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合集下载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埃博拉病毒.张辉艳20140814

埃博拉病毒.张辉艳20140814

人群易感性 发病季节
传播 途径
• 人类普遍易感 • 尚未发现有明显的季节性 • 医院内传播(暴发流行)
• 接触传播
• 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 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 本病传染源
•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 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 的果蝠,但其在自然 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 楚。
• 感染晚期: 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 主要病理改变:
• 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 • 多器官可见灶性坏死 •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
含体和凋亡小体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 2-21天,一般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
(二)发病初期症状
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二)抵抗力
•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 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 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
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 人感染者和非人灵长类动
传染源
物 • 自然宿主:狐蝠科的果蝠
宿主动物 ,其自然界循环方式尚不
清楚
二、流行病学
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埃博拉病毒的防治
西南医院 感染病科 张辉艳
• 1976年,非洲 首次发现
• 主要国家流行 非洲:
– 乌干达 – 刚果 – 加蓬 – 苏丹 – 科特迪瓦 – 南非 – 几内亚 – 利比里亚 – 塞拉利昂等
EHF 概 述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 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 EBV) 引起的一种 急 性出血性传染病。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埃博拉出血热(Ebo1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1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

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

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1a-Zaire)、埃博拉-苏丹(Ebo1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1a-CoteCr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1a-Reston)o发生在刚果(前扎伊尔)、苏丹和科特迪瓦的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

不同亚型毒力不同,Ebo1a-Zaire毒力强,人感染病死率高,Ebo1a-Sudan次之,Ebo1a-Coted'Ivoire对黑猩猩有致死性,对人的毒力较弱,Ebo1a-Reston在非人灵长类中有致死性,人感染不发病。

EBV形态多样:杆状、丝状、形,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 o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病毒在60℃1小时大部分灭活,紫外线、Y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

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He1a~229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6-7小时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

二、流行病学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传染源和宿主。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埃博拉病毒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抗原肽的定位

埃博拉病毒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抗原肽的定位
缘有 不 同程 度 的发绀 、迅 速 消瘦 ,发 病后 病油 乳剂 灭活疫 苗肌 肉注射 ,1 ~2 m l / 只 。试用雏 番鸭 细小病 毒弱 1 ~2 d 死 亡 。部 分 病过 的病 鸭 成 为 “ 僵 鸭” ,发 育 停滞 ,被 毛 易 毒 疫 苗 ,于雏 鸭 1 日 龄 ,皮下 注射 ,1 头 份/ 只 ,必要 时 ,于7 1 0 脱 落 ,易 骨折 。 日龄加强 免疫 1 次 ,2 头份, 只。
临 床 兽 医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 0 1 3 年
2 9 卷
第5 期
雏番鸭细 小病毒病 的诊治
龚伟波
( 广东省兴宁市动物卫 生监督所 ,广东兴宁 5 1 4 5 0 0 )
近 年来 ,兴 宁市饲 养 番 鸭业 发展 很快 ,出现 了一 大批 规 模养 5 防治方法 鸭户 。 同时 ,鸭 群发 病情 况 增加 。本 文 简要 介绍 雏 番鸭 细小 病毒 5 . 1 清 洁 消 毒 病 的诊 治情 况 。 对 鸭 场 的旱 地 、水 域 、用 具 、种 蛋 、孵 房 等 经 常 作 清 洁 消 毒 ,有效 消毒药 有百 毒杀 、必灭 杀 、过 氧 乙酸 、甲醛 、烧 碱等 。 兴 宁市水 口镇某番鸭养殖户从福建购买 了雏番鸭1 5 0 0 只, 5 . 2 治疗 饲养1 6 d 后 ,发现鸭群排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死亡2 o o  ̄ , 只,用 确诊 发 病时 ,选 择雏 番 鸭细 小病 毒病 高免 血 清 ( 或高 免 卵黄 环丙沙星饮水、土霉素等拌料治疗 ,没有明显疗效 ,发病越来越 抗体 ) 皮 下 注射 ,1 —1 . 5 m Y 只 。同时 ,在饲料 中添加适 量抗 菌药 多 ,病鸭 增加 到7 5 0 只 ,死 亡6 0 0 只 ,达 4 0 %左 右 。发 病3 d 后 来动 物 ,如 速百 治 ( 1 0—1 5 m 只『 d ),或 丁胺 卡那 霉 素 ( 1 ~ 2 万I U /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

4、Ebola的预防与控制
5、小结与展望
Ebola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虽然受制于 传播途径的原因,并没有造成同流感、SARS等病 毒的大范围传播,但其影响力丝毫不差。 由于其恐怖的威力,病发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 发死亡,使其疫苗的研究进展受到阻挡,尚未制作 出通过临床试验的特效疫苗。 为了克服对Ebola的恐惧,疫苗的研发势在必行,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针对Ebola的特效药,为患 者带来福音。
Ebola
导师:张君诚博士
埃博拉病毒
第一组 肖巧聪(主讲) 郑得胜 刘炳跃 林家治
目录
1、什么是埃博拉?
2、Ebola的检测与抗体制备
3、各国对Ebola疫苗的研究现况
4、Ebola的预防与控制
5、小结与展望
1、什么是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Ebola)是一种 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 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 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埃博拉”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 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 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 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 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 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 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 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 官衰竭。
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
已经证实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与检测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几乎达到100%,敏感度 很高。并且,用?射线照射标本并灭活病毒后,再检测病毒抗原或RNA时,实验安全 性增高,且实验结果也不受显著影响。
Ebola检测试剂盒
2.2 抗体制备
鸵鸟蛋抗体
2014年11月23日,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宣布,其研究小组开发 出利用鸵鸟蛋大量制作埃博拉病毒抗体的技术,一些机场计划在 12月中旬开始使用含有这种抗体的喷雾剂。 鸵鸟有很强的免疫力,这源于其身体强大的抗体生成能力。京 都府立大学教授冢本康浩及其团队一直研究鸵鸟的免疫力,开发 出了利用鸵鸟蛋大量提取抗体的技术。 在新研究中,研究小组首先研制出埃博拉病毒重组蛋白,将其 作为抗原注入鸵鸟体内。鸵鸟由此生成抗体并传给其所产的蛋, 将鸵鸟蛋的蛋黄部分取出后,可提纯抗体。研究小组目前计划使 用这种抗体制成可预防感染的喷雾剂,可喷洒在手、口罩以及门 把手上。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如何诊断鉴别,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血液生化六项检查*一、检查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0.9~1.2) 109/L。

发生DIC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早期可见蛋白尿。

3.血液生化检查血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

淀粉酶升高,少数人血清白蛋白减少。

4.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从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肝穿刺组织中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是埃博拉出血热的直接快速的诊断方法。

6.病毒分离培养将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于Vero细胞,第3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内病毒。

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于豚鼠或猴,观察发病情况,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液、组织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检测应用ELISA方法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病人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

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检出10ng的病毒蛋白,(5~50) 103 PFU/ml病毒。

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阳性率92.7%。

斑点免疫分析(DIA)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也可检出病毒。

8.病毒抗体检测应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

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特异性IgM、IgG。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阳性率为83.3%~94.4%。

IgM抗体出现早,在发病后1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1个月后IgM下降,特异性IgG抗体上升,如病人双份血清中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9.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RT-PCR技术可检测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敏感性较高。

应做X线胸片、B超、脑CT、心电图检查。

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

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

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常常会导致全身器官衰竭和出血症状,由于其高致死率和传染性惊人,全球都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本文将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讲述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

一、病毒的结构和分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家族。

病毒的直径约80nm,呈线形或棒状,长达1000nm。

该病毒有5个不同的亚型,分别是EBOV、SUDV、RESTV、BDBV和TAFV,其中EBOV是致病性最高的亚型。

病毒表面有刺突状的糖蛋白,其结构类似于“树冠状”,这被称为病毒的"金刚翼"。

二、病毒的病理过程1、感染过程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途径有接触感染、飞沫传播和污染的物品等多种方式。

在感染过程中,病毒主要侵犯人类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并在体内迅速复制,传播到全身各器官,最终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2、炎症反应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炎症反应非常强烈,包括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包括热、寒战、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3、器官衰竭当病毒侵犯肝、脾和肾等多个器官后,这些器官就可能会出现衰竭症状。

例如,肝脏被破坏可能导致黄疸、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异常等症状,在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已经有一部分人患有埃博拉病毒,严重加重了他们的病情。

肾功能衰竭可能导致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症状。

4、出血症状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起了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衰竭,这些基本上都是潜在的原因,导致了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出血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东西咳嗽、呕血、血尿、皮下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等。

三、病毒诊断和治疗1、病毒的早期诊断病毒的早期诊断可分为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两种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实时荧光PCR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等方法。

2、病毒治疗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提供支持性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两个方面。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纯化埃博拉病毒抗体过程中的应用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纯化埃博拉病毒抗体过程中的应用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长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但其相对稳定,变异率相对较低【2】,在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死亡率约为百分之七十左右【4】,目前为止尚无药物可以治愈该病,其遗传物质上含有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鉴于目前为止没有对其具有特效性的药物,由此寻找对埃博拉病毒具有高效特异性的抗体并制造它成为了目前的当务之急。【2】
【5】龚香艺[2,3] 丁重阳[2,3] 刘立明[2,3] 吴静[1,3];一种增加重组毕赤酵母拷贝数提高胰岛素前体产量的策略;《微生物学报》2013年第53卷第6期 545-552页
【6】喇文军;蛋白质、蛋白酶以及短肽类的分离提纯技术及应用;《食品工程》2008年第1期 15-18页
【7】张蕾马凡舒 闫喜军 徐淑娟;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特产研究》2015年第37卷第1期 69-71页。
6.利用普通噬菌体与结合了埃博拉病毒衣壳蛋白+绿色荧光蛋白质量的不同电泳分离它们,取得纯粹的埃博拉病毒衣壳蛋白抗体噬菌体;
7.取部分该噬菌体,破坏其蛋白质外壳,得到其DNA,测序找出插入其中的抗体蛋白并利用PCR技术扩增该片段;
8.构建表达载体,将该段DNA利源自crisper技术定点敲入【3】,替换酵母菌的分泌蛋白基因位点,而后使该酵母菌繁殖;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姚慧,周登远,焦振山;噬菌体展示抗体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年2月第33卷第一期。
【2】国文 ,刘积平 ,王启栋 综述;刘 玮 审校;埃博拉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武警医学2015年7月第26卷第7期。
【3】Wikipedia CRISPR
【4】维基百科,埃博拉病毒
9.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取培养液上清液,利用柱层析法【5】提取埃博拉病毒抗体蛋白,制成疫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 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 相关物资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现在是28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 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 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 清洁和消毒。
病毒抗原阳性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现在是14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 小板可减少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技术指南
现在是23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 为加强阿波罗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 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 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 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现在是24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现在是3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埃博拉病毒分型
➢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
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
现在是30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 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 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 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 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 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 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 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 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解读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解读
国家派出的公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人员 ; 个体经商者;旅游人员 。人员数量单位应该是以万人为基 本单位。 非洲来华人员
内容
1、世卫组织防控建议 2、风险评估 3、我国开展的主要防控工作 4、Ebola防控方案要点解读
世卫组织观点
• 8月8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非洲埃 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除非是为了进一步治疗并经过周密安排的撤离
• 举行葬礼和实施安葬时,由训练有素的人员负责 ,以降低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风险
– 应考虑当地文化习俗,遵循国家卫生法规
• 确保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获得适当的医疗卫生服务
– 协调航空公司做好飞机上有症状乘客的沟通和管理, 以及接触者追踪
• 在疫情有效控制前应该考虑推迟大型活动
对高危国家的建议
• 尚未发现病例但与流行国家接壤的国家
– 立即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或死亡病例监测 – 立即建立符合要求的埃博拉病毒诊断实验室 – 确保医务工作者接受感染预防控制培训 – 建立能够对病例和接触者进行现场调查和管理的快速
反应队伍
• 近期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或发现群体性不明原 因发热死亡病例的国家
四、组织与实施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 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调查,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 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 县级CDC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尽快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 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那么你对埃博拉病毒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埃博拉病毒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埃博拉病毒的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敏感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oV。

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

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

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

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

埃博拉病毒(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病毒)宣讲材料

埃博拉病毒(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病毒)宣讲材料

埃博拉病毒(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病毒)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

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肝肾功能损害,低血容量休克和多发性器官衰竭,也叫埃博拉出血热。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病死率高达50-90%。

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

也叫埃博拉病毒病出血热。

病毒宿主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尚未确定,最初被认为是啮齿类动物,但实验后很快被否认。

实验人员发现,感染病毒后的蝙蝠一般不会死亡,因此推断其传染源为带有病毒的蝙蝠及蝙蝠的排泄物。

但这只是推测,是否为蝙蝠还有待确定。

病理病因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1400nm,内1 含直径40nm 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5、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 聚合酶等7 个结构蛋白,其中GP 基因对EBOV 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

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

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

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膜上有10nm 长的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为病毒的糖蛋白。

病毒可实验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在Vero-E6 细胞中生长良好,且能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

埃博拉病毒主要分为四个亚型:扎伊尔型(EBOV-Z),苏丹型(EBOV-S),科特迪瓦型(EBOV-C)及雷斯顿型(EBOV-R)。

不同亚型的特性不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两者对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致死率很高。

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对人的毒力较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对非人灵长类具有致命性。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WHO近期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背景•1976年6月-11月间,苏丹:284例发病,151人死亡(病死率53.2%)。

•同年9月-10月间,扎伊尔:318例发病,280人死亡(病死率88.1%)。

•1995年,刚果:315例发病,250人死亡(79.4%)。

•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已报道有1800人感染,1000人死亡(55.6%) 。

•该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BSL-4)病原因子。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美国、意大利和菲律宾1989 -1996 Reston暴发Ebola目前的疫情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病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80nm。

•基因组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分为扎伊尔亚型(ZEBOV)、苏丹亚型(SEBOV)、本迪布焦亚型(BEBOV)、科特迪瓦亚型(CIEBOV)和莱斯顿亚型(REBOV)。

除莱斯顿亚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病原学-结构流行病学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抗埃博拉病毒VP4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在抗原捕捉ELISA中的应用

抗埃博拉病毒VP4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在抗原捕捉ELISA中的应用

杆 状 病毒 表 达 E O P 0 白为 抗原 ,经 We en l 和 间接 免疫 荧光检 测 该 单 克 隆抗 体 显 示 出 良好 的 特异 性 免 B VV 4 蛋 s r o t bt
疫 反 应 。 采 用该 株 杂 交瘤 细 胞 系经 腹腔 注射 接 种 8日龄 B L / 鼠 ,制 备 腹 水 ,并 经 纯 化 和 HR A B c小 P标 记 ,获得
WA G S uj WA - n, e Q N iig, I X a gme , U Z i a N h -e, NG Xiu HU S n, I L -n ̄ LN i - i B h- o i j t n g
( . ain l e a o a r f tr ayBitc n lg , r i V t n r e er h Is tt , iee A a e f g i l rl ce c s 1 N t a yL b rt y o ei r oe h oo y Ha n ee ay R sac n tu e Chn s c d myo r u t a S i e o K o Ve n b i r i A c u n
H P标记 的 抗 E O P 0 白单 克 隆抗 体 。从 而 ,初 步 建 立 一种 抗 原 捕捉 E S 诊 断 方法 ,以原 核 表 达 E O R B VV 4 蛋 LI A B V V4 P0蛋 白 片段 兔 抗 血 清 为 一 抗 , 应 用 H P标 记 的 抗 E O P 0蛋 白 单 克 隆 抗 体 检 测 杆 状 病 毒 表 达 的 重 组 R B VV 4 E O P0蛋 白显 示 出 良好 的敏 感性 和 特 异性 。结 果表 明 ,初 步 建 立 的抗 原捕 捉 E S 诊 断 方 法有 希 望 成 为 一 B VV 4 LI A

埃博拉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埃博拉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埃博拉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曹增国;王化磊;盖微微;郑学星;金宏丽;李岭;王丽娜;冯娜;赵永坤【期刊名称】《畜牧兽医学报》【年(卷),期】2016(047)003【摘要】为建立EBO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纯化后的EBOV糖蛋白作为包被抗原,HRP标记山羊抗马IgG为二抗,EBOV阳性马血清和阴性马血清分别为阳、阴性对照,优化反应条件,以EBOV病毒样颗粒免疫获得的高免马血清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将检测结果与基于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相比较,进一步评价EB-OV抗体ELISA检测方法在EBOV免疫血清抗体水平检测中的应用.优化后的间接ELISA方法可特异性检测EBOV抗体,与西尼罗病毒等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反应,检测结果与基于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相平行.批内、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8%.本研究成功建立了EBO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EBOV免疫血清抗体水平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总页数】5页(P615-619)【作者】曹增国;王化磊;盖微微;郑学星;金宏丽;李岭;王丽娜;冯娜;赵永坤【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长春13006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长春西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春1300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长春13006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春13011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2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5【相关文献】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J], 曾喜多;魏钟艳;李智丽;孙宝丽;谢青梅;毕英佐;马静云2.牛巴泰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J], 刘昊;胡博;张蕾;李欣彤;邓效禹;闫喜军3.鸭坦布苏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J], 余斌;华炯钢;刘跃生;赵灵燕;倪征;叶伟成;云涛;陈柳;徐辉4.禽白血病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J], 毛娅卿;吴涛;王嘉;王哲;蒋桃珍5.非洲猪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J], 荣明轩;谢明;张志翔;荣俊;徐保娟;南文龙;范根成;李国攀;王席;陈清清;胡基雄;李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新网1月21日电据外媒报道,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农场内,有一群转基因牛,它们目前正被科学家专门用于培养可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外观看似普通的牛能产生含有足够抗体的血浆,以用于治疗罹患埃博拉病毒的人类。

研发这群牛只的SAb Biotherapeutics公司执行长苏利文(Eddie Sullivan)表示:“这些动物可产生非常高程度的人类抗体。

”鉴于这些牛属于转基因动物,因此其体内不会产生牛只的抗体,而是人类的抗体。

据悉,这些牛之后会被注射埃博拉病毒等各种致命疾病的疫苗,它们的体内会产生对抗这些疫苗的抗体,研究人员希望这些抗体可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人类。

这种构想有些类似于输入来自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浆。

目前没有人确定该方法是否有实际的帮助,但科学家已在利比里亚以及亚特兰大艾莫瑞大学医院进行实验,以检查幸存者的血液是否可以启动病患的免疫反应。

专家表示,人类或动物在遭到感染时,体内会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以对抗入侵的细菌。

人类的免疫系统并特别进化,可产生抗体和名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可记忆先前的感染,以及防止被相同的细菌二度感染。

苏利文说:“我们每个月可从这些牛身上收集30公升至60公升的血浆,相当于
每只牛每个月可产生500人至1000人的血浆。


据了解,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在猴子身上测试此种方法,如果奏效,将很快可在人体内进行测试。

(中国新闻网)返回腾讯网首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