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十五章_红外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2001年修订稿)一.目的和要求仪器分析是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结构和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仪器分析的内容十分广泛,从高师化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一般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如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极谱分析、电解和库仑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等。
学生应理解和掌握其物理及物理化学原理、仪器结构原理,结合实验课的训练,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
对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如流动注射分析、X-射线分析、拉曼光谱等,学生也应理解其原理,了解它们的应用范围。
二.教学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讲授学时数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2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2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6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 5第八章电分析法导论 2第九章电位分析法 5第十章极谱分析法 6第十一章电解及库仑分析法 4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 6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2第十四章质谱分析法 2第十五章其它仪器分析方法 1三.讲授大纲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简介2.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1.电磁辐射2.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概述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1.概述2.红外吸收基本原理3.红外吸收光谱仪4.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1.荧光分析法2.磷光分析法3.化学发光分析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1.概述2.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3.原子发射光谱仪器4.光谱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5.光谱定量分析6.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和应用第七章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法1.概述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3.原子吸收光谱仪器4.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和抑制5.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6.原子荧光光谱法第八章电分析化学导论1.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类2.化学电池3.电极电位与液体接界电位4.电极的种类第九章电位分析法1.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及响应机理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3.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4.电位滴定法第十章极谱分析法1.极谱分析法概述2.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极谱定量分析4.极谱波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5.极谱定量分析方法6.极谱催化波7.单扫描极谱法8.循环伏安法9.脉冲极谱法10.溶出伏安法第十一章电解及库仑分析法1.电解分析法2.库仑分析法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1.概述2.气相色谱理论基础3.气相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5.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核磁共振波谱主要参数3.核磁共振波谱仪4.核磁共振波谱波应用5.13C核磁共波谱简介第十四章质谱分析法1.质谱分析法原理和仪器2.质谱图和主要离子峰3.质谱分析法应用4.色谱-质谱联用法简介第十五章其它仪器分析方法1.流动注射分析2.拉曼光谱法3.X-射线分析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东北师大编,《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参考书:。
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解读

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015年4月21日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开课实验室:环境资源楼312【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两种基本样品制备技术及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器的简单操作;2、通过谱图解析及网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3、掌握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测定的制样方法,回顾基础有机化学光谱的相关知识。
【基本原理】• 原理概述:物质分子中的各种不同基团,在有选择地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
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特别是对化合物结构的鉴定,应用更为广泛。
• 红外吸收法:类型:吸收光谱法;原理:电子的跃迁:电子由于受到光、热、电等的激发,从一个能级转移到另一个能级的现象。
这是因为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
当这些电子有选择地吸收了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的能量,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
据此,可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条件:分子具有偶极矩。
【仪器与试剂】1、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TENSOR 27型; 美国Thermo Fisher 公司, Nicolet 6700型);压片机;玛瑙研钵;红外灯。
2、试剂:NaCl窗片、KBr晶体,待分析试样液体及固体。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1)固体样品:KBr压片法在玛瑙研钵将KBr晶体充分研磨后加入其量5%左右的待测固体样品,混合研磨直至均匀。
在一个具有抛光面的金属模具上放一个圆形纸环,用刮勺将研磨好的粉末移至环中,盖上另一块模具,放入油压机中进行压片。
KBr压片形成后,若已透明,可用夹具固定测试;(2)液体样品:液膜法取一对NaCl窗片,用刮勺沾取液体滴在一块窗片上,然后用另一块窗片覆盖在上面,形成一个没有气泡的毛细厚度薄膜,用夹具固定,即可放入仪器光路中进行测试,此法适用于高沸点液体样品。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 6 章红外吸收光谱法6.1 内容提要6.1.1 基本概念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
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
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
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一一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基团频率区一一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官能团(基团)存在的区域。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集及答案

六、红外吸收光谱法(193题)一、选择题( 共61题)1. 2 分(1009)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 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 )(1) KBr 晶体在 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2)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3)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4)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2. 2 分(1022)下面给出的是某物质的红外光谱(如图),已知可能为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 )3. 2 分(1023)下面给出某物质的部分红外光谱(如图),已知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4. 2 分(1068)一化合物出现下面的红外吸收谱图,可能具有结构Ⅰ、Ⅱ、Ⅲ或Ⅳ,哪一结构与光谱最近于一致?5. 2 分(1072)1072羰基化合物中,C = 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低者为 ( )(1) I (2) II (3) III (4) IV6. 2 分(1075)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 )(1) 玻璃 (2) 石英 (3) 卤化物晶体 (4) 有机玻璃7. 2 分(1088)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 )(1) 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2)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3) 因为分子中有 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4) 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8. 2 分(1097)下列四组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 CH2-CH = O的吸收带( )9. 2 分(1104)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 ( )10. 2 分(1114)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1) 气体 (2) 正构烷烃 (3) 乙醚 (4) 乙醇11. 2 分(1179)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 )(1) 2 个,不对称伸缩 (2) 4 个,弯曲(3) 3 个,不对称伸缩 (4) 2 个,对称伸缩12. 2 分(1180)CO2的如下振动中,何种属于非红外活性振动 ? ( )(1) ←→ (2) →←→ (3)↑↑ (4 )O=C=O O = C =O O = C =O O = C = O↓13. 2 分(1181)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 )(1) 18 (2) 12 (3) 30 (4) 3114. 2 分(1182)双原子分子在如下转动情况下 (如图),转动不形成转动自由度的是 ( )15. 2 分(1183)任何两个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 )(1) 1/2 h (2) 3/2 h (3) h (4) 2/3 h16. 2 分(1184)在以下三种分子式中 C=C 双键的红外吸收哪一种最强? ( )(a) CH3- CH = CH2(b) CH3- CH = CH - CH3(顺式)(c) CH3- CH = CH - CH3(反式)(1) a 最强 (2) b 最强 (3) c 最强 (4) 强度相同17. 2 分(1206)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 )(1)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2)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 不移动 (4) 稍有振动18. 2 分(1234)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 )(1)H2O (2)CO2 (3)HCl (4)N219. 2 分(1678)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 r=72,红外光谱指出,该化合物含羰基,则该化合物可能的分子式为 ( )(1) C4H8O (2) C3H4O2 (3) C3H6NO (4) (1)或(2)20. 2 分(1679)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1) 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 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3)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4) 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21. 1 分(1680)乙炔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 )(1) 5 (2) 6 (3) 7 (4) 822. 1 分(1681)甲烷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 )(1) 5 (2) 6 (3) 9 (4) 1023. 1 分(1682)Cl2分子基本振动数目为 ( )(1) 0 (2) 1 (3) 2 (4) 324. 2 分(1683)Cl2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为 ( )(1) 0 (2) 1 (3) 2 (4) 325. 2 分(1684)红外光谱法试样可以是 ( )(1) 水溶液 (2) 含游离水 (3) 含结晶水 (4) 不含水26. 2 分(1685)能与气相色谱仪联用的红外光谱仪为 ( )(1)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2) 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3)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4) 快扫描红外分光光度计27. 2 分(1686)下列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1675~1500cm-1处有吸收峰的是 ( )28. 2 分(1687)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500~3100cm-1处有吸收谱带, 该化合物可能是 ( ) (1) CH3CH2CN(4) CH3CO-N(CH3)229. 2 分(1688)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 频率最小的是 ( )(1) C-H (2) N-H (3) O-H (4) F-H30. 2 分(1689)已知下列单键伸缩振动中C-C C-N C-O键力常数k/(N·cm-1) 4.5 5.8 5.0吸收峰波长λ/μm 6 6.46 6.85问C-C, C-N, C-O键振动能级之差⊿E顺序为 ( )(1) C-C > C-N > C-O (2) C-N > C-O > C-C(3) C-C > C-O > C-N (4) C-O > C-N > C-C31. 2 分(1690)下列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 ( )32. 2 分(1691)下列化合物中, 在稀溶液里, C=O伸缩振动频率最低者为 ( )33. 2 分(1692)羰基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 ( )34. 2 分(1693)1693下列的几种醛中, C=O伸缩振动频率哪一个最低? ( )(1) RCHO(2) R-CH=CH-CHO(3) R-CH=CH-CH=CH-CHO35. 2 分(1694)丁二烯分子中C=C键伸缩振动如下:A. ←→←→CH2=CH-CH=CH2B. ←→→←CH2=CH-CH=CH2有红外活性的振动为 ( )(1) A (2) B (3) A, B都有 (4) A, B都没有36. 2 分(1695)下列有环外双键的烯烃中, C=C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哪个? ( )37. 2 分(1696)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1有吸收峰, 下列化合物最可能的是 ( )(1) CH3-CHO (2) CH3-CO-CH3(3) CH3-CHOH-CH3 (4) CH3-O-CH2-CH338. 2 分(1697)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040-3010cm-1和1670-1620cm-1处有吸收带, 该化合物可能是 ( )39. 2 分(1698)红外光谱法, 试样状态可以是 ( )(1) 气体状态 (2) 固体状态(3) 固体, 液体状态 (4) 气体, 液体, 固体状态都可以40. 2 分(1699)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 试样应该是 ( )(1) 单质 (2) 纯物质(3) 混合物 (4) 任何试样41. 2 分(1700)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强度最大的是 ( )(1) C-H (2) N-H (3) O-H (4) F-H42. 2 分(1701)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上在3000cm-1附近只有2930cm-1和2702cm-1处各有一个吸收峰, 可能的有机化合物是 ( )(2) CH3─CHO(4) CH2= CH-CHO43. 2 分(1702)羰基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低者是 ( )(1) CH3COCH344. 2 分(1703)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 ( )(1) 电子倍增器 (2) 光电倍增管(3) 高真空热电偶 (4) 无线电线圈45. 2 分(1704)红外光谱仪光源使用 ( )(1) 空心阴级灯 (2) 能斯特灯(3) 氘灯 (4) 碘钨灯46. 2 分(1705)某物质能吸收红外光波, 产生红外吸收谱图, 其分子结构必然是 ( )(1) 具有不饱和键 (2) 具有共轭体系(3) 发生偶极矩的净变化 (4) 具有对称性47. 3 分(1714)下列化合物的红外谱中σ(C=O)从低波数到高波数的顺序应为 ( )(1) a b c d (2) d a b c (3) a d b c (4) c b a d48. 1 分(1715)对于含n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 其红外谱 ( )(1) 有3n-6个基频峰 (2) 有3n-6个吸收峰(3) 有少于或等于3n-6个基频峰 (4) 有少于或等于3n-6个吸收峰49. 2 分(1725)下列关于分子振动的红外活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凡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 非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不是红外活性的(2) 极性键的伸缩和变形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3) 分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即为红外活性振动(4) 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必为红外活性振动, 反之则不是50. 2 分(1790)某一化合物以水或乙醇作溶剂, 在UV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300~2500cm-1(宽而强); 1710cm-1, 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1) 醛 (2) 酮 (3) 羧酸 (4) 酯51. 3 分(1791)某一化合物以水作溶剂, 在UV光区214nm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540~3480cm-1和3420~3380cm-1双峰;1690cm-1强吸收。
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导论

3.峰底宽度Y---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 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4
16
5.保留值
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反映了组 分与固定相间作用力大小,通常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 积表示。可以揭示色谱过程的作用机理和分子的结构 特征。
(1)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
12
13
二、色谱常用术语
1.色谱图
色谱柱中的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信号对时间(或流动 相体积)的曲线 在适当的色谱条件下,每个组分对应的色谱峰一般呈正态分 布,色谱图是定性、定量和评价色谱分离情况的基本依据。
14
色谱峰
号 信 进样 空气峰
h
2.基线
a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中只有载气无样品通过时,检测器响应信号反应的
n有效= 5.54(tR / W1/2)2 = 16 ( tR / Wb)2 有效板高 : H有效 = L / n有效
27
例:已知某组分峰的峰底宽为40 s,保留时间为400 s ,计算此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 n = 16 ( tR / Y)2 = 16 (400 / 40)2 = 1600 块
量。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度;液相
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 5.不足:被分离组分的定性问题
11
第一节 色谱基本概念
一、色谱分离过程
AB两组分吸附能力 和分配系数的差别, 导致两组分在柱中 移动速率不同,经 过数次吸附(分配), 组分逐渐分开,先 后进入检测器检测。
一、塔板理论 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Martin提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仪器分析第十五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苯的衍生物在2000-1650cm-1区域出现C-H面外弯曲变 形振动的倍频或者组合频吸收,但因为强度较弱,只有在加 大样品浓度时才呈现出来。可以根据该区的吸收情况,判断 苯环的取代情况。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中介 效应,是由于化学键的电子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诱导效应(I效应)-由于取代基的不同的电负性, 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引起分子中的电子分布的变化, 改变了键的力常数,使特征频率发生位移。例如有 电负性较强的元素如Cl与羰基相连时,由于诱导效 应,发生氧上电子转移,使C=O的力常数变大,吸 收向高波数移动。元素电负性越强,移动越厉害。
组频——如果分子吸收一个红外光子,同时激 发了基频分别为v1和v2的两种跃迁,此时所产 生的吸收频率应该等于上述两种跃迁的吸收频 率之和,故称组频。
对谐振子,倍频、组频均为禁阻跃迁。
但由于真实分子的非谐性,倍频、组频跃迁几 率并不为零。但强度都很弱。
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每个原子在空间的位置必须有三个坐标来确定, 则由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就有了3N个坐标,或称为 有3N个运动自由度。分子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有三 个平动自由度和三个转动自由度。
线性分子只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因为总有一个 轴心于双原子分子的键轴重合,原子在空间的 坐标并不改变。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3N-5, 非线性为3N-6。
例如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3×12-6=30,即30 种简正振动。任何一个分子的振动,都可看成 3N-6或者3N-5个简正振动的叠加而成。
仪器分析化学课件红外应用解谱

(3) 图中的吸收峰往往不可能全部解析, 特别是指纹区
(4)掌握主要基团的特征吸收
3000cm-1是个界,不饱和CH﹥3000,饱和CH﹤ 3000
苯环C=C1650~1450 2~4个中强吸收峰。利用指 纹区判断单、双、三取代
个环、两个环: =2;
苯环: =4
计算甲苯C7H8的不饱和度
08
= 1+7 + 2 = 4
4. 图谱解析
掌握四先四后原则: 先特征后指纹(4000~1300cm-1特征区,鉴定官能团) 先强峰后弱峰 先否定后肯定 先粗查后细找 解析图谱时的几点经验:
(1)查找基团时,先否定,以逐步缩小范围
§6-6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 和结构分析方面,也用在定量分析方面
一、定性分析——已知物的鉴定
试样 在相同条件下 试样红外谱图
标样
标样红外谱图
对两谱图进行比较,若两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形状 和强度完全一致,可认为两者为同一物质
也可按名称或分子式查标准图谱,但要注意与标准 图谱测定条件一致
三、未知物结构的确定
解析红外谱图的一般原则 1. 试样的纯化 红外样品需纯度很高(98%以上),不含干扰测
定物质。可利用各种分离手段如:分馏、萃取、 重结晶、层析等提纯试样 2. 了解工作
了解样品来源、外观,根据样品存在的形态选择 适当的制样方法;观察样品的颜色和气味;注意 样品的纯度以及样品的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 熔点、沸点、溶解度、折光率等物理常数的测定 结果——缩小结构的推测范围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和答案解析

红外吸收光谱法一.填空题1.一般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前者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后者可分为面内剪式振动(δ)、面内摇摆振动(ρ) 和面外摇摆振动(ω)、面外扭曲振动(τ) . 2.红外光区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将其分为三个区: 远红外区,中红外区和近红外区,其中中红外区的应用最广.3.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振动中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等外,几乎所有的化合物在红外光区均有吸收.4.在红外光谱中,将基团在振动过程中有偶极矩变化的称为红外活性,相反则称为红外非活性的 .一般来说,前者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吸收峰。
5.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主要有能斯特灯和硅碳棒 .6.基团一OH、一NH;==CH的一CH的伸缩振动频率范围分别出现在 3750—3000 cm—1, 3300—3000 cm-1, 3000—2700 cm-1.7.基团一C≡C、一C≡N ;-C==O;一C=N,一C=C-的伸缩振动频率范围分别出现在 2400-2100 cm-1, 1900—1650 cm—1, 1650—1500 cm-1。
8.4000—1300 cm-1 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基团的特征吸收一般位于此范围,它是鉴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1300—600 cm—1 区域中,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不同,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故称为指纹区。
二、选择题1.二氧化碳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分别(A)A。
3,2,4 B。
2,3,4 C。
3,4,2 D。
4,2,32.乙炔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分别为(C)A. 2,3,3B. 3,2,8 C。
3,2,7 D. 2,3,74.下列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CH2COH的吸收带?(D)A. 3000-270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一1。
《仪器分析》课程

例如:苯的简谐振动的自由度=3*12-6=30;再考虑到倍频、组 频、差频、振动的耦合与费米共振等,产生的红外吸收 峰应该非常多。 实际上大多数红外吸收光谱图上的吸收峰数目小于 理论数目。为什么? (1) 存在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模式 (2) 存在能量简并态的振动模式 (3) 仪器的分辨率分辨不出的振动模式 (4) 振动吸收的强度小,检测不到 (5) 某些振动模式所吸收的能量不在中红外光谱区。
❖ 含氢原子团:-OH、 -NH、-CH伸缩振动的 倍频吸收峰
红外吸收光谱法:
分子的振动、转动 基频吸收光谱区
远红外光谱区:
❖ 气体分子的转动能级跃迁 ❖ 液体与固体中重原子的伸
缩振动
❖ 晶体的晶格振动
❖ 稀土及过渡金属离子 配位化学的研究对象
应用最为广泛的 ❖ 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
红外光谱区
-异构体的研究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 仪器分析(含实验)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 仪器分析(含实验)
《仪器分析》课程
红外吸收光谱法
设计与编写教师:林竹光 Telephone:2184660(O) Email:linzg@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 仪器分析(含实验)
§13.1 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
一、概述
O
O
O
O
O
C
R
R'
C
R
H
C
R
Cl
C
R
F
C
F
F
vC=0=1715cm-1 vC=0=1730cm-1 vC=0=1800cm-1 vC=0=1920cm-1 vC=0 = 1928cm-1
化合物
O
O
O
仪器分析之红外吸收光谱法试题及答案

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一、填空题1. 在分子的红外光谱实验中,并非每一种振动都能产生一种红外吸收带,常常是实际吸收带比预期的要少得多。
其原因是(1)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4)______。
2.乳化剂OP-10的化学名称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化学式:IR谱图中标记峰的归属:a_____, b____, c______, d____。
3.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主要振动吸收带应为:(1)3500~3100 cm-1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2)3000~2700 cm-1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3)1900~1650 cm-1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4)1475~1300 cm-1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4.在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中(1) 3300~3000cm-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2) 1675~1400cm-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3) 1000~650cm-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二、选择题1. Cl2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为( )(1) 0 (2) 1 (3) 2 (4) 32.下列关于分子振动的红外活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1)凡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非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不是红外活性的(2)极性键的伸缩和变形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3)分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即为红外活性振动(4)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必为红外活性振动,反之则不是4.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试样应该是( )(1)单质(2)纯物质(3)混合物(4)任何试样5.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1)H2O (2)CO2(3)HCl (4)N26.红外光谱法,试样状态可以是( )(1)气体状态(2)固体状态(3)固体,液体状态(4)气体,液体,固体状态都可以在含羰基的7.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1)向高波数方向移动(2)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不移动(4)稍有振动8.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1)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3)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4)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9.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 )(1)电子倍增器(2)光电倍增管(3)高真空热电偶(4)无线电线圈10.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1)玻璃(2)石英(3)卤化物晶体(4)有机玻璃11.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1有吸收峰,下列化合物最可能的是()(1) CH3-CHO (2) CH3-CO-CH3(3) CH3-CHOH-CH3 (4) CH3-O-CH2-CH312.若C=C键的力常数是1.0×10N/cm,则该键的振动频率是(m C=C=1.0×10-23g) ( )(1)10.2×1013H Z(2) 7.7×1013H Z(3) 5.1×1013H Z(4) 2.6×1013H Z三、问答题1.邻硝基苯酚在1.0mol/L溶液与0.5mol/L溶液中OH伸缩振动频率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简单说明下列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有何不同?A. CH3-COO-CO-CH3B. CH3-COO-CH3C. CH3-CO-N(CH3)23.某化合物的红外谱图如下。
仪器分析之红外吸收光谱法试题及答案

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一、填空题1. 在分子的红外光谱实验中,并非每一种振动都能产生一种红外吸收带,常常是实际吸收带比预期的要少得多。
其原因是(1)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4)______。
2.乳化剂OP-10的化学名称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化学式:IR谱图中标记峰的归属:a_____, b____, c______, d____。
3.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主要振动吸收带应为:(1)3500~3100 cm-1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2)3000~2700 cm-1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3)1900~1650 cm-1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4)1475~1300 cm-1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4.在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中(1) 3300~3000cm-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2) 1675~1400cm-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3) 1000~650cm-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二、选择题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为 ( )1. Cl2(1) 0 (2) 1 (3) 2 (4) 32.下列关于分子振动的红外活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凡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非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不是红外活性的(2)极性键的伸缩和变形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3)分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即为红外活性振动(4)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必为红外活性振动,反之则不是4.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试样应该是 ( )(1)单质 (2)纯物质 (3)混合物 (4)任何试样5.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 )(1)H2O (2)CO2(3)HCl (4)N26.红外光谱法,试样状态可以是 ( )(1)气体状态 (2)固体状态 (3)固体,液体状态 (4)气体,液体,固体状态都可以在含羰基的7.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 )(1)向高波数方向移动(2)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不移动(4)稍有振动8.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1)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2)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3)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4)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9.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 ( )(1)电子倍增器 (2)光电倍增管 (3)高真空热电偶(4)无线电线圈10.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 )(1)玻璃 (2)石英 (3)卤化物晶体 (4)有机玻璃11.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1有吸收峰,下列化合物最可能的是( )(1) CH3-CHO (2) CH3-CO-CH3(3) CH3-CHOH-CH3(4)CH3-O-CH2-CH312.若C=C键的力常数是1.0×10N/cm,则该键的振动频率是(m C=C=1.0×10-23g) ( )(1)10.2×1013HZ (2) 7.7×1013HZ(3) 5.1×1013HZ(4) 2.6×1013HZ三、问答题1.邻硝基苯酚在1.0mol/L溶液与0.5mol/L溶液中OH伸缩振动频率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简单说明下列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有何不同?A. CH3-COO-CO-CH3B. CH3-COO-CH3C. CH3-CO-N(CH3)23.某化合物的红外谱图如下。
红外光谱法

一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红外光谱属于吸收光谱,是由于化合物分子中的基团吸收特定波 长的电磁波引起分子内部的某种振动,用仪器记录对应的入射光和出 射光强度的变化而得到的光谱图,与其他光谱法或其他仪器分析法相 比,红外光谱法有以下特点: (1)红外光谱是依据样品在红外光区(一般指波长为2.5~25μm的 中红外区)吸收谱带的位置、强度、形状、个数,并参照谱带与溶剂、 聚集态、浓度等的关系来推测分子的空间构型,求化学键的力常数、 键长和键角,推测分子中某种官能团的存在与否以及官能团的邻近基 团,确定化合物结构。 (2)红外光谱不破坏样品,气体、液体、可研细的固体或薄膜状 的固体都可以做红外光谱,测定方便,制样简单。 (3)红外光谱特征性高。由于红外光谱信息多,可以对不同结构 的化合物给出特征性谱图。 (4)分析时间短。一般红外光谱做一个样可在十几分钟内完成。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1s以内就可以完成多次扫描。 (5)所需样品用量少,一次用量为1~5mg,有时甚至可以只用几 十微克。
二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是分子中基团原子振动跃迁时吸收红外光所产生的。根据红 外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测未知物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和结构分析;根据吸收峰的强弱与物质含量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胡克定律:表示振动频率、原子质量和键力常数之间的关系。
ν ≈1307(K/μ )1/2
苯分子的特征红外光谱波数吸收 1478 cm-1 强度可 以看 出,苯分 子在 吸 附 剂 上 吸 附 量 顺 序 依 次 为 N aY > S—C eY >L —C eY >H Y
五红外光谱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研究油品组成与性质关系的有效手段,可在 文献上查到的有运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柴油物理性质、测柴油十 六烷值、测定柴油闪点、测定柴油凝点等。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 汽油分析中运用较多,测定汽油各种质量指标,如汽油辛烷值、芳烃 含量、含氧化合物含量。近红外光谱也用于测量原油中的气/油比率。 石油产品中含有许多未知化学成分,其化学结构与分析对象有较 大相似性,会对目标对象的近红外光谱造成干扰,限制了近红外光谱 预测模型的精度。如何从近红外光谱丰富的信息源中提取目标组分的 特征信息,对复杂的油品体系尤其重要。因此在光谱预处理方面,针 对性地研究适合油品体系的光谱特征信息提取方法也是一个值得进一 步探索的问题。
红外吸收光谱法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来获得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信息。
红外辐射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较长的波长,处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频率范围。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于分子在红外辐射下的振动和旋转转换而产生的谱带。
分子的振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拉伸振动和弯曲振动。
拉伸振动是指分子中化学键的伸缩运动,而弯曲振动是指分子中非线性结构的原子发生弯曲运动。
不同类型的振动将具有特定的频率和能量。
当红外辐射通过样品时,其中的特定波长将与样品中分子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导致分子吸收光能量。
测量仪器将记录样品吸收的红外辐射强度,并以谱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谱图上,吸收强度以峰值的形式呈现,每个峰代表特定类型的化学键或功能基团。
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未知样品中存在的功能基团和化学键类型。
因此,红外吸收光谱法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环境分析等领域,用于物质的鉴定、定量分析以及结构表征。
总之,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分子对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探测样品中的振动和旋转转换过程,从而揭示样品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信息。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红外(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2. 学会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3. 熟悉红外光谱图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在红外光区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产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从而获得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峰可以提供有关物质结构的信息,如官能团、化学键、分子构型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电子天平、移液器、烘箱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溶剂、干燥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用电子天平称量,移入样品池中,并加入适量溶剂,使样品充分溶解。
将样品池放入烘箱中,在规定温度下烘干,直至样品池中的溶剂完全挥发。
2. 样品池清洗:将烘干的样品池用去离子水冲洗,并用干燥剂干燥。
3. 红外光谱扫描:将干燥后的样品池放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设置合适的扫描范围、分辨率和扫描次数。
4. 数据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红外光谱图导入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校正、平滑处理、峰位和峰强分析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光谱图:在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到多个吸收峰。
根据峰位和峰强,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的官能团和化学键。
2. 官能团分析:在红外光谱图中,3350-3400 cm^-1处的宽峰属于O-H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羟基;2920-2850 cm^-1处的峰属于C-H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烷基;1730-1750 cm^-1处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羰基。
3. 化学键分析:在红外光谱图中,1500-1600 cm^-1处的峰属于C=C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烯烃;1200-1300 cm^-1处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醚键。
4. 分子构型分析: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峰位和峰强,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的分子构型。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样品池的清洗和烘干,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红外光谱法(仪器分析课件)

z
目录
Contents
1 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 2 红外光谱仪 3 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4 红外光谱仪虚拟仿真训练 5 红外光谱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法
能力目标
• 能够熟练的操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能够根据样品的状态、性质选择合适
的样品处理方法; • 能够根据谱图确定常见有机化合物的
—NH2,—NH(游离) —NH2,—NH(缔合)
—SH
C—H伸缩振动
一
不饱和C—H
≡C—H(叁键) ═C—H(双键) 苯环中C—H
区
饱和C—H
域
—CH3 —CH3
—CH2
—CH2
吸收频率 (cm-1)
3650—3580 3400—3200 3500—3300 3400—3100 2600—2500
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区域。
概述
红外谱图的表示法
样品的红外吸收曲线称为红外吸收光谱,多用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百分透
射比与波长曲线来描述。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横坐标为波长λ (μm)和波数1/λ,单位:cm-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定性(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定量(特征峰的强度)
红外光谱法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C=O、C=C、C=N、NO2、苯环等的伸缩振动
1500~400cm-1
C-C、C-O、C-N、C-X等的伸缩振动及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
• 基团特征频率区的特点和用途
• 吸收峰数目较少,但特征性强。不同化合物中的同种基团振动吸收 总是出现在一个比较窄的波数范围内。
• 主要用于确定官能团。
• 指纹区的特点和用途
振动形式
伸缩 伸缩 伸缩 伸缩 伸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峰吸收强度的因素:
一般按照摩尔吸收系数来划分峰的强弱:>100非常强峰
vs;20< <100强峰s;10< < 20中强峰m;1< <10弱峰w。
基态向第一激发态跃迁几率最大,强;基态向第 二激发态跃迁偶极距变化大,但跃迁几率小,弱。 偶极距变化越大,峰越强。很明显,键两端的原 子电负性相差越大,偶极距变化越大,例如vC=O强
中红外区2.5 ~25 μm;
远红外区25~1000μm。
红外吸收光谱常用波数来表示光,应用最广
泛的范围为2.5-15.4μm,即中红外光谱。相应波 数范围为4000-650cm-1。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红外光的能量应恰好能满足振动能级跃迁所
需要的能量,即只有当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某种振
动方式的频率相同时,红外光的能量才能被吸收。 (2)分子振动时,必须伴随有瞬时偶极矩的变化。 即只有使分子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方式,才会吸 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
3N-6或者3N-5个简正振动的叠加而成。
a. 线形分子:3N-5 =4
如CO2
b. 非线形分子: 3N – 6=3 如H2O
分子振动形式与红外吸收 实际观察到的红外吸收峰的数目,往往少于振
动形式的数目:
(1)不产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2)简并-分子的高对称性,造成 两种振动方式频率相等,发生简 并现象。 (3) 振动频率接近,一般仪器难以 分辨 (4) 振动吸收的能量太小,信号不 能被仪器感知
率。因此不同振动能级能量差为
E= h
吸收光子能量与之相等才能够激发,即
ha= h
由基态向第一激发态跃迁产生的吸收谱带称为基频,
此时a= ,即基频与振动频率相等。
分子由于构成它的各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显示 出不同的极性,称为偶极子。通常用偶极距来描
述分子极性的大小。
偶极子处在电磁辐射的电场中时,该电场作周期 性反转,偶极子经受交替作用的力使偶极距变大减 小。由于偶极子有一定的原有振动频率,当辐射的 频率与振动频率相同时,发生振动耦合,分子的振
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原子质量和化学
键力常数。
某些化学键的力常数
化学键 C-C C=C C≡C C-H O-H N-H C=O
键长(A) k(N· -1) cm
1.54 4.5
1.34 9.6
1.20 15.6
1.09 5.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96 7.7
1.00 6.4
1.22 12.1
例1 求C=O健的伸缩振动频率
应,发生氧上电子转移,使C=O的力常数变大,吸 收向高波数移动。元素电负性越强,移动越厉害。
共轭效应(C效应)-共轭效应使得共轭体系具有
共面性,使其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双键伸长、
单键缩短,因此,双键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 动。
RCO-CH2-, vC=O 1715cm-1;
-CH=CH-CO-CH2-, vC=O 1685-1665cm-1
不饱和的C-H出现在3000cm-1以上,以此来判
断化合物中是否有不饱和C-H存在。 不饱和双键的C-H出现在3010-3040cm-1范围 内,末端=C-H出现在3085cm-1附近,三键的C- H伸缩振动在更高的位臵3300cm-1附近。
苯环的C-H伸缩振动在3030cm-1附近,其特征
是强度比饱和的C-H稍弱,但谱带尖锐。
v 1727cm 1
C=O键每秒振动5.18×1013 次,它只能吸收频率为 5.18×1013Hz的红外辐射。实验中观察到的C=O伸
缩振动频率都在1700cm-1附近。
分子的振动类型 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变形振动)
多原子分子振动方式很复杂, 但可视为双原子分 子的集合。根据量子力学,其振动能量E是量子化 的,即: E=(+1/2)h 是振动量子数,取值为0,1,2,…, 是振动频
中介效应(M效应)-化合物R-CO-NH2中,C=
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680cm-1 附近。若以电负性 来衡量诱导效应,则比C原子电负性大的N原子应使 C=O的力常数增加,吸收峰应该向高波数移动。实 际情况却相反。因此,仅仅用诱导效应无法解释。
事实上,在酰胺分子中,除了N原子的诱导效
应外,还同时存在中介效应M,即N原子上的孤对
频的2倍和3,故称为倍频。
组频——如果分子吸收一个红外光子,同时激
发了基频分别为v1和v2的两种跃迁,此时所产
生的吸收频率应该等于上述两种跃迁的吸收频 率之和,故称组频。 对谐振子,倍频、组频均为禁阻跃迁。 但由于真实分子的非谐性,倍频、组频跃迁几 率并不为零。但强度都很弱。
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2500-1900 cm-1:叁键的伸缩振动和累积双键的非
对称伸缩振动区。
CC叁键、CN三键、-C=C=C,-C=C=O等,
此外,S-H、Si-H、P-H、B-H的伸缩振动也
在此区域。 对于炔类化合物,分为两种类型,即RCCH和 RCCR’。前者在2100-2140cm-1 附近,后者在2190 -2260cm-1 附近。当R=R’时,分子对称,无红外
浓度增大,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作用,O-H伸缩
振动向低波数移动,在 3400-3200cm-1处出现宽而 强的吸收峰。羧基形成氢键的能力更强,常形成二 缔合体。
胺 和 酰 胺 的 N - H 伸 缩 振 动 也 出 现 在 3500 -
3100cm-1,因此可能对O-H的伸缩振动有干扰。
C-H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的和不饱和的两类。
红外吸收光谱法
基本要求: 1. 理解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2. 掌握分子振动频率、振动类型、振动自由度与
红外光谱的关系
3. 理解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环境的关系
4. 掌握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5.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与作用
6. 掌握谱图解析的步骤与方法
1 红外吸收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区在可见光区与微波区之间,波长 范围:0.75~1000μm。 近红外区0.75~2.5μm;
度就大于vC=C。
反对称伸缩振动强度大于对称伸缩振动,伸缩振
动强度大于变形振动。
红外吸收光谱图
2 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基团频率区
不同分子中同一类型的基团的振动频率十分接
近,都在一个窄的频率区间出现吸收谱带,这种吸
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
4000-1500cm-1: 伸缩振动产生,基团的特征 吸收一般都在此区域内,吸收峰比较稀疏,是基团 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或官能 团区。
1dyn=10-5N(牛顿), 故kC=O=12.1105 dyn· -1 cm
1 12 16 1.14 10 23 12 16 6.02 10 23
1 v 2
1 2
k
12.1105 5.18 1013 Hz 1.14 10 23
电子与C=O上的电子发生重叠,使其电子云密度
平均化,造成C=O键的力常数下降,使吸收频率向 低波数移动。
显然,当分子中有O原子与多重键相连时,也 同样存在中介效应。对于同一基团来说,诱导效应
吸收。
1900-1500 cm-1:双键的伸缩振动区。
如C=O在1900-1650 cm-1,强峰,是红外光谱
中很特征的且往往是最强的吸收,很容易判断酮、
醛、酸、酯以及酸酐等有机化合物。其中酸酐的羰 基吸收谱带由于振动耦合呈现双峰。
C=C伸缩振动。烯烃的C=C伸缩振动在1680
-1620cm-1附近,一般较弱。
4000-2500 cm-1:X-H伸缩振动区,X为C、O、
N等原子,此区域峰证明含H原子官能团的存在。
如O-H,3650-3200cm-1 。当醇、酚溶于非极性 溶 剂 如 四 氯 化 碳 , 浓 度 小 于 0.01mol•dm-3 时 , 在 3650-3580cm-1 处出现游离的O-H伸缩振动峰, 峰形尖锐,周围无其它峰干扰,容易识别。当试样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中介
效应,是由于化学键的电子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诱导效应(I效应)-由于取代基的不同的电负性, 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引起分子中的电子分布的变化, 改变了键的力常数,使特征频率发生位移。例如有
电负性较强的元素如Cl与羰基相连时,由于诱导效
1500-600cm-1 :指纹区,分子结构不同,该区的
吸收就有细微的诧异,就像每个人有不同的指纹一
样,对辨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1500-900 cm-1:包括C-O、C-N、C-F、C-P、 C-S、P-O、Si-O键的伸缩振动和C=S、S=O、 P=O的伸缩振动。其中1375cm-1附近的谱带是甲基 的C-H对称弯曲振动,对判断甲基十分有用。C-
单 核 芳 烃 的 C = C 伸 缩 振 动 出 现 在 1600 -
1500cm-1附近,有2-4个峰,这是芳环的骨架振动, 用于确定有无芳核的存在。
苯的衍生物在2000-1650cm-1 区域出现C-H面外弯曲变 形振动的倍频或者组合频吸收,但因为强度较弱,只有在加 大样品浓度时才呈现出来。可以根据该区的吸收情况,判断 苯环的取代情况。
用一组相关峰确认一个基团的存在,是红外光 谱解析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 一 峰 区 ( 3700~2500 ) X-H的伸缩振动吸收
第四峰区(1500~600)
第 二 峰 区 ( 2500~1900 ) 叁 键、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吸收
第 三 峰 区 ( 1900~1500 )
部分重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带的位臵
动能增加,振幅增大,由原来的基态能级跃迁到较
高的振动能级。
基频、倍频、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