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bff9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0.png)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成语故事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爱好、扩大视野、增长学问、丰富词汇。
成语故事能有效得进展思想教育,可以从民间成语故事中造就学生的缔造性。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将来社会所须要的正是有缔造思维的人才,也就是说,只有缔造思维的人才能在将来社会里,挑起使祖国旺盛兴盛的重担,所以造就缔造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历史成语故事,便利大家学习。
历史成语故事1韩信是汉朝闻名的开国大将,诞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他年轻时生活困顿,人们都很轻视他。
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楚人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军队。
但是在那里,韩信始终没有时机展露锋芒。
项梁战死后,韩信被项羽委任为侍卫官。
他设法为项羽出谋划策,却从未被采纳过。
后来,韩信坚决地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最初,刘邦并不看重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军官。
有一回韩信违反军法,险些被处死,虽然幸运被救下,也只是被派去掌管军粮,仍旧人微言轻,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时机。
后来,韩信结识了刘邦的心腹重臣萧何,萧何发觉他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賦,因而非常佩服他。
当时,刘邦刚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偏僻的汉中地区。
刘邦的手下多来自于关中旁边地区,那些人归乡心切,接连逃亡。
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视,也弃官逃跑。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立刻连夜追逐,最终追上韩信,把他劝了回来。
刘邦知道后,特别生气,责怪萧何不该大张旗鼓地追一个逃兵。
萧何对刘邦说:“韩信之才异于常人。
您要是只满意于汉中王的位置,那就不用管他;但您要是想争夺天下,就必需重用此人!”他竭力夸赞韩信的才能,劝刘邦尽快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必须要择吉日良辰慎重地举办拜将仪式。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就按萧何所说的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为刘邦分析了诸侯割据的局势,并提出了战胜项羽、:统一天下的作战打算。
刘邦听后极为开心。
后来,刘邦依据韩信的策略,举兵东征,歼灭了魏国和赵国,战胜了燕国和齐国,最终与项羽绽开决战,并赢得了成功,实现了统一大业。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81900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a.png)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二:自欺欺人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中国历史常用成语故事(8篇)
![中国历史常用成语故事(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230d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e.png)
中国历史常用成语故事(8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常用成语故事1[开诚布公]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
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
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
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
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
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
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
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
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
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
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中国历史常用成语故事2[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eddae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4.png)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20个1.鸿运当头(hóng yùn dāng tóu):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张果的年轻人。
有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大鹅。
他心生怜悯,将鹅背回家养护。
没想到,这只鹅竟然在他家中下了一枚巨大的鸡蛋,里面装满了金子。
这一件事情传遍了乡间,张果的名字也渐渐为人所知。
从此以后,张果的生活逐渐变得富足,人们都说他是鸿运当头。
2.守株待兔(shǒu zhūdài tù):相传古代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但他很懒惰。
有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上,摔断了脖子。
农夫突然想到,如果不出力耕种,也能得到收获。
于是,他开始守在株旁,等待着兔子撞死。
然而,他等了很久,却没有再次出现撞死的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寄希望于侥幸,而是要通过辛勤努力来获得成果。
3.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yǐng):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
有一次,他去参加宴会,喝酒后,看到墙上有一弯月光,将杯子的倒影映射在墙上,他误以为是一条蛇。
因此,他惊恐地抓起弓箭射向墙壁。
当他冷静下来后,才意识到自己是被自己的想象所欺骗。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过分恐惧或疑神疑鬼而产生的错觉和误会。
4.卧薪尝胆(wòxīn cháng dǎn):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勾践的吴国国君,他的国家被邻国越国侵略并占领。
为了复国报仇,勾践决心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他虽然被俘,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刻苦修炼、积蓄力量,最终成功恢复了吴国的独立。
5.画蛇添足(huàshétiān zú):故事中,有个画家专门画蛇。
有一次,他画了一条很生动的蛇,但他却不满足,认为画上再加上蛇的脚会更好看。
结果,这样一来,画中的蛇显得多余,不再自然。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必要的多余行为或多此一举的做法。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bffba6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5.png)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一: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启示:阻止人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恰恰是已知的东西。
因为过去的经验曾经带来过的成功,所以容易成为诱人的陷阱和前进的羁绊。
世上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尤其是现在,世界瞬息万变,总是恪守老经验、老方法是无法处理这些变化的问题的,我们千万不要做墨守成规的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e3c291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0.png)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典故教会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打草惊蛇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成语典故【2】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
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
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
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
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弩之末。
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
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
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战的姿态。
中国传统好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c0aa9b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2.png)
中国传统好成语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传统好成语故事中国传统好成语故事6篇成语故事常常涉及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和分析,人们可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https://img.taocdn.com/s3/m/2e828c3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d.png)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典故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雪中送炭》【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嫦娥奔月》【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a9507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c.png)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惊弓之鸟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
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
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
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
鸣声凄惨。
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
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
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b102e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1.png)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1蛇影杯弓【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人叫杜宣,一次在人家中饮酒,见杯中好像有一条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始终不见好。
朋友询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把那天的情形说了一遍。
朋友笑着告诉他那是墙上的箭影而已,他也大笑一声,病不治而愈。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束手就擒【成语故事】公元945年,契丹军将后晋军队围困在阳城,后晋军队的供需被切断,内外隔绝,生活十分困难,军心不稳。
晋将苻彦卿有勇有谋,向主将张彦泽、皇甫遇建议与其在此束手就擒还不如战死,就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出其不意绕到契丹军后方发起进攻取得胜利。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3声色俱厉【成语故事】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
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
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4上下其手【成语故事】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穿封戍和公子合围郑国大夫皇颉,穿封戍俘获了他。
在战后,公子围争功,穿封戍不服,请太宰伯州犁裁决。
伯州犁有意把手抬高对皇颉介绍公子围,把手降低介绍穿封戍。
皇颉会意说是公子围俘获他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5三纲五常【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
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古代成语小故事【五篇】
![古代成语小故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af33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2.png)
古代成语小故事【五篇】1.古代成语小故事一鼓作气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
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
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
”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
”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
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
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鼓,敲战鼓;作,振作。
2.古代成语小故事刻舟求剑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2f37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8.png)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激发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报复被晋国俘虏的伯乐之子,卧在薪上,用燃烧的薪木烧胸,决心报仇雪恨。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展现了秦国重视复仇的决心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532年,晋国大夫郤克在会议上画了一只蛇,将要画蛇添足时,另一位大夫鞠武提出,画蛇已经栩栩如生,不需要再添足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做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或者徒劳无功的行为。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尹文子》。
古代有个农夫种树,不小心得到了一只撞死的野兔。
农夫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不再努力栽种,而是整天"守株待兔",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应该努力工作。
四、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了庄子亡失了两个朋友,他去找第三个朋友诉苦,友人说他对杯中之影和射箭仿佛一样胆怯,令庄子感到羞愧。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猜疑和主观臆想而羞愧不已。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自《礼记·表记》。
古代有个叫旌摩的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认真思考三次,以免犯错或者后悔。
他的做法获得了周围人的赞扬,人们从此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慎重思考。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师说》。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ff070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8.png)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1[不耻下问]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
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
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2[抛砖引玉]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6b72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誓死不二【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
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
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三谏之义【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
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
”曹伯说不行。
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
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蜀犬吠日【成语故事】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
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如见肺肝【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解释诚意的含义,他认为一个人如真有诚意就必须慎独。
不慎独的人背后无恶不作,等见到诚意的君子后就想去遮掩自己的罪行劣迹,却不知人家一看他就如见肺肝一样,是万万遮盖不过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鼠窃狗盗【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
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
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
二世升了他的官。
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
![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1844ad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2.png)
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传说张僧繇在寺壁上画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
人们都不相信,偏叫他点上。
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龙还留在寺壁上。
哎呀,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好像一幅画,原本普普通通,但是一旦加上那关键的一笔,立马就变得生动无比,熠熠生辉。
比如一个平平无奇的表演,突然加上一个精彩绝伦的收尾动作,是不是就变得超级震撼了!2. 叶公好龙: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叶公家,可叶公见到真龙,却吓得要死。
哈哈,这叶公口口声声说喜欢龙,真见到了又吓得不行,这多讽刺呀!这就跟有些人说喜欢某个东西,等真的摆在面前了,又不敢面对一样。
就像有人老是说喜欢冒险,等到真要去探险了,反而腿软了!3. 亡羊补牢:一个人丢了羊,刚开始不在意,后来又丢了才去修补羊圈。
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一直不管好吧。
这就好像我们犯了错之后,及时改正还来得及呀。
比如你考试没考好,但是你之后努力学习,把不会的都搞懂,下次不就可以考好了嘛,总比一直破罐子破摔强啊!4.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哎呀呀,这狐狸可真狡猾!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就借着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狐假虎威,仗着有厉害的朋友就横行霸道,实际上自己啥也不是!5. 掩耳盗铃:有个小偷想偷铃铛,又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哈哈哈,这也太蠢了吧!这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自欺欺人,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呢。
就好比考试作弊的同学,以为自己偷偷摸摸就不会被发现,可哪有那么容易呀!6. 围魏救赵:齐国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军队回援来救赵国。
这招可太妙了呀!这就跟我们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能死脑筋一个道理。
比如你想达到一个目标,直接去可能很难,但是换个角度,从别的地方入手,说不定就能轻松解决呢!这些成语故事可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贝呀,它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呢!。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https://img.taocdn.com/s3/m/9f1d49c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1.png)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出奇制胜》【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
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十步芳草》【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
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
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不拘一格》【成语故事】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了如指掌》【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长风破浪》【成语故事】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着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古代成语故事14篇
![古代成语故事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15c42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9.png)
古代成语故事14篇古代成语故事篇1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学,号称“卧龙”。
刘备曾三次拜访他,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来做了他的军师,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带兵十万,向新野进军进攻刘备。
面对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建议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
但是诸葛亮又考虑到自己刚刚出山,担心关羽、张飞不服气,计划难以实现。
刘备知道后,就赐给他帅印和尚方宝剑,并嘱咐其他人必须服从指挥,如有违抗,一律斩首。
于是,诸葛亮便命令关羽和张飞带兵埋伏在豫山中,让赵云打头阵,以假装战败诱敌追击。
曹操看到刘备的乱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刘军杀来。
赵云假装战败,引诱曹军追击。
当曹军走到狭窄的山路时,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关羽和张飞的立即火烧曹军,十万曹军被全部击溃。
之后,有人作诗称赞诸葛亮:“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就打了胜仗,后来用以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
古代成语故事篇2难兄难弟史料记载:“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文德,争之不能决,咨子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太丘名陈寔,元方、季方之父也。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
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
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
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
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
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古代成语故事篇3孔夫子有一次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4af38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1.png)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篇)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雕虫小技]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夠让大人欣赏。
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对症下药]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
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
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古代成语故事(15篇)
![古代成语故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9dd06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b.png)
古代成语故事(15篇)古代成语故事(15篇)古代成语故事1东汉时期,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生在贫家,自幼好学,办事公道。
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断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
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仆人。
他的大儿子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陈实出门办事,大儿子在前边拉车,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你的父亲有何功德?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季方答道:“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润。
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
”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
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
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
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弟。
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
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
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
古代成语故事2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98c4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b.png)
10 篇古代成语故事一、守株待兔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这个人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
二、刻舟求剑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三、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四、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
而成语故事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
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吗?下面就是学习啦XX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1:哀鸿遍野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
哀鸿:哀鸣的大雁.《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
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
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2:安如泰山解释:安稳的像泰山一样。
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
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
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
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
刘濞还是不肯回头。
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
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
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3:安然无恙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
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
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
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
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
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4:安步当车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古代成语故事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古代成语故事”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大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
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
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
”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5:爱屋及乌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
“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
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
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
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
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
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
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
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
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
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
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
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
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
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
“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
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
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
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
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
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
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
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
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
”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看过“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的人还看了:1.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2.中国古代励志成语故事3.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4.古代成语故事大全精选5.中国古代故事典故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