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于201x-201x学年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主旨,更好地分析、掌握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新版课程标准的理念,特制定此学习计划。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学习活动以《新课程标准》为具体学习内容,以推动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以教师学习、专家讲座和优质课评比为形式,结合区201x—201x 学年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的开展,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采取分阶段、分层次的方式,学习

和操作紧密结合,提高活动质量,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奠定师资基础。

二、组织和领导小组

⒈成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活动领导组

⒉成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三、学习目标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让广大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课标的思路,帮助全体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详细解读并全面把握任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并自觉地将学科课程标准应用于学科教学;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形成案例成果。

四、学习形式、内容及具体安排

㈠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⒈各学科课程标准

⒉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⒊各学科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㈡学习形式: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小组讨论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相结合

㈢学习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

⒈自主学习

自201x年8月27日起,教师自主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等的内容,做好学习笔记,每月至少1000字学习笔记。

⒉校内集中学习培训

⑴教研组集中培训:各教研组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各教研组分组学习培训;教研组长预先通读本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等的内容,领会新课标的理念,比照新版、旧版课标,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等进行解读以及教学策略的调整指导,并认真组织组内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组长做好集中学习签名,记录,教师写好学习笔记。

⑵备课组学习讨论: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积极进行备课组学习活动。由备课组长认真组织,带领本备课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的内容,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积极和同组的教师认真的研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认真体会新课标的要义,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思想和实质,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备

课组长在备课组记录上要体现讨论内容,教师要在学习笔记上有记录。

⒊校外培训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其它形式的新课标学习培训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将培训内容记录在蓝皮本上。

第二阶段:学习成果考核

⒈201x年11月初围绕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一次课标学习内容的闭卷测试活动;测试结果作为当月考核一项重要指标。

⒉每位教师上交一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⒊提交一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

五、学习要求

⒈加强认识

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和掌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次学习要求专业教师要全员参与,要正确认识这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⒉规范学习管理

集中学习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做好考勤和学习记录;教务处将负责检查、落实学习情况。

⒊注重实践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不能一蹴而就,要经历反复的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在学习新课标时要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切忌搞成学习、教学“两张皮”。要注意比较新版与旧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要注意分析课标对学科教学的指导作用,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