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学珍妮特·希伯莱·海德

合集下载

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心理的奥秘

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心理的奥秘

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心理的奥秘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心理的奥秘女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她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要真正了解女性,我们需要探索女性心理学,揭开女性内心深处的秘密。

第一节:女性与情感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注重情感。

她们更倾向于表达情感,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

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而是她们更懂得用情感来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女性的情感需求更多样化,她们希望被理解、被关怀和被接纳。

在人际关系中,女性通常更注重亲密友好的交往方式,她们倾向于分享内心的感受和困扰。

因此,对于男性来说,理解女性情感需求并提供支持是很重要的。

第二节:女性与自我认同女性对于自我认同的探索是女性心理学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不同的阶段和角色中可能面临压力和困惑。

对于自身价值和身份的认同,会直接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女性心理学关注女性发展的各个阶段,从青春期到成年期,并探索了家庭、职业和社会角色对女性认同的影响。

了解并支持女性的自我认同探索过程对于她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节:女性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在女性心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女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男性不同,这部分归因于生物和社会因素的不同影响。

女性通常更注重细节,更擅长处理复杂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她们也更注重合作与互助,比男性更强调人际互动。

这些性别差异是源于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的差异,也受到社会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女性与自我照顾女性往往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她们更倾向于照顾他人。

然而,女性也需要学会照顾自己,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

自我照顾是女性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女性学会设定个人界限,学会说“不”,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对于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非常重要。

结语:通过女性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女性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和个人成长过程。

同时,这也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和减少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

被摧残的自然之女——从珍妮、苔丝的悲剧看女性自我意识之重要

被摧残的自然之女——从珍妮、苔丝的悲剧看女性自我意识之重要

被摧残的自然之女——从珍妮、苔丝的悲剧看女性自我意识
之重要
黎敏
【期刊名称】《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女性便处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

"没有地位,遍遭排斥,忍受痛苦,生儿育女,为男人而生,这便是女性的命运。

"(王太丰,1990:1)在浩瀚的文学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黎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失贞女的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苔丝》和《珍妮姑娘》 [J], 梁颂宇
2.《德伯家的苔丝》与《珍妮姑娘》的悲剧内涵 [J], 曾青梅
3.女神——女奴——女人——从古希腊神话女性形象看苔丝和珍妮悲剧命运 [J], 杜小红;严雪莹;邓小群;廖颖
4.女神——女奴——女人——从古希腊神话女性形象看苔丝和珍妮悲剧命运 [J], 杜小红;李金忠;严雪莹;肖辉明;邓小群;廖颖
5.托马斯·哈代与西奥多·德莱塞作品的悲剧内涵探悉——以《德伯家的苔丝》、《珍妮姑娘》为例 [J], 曾芝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权主义哲学

女权主义哲学
一般理论,特别是从“社会性别”视角、以“他者”的身份,对传统哲学学说体系、哲学 发展和演变历史、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思想进行审视与反思,即进行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哲学的、新的解读和诠 释。在西方女性主义哲学产生的初期,便开始对古希腊以来的几千年哲学史进行重新分析与评价。长期以来,哲 学一直是男性中心主义统治的领域,中外几千年都未曾有过女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妇女 与奴隶、儿童是一类的,她们缺乏逻辑和理性,不成熟,不能与她们谈论哲学。然而,女性不是哲学的言说者, 但哲学却在言谈女性、贬低女性。所以,早期女性主义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独特检视与批判,也被称之为是“沉 默者的发言”、“无言者的言说”。因在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和浩瀚的哲学经典文献之中,对妇女的压制、贬低 和污蔑比比皆是,所以也有女性主义研究者把这一历史称之为“老的、死的、男性的、白人的哲学历史”,把传 统西方哲学判定为排斥、歧视女性的“男性霸权话语”。女性主义哲学在这样的批判与解读中成长,无疑具有强 烈的反传统特点,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激进,其矛头直接指向哲学中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误区和无视社会 性别的性别盲点,并竭力进行纠正,目的是为了恢复和确立女性在哲学领域的话语权。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酷儿理论家,女性主义哲学 家,修辞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家。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 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以“性别”为分析范畴来重读、解构 和重建哲学,批判和检讨许多导致人类自身及自然危机的固有价值观体系,为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创造更为开 放、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哲学思维空间,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独特的贡献。近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 会得到飞速发展,已有大量著述问世。自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入女 性主义哲学领域翻译、介绍、梳理和研究西方学者的成果,并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著。经过十余年来的开 拓发展,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初具规模,而且愈发进入到主流哲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

《写在身体上》读后感

《写在身体上》读后感

《写在身体上》读后感书的后半部分,那些百转千回的自言自语,诉说的不仅是对露易丝的爱情和欲望,以及失去这一切的痛苦,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我”自身的疼痛,那种将已与自己融为一体的东西剥离的钝重的痛苦。

这种类似生理的感受,让人不禁疑惑,这是否源于对对方的爱恋至深。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彼此的爱中,我们的沉溺或许甚于对对方的爱,而因沉溺而逃避所带来的痛苦,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获得真爱的错觉。

寻找露易丝的过程,实则是在寻觅失落的爱人,同时也是为了治愈那个患病的自己。

但即便找到了露易丝,也只是暂时摆脱了真实的痛苦,不过是将痛苦的来临延迟了些许。

在这封缠绵悱恻的长情书中,许多人或许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些许影子。

自以为是的爱与自以为是的牺牲奉献,有时竟成了伤人伤己的武器。

而很多时候,爱一个人本质上是渴望被爱,用力去爱,不过是为了获得同样的呵护。

因此,爱怎会是无私的呢?它实则裹挟了太多以平衡为目的的权衡与考量。

也正因天平的失衡,才有了那么多痴男怨女在爱情中无法自拔,又互相伤害。

在情节的后续中,“我”前往墓地探寻露易丝的踪迹,“我”的那段表述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

不仅在爱情中,在浓烈的情感里,这种无力感的拷问竟是如此相似。

淘淘离去后,在许多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在反复思考着那个明知无解的问题。

我渴望追寻她的消息,却又无能为力。

“你的爱人沉入了陌生的土地。

你呼喊,可她听不到。

你在田野和山谷呼喊,她也不会应答。

天空寂静无声,无人回应。

大地坚硬干燥,她无法归来。

或许你们之间仅隔着一层薄纱。

她在山上等待。

耐心些,让身体如卷轴般顺着山势而下。

”即便不是爱人,炽热的情感也无法抵御死亡的冰冷与凄凉。

正如珍妮特所言,这种离别犹如一个黑洞,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却无法被填补。

固执又如何,痛苦又怎样,离去的人再也不会理会你的任何反应,不会回应你的呼唤,也不会顾及你的悲伤。

珍妮特并未点明“我”和露易丝是否重逢。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论述

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论述

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论述作者:陈珅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5期摘要:女性主义心理学又被译为女权主义心理学,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以西方女权主义为背景兴起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

西方的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以男性为中心,存在性别歧视,所以,产生了以追求“男女平等、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就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女性主义心理学;性别偏见;经验论;立场认识论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产生以西方的女权主义政治活动为背景。

在其产生初期,它主要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对以男性主义为主的主流心理学进行批判,主要研究心理学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呼吁和主张男女平等,主张找回和维护女性应有的权利等。

在后期,这种批判已经进化为一场革命,声称必须建立一种以女权主义为主的心理学理论,它逐步发展为三种研究方向。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1.产生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爆发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提出应运而生,并逐渐兴起和传播开来。

这一新理论的产生,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1)社会文化背景。

虽然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早在19世纪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女权主义心理学的萌芽就诞生了。

尤其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爆发,直接推动了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作用,它必定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女权主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权利要求。

(2)哲学背景。

苏格拉底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他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雏形。

后来,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产生,人文主义思想被广泛的传播。

在这种哲学思想背景下,女性的思想受到剧烈的冲击,这也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咨询及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

女性主义咨询及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

女性主义咨询及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
张磊;刘将;吴诗胜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7)004
【摘要】女性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而兴起的,在把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女性主义咨询学学派.女性主义咨询学学派在批判传统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动摇了精神分析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使女性自身经验与主观性成为心理咨询合法的范畴.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张磊;刘将;吴诗胜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云南省勐海县打洛镇中学,云南,勐
海,666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后女性主义与拉康后精神分析理论 [J], 方汉文;马天丽
2.精神分析理论在1例强迫症咨询中的应用 [J], 黄河
3.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语言意识的影响 [J], 黄柏刚
4.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J], 刘丽;李妙辉;段继超
5.香港警匪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基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视角 [J], 陈恺燕;熊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一) 女性心理学的界定 美国妇女心理学家玛莎.迈尼 克认为,妇女心理学是“在一定时 间内研究团体内妇女体验的变化” 我国近年来第一本论述妇女心理 学的专著--《妇女心理学》的作者 任平安、赵艳屏认为“妇女心理学实 质就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影响各种 年龄妇女心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 女性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历史背景
你 是 一 个 魅 力 十 足 的 “ 双 性 人 ” 吗 ?
评分标准: A。把1、4、7、10、13、16、19、22、25、28、31、34、 40、43、46、49、52、55、58所得的分数相加,再除以20,这 就是你的男性气质得分。 B. 把2、5、8、11、14、17、20、23、26、29、32、35、 38、41、44、47、 50、53、56、59所得的分数相加,再除以20,这就是你的女性 气质得分。 C. 如果你的男、女分数均在4.9以上,那么,你就是“双 性人”了
中年期 ( 45-65岁) 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一些主要根据丈夫、孩子来确 定自我同一感的女性,进入中年往往面临 危机、导致空巢综合症。
空巢综合症与女性适应角色变化能力有关。 所谓中年危机实质是转机,关键在于个人 适应角色变化能力,如改善夫妻关系,重 新定位自己,找个满意的工作,研究表明, 受聘用的女性比只当家庭主妇者有较高的 自尊和幸福感。
双性化的人更受欢迎,他们被认为更有趣、 适应得更好、能力更强、更聪明,而且更成 功。 有关试验:
你是什么样的性别角色?
你 是 一 个 魅 力 十 足 的 “ 双 性 人 ” 吗 ?
据说,双性气质人是当今最受欢迎的人,是魅力十足的。那么下面的 测试便可娱乐一下大家,满足大家的求知欲。 指导语:下列是贝姆性别量表,衡量一个项目与你自己实际的符合 程度,按照符合程度的多少划分为:一点也不符合(1分)到 完全符合 (7分)。请给每一道题打分。

女性心理学书籍推荐十佳

女性心理学书籍推荐十佳

女性心理学书籍推荐十佳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学书籍能够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以下是推荐的十本女性心理学书籍,希望能够为女性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 《女性的心理复仇》这本书探讨了女性在情感、社交、工作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理论,帮助女性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升心理韧性。

2. 《女性心理学导论》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女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涉及到女性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育、情感需求、性别认同等方面的特点。

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女性朋友们阅读。

3. 《女性情绪管理术》情绪管理对女性的生活至关重要。

这本书从认知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授女性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心态稳定。

4. 《女性自我成长手记》这本书是一部女性成长与自我探索的指导手册,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如何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5. 《女性心理的力量》探讨了女性心理的特点和潜力,强调了女性在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励女性读者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6. 《女性情感解码》这本书解读了女性在恋爱、婚姻、亲子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7. 《女性心理的智慧》作者通过对女性心理特点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奥秘和智慧,鼓励女性朋友们发挥自身优势,勇敢面对生活挑战。

8. 《女性情绪困扰解决指南》本书总结了女性在情绪困扰方面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困扰,为女性朋友们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9. 《女性心理与生活》这本书从女性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社会角色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了女性的心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自己。

10. 《女性自我调适术》通过心理训练、认知调整等方法,帮助女性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提升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认知水平,实现自我调适和健康成长。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性别角色理论。

该理论基于对性别认同的研究,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形成和构建自己的性别身份的。

本文将介绍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 理论概述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认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遗传、生理和社会因素。

她认为,性别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变化。

2. 文化意义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她指出,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期望有所不同,这会对性别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具备决策和领导能力,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照顾和支持的角色。

这些性别期望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的构建。

3. 社会化过程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还探讨了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性别角色行为来学习和构建自己的性别认同。

例如,孩子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老师和其他社会化代理人的行为来学习什么是适合自己性别身份的行为方式。

4. 性别认同的发展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还提出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她认为,性别认同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的性别,并且与同性别的孩子们建立联系。

在青春期,性别认同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个体会开始对自我性别身份产生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思考。

5. 性别认同的后果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强调了性别认同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她指出,拥有强烈和稳定性别认同的个体更容易适应并遵守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望,而对于性别认同不稳定或不明确的个体来说,可能面临更多的困惑和挣扎。

在应用层面,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为心理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例如,该理论可以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减轻由于性别认同困惑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女性心理学第一讲优质文档

女性心理学第一讲优质文档
(一)原始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 (二)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 一、女性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女性的婚姻心理 买卖婚(聘礼)和抢婚 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奋争
一、女性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七) “三八”妇女节的提出
• 第一次世界大战:女性不仅活跃在后方,也在前线为本国 军队提供各种服务,为国家建立卓越功勋。
• 女性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进入 高峰。
• 克拉拉·蔡特金:革命者,重视女性问题的领袖人物。 • 共产国际女书记处书记:积极倡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 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使全世界女性
有了自己的节日。
二、中国女性发展历史
• (一)原始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技术和工具的改进,加 上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逐渐成为氏族 的主要生活来源。由于男子的体力较强,在劳动 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能够创造和获得更多的 劳动产品。
一、女性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四)男女平等的提出 • 18世纪,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
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变革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产阶级思 想家在不满于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同时, 也表达了对女性的深切同情,提出了男女平 等的主张 。
一、女性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五)争取男女平等的各项权利
蜿蜒心河九曲十八弯 ——女性心理发展特征
永葆青春的润滑剂 ——女性的性心理
人生路上的甜蜜蜜 ——女性的恋爱心理
本课程将从以下专题展开
幸福永相随 ——女性的婚姻心理
实现不老的神话 ——女性审美心理和形象塑造
更上一层楼 ——女性职业发展与事业成长
谢谢观看
女性心理学第一讲
首先从了解我们自己开始, 学习——

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女性
心理
精神分析
男性
观念
女性
婚姻
女性
研究
心理学 问题
一夫一妻制
心理学
阶段
青春期
不信任感
两性之间
少女
人格
内容摘要
《女性心理学》是卡伦·霍妮最重要的心理学著作之一,本书集中反映了霍妮女性心理学研究思想的发展演 变。与弗洛伊德等男性心理学家不同的是,作者将多年的研究经验与自身、家人、朋友中的女性生活体验相结合, 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将之呈现给广大读者。书中详细介绍了女性在毕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遇到 的心理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本书不仅是心理学中女性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还是广大女性了解自己、 男性了解女性的重要作品。
第九章否定阴道77— —关于女性生殖器焦 虑的问题
1
第十一章母 性的冲突 91
第0 2十 二 章 对 爱情的过度 重视92— —对当前一 种普通的女 性气质类型 的研究
03
第十三章关 于女性受虐 狂的问题 98
04
第十四章少 女在青春期 阶段的人格 变化108
精彩摘录
这是《女性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读书笔记
完全不能和作者产生共情,其中观点也不能认同,看不下去,辣鸡。 这本书写得很真实。 总的来说非常弗洛伊德……但我确实又不太能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责任在我。 有的话是对的,因为时代变化,现代有了科技可以查验和避免措施,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说实话有点枯燥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成书时间距离很远,关于此类问题大家都有了跟百年前不一样的 认识观念。 虽然晦涩难懂,但只要读进去,会发现收获很多。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文章内容有其先进性。 本书叫女性心理学,其实是从女性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观察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四,潜在同性恋性,对自卑的 过度补偿,从自卑到自大,外强中干。通过心理分析——>审视理想自我——>接受现实自我——>发展真实自 我——>打破恶性循环。

关于女人心理学书籍

关于女人心理学书籍

关于女性心理学的书籍一、《女性的心理与性格》(作者:凯伦·霍尔)这本书是心理学家凯伦·霍尔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职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作者以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揭示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她们独特的心理发展轨迹。

二、《女性的生活与心理》(作者:萨拉·尼索尔)这本书是女性心理学家萨拉·尼索尔的经典之作。

书中通过许多真实案例和深入的心理学分析,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挑战。

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和研究,给出了许多关于女性心理健康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三、《女人就是强》(作者:威廉·波洛特)这本书从男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女性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

作者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女性在情感表达和处理上拥有天生的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研究,证明女性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中同样可以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智慧。

四、《女人心理学》(作者:珍妮·罗纳尔)这本书是心理学家珍妮·罗纳尔的著作之一。

书中详细探讨了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独特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作者通过对女性个体和群体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女性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殊表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女性心理的视角。

五、《女性心理学导论》(作者:克里斯蒂娜·哈姆林)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女性心理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女性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了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适合初学者了解女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六、《女性的力量》(作者:玛丽安·娜兹莱德)这本书是心理学家玛丽安·娜兹莱德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女性内心的力量和潜能。

书中强调了女性在自我发展、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优势,鼓励女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信和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摆脱纠缠,走向心灵自由

摆脱纠缠,走向心灵自由

摆脱纠缠,走向心灵自由
麝兰
【期刊名称】《女子世界》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正>曾经,为了某项工作,我们跟领导或者同事有意见分歧,彼此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时常不欢而散,心怀郁结。

曾经,为了某件家庭琐事,我们跟亲人抱怨计较,或者他态度无理,或者你没完没了,忍不住的时候会大吵一架,忍住了勉强和解也是各怀委屈。

当然,到底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永远也辨不明白。

曾经,为了领导的一个脸色,为了朋友的一次失约,为了爱人的拖延回复,为了孩子的一句顶嘴,甚至为了路人的一句恶言,我们都会陷入情绪的泥沼中,反复在心中猜想推理,不断自己
【总页数】1页(P60-60)
【作者】麝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从心灵走向心灵使心灵升华心灵——谈校长对德育工作的参与和创新 [J], 邹伟辅
2.与儿童心灵接轨,从自由走向规则——我与《将相和》文本对话 [J], 曾扬明
3.超越荒诞的生存走向心灵的自由 [J], 琪乐格尔
4.两个存储单元间的高维纠缠和多自由度超纠缠 [J],
5.破除“成心”,走向心灵自由 [J], 贾祯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敬】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神@新曲线心理心桥

【致敬】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神@新曲线心理心桥

【致敬】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神@新曲线心理心桥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曲线心理(id:nccpsy)说起心理学家,即使是圈内人士,大家所熟知的也往往是弗洛伊德、斯金纳、华生等男性,而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很容易被忽视,她们甚至在求学和工作中受到歧视。

事实上,自早期心理学研究开始,便涌现了一些卓越的女性先驱者,而近年来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比男性还多。

正是因为这些伟大女性心理学者的奉献,心理学领域的多样性才大大增加。

恰逢女神节之际,小编选取了10位重量级女性心理学家的故事跟大家分享,愿每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女神,在科学的道路上以你独特的视角探索世界。

心理学,因为有你而更加丰富多彩!美国心理学协会第一位女性主席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卡尔金斯在哈佛大学师从于威廉·詹姆士,但因为是女性,她只被允许作为“旁听”研究生参与学习。

虽然她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所有要求,而且成绩优异,但哈佛大学管理部门拒绝将博士学位授予女性。

尽管如此,卡尔金斯依然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心理学实验室之一,并创造了研究记忆的重要工具。

1905年,她成为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第一位女性主席。

卡尔金斯对记忆感兴趣,之后对自我感兴趣,她花费了多年时间来试图定义“自我”,但最后得出结论,自我是无法定义的。

卡尔金斯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1901),《哲学中的持久问题》(The Persistent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07)等。

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玛格丽特·沃什布恩(Margaret Washburn,1871-1939)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1894年,沃什布恩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成为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关于珍妮特 工作方式评述

关于珍妮特 工作方式评述

关于珍妮特工作方式评述
拥抱能传达友情,给人以慰藉和安慰,这是在亲人和朋友间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但是,你知道吗?拥抱正在跨越出亲情的“藩篱”,成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一种新的职业。

珍妮特,一个39岁的美国妇女,正在从事着这项职业。

你想到了吗?拥抱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
这位有着灿然笑容的女士就是珍妮特
珍妮特是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位有爱心的女人。

她原想做一名传教士,后来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孤独、失意、或者是经受了挫折打击的人特别需要一种安慰,而这种来自于身体接触的拥抱,有一种比语言更直接、更特殊的效果。

它向对方传递的是最直接的信任、安慰和温暖。

当珍妮特微笑着向顾客展开双臂,和对方亲昵相拥在一起的那一刹那,对方感到立刻被爱和信任所融化了,一切的烦恼和忧虑都已然烟消云散。

这一拥胜过了千言万语的安慰。

你想到了吗?拥抱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
珍妮特在工作中
珍妮特把奉献爱的拥抱当做了自己的职业,因此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珍妮特每个月的“拥抱收入”达到了1600美元,约一万多人民币。

她的工作也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在从业的过程中,珍妮特也遇到过特别的客人提出特别的要求,但珍妮特都断然的回绝了,她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职业操守,她相信把拥抱当做职业,把职业当做爱,这是一份美好和温暖的职业,她的未来将充满阳
光。

西方女性文学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及其表达方式

西方女性文学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及其表达方式

西方女性文学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及其表达方式刘静【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女性文学的发端与发展,而女性文学则加速了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表达。

女性文学代表西方女性开始摆脱父权制文化和男性话语的束缚,逐步形成和构建起女性自己的文学空间。

从西方女性文学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内在联系、西方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特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文学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评析非常必要。

%The western women literature and women self-awareness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has given rise to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ture, and female literature is to accelerate the western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expression. Female literature is on behalf of the western women began to cast off the yoke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and male discourse, gradually formed and build up the female own literary space. From inner link of western women literature and women self-awareness, western women literature unique expressions on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etc.,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valuate dynamically women self consciousness and the feminin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new era is.【总页数】3页(P29-31)【作者】刘静【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自我意识的回归--台湾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J], 刘海霞2.中国女性文学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 [J], 李丽琴3.西方女性文学中女主人公悲剧的福柯式解读——以《黄色墙纸》《觉醒》《藻海无边》为例 [J], 蔡欣迪;高卫红4.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J], 邢蓉5.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及演变——丁玲创作与西方女性文学美学比较 [J], 万直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妮特·希伯莱·海德1987年11月第1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产生于不同文化中的主要神话和历史事件中,妇女都被看成是邪恶的,甚至被看成道德上脆弱、无力抗拒引诱、虚伪、狡诈的人,怎么解释这些否定妇女的观点呢?有一种可能,即这些否定妇女的观点只是大男子主义的产物。

男子认为妇女低贱,用神话表达这种观点或编造神话去“贬低妇女”。

但也可以有一种心理上的解释,即象神话中所表达的那些社会上形成的对妇女的态度,是出自于男子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就是说,男子在大部分社会中都是当权者,所以他们是理智思想包括神话的创造者,男子所体验的不安和焦虑特别是对妇女的焦虑不安将会反映到神话中,因为妇女是陌生而神秘的,她们不同于男子。

害怕陌生和未知的事物似乎是人类的脾性。

还有荣格分析心理学家另一种解释,即认为女性邪恶的神话并不是产生于对妇女的实际体验,而是出于男子自己的阿妮玛即他本身人格中的女人本性。

就是说,女性邪恶的神话是男子内心、主观上存在与他自己的女人天性矛盾的产物。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受本能所支配的,这些本能集中在身体上统称为性感带的不同部位。

每一个性感带都是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和对刺激非常敏感的皮肤或粘膜的神经末梢密集,唇和嘴是这类部位之一,肛门是另一个部位,生殖器是第三个部位。

于是,弗洛伊德提出吮吸、排泄和磨擦生殖器都会产生快感。

被动性、受虐性、自恋性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有三种关键人格特质:被动性、受虐性、自恋性。

这里我着重介绍被动性和受虐性。

弗洛伊德在恋父情结的后果方面,看到了两种众所周知的(起码在维多利亚时代是众所周知的)女性人格特质的根源,即被动性和受虐性。

由于选择了被父亲授精的方法去获得想要的阴茎,女孩采取了消极途径即用被授精去承受而不是主动去进行性交,女孩这种被动策略持续终生。

被授精的愿望也是一种受虐狂,因为性交和分娩都是痛苦的,因此女人想要被授精就是自找苦吃。

不成熟的超我女孩的恋母情结从未象男性那样完全解脱,所以人格形成过程男女会有所不同就不足为奇。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由于女孩不能成功地解脱恋母情结,致使女性终生都自认低人一等,产生嫉妒的癖性和强烈的做母亲愿望。

此外,它使女性产生超我不成熟的特征。

男孩解脱了恋母情结的一个积极结果是社会准则的内部化。

从而形成超我,而女孩对父母的依附从未象男孩那样被“粉碎”,她的价值观继续决定于父母。

因为老是依靠别人,她从未象男孩那样彻底地内部化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妇女被刻划成没有成熟的道德感或超我不成熟的人。

从科学观点看,精神分析的主要问题是它的大多数概念是否正确,不能从科学上加以检查评定。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许多最重要的动力是无意识,因此不能用任何一般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另一种经常提出的批评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几乎完全是从对请求治疗的病人研究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他的理论可能是描述病人的成分多于描述一般人。

尤其是他的妇女观点,可能对有调适问题的妇女来说含有某种真理成分,而对心理功能正常的妇女来说却是无稽之谈。

但仍必须承认,确认发展在人格形成尤其是形成性别身份认同感中的重要性是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

柯尔伯格也发现道德发展的两性差异迹象,这里开始出现妇女心理学感兴趣的问题。

柯尔伯格发现多数男性最后达到第四个阶段而多数妇女只达到第三阶段。

根据这个发现,可以断定,女性道德意识发展较不完善。

于是,弗洛伊德不成熟的超我披上现代科学外衣又还了魂。

第十二章女性的性现象阴蒂的刺激较集中并产生较剧烈的反应。

阴道刺激则大为缓和而不激烈,我喜欢它。

我也爱阴蒂刺激。

阴道刺激令人感到抚慰,产生骨盆有节律性的摇晃和转动。

从来不象阴蒂刺激那样强烈,但它让人感到有其自身的优点。

我能作的最佳类推是,二者的差异宛如象被人轻柔而爱抚地拍打与袒露的背、手臂或脸部被人猛烈地胳肢而弄得透不过气来的不同感觉之分。

前者比拟阴道刺激,后者比拟阴蒂刺激。

阴道刺激安抚我而由喉咙不自觉地发出满足的低哼声,性交的阴道刺激产生一种亲密的、协调、一致感,这是任何其他性活动都无可比拟的。

——费希尔《了解女性的性欲高潮》。

性生理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把性反应分成四个阶段,虽然这些阶段是连环出现的。

第一阶段是兴奋期。

女性最初反应是阴道周围组织的血管充血,这只不过表示许多血液积聚在骨盆部位。

另一种反应是各种肌肉纤维收缩(称肌强直),结果之一是引起乳头勃起。

也许,兴奋阶段最显著的反应是阴道受润滑液所湿润。

这似乎与男性兴奋期最显著反应的阴茎勃起大相径庭,事实上,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发现两者基本的生理机制是相同的,即都是由于血管充血引起。

充血引起男性阴茎勃起是很普通的知识。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认为,兴奋时阴道内壁出现液滴是周围部位充血的血管渗出的液体,所以,男性与女性虽然外部反应似乎不同,但性生理机制是一样的。

但是,润滑作用仅仅是女性性反应的初始标志,到了兴奋阶段还出现其他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是阴蒂的变化。

阴蒂刺激对女性的性反应起很大作用。

在性交中,阴蒂同时接受两方面刺激,即阴蒂部位直接受摩擦,以及阴茎经过小阴唇而引起阴蒂“头部”在阴蒂头上前后移动的对阴蒂发生的刺激作用。

所以,即使在性交中阴蒂也受到一定刺激。

反应进一步引发阴蒂头膨胀,且可能由于充血而引起其茎部直径增大。

这可以是对上述刺激的反应,也可以是对身体其他部位如乳房刺激,或者纯粹心理刺激如色情思想的反应。

兴奋阶段阴道亦有反应。

在静止时可把阴道看成一段分成外部三分之一(或在站立时下部的三分之一)和内部三分之二(或上部三分之二)的圆筒。

性反应持续阶段,由道内外部反应方式不同。

兴奋阶段后期,阴道内部三分之二经历剧烈扩张或膨胀成球状的过程,这种扩张就撑开子宫颈附近的阴道内壁。

妇女性反应的第二阶段是平稳阶段。

其主要变化,是性高潮月台出现(马斯特斯和约翰逊,1966)。

高潮月台是指阴道外部三分之一这时充血扩张使阴道的直径缩减一半。

所以,兴奋期阴道上部扩张,平稳期阴道下部或外部变窄,于是“性高潮月台”卡紧阴茎,致使男子所体验的性刺激显著增强。

平稳阶段另一种重大变化,是阴蒂升高,阴蒂收缩离开阴道口。

自主的反应包括脉博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快。

同样,这些复杂的变化看来是两种基本生理过程引起的,即血管充血和肌肉紧张度增强。

这种情况男女相似。

这两种过程达到相当水平时就成为性高潮的前奏。

正如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所描写的,在平稳阶段“妇女的性活动以增加性紧张的积累来聚集心理和生理力量,直到她可以引导全部身心的力量跃进到第三阶段,也即性紧张表现的性欲高潮阶段”。

女性性高潮即性反应的第三阶段,包含一系列节律性的性高潮月台肌肉收缩。

一般上,每间隔不到一秒钟发生了8~12次收缩。

性高潮的主观感受开始于“性高潮月台肌”收缩之前的肌肉痉挛。

女性性欲高潮开始时,先是感到阴蒂瞬间悬浮,接着产生最强烈的感觉,随即波及到骨盆。

这阶段,感觉强度有种种变化,还可能含有“下坠”、“张开”或甚至发射液体的感觉。

某些妇女把这阶段比拟为轻微的阵痛。

接着有弥漫的热感由骨盆扩散到全身,高潮体验在骨盆特有的颤动感中达到顶点。

与一般看法相反,性高潮并非性反应结束的标志。

在性反应的第四阶段,或称性反应的缓解阶段,主要的生理变化是全身肌肉逐渐松驰,血液从充血的血管释放出来;妇女的乳房由先前的乳头勃起、体积扩大而恢复常态;阴蒂恢复正常的下垂状态并收缩到正常大小;性高潮月台肌松弛,阴道扩张成球状的上部收缩。

女性恢复到平静状态,可能需要在性高潮后半个钟头。

如果她们在达到平稳期没有形成性高潮则复原过程会更长,往往要达一小时之久。

无疑,习惯于经历没有高潮的性刺激的娼妓,可能会身受累积的生理效应,引起阴道组织的慢性充血。

常见的谬误阴蒂高潮与阴道高潮弗洛伊德认为,妇女可以体验到两类高潮,即阴蒂高潮和阴道高潮。

按照他的观点,认为小姑娘通过刺激阴蒂学会手淫的性高潮,但成年人必须学会把性反应的中心从阴蒂迁移到阴道,并经性交达到性高潮。

由于某些妇女不会进行这种迁移,她们只会体验到阴蒂的性高潮,因此是“阴道冷漠”者。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成熟的女性,其性高潮才是阴道性的。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令人信服地显示生理上只有一种性欲高潮,从而推翻了上述弗洛伊德的神话。

主要的性反应是性高潮月台的收缩,也即不管是由阴蒂刺激作用或阴道刺激作用所引起的性高潮,在生理上是同一种。

无庸置疑,某些妇女甚至可以通过乳房刺激而产生性高潮,但其生理反应与通过性交产生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且即使进行阴道性交,如上述所描写的阴蒂也同时会受到刺激。

虽然,基于阴道刺激或阴蒂刺激而产生的性高潮,在生理上是同一回事已成定论,但在心理上的体验却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通过与异性进行性交与通过对阴蒂进行手淫所唤起的感觉可能截然不同。

性高潮在生理上虽是一样的,但其附带条件(男子参与并与他的身体接触)可能引起对同一种感觉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

新近研究表明,偏爱阴道刺激的妇女比那些偏爱阴蒂刺激或喜欢阴道刺激和阴蒂刺激的妇女,其焦虑的程度要高些。

这就为驳斥弗洛伊德所谓阴道高潮比阴蒂高潮更成熟,调适更完善的信条,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实验室的观察,曾提供妇女短期内确实经历多次性欲高潮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再者,这类多重的性高潮与单个性高潮之间除了少数例外,在任何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

这类性高潮并非无足轻重的,实际上对第二、三高潮的主观感受的满足远比第一次高潮为大。

在生理上,一个性高潮以后,阴道部位的充血消失。

在女性这个过程是随时可逆的,但男性却不能,也即在继续或重新性唤起情况下,该部位会再充血、性高潮月台再出现,于是另一个高潮又接踵而来。

这是女性可能形成多重性高潮的生理机制。

这种过程对某些妇女来说,可持续到疲倦为止。

多重性高潮多数由手淫引起,而不是由阴道性交所引起。

因为男子的性高潮难以持续长久,而他的刺激唤起对女性性高潮的持续又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妇女产后三个星期生理上已充分复原到适于进行性生活的状态。

一般情况,这时性的敏感性已恢复,因此除非有并发症,否则只需不到两个月的禁欲期。

G点是阴道顶或前侧的一个小器官,约在耻骨与子宫颈之间。

据认为,这是一种解剖结构而不是象男性的前列腺。

G点是女性射精的出处。

某些妇女在性高潮中从尿道喷出液体。

根据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液体的化学性质与男性的精液相似,但不含精子。

G点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佩里和惠普尔已根据这个发现建立了子宫的性高潮理论。

他们认为,女性存在两种性高潮:阴门的性高潮(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所研究的一类,这是由刺激阴蒂产生的,称之为女性外阴或外生殖器的性高潮)和子宫的性高潮(由刺激G点引起的,感觉更深沉的性高潮)。

这有点象过去阴蒂高潮与阴道高潮之争的调子。

无疑,在其他科学家独立地得出检验性的结论之前,我们对佩里和惠普尔的结论不可妄加评论。

女性的性心理性心理的男女差异我们社会的传统看法认为,女性的性欲与男性的性欲迴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