍较小..2销售模式:实体门店仍为主导;逐渐拓展线上渠道在销售环节上;日本百货企业实体门店密集布局以发挥规模优势;同时逐渐拓展网上渠道..如高岛屋现目前共23个门店国内/海外20/3;其中上海店于2012年12月开业;另一方而高岛屋成立了网购事业部Cross-Media Dept.;尝试“线上+线下”Ifi}同发展;但线上规模尚小.. 4、模式优劣:自营更顺应零售大势百货两种运营模式各有优劣..联营模式能减少资金投入;助力百货商轻资产快速扩张;但却使其丧失了对商品的掌控;且牺牲了流通效率;自营能助企业实现商品品类和百货品牌的双差异化;提高零售流通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资金投入与运营风险;且“精耕细作”模式下扩张速度较慢..既存的两种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在零售发展较早阶段;业态单一、渠道稀缺;需求旺盛;商品销售处于卖方市场;联营的模式使百货商迅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而当零售各业态逐渐发展成熟;渠道不再稀缺;终端需求若出现下滑;缺乏“商品掌控力”和“消费者粘性”的联营模式或使百货商兵败如山倒..如日本百货在上世纪70; 80年代乘资本泡沫之风盲目追求外延扩张;“联营+圈地”模式使其丧失“商品经营”的功能基因..90年代渠道过剩;泡沫破灭;百货商乏善可陈的经营在超市如永旺集团等和专业连锁如UNIQLO等等新业态冲击下节节败退..以高岛屋为例;90年代以来其营业收入整体呈现下滑态势2012年其收入8057.6亿元;较1992年收入水平下降40.8% ;颓势一直未能逆转..而美国着名百货企业通过夯实自营;在上世纪80;90年代新业态新渠道不断兴起所带来的持续冲击中站稳脚跟;经营上逐渐回到正轨..进一步考察当前美国自营与日本联营对其各自经营结果的影响;我们以指标I定义I=EBI丁DA/平均总流动资产作为衡量标准;逻辑如下:1指标I借鉴ROA的定义;剔除了财务杠杆影响;2自有物业模式对ROA影响较大;采用指标I可消除此影响;更真实地反映自营/联营不同商业模式下投资回报率的差异..从比较结果来看;美国百货指标I比日本平均高出10}20pct;在其“独家经销+PB”模式下享有更高的回报额..另外;英国玛莎百货作为自主品牌最成功典范PB销售占比100%;集品牌商与渠道商功能于一身;更是显着享有超额收益..美国百货在需求短期波动中;收益回报指标i与收入同向变动;而毛利率则始终保持稳健..自营模式下美国百货品类独特、产品定位清晰;需求下滑或遭遇冲击时并非粗暴地压低毛利进行打折促销;而是持续改进品类;提高服务;加强精细化管理重新驱动收入增长以获取回报;度过难关..综上;我们认为渠道竞争加剧多业态共同发展是零售长期必然趋势;而自营模式较联营更能顺应此大势..三、中国百货业发展前景1、中国百货业发展现状分析1中国百货成长高峰已过过去20余年;中国百货业经历了繁荣发展..随着人均GDP不断提升;中国超市/大卖场/家电专业连锁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购物中心/电商网购等新渠道迅速崛起;中国百货业成长高峰已过..自2011 Q4起;A 股33家百货企业单季收入/利润增速放缓至0%~10%..2竞争格局:诸侯割据;集中度低在商品流通体系区域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百货业呈现诸侯割据、各自为战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非常低..2012年中国百货C R4为6.9%;远低于美国/日本63.9%/51.7%的CR4水平..3经营模式:“联营”已登峰造极;弊端逐渐凸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百货流通领域推进对外开放;外资品牌百货店进入国内市场;内资百货也纷纷转型品牌百货店;采取与品牌商或代理商联营的模式;同时;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商也非常乐意通过联营的方式进入零售终端..凭借联营模式;中国百货实现了快速的连锁扩张;过去20年一度风光无限..但如今在商业渠道竞争加剧及网购比价效应下;中国百货“联销”弊端逐渐凸显..在自营模式下;欧美百货通常买断某品牌某个产品周期的产品;以独家经销的形式售予消费者;或者自己设计开发品牌产品通常将生产外包并独家直营销售..这样的经营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特点:1所售品类独特;紧随时尚前沿;2供应链扁平化;零售效率高..中国在联营模式下;经销商通过品牌招商进驻百货店自行销售;对同一区域的百货店而言品牌经销商重合度高;致使各百货店内品类同质化;“千店一而”让消费者审美疲劳..另一方而;区域代理格局下;中国商品分销/加价环节多;百货联销实际上再增加一环;致使终端价格高;消费者望而却步..差异化的品类、较少的流通环节和较低的终端价格;使欧美百货享有更高的毛利率..美国着名百货龙头毛利率比国内百货33家A股百货上市公司为样本毛利率高出约15-20pct..中日百货在经营模式上非常相近..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伊藤洋华堂、佳世客、伊势丹等向中国扩张;带来了联销经营的理念..但二者仍有区别:日本百货大部分采取“独家代销”的模式;而国内百货更多是纯“委托代销”模式..在“独家联销”下;日本大型百货企业通过和品牌商/经销商协商;销售某些特定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实现品类管理以避免“千店一面”;而国内百货大多仅负责品牌管理而非品类管理..我们认为;规模效应是实现独家代销的必要条件..日本C R4近60%;大型百货龙头较高的市占率提升其于上游供应商的话语权..同为联营;日本百货毛利率比国内百货33家A股上市百货为样本高约5-10pct..一方而;日本百货“独家代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品类的差异化;避免商场间恶性打折促销;另一方面;日本整个商品流通体系中;批发代理通常只有一个环节综合型商社;如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供应链较扁平;流通效率相对更高..2、中国百货业趋势展望:行业洗牌整合;自营终将回归1预计未来行业CAGR约6.90%中国百货业高成长周期已过;我们预测其2013-17年收入CAG R 约6.9%..预测逻辑:1低景气下;假设百货业现有门店SSSG下滑至0%~5%低增速区间;2目前中国人均百货面积0.06m3/人;短期来看渠道往中西部/三四线市场下沉;人均而积仍将有一定提升;中期渠道饱和/收购门店流行;人均百货而积较稳定;3假设新增门店培育期为3年..2行业整合与模式转型将是未来主题从国际百货产业周期上看;当前中国百货业已全而进入产业周期第三阶段成熟/饱和期:百货商业物业供给逐渐过剩;连锁外延扩张空间见顶;并而临新兴业态/渠道的持续冲击..中国百货恐将步发达国家后尘;占零售比例长期下滑在所难免..中国百货业当前境遇与80年代美国//90年代日本行业困境初期时较为相似..参考美日二国经验;百货业陷入困境进入洗牌周期;业内企业出现两极分化;并购整合促使集中度提升..中国百货企业也将迎来并购浪潮;而从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龙头型企业;必须学习美国百货经营转型的成功经验;苦练“商品经营”能力;以谋求长期发展..3资金强、治理优者最具并购能力2012年中国百货业已完成的并购重组项目交易价值达46.2亿元..2013年待完成项目交易价值达48.9亿元;其中王府井国际拟以20亿港元受让春天百货39.53%的股权成为并购市场焦点..行业内部横向整合的序幕正逐渐拉开..目前中国百货单个并购交易额仍然较小..短期;国内百货割据势力仍相对均衡;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百货或先以并购业绩下挫的单体百货店为主..中期;随着企业持续两极分化;资本运作体系进一步成熟;中国百货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最终区域格局将被打破..我们对可能成为并购主体所需要的素质以下进行梳理:1规模大、资金实力强者..资金实力在百货业横向整合中至关重要..以2005年8月完成的梅西百货Macy's对五月百货May Department Store收购案为例:整个并购交易总价值高达170亿美元;梅西以55亿美元自有现金库存现金+经营性现金流、55亿美元换股定向增发及发行60亿美元债务的形式完成了对五月百货的控股;奠定了其全美最大百货巨头的地位..梅西百货雄厚的资金实力体现在:1>销售规模大;经营现金流及库存资金充裕;2抗风险及融资能力强..凭借资金优势;梅西百货得以成功完成此大型收购..。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e7a1563c1ec5da50e270eb.png)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陈敏一、中国零售业困境分析西方零售业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一大批巨型零售企业,创造了百货、超市、仓储俱乐部等零售业态,相对于中国零售企业而言,具有规模、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三到五年将逐步取消对地域、数量、外资持股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的零售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如何,能否在与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零售业经历了自1978年开始的流通体制改革,尤其是在1992年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领域以后,获得巨大的发展。
目前已打破百货商店单一业态的格局,形成了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
引人注目的是在与传统百货业的竞争中,以连锁超市为主的连锁经营形式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1997年开始,中国百货业进入全面萎缩阶段,百货业的主导地位被动摇。
面对这些现象,新兴业态、连锁经营模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人认为目前零售业已步入连锁经营的时代。
对于处于困境的百货业态为主的企业,人们也纷纷建议企业改变业态形式,实行连锁经营。
但从连锁企业的经营绩效来看,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面对外企的巨大冲击,改变业态形式,连锁经营是否能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的经营绩效状况表明,简单的转换业态形式和采用所谓的连锁经营形式并不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关键是对零售企业进行经营绩效的深入分析,探求业态转换和连锁经营模式内在的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有关因素,借助这些因素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争取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历程分析零售作为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到消费领域的最后一道环节,有其自身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根据我国2001年8月推出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
2022年中国百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2年中国百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d2783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3.png)
2022年中国百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时代的确已经变了,全球范围的零售大洗牌正在上演。
“深度见底,却又远未见底”是2022年业内人士对百货业现状的感悟。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百货业绩之所以大量遭受“滑铁卢”,这与成本高企和电商冲击无不关联。
2022年中国百货业现状分析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百货业关店信息频出不穷,尤其是外资百货。
2022-2022年中国百货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询问报告统计,由于亏损等缘由,马来西亚百货公司百盛集团太阳宫店于10月底关张;日本百货品牌华堂商场北京十里堡店于今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华堂商场已经接连关闭北京的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门店、右安门店和大兴店等门店。
种种迹象表明,新消费时代正在对百货业进行新一轮的淘汰、调整和重组。
在传统百货业寒冬的背后,一种新的百货形态正在形成,百货业将升级换代。
据了解,上海太平洋百货淮海店1997年9月正式开业,到明年年底,经营时间恰好20年,其见证了上海乃至全国购物中心的迅猛进展全过程,淮海路已成为上海老牌商圈。
太平洋百货淮海店所处地段是上海新天地与淮海路商圈的重要连结点,同时也是太平桥片区升级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地处这样的优势地位,商圈内商业项目近年来却面临着频繁调整、空铺、人气惨淡及首层租金下滑等尴尬境况。
业主方瑞安集团打算重新开发这块商圈。
太平洋百货撤离后,取而代之的是业主方将对这块地进行调整自营,这也是造成太平洋百货关店的主要缘由。
瑞安集团表示,将对大楼的整体硬件进行改造调整,并考虑与四周(黄陂南路)地铁站,及瑞安旗下的新天地、湖滨道等商业体形成有机联动。
此外还增加更多消费者体验型业态,探究“才智型、体验式”的购物中心,估计最迟将于2022年年底前正式营业。
其实,在上海百货店中,淮海路商圈改造升级并不是首例。
在此之前,1995年开业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已经开头由内而外换新。
“其外观将呈现大气通透的设计,露台将化身为空中花园,成为公共休闲空间和社交互动平台。
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
![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a512bf3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d.png)
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第⼆节外光内糙的亚细亚管理“外光⾥边糙”,此5个字的定语,并不是记者为做⽂章故做的耸⾔,这是⼀位曾任亚细亚商场副总的同志给亚细亚管理的整体评价。
但据记者了解,这评价不应包括亚细亚的初创期。
应当说,它的初创期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也是成功的。
可到了中后期,亚细亚的管理尽管表⾯上仍然是光彩⼀⽚,然⽽内部却不但松懈⽽且混乱,真真成了“外光⾥边糙”。
随着亚细亚知名度的提⾼,亚细亚⼈的谱也越摆越⼤,经营不计成本,奢侈浪费惊⼈。
仅记者粗略了解到的⼏个例⼦就令⼈触⽬惊⼼:每年5⽉6⽇的场庆花费都在70万元上下;在南⽅某地召开3天发展研讨会耗资70多万元;中层以上⼈员出差常是飞来飞去,⾮三星四星级豪华宾馆不住,出5天差报销⼏千元差费是常事,还不包括请客吃饭;主要领导⼀⼈占据两部进⼝超豪华⼩汽车;计算机中⼼有17台微机,⽬前在使⽤和有下落的不到⼀半;花900万元在郑州南阳路装修了⼀座楼,竟闲置了两年之久;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00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的500万元商场账⾯和收据显⽰是”⼯程款”;另⼀集团股东1993年借⾛商场57万元,也⽆⼈催要;1997年,管理不善的亚细亚商场仅管理费⽤就⾼达18.6%。
由于成批派出管理⼈员援助连锁店,造成中⼼店⼈事管理混乱。
⼤批管理⼈员被⼀批⼀批抽⾛,中⼼店⼜不得不招⼈来弥补空岗,管理⼈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管理稳定;⽽援外⼈员回来后,⼜不得不安置,这样,郑州亚细亚商场管理层⼈满为患,互相掣肘。
到1997年9⽉,1600⼈的郑州亚细亚商场,管理层⼈员多达680⼈。
对亚细亚管理混乱感触最深的是在商场内经营的⼴⼤⼚商。
不少⼚商主动找记者介绍情况,其中不少是亚细亚⼀开业就进场经营的。
他们介绍,郑亚商场头两年是采取多种优惠办法吸引⼚家进场的,1992年以后,亚细亚名⽓⼤了,情况就反过来了:因为⽣意好,不少⼚家为了能进场经营竞相给商品部经理“上菜”;各商品部经理经常利⽤调整柜台、拖延结算等办法卡⼚家,为经营着想,逢年过节,调个好柜台,⼚家哪家不是⼀千两千甚⾄上万地给他们送红包,⼀次某经理收了⼚家的钱仍不给调位置,⽓得⼚家跑到8楼⼤喊⼤叫;部门经理还以处理商场库底为名,把库存商品⾼价压给⼚家,给3000元的货,要1万块钱是常事;⼤量占压⼚家货款从1995年开始越来越严重,⼚商们都敢怒不敢⾔。
传统百货业面临的“困局”与创新思考
![传统百货业面临的“困局”与创新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b06243a172ded630a1cb696.png)
传统百货业面临的“困局”与创新思考摘要:当前,全球宏观环境持续恶化,让人无法不对传统百货业乃至整个零售业未来的发展有所担忧。
低成本时代一去不返、门店续租风险加大、电商革命来临、利润增长放缓等,传统百货业发展遇到史无前例的冲击。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百货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环境改变生存方式,从经营理念,管理技术,业态模式以及规模效应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转型。
关键词:传统百货业;困局;创新一、传统百货业现状分析(一)行业竞争的影响1. 传统实体零售业之间的竞争首先,传统百货零售企业近年来保持着高速拓展的步伐,但在经济发展放缓,市场消费疲软的情况下,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依然在全国跑马圈地,维持较快的开店速度。
据相关统计,仅在2013年5月,全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新开网点就高达14个,而新签约的项目共7个,零售企业的快速拓展使得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其次,由于传统百货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政策调控,地方政府鼓励商业地产发展的情况下,许多房地产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增加产业链条的全面性,纷纷涉足大型零售商业行业,其中不乏大连万达、中粮地产等龙头企业,对原本已经高度竞争的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
2.电商的快速崛起瓜分市场份额现在,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还需要面对一个强大的新生对手——电商。
去年的“双十一”电商促销,单阿里巴巴一天就完成191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百货之王”北京新光天地2011年收入的2.9倍。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电商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
近年来,大多数电商依靠VC支持,从早期的不计成本打价格战到逐步优化供应体系、物流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以及技术体系,迅速抢占着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网络电商交易额最大品类为服装鞋帽和家电3C,其销售占比分别为27%和25%,恰好这两个品类也是实体百货经营品类的主力军。
在电商如火如荼、大有取代传统零售的当下,传统百货业态面临着被消费者“抛弃”的命运。
天津市传统百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市传统百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00081b683c4bb4cf6ecd131.png)
天津市传统百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传统百货业是一种经营品种“大而全”的综合性零售商业业态,以百货公司或百货商场为具体存在形式,是我市商品零售市场中的主要经营业态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迅速发展,传统百货业不断遭受冲击,竞争压力愈发凸显。
本文针对我市传统百货企业的经营现状,提出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探讨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我市传统百货业的基本情况我市传统百货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黄金时期后,随着新型业态的快速成长,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由高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期。
今年1—6月,全市限额以上传统百货企业共33家,从业人员8807人,零售营业面积73万平方米,零售额完成105.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占全部限上零售业零售额10.9%。
重视区位优势,商圈集中度高。
百货业是我市发展较早的现代零售业态,受人口密度、交通设施、历史因素等影响,集中在中心城区滨江道、小白楼等几大商圈。
滨海新区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经济飞速发展,成长为天津第二大商业中心,百货业密集度不断提高。
其他区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也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商业中心。
2015年1—6月,我市中心城区共有传统百货企业20家,完成零售额80.92亿元,占百货业零售额的76.4%,其中有13家坐落于和平区。
滨海新区有6家,完成零售额18.70亿元,占百货业零售额的17.7%。
其它7家分布在另外九区县。
中型企业居多,大型企业贡献突出。
我市传统百货企业规模差异明显,大型企业9家,中型企业18家,小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单位数占一半以上,但规模偏小,户均零售额1.27亿元。
从零售额完成情况看,大型企业占据主导,9家大型企业零售额78.94亿元,占传统百货业零售额的四分之三,同比增长11.8%,对传统百货业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5%。
最大的百货业连锁企业一商友谊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友谊商厦、友谊新天地、友谊名都等8家门店,零售额合计占传统百货业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凭借巨大的规模优势,明确的商场定位和创新的经营理念,零售额实现快速增长。
当前我国百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当前我国百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5a2edeeaeaad1f346933f74.png)
摘要:随着国际零售商对我国零售市场的大举入侵,相对落后的国内零售业特别是传统零售业-百货业正面临从所未有的压力,在充分探讨我国百货业目前存在种种经营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了未来我国百货业的复兴之路。
关键词:传统零售业;百货店;误区;改革1存在的主要问题1.1过度扩张、过度竞争导致盈利水平下降多年以来,百货行业一直是国内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
由于我国没有类似日本那样的“大店法”或英美等国严格的城市规划,形成了过度扩张。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出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水平。
据统计,在大中城市,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店由1992年的98家扩大到2006年的1000家以上。
即使从1996年起一些大百货店开始倒闭,仍然有许多百货店继续新建或扩建。
这种饱和状态必然造成竞争过度激烈。
结果是同一区域内大型零售业、商店只能竞相打出降价牌,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激烈的价格战大大降低了企业盈利水平。
1.2企业规模过小与单店规模过大并存,难取得规模效益虽然百货业长期以来占据着我国零售业的主导地位,但由于市场体系的欠缺和诸多体制上的障碍,便我国百货业未能实现有效的集中,而企业自有资本薄弱、技术能力不足又从主观上限制着百货企业的自我扩张。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2006年全球销售额达3511.39亿美元,我国的商业零售业的老大上海百联集团同年的营业额仅为720.7亿人民币。
规模劣势使我国零售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同时,由于行业过于分散,许多百货企业长期低效运行,消耗资源,使本己微薄的行业利润进一步被稀释。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同于单店面积的扩张。
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其单店面积要受商圈内购买力水平的制约,不宜过大。
现阶段许多大型百货店对规模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的层次上,致使百货店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
现在许多大城市己经出现了“城中心”的格局,原来的“城中心”出现了“虚真空”现象,相当多的顾客分布在郊区或新的物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百货产业周期。
美国百货业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80/90年代一度衰落;行业经洗牌后,Macy"s等龙头企业通过苦练“商品经营”,加强精细化管理引领行业复苏。
日本百货业始于20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后行业陷入长期衰退(近20年收入CAGR-5.78%)。
欧洲典范法国则为全球百货起源地,现渠道占比极低(2011年仅1%)。
观历史规律,零售发展初期,业态单一/渠道稀缺,百货盛极一时;新业态崛起后百货渐衰。
百货产业周期可归纳为“初创成长成熟/饱和衰退/转型”四阶段。
国际经验:自营更顺应零售大势。
欧美百货通过买手制和自主品牌开发(如Macy,s独家代理/自主品牌数为10+/20+)实现品类差异化,通过建立“百货店优价百货Outlets”的库存退出机制,降低库存风险,实现商品高效流转。
日本百货主要采取独家代销(模式占比60%+),“联营+圈地”模式使其去功能化,近20年在超市(如永旺)/专业连锁(如UNIQLO)冲击下节节败退。
商业发展早期,联营助力企业轻资产快速扩张;零售成熟阶段,自营才能使企业保持品类/品牌的差异化,抵御新兴业态/渠道的冲击。
中国百货业现状。
产业周期上看.中国百货业已全面进入第三阶段:渠道饱和,竞争加剧。
竞争格局上,中国百货集中度极低(2012年CR4仅6.9%)。
模式上看,中国百货联营与欧美O营相比存两弊端:1)品类同质化;2)流通环节多/价格高。
故其毛利率较欧美百货低约15-20pct。
中国百货与日本模式类似,但日本流通环节较短(一个中间批发环节),中国仍以多层次代理为主,故毛利率较日本百货低约5~10pct。
中国百货业前景:行业洗牌整合,自营终将回归。
随着超市/家电连锁业态蓬勃发展,购物中心/电商崛起,中国百货业成长高峰己过,预计未来5年CAGR约6.9%。
结合美/日百货历史,中期来看中国百货行业或加速洗牌。
业内企业分化,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治理高效的优秀企业最可能成为行业整合者,进一步做大做强,打破区域割据的现状。
长期来看,脱颖而出的龙头企业将发挥规模优势,从有条件包销做起,逐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零售效率,最终回归商品“自营”,但转型之路势必漫长。
风险因素:经济大幅下滑,“联销”转型过程中毛利率下滑超预期。
投资策略。
中国百货业集中度尚低,暂难发挥规模效应;百货企业突破区域代理格局,提高零售效率,重拾废弃多年的“商品经营”能力回归“自营”尚待时日。
在渠道分流/模式转型风险之下,预计中国百货企业盈利增长中长期承压,我们维持行业“中性”评级。
行业进入洗牌周期,看好规模优势明显、资金强,具备整合能力的王府井、友谊股份、重庆百货等。
此外,中西部、二三线区域龙头,或自持优质物业较多的公司也值得关注,如鄂武商A、欧亚集团、友阿股份等。
百货业:2012倒闭潮来袭作者/熊杰作者简介:熊杰,主修《工商企业管理》,资深商业地产经理人,现为《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商业地产专栏特约研究员、《信息与电脑》杂志顾问专家。
师承中国著名商业地产专家联盟委员、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杨宝民先生。
拥有丰富的商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操盘经验,现为华南地区某商业地产企业高管,专业从事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或大型购物中心操盘与综合运营,从项目拿地前策项目可行性分析、产品研究、市场调研与定位、盈利模式、规划设计对接、内外部交通组织体系设计、功能分区与业态组合、招商方案及策略拟订、后期运营调整与业态业种优化等,均拥有多年丰富的实操经验。
商业地产购物中心的管理绝不等同于零售业的管理,更不能简单照搬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商品、品类、客流量等的经营手段,而是应贯彻以“资产管理”作为核心。
2012年玛雅人曾预言为世界末日,对于刚过去的2012年的国内百货行业来说或许似乎正在印证这个古老的预言,1993年开业的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作为该地段地标性百货公司,就在19年后的20 12年,第一百货淮海店见证了我国传统百货业从蹒跚起步到遭遇大卖场挤压,再到“黄金时代”的发展历程,其兴衰历程与百货行业的发展背景是分不开的。
刚在过去的一年上海、武汉等城市的一些老牌百货店纷纷倒闭关门;国内多家券商机构也对百货行业下调评级,指出行业进入发展“瓶颈期”。
2012年,国内百货业值此生死关头打折频率之高、幅度之大均为前所未有,自2012年年初起百货店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新闻便不绝于耳。
2012年又有一批百货店走上相同道路,曾开创“007模式”的纯本百货黯然关闭、永旺百货撤出朝阳大悦城、望京NOVO百货正式关张,2012年百货业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是否意味着新一波的倒闭潮的开始……据调查数据显示,百货业在日本发展了近100年历史,目前其百货业态在日本已不占据主流通的地位,百货业仅在日本的零售销售总额中占比10%。
目前,我国百货店大部分是以向商户收取租金(保底+扣点)的形式来经营的,国内称之为“联营”模式。
而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百货业的经营模式,百货店应该将品牌进行自营即“买断经营”。
目前国内的百货业现状是相同的品牌结构、千篇一律的装修、打折促销手法雷同……消费者的不良体验已经变成了传统百货业的残酷现实:近一段时间,太平洋百货、上海第一百货等知名百货商场相继倒闭,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昭示着传统百货业可能成为下一个“实体书店”在街头消失!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认为,中国的百货业态已经进入中长期衰退,不会短期复苏,百货业不会再有高增长,百货业态在国内将处于衰退期。
传统百货业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期,而传统百货业在经营成本、经营模式、向高端消费转型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2是否喻示国内百货业的末日即将来临?笔者认为,长久以来,国内百货业对规模化发展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内部豪华装修的表面浅显层次上,以致百货商店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而罔顾区域消费人口、实际购买力、交通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只追求单体规模扩大,结果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规模经济效益递减。
现国内很多百货店动辄3 -5万平方米。
国内大型百货店的建立和经营,大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准确地说还没有完全掌握市场调研技术,开店缺乏客观依据。
其次,多年来销售技术方面仍然是那“三板斧”,对营销策略及消费者心理缺乏深入研究,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中。
当2012年促销价格低至谷底,随着人力、物业租赁成本上升,停业关门更成了大家的唯一结局。
国内百货业在内、外夹击中已显败象,尤其是百货自身的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运营成本费用的巨大压力令国内传统百货企业已走至濒临倒闭的边缘......2012零售百货业的盈利水平分析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从 2011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
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消费市场进一步下滑。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 14.4%,不仅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甚至低于 2009 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1-6 月在商务部监测的千家核心商业企业中,2012年百货业销售额同比增幅仅为 10%,远低于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这也是国内百货业首次出现销售增幅远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这绝非偶然,此数据显示2012年百货业整体经营形势非常严竣。
(见下图一)2002-2012年一季度中国百货业毛利率(%)走势分析百货行业在经历了快速成长和发展之后,行业毛利率在2007 年达到了20.00%的峰值,之后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 年百货行业毛利率回落至18.45%的水平。
同时,季度毛利率数据显示,2012 年一季度百货行业毛利率为18.14%,纵向来看,或有一定反弹,但综合来看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百货毛利率将持续走低,进而影响到部分百货企业的生计。
(见下图)2012年以上海为例,在电商企业的发展挤压下,上海百货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
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上海市重点监测的50多家百货店,1-11月,重点监测的50余家百货店中有53%的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其中23%的企业降幅达到2位数。
销售额前20名的百货店中9家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其中4家降幅超过10%。
增幅低于零售业总体水平。
上海百货业1-11月累计增幅较全市抽样监测的170余家其他零售业态平均增幅低3.7个百分点,较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低7.6个百分点。
单月同比下降月份过半,全年共有7个月出现销售额同比下降,其中2月、7月和10月降幅较大,分别为下降8.7%、9.2%和7.9%。
2012年百货业营收增速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下降从而抑制消费行为所致。
而在费用支出方面,人工费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退去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成本逐渐增高,租金水平则随着商业物业资源稀缺度的提高和激烈商业竞争环境而大幅提升。
一方面百货业的收入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费用支出居高不下并成上扬趋势,这又无疑将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以2012 年一季度为例,百货业营业收入增速降低至11.10%,而同期的期间费用增速却为16.24%,超越营业收入5.14 个百分点。
因此,百货业的费用支出虽然在前几年控制相对较好,增速基本维持在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速之下,但是在人工工资和租金收入“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的影响之下,企业控制费用的难度空前加大。
笔者预期,在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和人口红利效应逐步趋弱的情况下,伴随竞争程度的提升以及资源稀缺性提高,百货业面临的费用支出压力将是长期存在的。
百货业未来发展趋势(2013-04-16 15:48:49)转载▼1、百货向综合体过渡。
同质化可以是百货业经营管理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传统百货的吸客能力逐渐减弱,只有改造提升,引入新经营元素才能确保经营能力的提升,因此,从目前整个百货零售业来讲,还必须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变化,除了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所以,加快改进百货公司千店一面的经营模式,向百货综合体过渡是必然趋势。
也是近年来百货店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41个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从2006年的1441家上升到2011年底2812家左右。
截止2012年底,大概3100多家累计商业建筑面积已经达到1.8亿平方米,13年要高达2、5亿平方米,并保持着年轻的25%的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有望达到4500家,大大超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2、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大,但百货店布局要与实地情况相结合。
相对于一、二线条城市已去饱和的商业资源和高企运营成本,三、四线城市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潜力巨大,是零售市场未来的蓝海,而且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价值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能不低于一、二线条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城市受经过下滑和网购冲击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