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计算机和远程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成为世界大家庭的成员,成为唯一的同一个“地球村”的居民。在人们享受文明进步带来的巨大物质成果的同时,出现了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并存与冲突的局面,出现了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倾向。为此,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年轻一代建立合理的道德关系,就成为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地客观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目前德育的窘境,本文提出了道德智慧教育,力图找到我国中小学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下面,我们先从学理上分析、理解什么是道德智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理解道德智慧教育。

一、道德与智慧及其关系

(一)道德

道德(morality)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属于论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中国古代,道德含义较广,但主要是指行为规范、品行修养、善恶评价等。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文 moralis,原意

为风俗、习惯、品性、性格等。

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柏拉图说:“人若是接受了正确的教育,受辛运的资质的恩惠,就会成为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动物;倘若未接受充分的教育,未能完美的成长起来,就会成为地上最狂暴的动物。”康德也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

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德性”(品德),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德性生活”。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

(二)智慧

智慧,是指主体运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是主体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与观照;是对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概括地说,智慧是人洞悉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主体自身的一种圆融、贯通、灵活、巧妙、发明、创造的能力,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对人的最高规定。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智慧的;一个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他的灵魂就一定会将他引向正确的行为。智慧中含有知识,但不是经验性知识,而是关于“存在之存在”的普遍性知识。

(三)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智慧和德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和德性都是实践的功夫,智慧是一种理性实践,德性是一种道德实践。”也就是说,智慧和道德都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把握。不同的是,智慧是人对自身理性精神世界的把握,而道德是人对自身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把握。道德一定是在人类知识,智慧的基础上产生的,世上不存在游离于知识、智慧之外的道德。道德智慧必然是道德和智慧的融合。

二、道德智慧

(一)道德智慧的内涵

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觉察到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源同体的心灵觉悟状态,也是人发现“人与自然的一体感,与生命的连带感以及与世界的关联感”,从而发现生命的真谛是与万物同源,发现真实的本我的一种睿智。道德智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它建立在广泛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上,融合道德理性和道德非理性,是一种和谐、适度、圆融的精神境界,人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获得道德智慧。

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中德”智慧。“中”是自然适度,如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中”,“中”不是一分为二,是相对于过与不及而言的尺度的适当;将

“中”内化为主体的德性谓之“中德”。

在平时,一谈到“中庸”,人们常常和“骑墙”、“两面派”、“和稀泥”联系在一起,这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中庸”是一种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和能力,是极其高明的道德智慧,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的精髓,最能体现伦理和道德的规范要求。根据徐复观对《中庸》的注解:“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庸”是“平常”,和“用”相联系,其首要含义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人所能实践、所能实现的平常行为。“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道的意思。

(二)道德智慧的功能

道德智慧是社会伦理体系建构的重要精神基础。社会伦理体系包括伦理实体和道德实体两个基本方面。伦理是社会性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伦理实体一般是指人伦关系;道德是个体性的,是人与理的关系,道德实体是指“道德自我”。因而,道德智慧的功能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之分。

1. 社会功能伦理实体的本质是理性精神,其核心是伦理规律。道德智慧所揭示的原理、规则是建构伦理规律和伦理精神的支柱。在当代中国,“和谐”是时代的伦理精神实质,如果用道德智慧所蕴含的“和谐”、“共生”、“中和”等思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则有利于改变原有的伦理观念、伦理秩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2. 个体功能个体道德自我的发展是要解决人与理的关系,而道德智慧的理念却提供给我们一种整体性的道德自我建构模式。按照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理解,道德自我的发展要符合自然之道,自然的本性是天地精神,突出的表现为宇宙的秩序,这之于人就是人伦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内化并与人性潜能相结合,是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同时发挥作用,成就道德自我的过程,也是道德自我的内在德性形成的过程。道德智慧的个体功能有两个,厘定人生的目的是求善;二是帮助人们采取合理的方式或借助有效的手段,实现人生的至善目的。

(三)道德智慧的特征

1. 终极性道德智慧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终极价值和目标,是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实践。道德智慧的终极性问题在现实中可还原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问题。

2. 体验性道德智慧是一种生活体验性智慧,是理性的判断与非理性的内心体验耦合的统一整体。道德智慧不是在生活之外发生的,而是在生活之中为着生活展开的,它使人在自己的德性中发现生活的意义,懂得美好的生活是有道德的生活,是过一种有道德智慧的生活。

3. 整体性道德智慧是道德理性与非道德理性高度融合共生的结果,是凭借人的各种精神力量对宇宙万物进行整体性观照的睿智。

4. 践履性道德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是德性和德行的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