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页PPT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页PPT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
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
丰富得多;
2020/5/24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2
④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 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
不利于我国国民 经济的整体素质
不利于国民经济 的协调发展。
2020/5/24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
二、区位单位 1.定义: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
各个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2.内涵:因研究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工业区—某一工业整体 更微观层次--一个工厂、大楼、公司的业务部门等 3.结论: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会经济活 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 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
势”, 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 备绝对优势的产品。
按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 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2020/5/24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重要问题
● 区位概念 ●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 区域经济的含义 ●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2020/5/24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区位概念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第三节 区域经济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020/5/24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
第一节 区位概念
第三节 区域经济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①均质区域
即某区域内各 变量一致性最 大,区际分异 最大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②极化区域
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 的异质连续地域,其 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 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
是指实际存在的管 理区域,它为一定 的管理目的而创造, 是政府计划、政策 的实施地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 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 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8
第一节 区位概念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 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13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经济区域
1.定义
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 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 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 合体。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4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不能无限划分;
不是固定不变的;
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题重 点 问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位概念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区区域域位与经概经济念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区 济位 区单 位位
区区 位位 因决 素策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04
区域政策与规划
区域政策概述
区域政策定义
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
区域政策目标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繁荣。
区域政策类型
区域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多种类型。
区域发展规划
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分 析提供基础。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和 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 律,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提炼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如空间分布图、地理信 息系统(GIS)等。
空间模拟与预测
基于空间数据和模型, 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模 拟和预测,如地理加权 回归分析、空间时间模 型等。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01
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解释和预测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运行,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差异,有助于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产业转移与承接
0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 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原因,将部分 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
分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转型和优化,以 及其对经济发的就业情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和人 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源配置
探讨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理解地区差异
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案例三
某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环境问 题,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需 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
人力资本
具备高素质、技能丰富的人才能 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1
资源匮乏
地区缺乏关键资源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单一或不适应市场需求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会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学科。通过理解驱动和阻碍区域 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资源 配置和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经济增长
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和影响因素, 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措施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案例分析及结论
案例一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建设科技 园区,某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 转型与发展。
案例二
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 某地区成功培育了一批高技能 人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
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 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 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 观限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的合理性?
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较稀缺-相对价格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引入资本,对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 了深刻、科学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 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 年 , 经 济 学 家 缪 尔 达 尔 ( Myrdal ) 提 出 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 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 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与空间分布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地理空间内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其中,地理利益理论是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理利益理论认为,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差异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此基础上,空间经济理论还涉及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理论等内容,探讨了区域内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机制。

其中,新经济地理学是区域发展理论的重要分支。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内的市场规模、劳动力供给、科技创新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区域发展理论还包括资源禀赋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等,研究了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通常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以量化方式揭示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则通过设计实验或调查来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案例研究方法则以具体地区或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相关的政策效果。

总结:区域经济学理论涉及广泛,旨在研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业布局与空间分布等问题,并为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空间经济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方法是该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并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和机制。

它通过分析区域内外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选择和决策。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的选址决策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大且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

2. 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规律。

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福利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等。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经济规模的集聚效应所引起的。

福利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增长极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中心区域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核心—边缘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往往由核心区域开始,并向边缘区域扩散。

均衡增长理论则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 资源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优化投资布局等方式来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地理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首先,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资本流动对于区域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向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地区内部资源的调配和开发,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及地方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合作。

外向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另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的增加,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良性循环。

地区内的收入分配不均会阻碍经济增长并潜在地导致社会问题。

此外,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间的产业集聚与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决定着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

根据地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可以将地区发展划分为初级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一些过去是原料指向性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 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 出了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形成的 原因是: 1、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一些原料在加工过程 中可以使其中的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转化为成品,这 就使得一些原料产地原料逐渐转变为地方纯原料。 2、许多失重原料在采用技术进步来加工后,可以 除掉其中所含的大部分无用的成分,使之接近于纯 原料,从而大大降低用它来进一步加工的工业原料 指数值,削弱原料地对加工工业的引力。
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
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
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
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
出,这时在考虑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考虑
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围绕这两个 问题,产生了许多市场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这是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享,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土地利用与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关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在城市规划 中,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政策制定
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经济学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 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 展的规律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 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经济学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制定符合区域特 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学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的 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资源开发与利用
区域经济学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区域内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欧洲区域经济发展以欧盟为核心,通过经济 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共同 发展。欧盟的区域政策旨在缩小地区间发展 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同时,欧洲各国 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了多 层次、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区域发展理论关注不同区域间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优化 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和发展。该理论还涉及到如何处理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区域之间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 其形成原因。
• 总结词: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详细描述:人口迁移理论关注人口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和迁移现象,研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就

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概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

本篇文章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学科。

它认为地区内的经济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揭示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对地理空间的分析,揭示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其中,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量化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3.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政策,找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比较研究可以是国际比较,也可以是区域内的比较。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学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2.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劣势,发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潜力和方向。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可以找出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效益,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总结: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空间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揭示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些工业布局指向为原料地指向。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 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 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 。水可以作为广布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 地方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 ,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 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 区。
✓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这些工业 可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布局。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
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
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
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1826年,杜能(屠能)在《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 业区位论。这个理论回答了农业怎样 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屠能 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 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杜能:农业区位论
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 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 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 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 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 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 区位。
地,他假定有N个原料、燃料地,则工厂的 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原料、燃料运 费及产品运费之和最小的点。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为方便研究,韦伯提出了一个原料指数的概念。 他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 )与地方原料(只分布于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 地方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 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方失重原 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 另一部分作为废物排出了的原料)。以这些概念 为基础,他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的指标———原 料指数。
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
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屠能、韦伯都非常 重视运输成本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但对运输本身没 有做更深的探究,因此其理论有不符合实际之处。 如韦伯将运费视为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例 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 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 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同 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 费;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 体系也不同。
第二讲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河北省委党校
主要内容
一、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区域关系理论 四、优势理论 五、梯度推移理论 六、增长极理论 七、辐射理论 八、总部经济理论
区位理论
最早的区位理论属于微观经济理 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 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 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 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 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杜能:农业区位论
核心观点: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 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是由农业 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运费三个 因素决定的。在自然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 下,在这些方面起决定首先就是特定农场 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地)的远近。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 林业
自由农作圈
城市
北京郊区农业环带结构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
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规模经济效益首先是由于工厂
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
利益的增长。
聚集经济效益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
或在布局上指向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分布在
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 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 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 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 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 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运输指向论 一个工厂往往不只是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原料指数=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
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 业等。
✓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 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地方 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