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爱上阅读(讲座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爱上阅读
亲爱的家长朋友:
前不久,有家长向我叙说他的困惑:儿子上四年级了, 仍然不爱读课外书, 家里有很多书是专门为他买的, 可是他不感兴趣, 一本都没看过。
放学后, 他不是扛根棍子和小朋友在院子里“作战” , 就是往电视机前一坐, 动画片总也看不厌。
书看得少, 词语的积累自然就少, 不久, 儿子作文上的漏洞就显露出来了: 语言干巴巴的,叙事一点儿都不生动, 尽是口语。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一般不超过20年,而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情。
这件一辈子的大事,开始于父母,开始于家庭教育。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量的积累,而仅凭小学语文课本中三百篇左右文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根本无法满足其能力形成的需求。
语文课标中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
作为家长怎样指导孩子读书,为孩子的成长储备能量助孩子一臂之力呢?
一、阅读调查
现在近十年来“建设书香班级,打造书香学校,建设书香社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也呼唤着“书香家庭”的建成,但是在不同的家庭,进展并不均衡,有许多家长与故事中的家长有同样的困惑,下面我们来做一次现场调查,请用举手表示“是”或“有”。
幻灯片内容:
⑴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
⑵你正常为孩子买书(文学、故事类,而非作文选)吗?
⑶你家孩子的藏书超过100本了吗?
⑷每个星期你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吗?
⑸你的孩子爱读书胜过爱看电视吗?
⑹你认为,你家孩子已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了吗?
⑺你担心孩子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
⑻你担心孩子读“不好的书”会适得其反吗?
二、认识阅读,从“心”开始
《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
人们一般的理解也大同小异,例如“阅读是要了解作者的意图”、“阅读是消化吸收一些资料”。
这些定义的每一种只是谈到了阅读的某一方面,是狭义上的阅读。
我们现在提倡一种“大阅读”,也就广义上的阅读。
英国的“大脑先生”托尼·巴赞认为,阅读是一个多级的过程,它包括下列步骤:识别字词、吸收、内部结合、外部结合、交流等内容。
显然,这就是广义上的阅读——一种“大阅读”:因为目标明确,活泼愉快,技巧灵活,让孩子的整个身心投入其中,与作者进行积极的交流,进而能够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思想。
⒈阅读是培育孩子智力的最佳途径。
孩子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孩子知道得越多,他就越聪明。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也说:
幻灯片内容:
“阅读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是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
⒉从长远来看,阅读不但不会影响“成绩”,而且会利于各科的学习。
现在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比重占得越来越大了,而要
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也是最好的途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
幻灯片内容: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
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
”
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数学等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⒊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由“吸引”到“亲近”,从“习惯”到“热爱”的完整过程,在孩子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家长的陪伴最重要。
犹太民族是最热爱阅读,最重视教育的民族。
幻灯片内容:
相传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
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
当小孩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个过程就是“吸引”。
三、家长要知道的读书法则
1、快乐法则
“头悬梁”、“锥刺骨”、“三年不窥园”、“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样一些古训都在异口同声告诉父母:学习可不是轻松的事情,读书就是吃苦。
偏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读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应该大力提倡快乐学习的时候了。
快乐绝招一: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读书的快乐。
别再把孩子关在笼子里了,让他们适当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培养起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激情和动力。
———这才是教育本源。
现在最有意思的情况是什么呢?学校为了孩子能写好作文,给家长提出要求,请您于本周末带孩子到公园找一下春
天,进行下周有关春天作文的准备。
于是家长就利用周末带孩子到公园去了。
会指导的家长领着孩子从树枝找到小草,从花开看到鸟飞,让孩子说,带孩子讲,还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一写有关春天的小文,您说,这样的快乐要不要?
快乐绝招二:多一份友好和鼓励———积极暗示的力量。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无论它们出自什么原因,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战胜它们。
“你真不简单,能看这么厚的书!”“爸爸像你这么大时,可没看过这么多书!”“经常阅读这么难的内容,了不起!”“这么读下去,绝对很有出息!”这些暗示会被孩子记在心里,行动上表现得正如父母所表扬的那样。
而且,这些积极的暗示、表扬的话语不能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才能够做、才能够说,而是随时随地每天都进行,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还要向亲朋好友进行宣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正面暗示法只有反复说才最有效。
表扬人的时候要大声、公开;批评人的时候要小声、私下。
快乐绝招三:少发或不发命令――注意同孩子的语言交流方式。
“读书去!”“今天不读完这几本,有你好果子吃。
”这样的命令语气,只是父母单方面恶劣情绪的传递,缺乏对孩子人格与自主性的尊重。
毫无疑问,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
最好改为询问形式或选择式。
“现在是不是可以开始读书了?”“今天你能够把这几本书读完吗?
2、兴趣法则
兴趣是求知和学习的最大动力。
要一个孩子花上20分钟背一首诗歌,父母连哄带骗也很可能一无所获;但是他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的督促下,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
个下午。
即使太阳把皮肤晒黑,大汗淋漓也毫不在意。
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明智而聪明的父母,常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
(1)讲故事——一种悠久而有效的方法。
(詹天佑的家庭教育。
)
詹天佑能够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专家,与他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鸦片战争的故事有很大的关系。
一次,父亲绘声绘色地讲了战争中的一场恶仗,最后叹气说:“中国还是输了。
”“为什么中国兵比外国兵多那么多还打输了?”詹天佑很是不理解。
“因为中国没有好枪、好大炮。
这些家伙可厉害了,能够把很大的石头炸得粉碎。
”“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枪炮?”“因为中国没有制造枪炮的技术啊。
”詹天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当父母的故事不能解决他心中疑惑时,他就找来一些书阅读。
正是在这样的启蒙教育下,詹天佑最终走上了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贡献的道路。
(2)“忽悠”教育法——一位现代家长的教育智慧。
(陈应俊老师博客)
一位家长说,我是这样“忽悠”教育的:我儿子成绩虽然不算优秀,但对读书兴趣还算高,因为我经常抓住各种机会忽悠他。
孩子喜欢看漫画,自己也喜欢画,于是我就威逼道:“你要学好语文哦,不然你漫画里的人说的话都是错的句子,还念错别字,很丢脸哦!而且语文学得好的人才会编故事!要学好数学哦,数学让人有条理,你的故事才不会颠三倒四不清楚!要学好科学哦!不要编出不符合科学的故事哦,让人笑呢!要学好英语哦,因为最最好玩的迪斯尼在美国……”“忽悠”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
断的工作,要注意随时随地进行,而且开始得越早,效果越好。
这种方法一位专家肯定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心志不成熟,所以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知识是很正常的,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这可以从孩子各自的特点着手,找到孩子兴趣点然后进行引导。
”就像上面那个家长一样,孩子喜欢漫画,他就通过漫画来引导孩子,我们作为家长也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爱好,在教育他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时就跟他的爱好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他喜欢上读书,这可是很需要一点创意。
(3)兴趣点教育法——找到孩子兴趣点进行引导。
2009年3月的《少年儿童研究》导读有这样一篇文章《让孩子读孩子的书》。
孩子喜欢又适合孩子的书有很多种,您的孩子喜欢看漫画,手不释卷,您让他看吗?(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说实话,我就很喜欢《不输在家庭教育》书中的漫画。
儿童教育专家刘秀英甚至建议家长能和孩子一起欣赏卡通漫画,2009年第3期《少年儿童研究》还这样认为《漫画是让孩子获得快乐的重要载体》。
3、简单法则。
这一法则的核心思想就是从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地方开始施教。
就读书而言,图画和影视就是简单而有效的工具。
幼年阶段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科普、卡通类的动画片。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之类的儿童节目都是好的选择。
在引导孩子看儿童节目的同时,要有意识与读书结合起来。
您看一们家长这样引导孩子。
家里买来了鱼养在盆里,这也引来了小家伙的疑问:为什么鱼不会沉下去?为什么?游动时它要摇头摆尾?家长正在忙着做饭。
您
会怎么办?帮孩子一起来个实验,先动手试一试,不行就请孩子拿出百科全书去找答案,甚至让孩子网上“百度”就行。
四、营造书香家庭
1、选好时间——让读书成为需要。
一是固定时间。
如果产生某种形式,就能够产生真正符合某种形式的心情。
大人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很不想工作的时候,如果一直坐在办公桌前,就不可思议地开始了工作。
即使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的孩子,也要让他养成每天一次坐到书桌前的习惯。
先约定,在某一固定时间读 10分钟。
这样反复下去,孩子不知不觉开始了真正的读书。
先从每天读10分钟开始,一周就能够读70分钟。
要是每天能读上1小时,一年就可以读 52本书。
这52本书,足以使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拉开距离。
而5年之后呢?咱们大家可以算一算。
二是分散内容。
一本书,厚厚的三四百页,要孩子半个月读完,他可能会有为难的情绪。
但是一位家长想了办法,他这样告诉孩子,你每天只要读5页到10页就行,孩子一听,重压感消失,心情也舒畅,高高兴兴完成了阅读任务。
在大量阅读的时候,也在增加认字的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
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些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自然就会写会用了。
孩子识字,第一次见面叫“陌路相逢”,第二次见面叫“似曾相识”,第三次见面叫“一见如故”。
书读多了,生字自然而然就认识了。
读书不就是如此吗?!这也是《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2、定好地点——让读书成为氛围。
一要精心布置书房。
没有条件的,也要精心给孩子准备一张
小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柜。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市电视台去该市最好的一所职业中学挑选职工,面对学校选送的3位优秀毕业生,电视台负责人问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你经常读那些报刊书籍?”答曰:“我学习一向很用功,平时不看闲书。
”再追问他看过什么文学文化名著,这位班长同学眨巴着眼睛,好一会后,恍然大悟般地蹦出这样一句答案:“《故事会》。
”
还是让我们多给孩子准备书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外部世界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让孩子坐下来读书不容易。
父母应该巧妙利用孩子的贪玩心理,让孩子身处书房里、书桌前,把书房布置得如同外部一样充满魅力,自然而然孩子就想走进家,想坐到书桌前,并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书本。
二要让书籍伸手可及。
有的家庭装修得很是精美,就连书籍也只选大部头,为的是美观设计好看。
孩子的书报总是要放到指定的书柜,可是您忘了,书籍一定要放的触手可及方便取用才是根本。
诞生于书香门第的学者之所以能够成为学者,重要原因不是因为基因、遗传,而是家庭环境。
请您看看您的家,也是这样让书本伸手可及的吗?您认为家中茶几上放上书影响家中的美观吗?怎么放孩子、家长爱看的书?(请大家说一说。
)
3、讲好故事——让读书成为享受。
当父母在麻将桌上吆三喝四的时候,当父母在电视机前哈哈大笑的时候,孩子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心中很可能不是滋味:为什么就我一个人读书?所以,为了孩子读书的大事,父母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
在指导孩子读书的问题上,父母的意见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家的邻居有个孩子叫欣欣,他的父亲、母亲、爷爷、奶
奶各自固执己见,都想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让孩子读书。
父亲说读《论语》,爷爷要让孩子读《三国演义》,母亲说见别人家的孩子在读《窗边的小豆豆》,奶奶认为自己是退休教师要听她的,为了孩子作文写得好,这个时候就可以读《小学生精选作文》。
孩子就在他们的推荐中无所适从,大人的努力因为发生冲突而影响力大减。
在参加了家长学校的学习后,欣欣家里人认识到,其实,不论是哪种书,都应该以“孩子爱听的故事”来作为准则,父母完全可以适当加入里面一起读。
欣欣在有父母参与的读书活动中,欣欣的热情往往很高,学习效率特好。
逢到朋末,家中人聚会时,请欣欣讲讲书中的故事。
欣欣当然高兴这样的展示活动。
日常的读书活动中,还可以为孩子寻找一个读书的竞争对手。
这个对手可以是家庭成员,还可以到UC朗读房间去读,让孩子有一种兴奋和种激情。
当然还有很多种读书的方法。
相信您一定是一位有创意的家长找到适合孩子的读书方法。
五、培养阅读习惯
⒈鼓励持之以恒。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按日历绘制一张读书表格贴在墙上,比如当天读书30分钟,就在表中记录书名及时间。
积累一段时间后和孩子一起回顾,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给孩子买书有原则,上次买的书没看完就不买新书。
明确告诉孩子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积累更多的知识。
有一个母亲在谈到鼓励孩子读书时是这样说的:
儿子上学后,为了使他积累词汇,我们母子经常玩成语接龙的游戏。
自然,一开始儿子经常输给我,我有时也有意输给他几次,他表现出了“不服气”的神色。
于是他开始翻书、查成语词典,到处搜集成语。
我看时机已到,便偷偷地买来《成语故事大
全》,放在书架上。
这一招果然很灵,趁我不在家时,儿子如饥似渴地读书,准备了一大串成语来对付我,还知道了不少成语的出处。
儿子终于“大获全胜”,我佯装不知,但目的已经达到。
⒉读、写、思相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孩子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摘录下来,精彩章节和佳句要能熟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
引导孩子积极思考,父母可以事先给孩子设置几个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读书,鼓励孩子边读边想,用续写、改写等有趣的形式,鼓励孩子读写结合,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名人谈阅读》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认为:“每阅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
”有的书他还把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划,做一次批语。
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他尽管工作繁忙,日理万机,还是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
仅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 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一万三千字的批语,还从头至尾用多种符号做了圈定和勾划。
“跳跃”阅读。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印象”阅读。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
“由薄到厚”。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⒊读书要善于交流。
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推荐给孩子,同时也可以热情接受孩子推荐给自己的图书,分享书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给父母讲述读过的书,朗读精彩篇目语段,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
还可以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相关问题,有时甚至可以故意向孩子请教,让孩子感受到读书可以使自己懂得很多,甚至可以比父母懂得还多。
同时,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把书借给小伙伴看,也鼓励孩子向朋友借阅优秀的读物。
一本书一条船,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搭载上这条船,走遍世界书为侣,亲子阅读扬远帆。
让我们亲近阅读,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让读书在我们生命中走得更远些。
附名人故事:毛主席读书的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一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书痴”——钱钟书
钱钟书,七八岁时,已能囫囵吞枣地阅读家藏的或书摊上租来的“正经”和“不正经”的小说。
14岁时,曾借读到大批通俗文学杂志如《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乃恣情浏览。
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喜博览中西图书。
上课时从不做笔记,但常一面听讲,一面阅读与课程无关之书。
后留学英法。
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等校教授。
50年代初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
“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
而读书完全出于喜好,“似馋嘴老鼠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渐次吃完”。
亦喜读诗歌。
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辞典、百科
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读书同时则兼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