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湖北省宜城市南营中学朱光荣
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古典诗词可以称得上是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精神蕴含之丰富,涉及之深广,流传之久远,都是举世闻名。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中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发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秀传统资源,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陶冶高尚的道德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这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学习古诗词时,不少人未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古诗词呢?我的初步认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紧密结合,用多种方式积累语言。
(一)利用语文学科,学习积累方法
1、理解、感悟、赏析、记忆,在课内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是把已有的语言原形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言积累当作死记硬背一些语段篇章,它应当包括理解、感悟、赏析和记忆几个部分。尤其是“理解、感悟、赏析”是“记忆的前提”,只有解得透、悟得多、析得深,才能记得牢。语言积累才能从文字积累,变为文学积累、文化积累,从而真正提高积累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通过诵读、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声、色俱备的立体景象。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断肠”二字,体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象,从而感受诗中凄凉的意境。另外,我还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对仗工整、平仄起伏、暗含韵脚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朗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成诵。这种对诗歌内容、意境、文法等多方位的整体感悟与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一种文化的积累。在课堂内将理解、感悟、赏析、记忆等语言积累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指导自己的课外积累,才能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
2、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语言积累的数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有利于学生扩充学生的语言积累数量。首先,以文为线,扩充相同内容的诗文或诗歌的写作背景。例如,在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时,可补充同类的送别诗:《送友人》、《南浦别》、等。其次,以人为线,扩充诗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诗风。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时,可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大量“李诗”归类、整理,体会其豪迈的诗风和浪漫主义情怀。此外,在教学现代文时,也可以扩充古诗,对比照应,促进语言的积累,这样不仅便于理解文章,更实实在在扩大了对诗歌的积累量。
以教材的点带动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扩充相关资料,从而拓展学生语言积累的数量,这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使教材增值,让教材丰富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是开发课程资源,用活教材的一种体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专题课外活动。“古韵、古画、古诗词,书法、绘画、吟诵会”是我们的
活动特色;“抄一抄,读一读,画一画,记一记,比一比,悟一悟”是我们的活动方式。我们向学生们推荐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目,指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背诵并摘抄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学生在摘抄古诗词时,有的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配上了一幅精美的彩图,有的把它改成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或一篇优美的文章,还有的则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为了形成一股学古诗,诵古诗的风气,我们还要求学生在每一天课前,背诵一首古诗,隔周交流一次读诗心得。
3、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内化。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我班学生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的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描写与朋友的友谊时常运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学生在抒发壮志时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二)、进行学科整合,拓展积累空间
实验中,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古书、古画、古乐等,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首先,与音乐教师配合,引导学生欣赏《望江南》、《江城子》、《月下独酌》、等不同曲调不同风格的诗歌,再让学生为学过的古诗配乐进行朗诵,从而体会古诗古韵。其次,在学习古诗时,可以与美术教师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题字作画,从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另外,还可以与劳动教师配合,指导学生学习扇面的制作、书画的装裱,从而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通过多学科整合,不仅能促进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内化,而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开展语文实践性学习,促进语言积累
1、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我除了在课前课后布置收集诗文资料,向学生推荐背诵篇目,还组织学生制作佳句收藏册、手抄报,举办古诗鉴赏会、吟诵擂台赛等,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艺,“诗、书、画”结合,布置教室。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2、开展系列活动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不是积累的全部,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框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中积累,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例如,我利用无锡三国城,让学生组成“三国文化研究小组”,搜集积累描写三国文化的诗词,从而了解古蜀文化。另外,针对古诗中“春诗”多的特点,先组织学生赏析众多的春诗,再结合春游活动带学生到野外观赏桃花、杜鹃等花卉,让学生感受春季的特有魅力,不仅使学生有了语言的积累,也使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让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使其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剂行之有效的良方。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古诗词教学这块阵地中,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