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中文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普适性
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团中,会受到该社团的一套规约的束缚,人类的行为和语言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必须符合该社团的规约的内容。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也会有某些规则的束缚。
语言禁忌的范围非常广泛,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日常生活、职事、节庆活动到有关人自身特征的名称、取名方式、对他人的称谓等都有语言禁忌的影子。如“死亡”一词,东西方尽管文化不同,但都不愿谈及,人们更愿意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英语用to pass on, pass over, cut the painter,汉语用去世、老了、走了等语言形式。
病:人们向往健康,忌讳生病,也忌讳谈病。这是世界上各地不分种族的人们的普遍心理,所以各种疾病,特别是那些不便直接谈论、常引起心理负担的疾病、绝症和不便启齿的性病,以及与排泄有关的疾病都属于禁忌语。如Cancer (癌症)婉称为Ca,the B ig C, a grow th (赘生物) ; hear t at tack婉称为hear tcondit ion (心脏状况有异) ;mad, crazy婉称为mentally ill (精神上有问题) , deaf婉称为hard of hear ing (听觉有困难的) ; blind婉称为bisually retarded (视力上有障碍的)等等。
3、中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
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由于中英国家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和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不同。
3.1生、老、病、死的禁忌
生:主要指容貌丑,身材胖瘦,生理缺陷。西方人认为fat是一种病态,因此“肥胖”也属忌讳之列。常见的委婉说话比如:用heavyset, weight watcher, caroliecout-down, chubby, plumy和stout来替代;用homely和plain来代替ugly;当然人太瘦了也不好,说一位女士skinny,她会不快的,婉转的表达词语是slender,slim,willowy;不能直接说某个人是“cripple”,而要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来代替。
3语言禁忌的特征
3.1含蓄性
含蓄性是禁忌语的非常明显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质的概念和判断,而运用替代、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或根本与客观对象相悖的概念与判断,从而使交际双方能采用比较间接地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安或窘迫。
老:在西方,人们很少谈年龄这一敏感的问题。老年人忌讳“老”字,女性讳言年龄。如果用“old”一词来表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会感到不快,觉得尊严受到损害。因此就用getting on years,advanced in age,senior citizens,past one’s prime和reach one’s golden age来替代老字。在这一点上,与汉文化大相径庭,汉民族以“老”为荣,老年人闻“老”则喜,年轻人以“老”称呼老年人以表敬意,如“您身体好吗?”在姓氏后加一“老”字,则更能体现“德高望重”之感。如“张老”、“许老”等。
since the third stage, people today show more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so that the superstitious and feudal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tend to reduc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end to increase.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自然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这一点,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某些时代的禁忌语在新的时代已不再属于禁忌的范畴。几百年前英语里不说trouser,据认为该词语容易使一些神经过敏的假道学之流想入非非,联想到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喜欢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如“我买了一条不能够描写的东西。”现在没有这种禁忌了。“怀孕”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却经历了由委婉表达到直接说出的过程。陈原先生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举了一位美国幽默作家所列的一串关于“怀孕”一词的说法:
the earliest linguistic taboo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of theprimitiv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Most linguistic taboo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put into effect by rul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and keep the society under their control. However, some of them,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 still remain in languag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cial system
3.2民族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文化模式,各个民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会使各民族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英国人的问候语往往趋向于一般行为,很少涉及个人的具体问题。而中国人一般针对具体的问题而问候对方,因为中国人觉得这样能突出对别人的关心。哈萨克部落忌讳别人赞美自己孩子“胖”、“漂亮”、“胃口好”,因为他们相信语言有威力,赞美的言辞会使人中邪。
死:“死”往往与不吉祥,不幸的事物相联系,英汉语言中都不愿意直接使用“die”(死)这个字眼,而是借助于一系列的委婉语。如英语中的“go, decease, perish, fall, pass away, breathe one’s last, sleep, go west, go to better world, be in heaven, be with God, pay one’s debt to nature”等等,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词,例如:去了,离开我们,辞世,走了,上路了,停止了呼吸,永眠,长眠,寿终,天年已尽,去西方太平极乐世界,归西,升天,归天,仙逝,圆寂,转世,命归黄泉等等。还有一些说法是与特定的文化因素相联系。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说法。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称为驾崩,年轻人死就叫夭折,正义战争中死的称为光荣牺牲,坏人的死用断气等。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当代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依靠的是马克思的理论,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一些革命者把死说成是见马克思去或向马克思报到。这一比喻表达了共产党人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劳动群众用“到阎王爷那儿报到去了”表示“死”,都是与他们的信仰、观念有联系的,以这些含褒义的赞词来回避“死”字。
本不属于语言禁忌的范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禁忌语。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领导人的名字不能随便说出,也不能分写,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3.4地域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语言禁忌也会表现出地域特征。比如,侗族在收获季节不仅禁止在田边或吃饭时吹口哨,还忌讳讲完字,甚至在路上互相问话时也不能带此字,只能说“你摘禾得了没有”或“快有了吧!”
3.3时代性
语言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也发生着变化,语言禁忌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禁忌的观念逐渐淡化。在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缺乏深刻地认识,对语言持敬畏的态度。以中国年节为例,人们在年节到来之日,祈求各种神灵保护全家,忌讳一切不吉利的言语。当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有了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后,人类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语言禁忌便淡化了。现代社会,语言禁忌渐渐失去了原始的迷信色彩,人们避讳某些言语不同于原始的迷信观念,而是寄予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3.5传承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语言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开始就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言语生活中,人们遵循社会集团的语言习惯,最初的语言禁忌也许不是出于人们的本意,而是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这种语言习惯成了无形的法则,人们自然而然的遵守着它。在语言使用中应该避讳什么,不避讳什么,该怎样表达,形成了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代代相传。
(1)她取消了她所有的社会交际。(1856)
(2)她处在很有兴味的情况中。(1880)
(3)她处在很微妙的情况中。(1895)
(4)她正在编织小女的袜子。(1910)
(5)她快要当家了。(1920)
(6)她快生孩子了。(1935)
(7)她怀孕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956)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捷,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说转弯抹角的委婉词语,而更倾向于简单明了坦率说。
从哲学上看,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谈生,关注现世,回避说死。“好死不如赖活”,“言生不言死”就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于是生病和死亡便成为人们最恐惧、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当我们说:“他今天不舒服,不能上班了,”我们实际上是想回避那个“病”字,而代之以“不舒服”,军人说“挂彩了”,“光荣了”,其实也不愿道出“伤”、“死”这些不吉的字眼罢了。而在我国不少地区“四”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与“死”谐音。②(p273)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①The primitive superstitious stagesThe feudal patriarchal stage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ge
3.2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数字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