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文龙
( 成都大学 管理系, 四川 成都 610081)
摘 要: 《通志·艺文略》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 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郑樵; 《通志·艺文略》; 古典目录学; 中国; 目录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57. 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 2001) 02-0101-04
郑樵的“会通”思想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的历史 观。从其“总诗、礼、乐而会于一手”来看, “会”是指历 史资料的综合。当把各种历史资料穷尽、总于一手之 间, 方能高屋建瓴地构画历史、学术的全廓, 这自然 是指横的方面; 从其“贯二帝三王而一家”而视, “通” 是指把整个社会( 包括学术流派) 的发展变化以历史 的有机联系, 做到时代相续, 上本下源, 这自然是指 纵的方面。“会通”之大旨正是企图在“百川异趋”、 “万国殊途”的宏大场景中, 以历史的继承、发展为经 线, 全面汇总各种历史材料, 力求上有渊源之本, 下 有因袭之末, 从而探寻历史、学术发展的 脉络与轨 迹。我们认为郑樵“会通”思想包含了一定的以全面 ( 会) 、发展( 通) 的目光看待社会诸事物和现象的辩 证因素。他的“纪百代之有无, 广古今而无遗”的著录 思想正是“会通”史观于目录学中具体体现。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 这也是郑樵目录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类例 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纲纪书籍。他考察了图书流传中 存 亡的情 况, 认为 “书籍 之亡者, 由类 例之法 不分 也。”[ 3] 因而, 若能做到“书守其类”, 尽管“世有变故, 而书不亡”、“若有条理, 虽多而治”。另一方面, 类例 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学术发展、演变的情况, 勾勒 百家学术之大略。他提出了“类例分, 则百家九流各 有条理”的观点, 力图从类例角度来揭示学术概貌, 剖析学术源流。
尽管《艺文略》没有严格的标记符号标识其分类
等级, 也没有对此作具体说明, 但从整齐划一的著录
格式出发, 不难判明这一点。例: 经类第一中, 春秋外
传国语, 其格式为注解( 5 部、104 卷) ; 章名( 1 部、22
卷) ; 非驳( 1 部、2 卷) ; 音( 2 部、4 卷) , 凡国语 4 种、9
著录格式而造成的错谬。
郑樵从当时学术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设置类例, 因 而《艺文略》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三级分类体
系, 从而也导致统计上的出入, 这颇值商榷。其一是
“家”下仅有一“种”的, 例“文类”中的“总集”: “凡总
集 1 种 72 部 4862 卷”这种情况。将“总集”计入二级
类目是无异见的, 然能否再计入三级类目中, 便有不
郑樵目录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与其“会通”史观 相一致的著录思想。他十分重视“会通”, 在《通志· 总序》里就开宗明义地提出: “百川异趋, 必会于海, 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 万国殊途, 必通诸夏, 然后八 荒无壅滞之忧”, 故而提出“今之道不可以不会, 会通 之义大矣哉。”这种“会通”思想, 不仅是他史学思想 的精粹, 也是他治史和历史编纂所遵循的原则, 《通 志》各略的史料整理和编修都体现了“会通”的思想。
“辨章学术, 考镜渊流”是我国古典目录学长期 的优良传统, 许多古典目录多使用小序和解题的方 式来反映学术渊流。而郑樵认为“类例既分, 学术自 明……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3] 因此, 在《艺文 略》中他取消了小序与解题的方式, 直接以类例与书 的有机结合来揭示学术渊源。他认为目录中的小序 和解题有“应释”和“不应释”的方式, 例《崇文总目》 中有不当释而释; 《新唐书·艺文志》中有当释而未 释的疵误。基于这些思想, 郑樵设计了一个庞大细密 的分类体系来勾勒学术源流, 统摄百代之书, 显示出 “会通”的规模、气魄和条理。可以说, 郑樵的“类例” 原则是“会通”思想的必然结果, 也是“会通”材料组 织、有序化的逻辑基础。
一家, 其下有 8 种。
另外, 在对类目统计和汇总时, 这几家也有明显
错误。例姚氏将“明堂针灸”割为“明堂”、“针灸”两
目, 又分“魏吴”为“魏”、“吴”两目; 郑氏《校雠略》计 “经类”88 种, 经核《艺文略》当为 89 种; 王氏“文类” 误为 46 种( 即按王 氏二、三级类目重复计算, 也仅 41 种) 。
郑樵( 1104-1162 年) 字渔仲, 自号西溪遗民, 兴 化军莆田人( 今福建莆田) , 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校 勘、目录学家。自幼嗜学, 不仕科举, 结茅夹氵祭山中, 潜心书事, 诵记不绝, 执笔未殆 30 余载。他著述宏 富, 自称“山林三十年, 著书千卷”, 生平著作达 84 种 左右, 现仅存《通志》200 卷、《夹氵祭遗稿》3 卷以及一 些零散遗文。而其中以“五十载总为一书”的《通志》 最为重要, 是他毕生沥血之作。
三级 89 54 无 无 95 39 15 无 无 无 无 无 292
王重民 二级 9 7 1 1 13 14 3 4 1 2 1 26 82
三级 89 54 11 8 96 48 15 30 17 26 2 46 442
本 文 二级 9 7 1 1 13 11 3 1 1 1 1 22 71
三级 89 54 11 8 95 40 15 30 17 26 2 43 430
等之后并无“凡道一××种××部××卷”的小计, 把“道一”作为二级类目统计有乖于著录格式。我们
认为如此区分, 是由于这一“家”中其“种”较多而示
分段区别而已, 不能计入二级类目中。在“医方”、“别
集”中, 王氏也有类似情况出现。从而视之, 姚氏将 “乐类”中的 11 种上升成二级类目来统计, 也是忽视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1 卷 第 2 期 2001 年 4 月
·历史研究·
Journal of Xiny ang T eachers Coll eg e ( Philos. &Soc. Sci. Edit . ) Vol . 21 No. 2 Apr. 2001
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第 十 一
第 十
医 方 类
类 书 类
二 文 类
小
计
郑 樵 二级 9 7 1 1 13 11 3 30 1 1 1 24 102
三级 88 54 11 8 90 48 15 33 17 26 2 62 454
姚名达 二级 9 7 11 8 13 11 3 30 16 27 无 22 157
略》。此外, 在其“八九年为讨论之学”时所得的, 诸如 《求书厥记》、《亡书备载》等无疑对他的《艺文略》编 撰有着积极影响。
《艺文略》共计 8 卷, 每一条目上著书名、卷数, 下录撰述者, 不分存佚亡阙并同著录, 仅偶在书名、 著者下略述残亡情况。例如经部易类: “《连山十卷》, 夏后氏, 《易》至唐始出, 今亡。”史部正史类: “《后汉 书》一百卷, 张太素撰, 惟存有《天文志》二卷。”
《艺文略》类目繁芜, 目录学界对此介绍各有异 辞, 众说纷纭, 例有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十二 类、百家、三百七十一种”; 罗孟祯《古典文献学》“十 二类、八十八小类、四百四十二目”等诸说。苟若不判 明类目, 无疑会影响到对郑樵分类思想的进一步探 索。为研究方便, 仅胪列姚名达[ 1] 、王重民[ 2] 二先生 及郑樵之说, 并附本文重新计核之数于下, 归纳成 表, 且对类目统计略作说明。
《艺文略》无小序与解题, 只于“疑晦处则释之”, 在“家”之下著种、部、卷, 每“种”之下著录部卷之数, 共牢笼书籍 10, 912 部、110, 972 卷 748 篇 12 章 37 图; 其分类体系为十二分法, 暗合“分天之纲十二野 者”之意, 以其总挈天下百家学术之纲略, 其下再细 分出“家”( 二级类目) 和“种”( 三级类目) 。其类目之 巨细, 实旷古之未有。
由表 1 可以看出, 对于 12 大类的确认各家之说 并无歧义, 但对“家”、“种”二、三级类目的统计则差 异颇大。这主要是对二、三级类目归属的认定和二、 三级类目能否重复计算有关, 当然也有统计归总时
收稿日期: 2000-07-07; 收修日期: 2001-02-18 作者简介: 冯文龙( 1964-) , 男, 四川乐山人, 成都大学管理系副系主任, 讲师, 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
·102·
冯文龙: 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机联系起来“会通”地反映某学科、学术所曾有的详 尽资料和学术兴衰隆替, 做到“上有源流, 下有沿袭, 学者亦易学, 求者亦易求”[ 3] , 把握其发展的线索, 这 对学术史、专科文献的研究都有一定裨益。从这个角 度出发, 郑氏力图实现把百代古今有无之书会于一 书的宏愿, 对我国坟典之启到有宋一代书籍的产生、 流传作一次全面的历史性总结, 从而利于把握宋时 我国全部优秀文化遗产和学术发展的脉络, 这是一 般史目所不能比拟的。
部 132 卷, 意指“经 类”为 一级类目, 国 语为二级类
目, 其下有注解、章名、非驳、音 4 个三级类目, 凡道 家 25 种 1323 部 3706 卷, 是指二级类目“道家”有下
位类 25 个。王氏把其中“道一”、“道二”、“道三”、“道
四”作为四个二级类目来统计, 但《艺文略》中“道一”
郑樵在这种进步史观的积极引导下, 力图通过 广纪古今有无之书来实现系统反映百代学术大端的 目的。《艺文略》承继王俭阙书之志、阮孝绪亡书之录 以及《隋书·经籍志》记亡佚之书的传统, 并发展为 通记亡书。这不仅为后世查考典籍、录访书籍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从“会”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 揭示出某一学科总的文献情况和学术发展水平。耐 人寻味的是, 《艺文略》中绝大多数部类之下并没有 详注亡阙, 这或许是郑樵无法也无力去一一核实, 或 许正说明他力图把历史上曾经有过而已残亡的书有
今不惮 其纤细重新统计, 《艺文略》当是 12 大 类、71 家、430 种。
二、郑樵目录学思想与《艺文略》
郑樵以当时较为进步的目录学思想来指导其书 目实践活动,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其具体表现则为著录上的“纪百代之有无, 广古今而 无遗”, 并以谨密、科学的部伍之法类例百代之书, 从 而形成了“异乎诸史艺文志”的《艺文略》。
一、《通志·艺文略》概况
从《玉海》卷 52、《夹氵祭 遗稿》等有关材料来看, 郑樵以《群书会记》36 卷为底本, 并参考了以前的一 些 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当时国家书目如四部书目、 《崇文总目》, 还有民间的荆州《田氏书目》、漳州《吴 氏 书目》、《道藏目录》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艺文
同处理意见, 郑氏、王氏两人是复计入三级类目, 姚
氏仅计入二级类目。从著录格式及分类的实用性而
言, 似无意义再计入到三级类目中; 其二是大类下没
有“家”而直接著“种”的, 例“小学类”: “凡小学类 8
种 240 部 1839 卷”这种情况。姚氏是将 8 种作为二
级类目来统计的, 我们认为从著录格式出发, 应作一 点灵活处理, 可认为“小学类第四”下仅有“小学类”
《通志》中的《校雠略》、《艺文略》、《图谱略》、《金 石略》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的目录学思想。同 时, 也是古典目录学发展的第一次阶段性的理性总 结, 代表了古典目录学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成为目录学史研究的一个领域。
检视近几年来的研究篇目, 众多文章旨趣于从 《校雠略》出发研究郑氏的目录学思想, 应当说这种 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系统把握郑氏的目录学 思想, 不能忽视对《艺文略》的研究, 因为《艺文略》是 他目录学思想的具体映射, 也是他书目实践工作的 结晶, 理论与实践相互羽翼共同构成其目录学思想 体系, 本文则着意在于此。
·10 1·
第 21 卷 第 2 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4 月
的明显错误。
表1
一级类目
统二
计
三 级
者类
目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 四
第 五
第 六
第 七
第 八
第 九
小 诸天五艺
经 类
礼 类
乐 类
学 类
史 类
子 类
文 类
行 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术 类
第 十
( 成都大学 管理系, 四川 成都 610081)
摘 要: 《通志·艺文略》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 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郑樵; 《通志·艺文略》; 古典目录学; 中国; 目录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57. 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 2001) 02-0101-04
郑樵的“会通”思想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的历史 观。从其“总诗、礼、乐而会于一手”来看, “会”是指历 史资料的综合。当把各种历史资料穷尽、总于一手之 间, 方能高屋建瓴地构画历史、学术的全廓, 这自然 是指横的方面; 从其“贯二帝三王而一家”而视, “通” 是指把整个社会( 包括学术流派) 的发展变化以历史 的有机联系, 做到时代相续, 上本下源, 这自然是指 纵的方面。“会通”之大旨正是企图在“百川异趋”、 “万国殊途”的宏大场景中, 以历史的继承、发展为经 线, 全面汇总各种历史材料, 力求上有渊源之本, 下 有因袭之末, 从而探寻历史、学术发展的 脉络与轨 迹。我们认为郑樵“会通”思想包含了一定的以全面 ( 会) 、发展( 通) 的目光看待社会诸事物和现象的辩 证因素。他的“纪百代之有无, 广古今而无遗”的著录 思想正是“会通”史观于目录学中具体体现。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 这也是郑樵目录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类例 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纲纪书籍。他考察了图书流传中 存 亡的情 况, 认为 “书籍 之亡者, 由类 例之法 不分 也。”[ 3] 因而, 若能做到“书守其类”, 尽管“世有变故, 而书不亡”、“若有条理, 虽多而治”。另一方面, 类例 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学术发展、演变的情况, 勾勒 百家学术之大略。他提出了“类例分, 则百家九流各 有条理”的观点, 力图从类例角度来揭示学术概貌, 剖析学术源流。
尽管《艺文略》没有严格的标记符号标识其分类
等级, 也没有对此作具体说明, 但从整齐划一的著录
格式出发, 不难判明这一点。例: 经类第一中, 春秋外
传国语, 其格式为注解( 5 部、104 卷) ; 章名( 1 部、22
卷) ; 非驳( 1 部、2 卷) ; 音( 2 部、4 卷) , 凡国语 4 种、9
著录格式而造成的错谬。
郑樵从当时学术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设置类例, 因 而《艺文略》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三级分类体
系, 从而也导致统计上的出入, 这颇值商榷。其一是
“家”下仅有一“种”的, 例“文类”中的“总集”: “凡总
集 1 种 72 部 4862 卷”这种情况。将“总集”计入二级
类目是无异见的, 然能否再计入三级类目中, 便有不
郑樵目录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与其“会通”史观 相一致的著录思想。他十分重视“会通”, 在《通志· 总序》里就开宗明义地提出: “百川异趋, 必会于海, 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 万国殊途, 必通诸夏, 然后八 荒无壅滞之忧”, 故而提出“今之道不可以不会, 会通 之义大矣哉。”这种“会通”思想, 不仅是他史学思想 的精粹, 也是他治史和历史编纂所遵循的原则, 《通 志》各略的史料整理和编修都体现了“会通”的思想。
“辨章学术, 考镜渊流”是我国古典目录学长期 的优良传统, 许多古典目录多使用小序和解题的方 式来反映学术渊流。而郑樵认为“类例既分, 学术自 明……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3] 因此, 在《艺文 略》中他取消了小序与解题的方式, 直接以类例与书 的有机结合来揭示学术渊源。他认为目录中的小序 和解题有“应释”和“不应释”的方式, 例《崇文总目》 中有不当释而释; 《新唐书·艺文志》中有当释而未 释的疵误。基于这些思想, 郑樵设计了一个庞大细密 的分类体系来勾勒学术源流, 统摄百代之书, 显示出 “会通”的规模、气魄和条理。可以说, 郑樵的“类例” 原则是“会通”思想的必然结果, 也是“会通”材料组 织、有序化的逻辑基础。
一家, 其下有 8 种。
另外, 在对类目统计和汇总时, 这几家也有明显
错误。例姚氏将“明堂针灸”割为“明堂”、“针灸”两
目, 又分“魏吴”为“魏”、“吴”两目; 郑氏《校雠略》计 “经类”88 种, 经核《艺文略》当为 89 种; 王氏“文类” 误为 46 种( 即按王 氏二、三级类目重复计算, 也仅 41 种) 。
郑樵( 1104-1162 年) 字渔仲, 自号西溪遗民, 兴 化军莆田人( 今福建莆田) , 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校 勘、目录学家。自幼嗜学, 不仕科举, 结茅夹氵祭山中, 潜心书事, 诵记不绝, 执笔未殆 30 余载。他著述宏 富, 自称“山林三十年, 著书千卷”, 生平著作达 84 种 左右, 现仅存《通志》200 卷、《夹氵祭遗稿》3 卷以及一 些零散遗文。而其中以“五十载总为一书”的《通志》 最为重要, 是他毕生沥血之作。
三级 89 54 无 无 95 39 15 无 无 无 无 无 292
王重民 二级 9 7 1 1 13 14 3 4 1 2 1 26 82
三级 89 54 11 8 96 48 15 30 17 26 2 46 442
本 文 二级 9 7 1 1 13 11 3 1 1 1 1 22 71
三级 89 54 11 8 95 40 15 30 17 26 2 43 430
等之后并无“凡道一××种××部××卷”的小计, 把“道一”作为二级类目统计有乖于著录格式。我们
认为如此区分, 是由于这一“家”中其“种”较多而示
分段区别而已, 不能计入二级类目中。在“医方”、“别
集”中, 王氏也有类似情况出现。从而视之, 姚氏将 “乐类”中的 11 种上升成二级类目来统计, 也是忽视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1 卷 第 2 期 2001 年 4 月
·历史研究·
Journal of Xiny ang T eachers Coll eg e ( Philos. &Soc. Sci. Edit . ) Vol . 21 No. 2 Apr. 2001
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第 十 一
第 十
医 方 类
类 书 类
二 文 类
小
计
郑 樵 二级 9 7 1 1 13 11 3 30 1 1 1 24 102
三级 88 54 11 8 90 48 15 33 17 26 2 62 454
姚名达 二级 9 7 11 8 13 11 3 30 16 27 无 22 157
略》。此外, 在其“八九年为讨论之学”时所得的, 诸如 《求书厥记》、《亡书备载》等无疑对他的《艺文略》编 撰有着积极影响。
《艺文略》共计 8 卷, 每一条目上著书名、卷数, 下录撰述者, 不分存佚亡阙并同著录, 仅偶在书名、 著者下略述残亡情况。例如经部易类: “《连山十卷》, 夏后氏, 《易》至唐始出, 今亡。”史部正史类: “《后汉 书》一百卷, 张太素撰, 惟存有《天文志》二卷。”
《艺文略》类目繁芜, 目录学界对此介绍各有异 辞, 众说纷纭, 例有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十二 类、百家、三百七十一种”; 罗孟祯《古典文献学》“十 二类、八十八小类、四百四十二目”等诸说。苟若不判 明类目, 无疑会影响到对郑樵分类思想的进一步探 索。为研究方便, 仅胪列姚名达[ 1] 、王重民[ 2] 二先生 及郑樵之说, 并附本文重新计核之数于下, 归纳成 表, 且对类目统计略作说明。
《艺文略》无小序与解题, 只于“疑晦处则释之”, 在“家”之下著种、部、卷, 每“种”之下著录部卷之数, 共牢笼书籍 10, 912 部、110, 972 卷 748 篇 12 章 37 图; 其分类体系为十二分法, 暗合“分天之纲十二野 者”之意, 以其总挈天下百家学术之纲略, 其下再细 分出“家”( 二级类目) 和“种”( 三级类目) 。其类目之 巨细, 实旷古之未有。
由表 1 可以看出, 对于 12 大类的确认各家之说 并无歧义, 但对“家”、“种”二、三级类目的统计则差 异颇大。这主要是对二、三级类目归属的认定和二、 三级类目能否重复计算有关, 当然也有统计归总时
收稿日期: 2000-07-07; 收修日期: 2001-02-18 作者简介: 冯文龙( 1964-) , 男, 四川乐山人, 成都大学管理系副系主任, 讲师, 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
·102·
冯文龙: 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机联系起来“会通”地反映某学科、学术所曾有的详 尽资料和学术兴衰隆替, 做到“上有源流, 下有沿袭, 学者亦易学, 求者亦易求”[ 3] , 把握其发展的线索, 这 对学术史、专科文献的研究都有一定裨益。从这个角 度出发, 郑氏力图实现把百代古今有无之书会于一 书的宏愿, 对我国坟典之启到有宋一代书籍的产生、 流传作一次全面的历史性总结, 从而利于把握宋时 我国全部优秀文化遗产和学术发展的脉络, 这是一 般史目所不能比拟的。
部 132 卷, 意指“经 类”为 一级类目, 国 语为二级类
目, 其下有注解、章名、非驳、音 4 个三级类目, 凡道 家 25 种 1323 部 3706 卷, 是指二级类目“道家”有下
位类 25 个。王氏把其中“道一”、“道二”、“道三”、“道
四”作为四个二级类目来统计, 但《艺文略》中“道一”
郑樵在这种进步史观的积极引导下, 力图通过 广纪古今有无之书来实现系统反映百代学术大端的 目的。《艺文略》承继王俭阙书之志、阮孝绪亡书之录 以及《隋书·经籍志》记亡佚之书的传统, 并发展为 通记亡书。这不仅为后世查考典籍、录访书籍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从“会”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 揭示出某一学科总的文献情况和学术发展水平。耐 人寻味的是, 《艺文略》中绝大多数部类之下并没有 详注亡阙, 这或许是郑樵无法也无力去一一核实, 或 许正说明他力图把历史上曾经有过而已残亡的书有
今不惮 其纤细重新统计, 《艺文略》当是 12 大 类、71 家、430 种。
二、郑樵目录学思想与《艺文略》
郑樵以当时较为进步的目录学思想来指导其书 目实践活动,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其具体表现则为著录上的“纪百代之有无, 广古今而 无遗”, 并以谨密、科学的部伍之法类例百代之书, 从 而形成了“异乎诸史艺文志”的《艺文略》。
一、《通志·艺文略》概况
从《玉海》卷 52、《夹氵祭 遗稿》等有关材料来看, 郑樵以《群书会记》36 卷为底本, 并参考了以前的一 些 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当时国家书目如四部书目、 《崇文总目》, 还有民间的荆州《田氏书目》、漳州《吴 氏 书目》、《道藏目录》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艺文
同处理意见, 郑氏、王氏两人是复计入三级类目, 姚
氏仅计入二级类目。从著录格式及分类的实用性而
言, 似无意义再计入到三级类目中; 其二是大类下没
有“家”而直接著“种”的, 例“小学类”: “凡小学类 8
种 240 部 1839 卷”这种情况。姚氏是将 8 种作为二
级类目来统计的, 我们认为从著录格式出发, 应作一 点灵活处理, 可认为“小学类第四”下仅有“小学类”
《通志》中的《校雠略》、《艺文略》、《图谱略》、《金 石略》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的目录学思想。同 时, 也是古典目录学发展的第一次阶段性的理性总 结, 代表了古典目录学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成为目录学史研究的一个领域。
检视近几年来的研究篇目, 众多文章旨趣于从 《校雠略》出发研究郑氏的目录学思想, 应当说这种 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系统把握郑氏的目录学 思想, 不能忽视对《艺文略》的研究, 因为《艺文略》是 他目录学思想的具体映射, 也是他书目实践工作的 结晶, 理论与实践相互羽翼共同构成其目录学思想 体系, 本文则着意在于此。
·10 1·
第 21 卷 第 2 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4 月
的明显错误。
表1
一级类目
统二
计
三 级
者类
目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 四
第 五
第 六
第 七
第 八
第 九
小 诸天五艺
经 类
礼 类
乐 类
学 类
史 类
子 类
文 类
行 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术 类
第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