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3 “难经”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难经”概述
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
“难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内经”并重,因此后世有“内难”之称。
“难经”初见于志书的,隋书经籍志记载有“黄帝八十一难二卷。”
“难经”初见于文学书籍的,梁阮孝绪七录记载有“黄帝众难经之目。”
“难经”初见于医籍的,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
现在为了便于了解它的概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难经的名称
“难经”“八十一”数字的取义,陈祥道礼记讲义有说:“太玄八十一象,象八十一玄士,……老子之书,终于八十一,难经止于八十一,皆此意欤?”
至于“难”字的释义,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问难”的意思,如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岐伯雷公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一说是“解释疑难”的意思。如:
欧阳玄说:“难经为先秦古文,汉以来答客难等作,皆出其后,又文字相质难之祖也。”
纪天锡说:“秦越人将黄帝素问疑难之义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难经。”
徐灵胎说:“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
一说是“难易的难”,如:
黎泰辰说:“谓难者得非以人之五藏六府隐于内,为邪所干,不可测知,惟以脉理究其仿佛耳,若脉有重十二菽者,又有按车盖而若循鸡羽者,复考内外之病以参校之,不其难乎。”
赵希弁说:“秦越人受长桑君秘术,洞明医道,采黄帝内经精要之说,凡八十一章,编次为十三类,其理趣深远非易了,故名难经。”
综观各家解释,再从整个编写体裁看来,还是以“问难”和“解释疑难”的说法比较正确。
二、难经的作者
关于“难经”的“作者”,大约也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如: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
一说是战国时代的“秦越人”如:
杨玄操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长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藏府,刳肠剔心,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吕复说:“难经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
而今亡之耳。”
王袆说:“秦越人八十一难,盖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亚于内经者也。”
李駉说:“黄帝八十一难经,卢国秦越人所撰,假设问答,以释疑难之义,凡八十一篇,故谓八十一难经。”
冯承熙说:“渤海案越人析其秘撷其腴著‘难经’二卷,信足阐古圣之精微为大道之津筏。”
一是从文字及各方面推断,不是秦越人所作,而是后人伪托,如:
日医丹波元胤说:“木所以沉,金所以浮,出于白虎通,金生于巳,水生于中,泻南方火,补北方水之类,并是五行纬说家之言,而灵素中,未有道及者,特见于此经,其决非出西京人手,可以见矣。”
从历代考证中,说是战国时代秦越人所作的比较多。
三、难经的篇章
“难经”全书为八十一篇,据丁德用说:“难经”为华佗烬余之文,吴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因此“难经”的编次,同样和“内经”一样有些失去本来面貌了。现在的流传本都保持了八十一篇。
关于分章方面,传为杨玄操氏分十三类,“一至二十四难,为经脉诊候,二十五、六难为经络大数,二十七至二十九难为奇经八脉,三十至三十一难为营卫三焦,三十二至三十七难为藏府配像,三十八至四十七难为藏府度数,四十八至五十二难为虚实邪正,五十三、四难为藏府传病,五十五、六难为藏府积聚,五十七至六十难为五泄伤寒,六十一难为神圣工巧,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藏府井俞,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用鍼补泻。”
吴澄氏尝慊其分篇之未当,釐而正之,其篇凡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藏府,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穴道,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鍼法。”日医丹波元胤氏对吴氏的分章,甚为推崇,他说:“按吴氏六篇视之于杨氏十三类,条理区别,甚为的当,元以后注难经者,未有表章者也。”
其余如黄元御、丁锦等注释难经,对难经编次略有移动,亦可参考。
四、难经的注释
古今注释难经的,不下数十家,而医经有注释,以难经为先。
杨玄操说:“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释,惜今不传。”隋志亦记载有“梁有黄帝众难经一卷,吕博望注,亡。”以后各家对吕广作了一些考证,多认为吕广是吴人,因明代王九思辑“难经集注时,曾收入吕广注解很多。
唐杨玄操氏有“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宋虞庶著有“难经注”,丁德用著有“难经补注”周与权著有“难经辨正释疑”,王正宗著有“难经注义”,庞安时著有“难经解义”,李駉著有“难经句解”,谢复
古有“难经注”,杨康候著有“难经注解”。
金纪天锡氏著有“集注难经”,张元素氏著有“药注难经”。
元滑伯仁氏著有“难经本义”,袁坤厚氏著有“难经本旨”,谢缙孙氏著有“难经说”,陈瑞孙氏著有“难经辨疑”。
明有王九思等“难经集注”,张世贤氏著有“图注难经”。
清徐大椿氏著有“难经经释”,丁锦氏著有“难经阐注”,黄元御氏著有“难经悬解”,周溦之氏著有“难经本义增辑”,近人张山雷氏著有难经汇注箋正,吴考槃氏著有难经集义等。
滑伯仁氏对元代以前各家注解难经有所评价,他说:“诸家经解,冯氏丁氏伤于凿,虞氏伤于巧,李氏周氏伤于任,王吕晦而舛,杨氏纪氏大醇而小疵,唯近世谢氏说殊有理致源委,及袁氏者阐古益人,著难经本旨,佳处甚多,然其因袭处,未免踵前人之非,且失之冗尔。”
徐大椿氏认为滑氏“难经本义”为善本,他说:“难经注释,其著者不下十余家,今散亡已多,所见者仅四五种,语多支离涉晦,惟滑氏本义,最有条理。”
日医丹波元胤氏对徐大椿氏又颇为推重,他说:“近代徐大椿‘经释’以内经之文,议难经之失,其言虽似乖雅道,注中濬明诸家未发之义者,亦不为少矣。”
现在流传的难经注解本,作者认为当以“难经集注”“难经本义”二书为优,因古代各家注解,如杨玄操、丁德用……本多已散佚,该二本均有收集,足资考证。其它如“图注难经”,“难经阐注”,以及日医丹波元胤氏“难经疏证”均有参考之价值。
五、难经的价值
历代各家对“难经”均有一定的评价,如司马迁氏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是说明“难经”对诊脉有钜大贡献。
李时珍氏认为可以补充“内经”,他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枢未发之秘旨也。”
吴澄氏说:“夫秦氏之书(指难经)与内经素灵相表里,而论脉论经络居初,岂非医之道所当先明此者欤。”
滑伯仁说:“难经八十一篇,辞若甚简,然而荣卫度数,尺寸位置,阴阳王相,藏府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穴俞,莫不该尽。”
近人秦伯未氏评得更为具体,它说:“细绎二难之定关部,内经以中跗上为关,而对尺部无相当之指点,叔和以高骨定为关,而何以必在高骨处,未能阐发,独难经以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二语,将关部切实指出,盖尺泽至鱼际共一尺九分当尺泽穴起量得一尺,鱼际穴起量得一寸,得一相交点,而关部以
定,后人以为只分尺寸,而不知在定关部,此乃难经独得之秘,良足辅翼经文者也。次为四十五难之述八会,八会者,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于内经无所见,而其义确有可据。次为四十九难之分析五邪所伤,以一经为主病,而以各证验其所从来,不特五脏互受五邪,凿凿可晓,凡百病现症,皆可类推,此义一开,而诊脉辨证之法,至精且微,殊足继先贤而开后学。次五十五难之剖晰积聚二字,七十三难之一经为子母等,均有心得。”
作者尤以为“难经”阐发针法之处亦甚多,如七十八难对针刺时重视压手,八十难对刺针候气均有独特的见解和体会,足为临床准则。
六、结语
由于本书阐发针法之处既然很多,爰将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穴道,六十九至八十难论刺法,计共三章二十七难,依作者体会加以编次,仅供研究参考。
(1)七十七难,八十一难,论上工中工治病。
(2)二十三难,论脉有丈尺和十二经流注。
(3)二十五难,论十二经(心包络问题)。
(4)二十六难,论十五络。
(5)论奇经:
1)二十七难,论奇经八脉的名称。
2)二十八难,论奇经八脉的循行。
3)二十九难,论奇经八脉的主病。
(6)二十四难,论阴阳气绝疾病的预后。
(7)六十六难,论十二经原穴。
(8)六十七难,论阴募阳俞。
(9)论井荥俞:
1)六十一难,论藏府井荥俞穴数字。
2)六十三难,六十五难论井合的始入。
3)六十四难,论井荥的配合。
4)六十八难,论五穴主病。
5)六十九难,论补母泻子。
6)七十三难,论刺井泻荥。
7)七十四难,论井荥因时而刺。
(10)论刺法:
1)七十难,论刺分四时。
2)七十一难,论刺荣卫。
3)七十八难,论刺针补泻。
4)七十二难,七十九难,论经脉迎随补泻。
5)七十五难,论补水泻火。
6)七十六难,论阴阳补泻。
7)八十难,论出内针。
主要参考资料
难经本义 元滑伯仁著
中国医药汇海(难经) 蔡陆仙辑
中国医籍考 日医丹波元胤编
难经疏证 日医丹波元胤编
中国医学大辞典 谢利恒编
(本文发表在1958年3期第207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