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区位论发展经历的三阶段:
1. 立足于单一工业或工业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 的古典区位论 2. 立足于一定区域或城市,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的近 代区位论 3. 立足于国民经济整体,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 的现代区位论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5
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7
2.比较优势理论 (1)渊源: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成本: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 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3)观点: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 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 易增进利益。 (4)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 差异 ,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 (5)积极意义: 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 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
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
1.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 2.社会分工的表现: (1)部门分工:指不同部门形成和分离的过程 (2)地域分工: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 3.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 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必然产物。 4.地域分工 (1)必要前提: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 费地的分离。 (2)发展的内在根据: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 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0
4.我国各省区的非农产业构成和专业化程度分析 (1)东部地区的非农产业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的大部 分省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我国的工业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 (3)各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很不均衡。
3.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的《区位经济学》 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的主导 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 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的运费 等相关因素。
4.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 效益 与区位有关 市场导向 不以单因素为导向
与区位无关 成本 与区位无关 与区位有关 自由定位 投入导向 企业定位分析表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9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
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 1.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 非农产业比重可以描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区 位商的值越大,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地区产业结构相 对地位越高。 2.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 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越高,专业化部 门越多(即专业化系数越高),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 相对地位越重要。 3.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 比较,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4
三、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明确指出, 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 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等 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 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市 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差异理论 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
本章重点:
成本决定论和综合决定论的区别与联系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后起国和先行国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差异
二、近代区位论Biblioteka Baidu利润决定论
1.利润决定论是以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为 背景建立起来的。 2. 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首先阐明了“中心地理 论” 。
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 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空间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产业 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3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6
二、地域分工论
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 1.绝对优势理论 (1)渊源: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 (2)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 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3)观点: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 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 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4)局限性: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 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 与贸易并非如此。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8
3.两种理论的关系 (1)统一: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 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城的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 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2)分歧: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 ①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②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 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 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4.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 “分工(贸易)能够增进利益”始终是一个在理论 上被经济学家们一致首肯的命题,被视为更基本和更有 说服力的贸易理论。
本章难点:
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综合决定论 地域分工论 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
2019/2/16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2
第一节 区域差异理论
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
1.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2.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1909年,《工业区位论》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 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 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