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选读(知识讲解)-wor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字词汇总

字音

蕃.长于春夏(fán)辍.广(chuò)啜菽

..(chuòshū)

籴.贵民(dí)雩.而雨(yú)卜筮.然后决大事(shì)

楛.耕伤稼(kǔ)礼义之不愆.兮(qiān)

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开垦,引申为发展)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

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违背;恤,忧虑,担心)

若夫志意修.(美好)

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上暗.而政险(昏暗)

大天而思.之(思慕)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

词类活用

文王康.之(形容词使动)

君子道.其常(名作动,遵循)

礼义之不愆.兮(名作动,违背)

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名作状)

一.也(数作动,一样)

怪.之(形容词意动)

雩而雨.(名作动,下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名作动)

大.天而思之(形容词意动)

因物而多.之(形容词使动)

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使动)

思物而物.之(名词使动)

重点语句

(1)判断句

治乱非天也(……也,表判断)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禹以治,桀以乱(“以”后省略宾语“之”)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主语“是”)

(3)宾语前置句

此之谓也(“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

礼义之不愆(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

(4)状语后置句

繁启、蕃长于春夏(“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日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

(5)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已至者”应在“物”前)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理清结构

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

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

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把握重点

1.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而言之,顺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

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4.荀子运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处。

《荀子》一书中排比修辞方式的运用屡见迭出,多不胜数,几乎在荀子的每篇散文里都有数处运用排比。从结构上来看,短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俯拾即是;以修辞效果看,整齐匀称的句式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磅礴壮阔的气势美自不待言。

(1)直线式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流畅美

所谓“直线式”,是指同一类句式连续大量地使用。这类排比在《荀子》一书中极多。

例“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荀子·儒效》)在阐述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大儒、圣人时,荀子一口气运用了十个句子构成排比,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荀子对圣人应具备的精神风貌、德能行绩。文若行云,流畅自如,看似寻常,却见奇崛。

(2)连叠式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层次美

所谓“连叠式”是指一种句式的排比与另一种句式的排比相连叠,形成一个排比句群,使文章条理井然,层次分明。荀子文章中,常常出现这种连叠式的排比。

例“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荀子·非相》这段话可以视为荀子对自己演讲艺术、论辩技巧的经验总结。首先他用六个动词性的偏正短语构成排比,分别从六个方面强调谈说的方法和艺术,这是一小层;然后又用了四个动宾短语构成的排比强调谈说过程中的自信与风度,这又是一小层。长句排比和短句排比形成一个句群,节奏上缓急相生,内容上长句和短句之间自然形成了两个层次,读之奔放有逸气,视觉上又不失建筑构图的层次美。

(3)断续式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变化美

所谓“断续式”是指排比句与散句交错使用的方式。在《荀子》的文章中,排比与排比之间常常杂以一二散句,好似波峰与波谷,使文章具有跌宕变化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