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学概论
目的要求
大医精诚 厚德怀仁
能说出并记忆中医四大经典的名 称及地位意义
能根据题目的描述迅速判断 出著作的名称及作者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 学习,加强了解,增强同学们对 国家的文化自信。
生活中你有接触到哪些中医吗?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总结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 至秦汉时期
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 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
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 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 纲领。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 药365种。
标志着 中医学 理论体 系的初 步形成。
1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 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 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2
东汉●张机 (仲景)
3
《伤寒论》 《金匱要略》
4、《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 ①上、中、下三品,
炎帝 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
的药物分类法; ②中药药性理论; ③为中药的理论奠定 了基础。
标志
《素问》
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
《灵枢》
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
各九卷八十一篇 包括 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
2、《难经》
相传与扁鹊(秦越人)有 一定关系,“难”,有质 难之意,即问答。在《素 问》《灵枢》基础上提八 十一问题讨论。
脉诊、经络、阴阳、病因 病机、营卫、腧穴、针刺
3、《伤寒杂病论》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而中医四大经典则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中的四大支柱。
本文将分别介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四本经典的特点与重要性。
《黄帝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系列经典中的首部医学著作。
该书由《内经》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总共分为八十篇。
《内经》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经络与疾病等基础理论。
《灵枢》则集中阐述了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以其精辟的理论观点,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是中医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全称《难经奇病论》,是中医学中病症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
《难经》主要涉及了《黄帝内经》中未提及的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症讨论。
该书通过对于病情的详尽述说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同时,《难经》中丰富的临床案例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约三千种草药,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按植物种类、功能、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
其中详细描述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应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师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中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被视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针灸、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医诊疗经验,并提出了疾病的分类、病机的分析以及相应治疗方案。
该书凭借其集大成之作的特点,对于中医临床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藏象”等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强调了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二、《难经》《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一般认为成书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医学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在脏腑经络、疾病诊断、针灸推拿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寸口脉”、“独取寸口”等诊断方法,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
同时,《难经》强调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将疾病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收录了大量方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关于中医四大经典问题的答案
关于中医四大经典问题的答案1.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
- 《难经》: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对脉诊、经络、脏腑等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
- 《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2.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这四种诊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医独特的诊断体系。
-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病情。
-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特征,以及嗅患者体味、排泄物味道等来了解病情。
- 问诊:通过向患者询问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情况,收集病情信息。
- 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从而推断病情。
3. 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药治疗:通过草药的性味归经理论,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针灸治疗:通过在特定穴位刺入针来调整气血,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效果。
-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按压身体的特定部位或经络,以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
- 拔罐、刮痧:通过局部负压或摩擦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以缓解症状。
- 食疗、养生:通过合理饮食,调整身体的营养平衡,增强体质,辅助治疗疾病。
4. 中医如何看待疾病和健康?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疾病则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阴阳失衡的结果。
解析中医四大经典问题及其回答
解析中医四大经典问题及其回答1. 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什么?回答: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著作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方面。
-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
- 《难经》是研究医学难点的著作,通过问答的形式探讨了诊断、治疗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南,主要讲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原则。
-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的经典著作,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2.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回答: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病情。
-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体味、呼吸、咳嗽等声音来了解病情。
-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收集病情信息。
-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按压穴位等来感知病情。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辅相成,帮助中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哪些?回答: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整体调治、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 整体调治: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时应考虑全身状况,调和阴阳五行,达到平衡状态。
-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 标本兼顾:治疗时既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又要针对病因进行根治。
-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个体的特点,灵活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
4. 中药的煎煮方法是什么?回答:中药的煎煮方法是中药应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煎煮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1. 准备药材:将中药饮片或粉末放入煎锅中。
2. 加水:根据药材的性质和需要煎煮的时间,加入适量的水。
3. 煎煮:用大火将水烧开,然后转用小火慢煎,直至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是哪四部?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是哪四部?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灵枢经》。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重要影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书中强调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2. 《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专门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书籍。
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机、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温病(外感病)的分类与治疗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3. 《金匮要略》:这本书是张仲景创作的另一部重要医书,主要涉及了各种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方剂治疗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灵枢经》:这是中医学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共分为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的构造、脏腑、经络等重要内容。
《灵枢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并以骨节、筋脉、络脉等为基础,探讨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这些经典是对中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些经典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指导,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医学入门》。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经方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对于诊断和治疗寒热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是晋朝张机所著,主要介绍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温病条辨》是明代吴昆所著,详细记录了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温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入门》是宋代孙思邈所著,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经典的概念、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学习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千年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为重要和有效的贡献。
文章结构的部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对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来展开讨论。
首先,通过对四大经典的概述,深入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和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以下将对这些经典的原文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集中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部经典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难经》《难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一,主要是讨论疾病发生、病机、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必求本因”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温病(指传染病)和其他常见杂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原始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人参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后来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6. 《灵枢·经脉》《灵枢·经脉》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经脉的分布、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经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7. 《难经·病能论》《难经·病能论》是《难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实用版】目录1.中医四大经典的概念与意义2.四大经典的具体内容3.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与学术价值4.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5.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部著作,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石,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防治等。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它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临床医学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他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大量的药物,为中医的药物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深厚,学术价值巨大,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深奥,背诵全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背诵。
其次,要分段背诵。
四大经典的篇幅较长,如果一次性背诵,很容易造成记忆疲劳,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段,一段一段地进行背诵。
再次,要反复背诵。
记忆需要反复巩固,只有反复背诵,才能使知识深入骨髓。
四大经典在中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doc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doc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医学乃至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涉及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如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中药与针灸等。
通过对人体疾病及其治疗的深入探究,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医学范畴。
《难经》是一个以疾病为主,讲述病证治法的经典。
它着重于讨论治疗难病、疑难病的方法和药方,并深入探讨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一次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伤寒,探讨了它的病因、病机、病理及其治疗方法。
它不仅总结了临床经验,还提出了很多治疗原则,如辨证论治、由浅入深、标本兼治等。
《金匮要略》是一本以方剂为主,讲述病证治法的经典。
它系统总结了以前各种药物和方剂的疗效,是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学习这些经典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方剂和临床实践,掌握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同时,这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一、中医四大经典是啥1. 黄帝内经呢,那可是中医的老祖宗级别的经典。
它就像是中医知识的大宝藏,这里头啥都有。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像五脏六腑是咋回事,经络气血是怎么运行的,到病理,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之后又该怎么调养,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它的成书年代特别早,经过了好多代人的智慧结晶才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这里面的很多理论,像“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说不要等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而是要在没病的时候就预防着,这个理念多超前啊。
2. 难经也相当厉害。
它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挥。
难经里有好多关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独特见解。
比如说在脉诊方面,把脉象分得特别细致,让中医通过摸脉就能更精准地判断病情。
而且它对一些病症的分析,也有助于中医在治疗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3. 伤寒杂病论可是医圣张仲景写的。
这里面把伤寒类疾病和杂病分得清清楚楚,并且给出了很多有效的方剂。
就像麻黄汤可以用来治疗风寒感冒,那效果杠杠的。
这本书里的方剂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呢,这就说明它的价值有多高。
4. 神农本草经就像是中医的药物大典。
这里面记载了好多中药材,对它们的功效、性味、产地等等都有描述。
比如说人参,它就说人参味甘,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这就让中医在用药的时候有了依据。
二、它们为啥这么重要1. 从理论上来说,这四大经典构建了中医的理论框架。
就好比盖房子的地基,要是没有这些经典里的理论基础,中医就像是没有根的树,长不高也长不大。
比如说黄帝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了中医的始终。
2. 在实践方面,四大经典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范例。
像伤寒杂病论里的方剂,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运用。
而且神农本草经里的药物知识,让中医在开药的时候心里有数,知道哪种药针对哪种病。
3. 对于中医的传承来说,这四大经典是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四大中医经典问题与解答
四大中医经典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四大中医经典?
四大中医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这四部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题二:《黄帝内经》是什么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预防疾病的方法;《灵枢》则涉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等方面的理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深远影响。
问题三:《难经》有何特点?
《难经》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称为《黄帝问难经》。
它以问答形式探讨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
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被视为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宝贵遗产。
问题四:《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是什么?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均是中医临床经典,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两者共同研究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治疗,而《金匮要略》则重点关注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两部经典相互补充,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以上是关于四大中医经典的简要介绍,它们是中医学的基石,对于探索中医理论和推动中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题目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题目及答案
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的中医文献之一。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素问》和《灵枢》。
《黄帝内经》集合了众多医家的智慧和经验,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里关于温病的著名文献。
它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以详细描述和解析各种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法为主要内容。
3.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东晋时期张仲景所著的另一本重要医学文献。
它主要涵盖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方剂的配伍与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金匮要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另一本中医文献。
该书主要以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应对措施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和临床实践经验。
这四部经典书籍是中医领域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著作,对于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医时,可以借鉴这些经典著作,深入理解中医的精髓和智慧,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四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这四部经典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人体的构造、生理、病因等方面,《灵枢》则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黄帝内经》对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难经》《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它由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记录了医疗实践中的难题和解决方法。
《难经》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它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临床中最常用的参考书之一。
它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论》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还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重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经典著作,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它主要记录了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包括诊断、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金匮要略》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辨证论治”的观念,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由医学家扁鹊所著,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灵枢》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有着重要的贡献,它系统地总结了经络的走向和作用,阐述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中医药四大经典简要介绍
中医药四大经典简要介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中医药系统中,有四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四大经典",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这四部经典不仅是中华传统医学的核心,而且对世界医学史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下面,我将对这四部经典进行简要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的"圣经"之一,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经典之一。
它是由几部医学文献汇编而成,主要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化学以及病因、病机、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腧穴等理论,并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方法等。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将中医药与天文、地理、气象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诊疗体系。
《难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由《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的一些篇章汇编而成。
它主要探讨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复杂情况。
《难经》提供了解决医疗难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医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
它对于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洞察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另一部重要的经典,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对传统中医著作进行了整理和增补,总结了当时常见病和疑难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以辨证为核心,强调"因病制宜",提出了"一病三因"的观点,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三个主要因素:外感邪气、内伤情志和饮食不节。
它通过详细描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金匮要略》是明代张仲景的另一部著作,也是中医药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增加了更多的疾病种类和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以辨证为核心,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中医四大经典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的瑰宝——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医四大经典,更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后世医学家所推崇。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
一、中医四大经典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
这四部著作分别代表了中医理论、临床医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精华,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书中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中医基本理论,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包括:1. 阴阳五行: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五行则是万物变化的规律。
2. 脏腑经络:详细介绍了人体脏腑的功能、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3. 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 诊断治疗: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璧的诊断方法,以及汤剂、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病和杂病的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0卷,22篇。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伤寒论: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
2. 金匮要略:论述了内科杂病、妇科、儿科、外科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共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对应药效的不同。
《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包括:1. 药物分类:根据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为后世药物分类提供了依据。
2. 药物功效: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功效、主治和用法。
3. 药物配伍:阐述了药物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一般认为,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一般认为,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
匮要略》、《温病条辨》。
一般认为,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其中,《伤寒论》主要讲述外感热病的诊断及治疗。
《金匮要略》则重点讲述内伤杂病。
它们原本是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张仲景所著,名《伤寒杂病论》。
在流传过程中,散佚颇多,至宋代林亿等人重新编辑整理并一分为二,才成为后人所见到的面目。
从张仲景自己所作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张氏家族人口减员严重,70%死于“伤寒”,显然,这是一种很致命的传染病。
可是,你阅遍《伤寒论》,从发病症状、舌象脉象、临证处方用药,一直到调养善后,似乎看不出“伤寒”的可怕之处。
难道当时的“伤寒”已经灭绝了?
反倒是《金匮要略》,其中偶尔提到一些病症很可怕,比如“阴阳毒”之类的。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林亿他们把这部书给弄乱套了?
撇开《伤寒论》不谈,咱们看一下清代的另一部经典~~《温病条辨》。
这是清代吴瑭(吴鞠通)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温病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很重要的理论来源于明代吴有性(吴又可)的《温疫论》。
《温疫论》明确指出:温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一一《温疫论.原序》
并且明确指出:温疫即瘟疫,温通瘟,古人没有“瘟”字而已一一一《温疫论正名》
明确反对把瘟疫与伤寒混为一谈!
应该承认,明末清初的这几位中医学家是与时俱进的,是正确的!
与《伤寒论》相较,《温疫论》和《温病条辨》,对瘟疫的病因,病状到诊断治疗无疑是进步的!。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摘要:一、前言二、中医四大经典条文介绍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三、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方法1.分阶段学习2.制作学习卡片3.结合实践理解4.定期复习巩固四、中医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1.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定2.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3.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四大经典条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们不仅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何背诵这四大经典条文,成为了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大经典条文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详细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难经》主要解答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难题,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补充。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专著,对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其次,我们要掌握四大经典条文的背诵方法。
分阶段学习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可以将条文分为若干个阶段,逐步完成。
制作学习卡片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卡片上写下关键词和解释,方便随时查阅。
结合实践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条文,可以通过临床病例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
定期复习巩固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
它们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条文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强调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因此,背诵四大经典条文不仅是中医学子的基本功,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所在。
总之,背诵中医四大经典条文是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通过分阶段学习、制作学习卡片、结合实践理解和定期复习巩固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经典条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习题集邵阳市中医医院科教科《伤寒论》一、《伤寒论》问答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
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
其他经络亦是如此。
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3.《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伤寒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
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
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四是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
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大法,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
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
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配用反治法。
4.太阳病提纲证原文及其病机是什么?太阳病提纲证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浮盛于表,向外抗邪在脉象上的反映。
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
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正常发挥“温分肉”功能,故见恶寒。
此脉证综合反映了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的病机,故作为太阳病提纲。
5.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与方药是什么?太阳蓄水证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以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蓄下焦;二是患太阳表证,而膀胱气化功能不健,若饮水过多,水液不得及时排出,因而水蓄下焦。
其病机总为太阳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下焦。
故其临床表现以口渴,小便不利,苦里急,微热,脉浮为特点。
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渴欲饮水,饮水后口渴不除;膀胱气化不行,水道不调,故见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故见少腹胀满急迫不舒;太阳表邪未解,故脉仍见浮,身有微热。
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通里达表。
此方剂型为散,取其发散之义。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以利水;白术健脾行水:桂枝通阳化气,兼散表邪。
“以白饮和服”,含有桂枝汤啜粥之义;“多饮暖水”,可助药力以行津液而散表邪。
汗出则玄府通畅,利水则气化通行,表里气机俱畅,有利于排除蓄水,故曰“汗出愈”。
6.太阳蓄血证分哪几种类型?试述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与方药。
太阳蓄血证是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化热循经入里,与瘀血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而成。
由于其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主要分为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三种类型。
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热重而瘀轻,病势较为轻浅,故其证以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为特点,尚有“血自下,下者愈”的机转。
若血不自下者,则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里热。
方用桃仁活血化瘀以破蓄血;桂枝通阳行气开结;大黄、芒硝泻热破结,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瘀重而热轻,病势深重,故证见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方中大黄、桃仁活血化瘀,推荡泻热;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血逐瘀。
其遣药组方可谓集活血化瘀之大成,为下血峻剂。
抵当丸证为瘀热皆轻之证,热势不及桃核承气汤证,瘀血不如抵当汤证,故仅见“少腹满”。
治以抵当丸缓攻瘀结。
本方即抵当汤减其剂量,改作丸剂而成,为峻药缓攻之法。
7.心阳虚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证治特点如何?《伤寒论》所论心阳虚有以下几种:(1)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8.102条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其症见心中悸而烦,为何在心而治在中焦。
小建中汤证证见“心中悸而烦”,是由于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扰神志不宁则烦。
脾胃居中为气血生化之源,中气立则化源足,虚得补,邪自退,烦得除。
由此可见,是证虽表现心悸,但其病实因脾胃气血化源不足而起,若单纯从心而治,或虽可解一时之急,而本源未决,化源匮乏,终难取长久疗效,甚或毫无寸效,所以虽然心中悸,但不补心而建中,反映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9.结胸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是什么?结胸证以胸胁脘腹硬满疼痛而拒按为主症。
其病机为无形的热邪或寒邪内陷,与有形的痰水实邪凝结于胸胁脘腹,正气不虚。
故可见“寸脉浮,关脉沉”的主脉。
其证多属实属阳。
治宜攻下破结之法。
10.如何鉴别结胸四证?结胸四证是指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和三物白散证。
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胁脘腹,结深热重,其证以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大陷胸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其临床表现除具有结胸证的基本特征外,尚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小陷胸汤证为痰热结于心下,结浅热轻,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为证候特征,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
三物白散证为寒痰水饮结聚胸脘,其证除有胸脘硬满疼痛的结胸证主证外,尤以但见寒象而无热证为特点,治以三物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11.痞证与结胸证的区别要点如何?痞证与结胸证均因太阳病误下,邪陷于里而成,都以心下为主要病变部位。
两者的区别要点是:结胸证为内陷之邪与有形痰水结于胸胁,故其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下破结之法。
痞证为无形邪气内陷心下,气机痞塞,故其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特点,治以理气消痞为主。
12.何谓阳明病?何谓“胃家实”?阳明病的外证是什么?试述其病机。
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出现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病证。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胃家”泛指胃肠而言。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邪气盛则实”。
阳明以燥热为本,其邪气盛,当为燥热之邪亢盛。
故“胃家实”当指胃肠燥热亢盛,概括反映了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在病机上的共同特点,因而作为阳明病的提纲。
阳明病的外证即第182条所言“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
此皆阳明里热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
13.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有哪些异同?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均属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为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
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于肠内,心神失养,故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
太阳蓄血多为“新瘀”,而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
两者成因和临床表现虽有差异,病机均为邪热与瘀血相结;故治疗均用抵当汤。
14.试述“少阳为枢”的辨证意义。
经曰:大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此即三阳经的离合关系。
太阳主表,是敷布阳气以卫于外故为开;阳明主里,受纳阳气以支援内脏故为阖;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转枢内外故为枢。
这三经开阖枢的作用,是相互为用,调合统一而不能相失。
所以少阳为枢,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身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
15.试述少阳病提纲的意义。
少阳病提纲即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重点提示了少阳之经火气为病的基本病机特点及其主要病证特征。
即足少阳胆,主枢机而寓相火,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与肝经互为表里。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则头目昏眩。
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干、目眩三症虽然充分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火气为病的特点,可以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但并没有概括少阳病的所有类型,故临证之时,见此三症,虽可以确认为病在少阳,而具体论治还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一步确定其汤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