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的兴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百货产业周期。美国百货业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80/90年代一度衰落;行业经洗牌后,Macy"s等龙头企业通过苦练“商品经营”,加强精细化管理引领行业复苏。日本百货业始于20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后行业陷入长期衰退(近20年收入CAGR-5.78%)。欧洲典范法国则为全球百货起源地,现渠道占比极低(2011年仅1%)。观历史规律,零售发展初期,业态单一/渠道稀缺,百货盛极一时;新业态崛起后百货渐衰。百货产业周期可归纳为“初创成长成熟/饱和衰退/转型”四阶段。
国际经验:自营更顺应零售大势。欧美百货通过买手制和自主品牌开发(如Macy,s独家代理/自主品牌数为10+/20+)实现品类差异化,通过建立“百货店优价百货Outlets”的库存退出机制,降低库存风险,实现商品高效流转。日本百货主要采取独家代销(模式占比60%+),“联营+圈地”模式使其去功能化,近20年在超市(如永旺)/专业连锁(如UNIQLO)冲击下节节败退。商业发展早期,联营助力企业轻资产快速扩张;零售成熟阶段,自营才能使企业保持品类/品牌的差异化,抵御新兴业态/渠道的冲击。
中国百货业现状。产业周期上看.中国百货业已全面进入第三阶段:渠道饱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上,中国百货集中度极低(2012年CR4仅6.9%)。模式上看,中国百货联营与欧美O营相比存两弊端:1)品类同质化;2)流通环节多/价格高。故其毛利率较欧美百货低约15-20pct。
中国百货与日本模式类似,但日本流通环节较短(一个中间批发环节),中国仍以多层次代理为主,故毛利率较日本百货低约5~10pct。中国百货业前景:行业洗牌整合,自营终将回归。随着超市/家电连锁业态蓬勃发展,购物中心/电商崛起,中国百货业成长高峰己过,预计未来5年CAGR约6.9%。结合美/日百货历史,中期来看中国百货行业或加速洗牌。业内企业分化,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治理高效的优秀企业最可能成为行业整合者,进一步做大做强,打破区域割据的现状。长期来看,脱颖而出的龙头企业将发挥规模优势,从有条件包销做起,逐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零售效率,最终回归商品“自营”,但转型之路势必漫长。
风险因素:经济大幅下滑,“联销”转型过程中毛利率下滑超预期。
投资策略。中国百货业集中度尚低,暂难发挥规模效应;百货企业突破区域代理格局,提高零售效率,重拾废弃多年的“商品经营”能力回归“自营”尚待时日。在渠道分流/模式转型风险之下,预计中国百货企业盈利增长中长期承压,我们维持行业“中性”评级。行业进入洗牌周期,看好规模优势明显、资金强,具备整合能力的王府井、友谊股份、重庆百货等。此外,中西部、二三线区域龙头,或自持优质物业较多的公司也值得关注,如鄂武商A、欧亚集团、友阿股份等。
百货业:2012倒闭潮来袭
作者/熊杰作者简介:
熊杰,主修《工商企业管理》,资深商业地产经理人,现为《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商业地产专栏特约研究员、《信息与电脑》杂志顾问专家。师承中国著名商业地产专家联盟委员、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杨宝民先生。拥有丰富的商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操盘经验,现为华南地区某商业地产企业高管,专业从事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或大型购物中心操盘与综合运营,从项目拿地前策项目可行性分析、产品研究、市场调研与定位、盈利模式、规划设计对接、内外部交通组织体系设计、功能分区与业态组合、招商方案及策略拟订、后期运营调整与业态业种优化等,均拥有多年丰富的实操经验。商业地产购物中心的管理绝不等同于零售业的管理,更不能简单照搬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商品、品类、客流量等的经营手段,而是应贯彻以“资产管理”作为核心。
2012年玛雅人曾预言为世界末日,对于刚过去的2012年的国内百货行业来说或许似乎正在印证这个古老的预言,1993年开业的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作为该地段地标性百货公司,就在19年后的20 12年,第一百货淮海店见证了我国传统百货业从蹒跚起步到遭遇大
卖场挤压,再到“黄金时代”的发展历程,其兴衰历程与百货行业的发展背景是分不开的。刚在过去的一年上海、武汉等城市的一些老牌百货店纷纷倒闭关门;国内多家券商机构也对百货行业下调评级,指出行业进入发展“瓶颈期”。 2012年,国内百货业值此生死关头打折频率之高、幅度之大均为前所未有,自2012年年初起百货店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新闻便不绝于耳。2012年又有一批百货店走上相同道路,曾开创“007模式”的纯本百货黯然关闭、永旺百货撤出朝阳大悦城、望京NOVO百货正式关张,2012年百货业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是否意味着新一波的倒闭潮的开始……
据调查数据显示,百货业在日本发展了近100年历史,目前其百货业态在日本已不占据主流通的地位,百货业仅在日本的零售销售总额中占比10%。目前,我国百货店大部分是以向商户收取租金(保底+扣点)的形式来经营的,国内称之为“联营”模式。而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百货业的经营模式,百货店应该将品牌进行自营即“买断经营”。目前国内的百货业现状是相同的品牌结构、千篇一律的装修、打折促销手法雷同……消费者的不良体验已经变成了传统百货业的残酷现实:近一段时间,太平洋百货、上海第一百货等知名百货商场相继倒闭,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昭示着传统百货业可能成为下一个“实体书店”在街头消失!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认为,中国的百货业态已经进入中长期衰退,不会短期复苏,百货业不会再有高增长,百货业态在国内将处于衰退期。传统百货业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期,
而传统百货业在经营成本、经营模式、向高端消费转型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2是否喻示国内百货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笔者认为,长久以来,国内百货业对规模化发展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内部豪华装修的表面浅显层次上,以致百货商店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而罔顾区域消费人口、实际购买力、交通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只追求单体规模扩大,结果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规模经济效益递减。现国内很多百货店动辄3 -5万平方米。国内大型百货店的建立和经营,大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准确地说还没有完全掌握市场调研技术,开店缺乏客观依据。其次,多年来销售技术方面仍然是那“三板斧”,对营销策略及消费者心理缺乏深入研究,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中。当2012年促销价格低至谷底,随着人力、物业租赁成本上升,停业关门更成了大家的唯一结局。国内百货业在内、外夹击中已显败象,尤其是百货自身的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运营成本费用的巨大压力令国内传统百货企业已走至濒临倒闭的边缘......
2012零售百货业的盈利水平分析
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从 2011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消费市场进一步下滑。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 14.4%,不仅较上年同期大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