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合集下载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范仲淹是宋代名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官清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享誉后世。

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对文彦博提出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激励着宋代士大夫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范仲淹先忧后乐、为国为民的一生,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时他也治家甚严,教子有方,先后编写《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义庄规矩》等家训、族规,以训诫范氏子弟和族人,经其子范纯仁等不断整理、完善和实践,范氏家族人才辈出,以清廉奋进的家风闻名天下。

范仲淹继承了儒家“百行孝为先”的传统,提倡“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四民诗·士》)。

他在《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首句就训诫子弟“孝道当竭力”。

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母子受苦颇多,当其进士及第、获得高官厚禄时,“欲以养亲,亲不在”,从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此他告诫子弟不要只知“享富贵之乐”,要懂得“孝养有时”的道理。

训子、治家,亦不忘倡导和睦宗亲、邻里,进而兼济天下。

范仲淹主张“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要求同宗兄弟之间要互相帮助,多积善积德,更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爱情怀。

范仲淹治家不局限于小家,而是着眼于整个宗族,不“独享富贵”。

他训诫子弟:“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六十一字族规》)。

在要求家族内兄弟互助、邻里友善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在“庆历革新”失败之后担任杭州知府时,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义田,以救助家族中的孤老贫弱者,兼及“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同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义庄规矩》),同时“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

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许南海;程永奎;蔡静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5
【摘要】宋代家训诗,折射出宋代士大夫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是他们的观念、心态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宋代家训诗的考察.窥探有宋一代士大夫的主流心态,有助于人们对他们的认识.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许南海;程永奎;蔡静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宋代士人心态的解读——以宋代昭君诗为例 [J], 张小丽
2.试论宋代禅僧与士大夫的交游--以释晓莹著《罗湖野录》和《云卧纪谈》为中心的考察 [J], 金建锋
3.士大夫文化心态与宋代杂体诗的新特征 [J], 蒋月侠
4.士大夫文化心态与宋代杂体诗的新特征 [J], 蒋月侠;
5.别号与心态——宋代士大夫心态研究之二 [J], 余贵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人约束官二代可圈可点 士大夫极重家训

宋人约束官二代可圈可点 士大夫极重家训

宋人约束官二代可圈可点士大夫极重家训
正蒙学堂京报网-北京日报贾媛摘2013-10-28
吴钩在《新周刊》撰文指出,今人所说的“官二代”,宋朝人称为“衙内”。

衙内作为无恶不作的人物形象,是从元杂剧开始才频频亮相的,这显然是元朝文人借古讽今,以宋朝衙内影射当时的权贵。

如果我们看宋代的正史、宋人的笔记,便可以发现,宋人在约束“官二代”胡作非为方面的做法,即使不能说“最可称道”,至少也是可圈可点的。

宋代的士大夫家庭很重视培养子孙的品行。

宋代士大夫家训不仅数量多,从内容看,也值得称道,很注重对家人的品德教化,包括告诫官宦子弟不可骄横。

宋代士大夫重家训,并非无因。

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是,汉唐时代的门阀世族到了宋代已经烟消云散,政治不再被世族垄断,而是以科举的方式向全民开放,“取士不问世家”。

虽说宋朝还保留着“恩荫”之制,但科考已是取士的主流,据统计,两宋141位宰相中,可考为“官二代”的有62人,其中53人是科考出身,占85%。

绝大多数的官宦子弟必须跟平民子弟竞争,如果科举及第,还得复试一次。

要求比平民更严格。

宋朝的士大夫家庭有更深切的危机感,如果子孙不肖,便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另一个历史背景则是,宋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
前代”,家训的兴起与儒家的复兴是同步的,儒家相信“教化行而风俗美”,重视对社会风气的培养。

宋代士大夫家训表现出来的“修身—齐家”思想,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互响应,进而促成了一种敦厚的风俗。

一个人(包括“官二代”)处于这样的风俗中,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不致于做出太出格、太丢人的事情。

(贾媛摘)。

宋词与宋代士大夫心理

宋词与宋代士大夫心理

宋代士人心理与词的内在契合徐辉摘要:士人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对文学有着决定作用。

宋代士人的心理转向契合了宋词的特质:宋代士人偏重内心关怀,词则长于情绪抒写;宋代士人有无法言说的内心愁绪,词则婉转曲折、伤感缠绵。

另外词虽为艳科,宋人却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阔达胸境。

由此宋代士人将其真情实感倾注于词中,成就了一代文学。

关键词:内在契合宋士人心理词自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人阶层,他们进为官、退为民;拥有文化知识是他们的标志。

作为知识阶层,他们在文化学术上经常处于主体地位,是精神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构建者,因而他们的心理倾向对文学走向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就宋代来说,其士人心理具有独特之处,因而会与新的文学形式——词相互契合,造就一代文学之盛。

一宋代士人内心关怀与词的情绪抒写士人的亦官亦民身份,给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造成了士人人格的二元性,他们似乎可以进则为官、退则为民,但他们又不得不选一条路:或为官,或为民。

为官,则意味着一种关心世事、锐意进取、积极入世的生活,同时不得不放弃自我内心享受;为民,则可享受心游天地的超世至情,获得心灵自由,却须牺牲知识给予的经世济民之力。

从先秦时,士人就被这“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悖论所困扰,从而派生出儒与道这两家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分执士人理念之一端,传承久远。

由于儒家似乎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相对来说处于主流地位。

但是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宋代士人开辟了一条亦官亦隐的新路子,他们的“最高境界,不再于仕还是隐,山林还是庙堂,而在于一颗心,有了一颗最高的彻悟的心,仕就是隐,没有这种彻悟,隐犹如仕”。

①宋代士人不再进行艰难的二难选择,而是将二元对立的人格整和为二重人格,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在朝堂之上,他们忧国忧民,尽着人臣之责;在庭院书房,他们吟诗作画,陶冶性情;在酒宴桌上,他们饮酒作乐,甚至有些放浪形骸。

从黄庭坚诗看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及其影响

从黄庭坚诗看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及其影响

从黄庭坚诗看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及其影响黄庭坚,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哲人、士人,是北宋后期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

他的作品大都情致深刻,引起了历史上众多学者的共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黄庭坚的诗歌出发,探究他如何反映出北宋后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以及这种文化心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首先,从黄庭坚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的知识分子文化心态是深刻、悲观的。

在《曲江》一诗中,黄庭坚悲叹君王的不可替代性,抒发了其因政治上的困境而发自内心的忧虑:“鼓都宫里,有衰君王;手把紫箫,无处宿舂”。

他用简洁但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另一首《苏向阳夜宿宣城寺》,也体现了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悲观面。

他在诗中描写了苏后阳夜宿宣城寺的景象,以及它在他内心的作用:“金陵晓烟,暮汉惨淡,此处此夜,忧愁难安”。

黄庭坚描绘出来的景象,哀叹诗人与政治环境的无法融合,他的忧虑仅可通过思想抒发。

其次,从黄庭坚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体现出空灵和理智的特点。

在《侧坐夜话怀贤》一诗中,黄庭坚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但是他也对道德和精神的追求持积极的态度:“心狂非可说,故多把之吐;空遗文章虑,静审贤路程”。

用黄庭坚的诗句表达出来的是,他理性的态度,不依靠政治上的权力,而是求索真理,努力让社会更加自由而有序。

另一首《过苏州》中,黄庭坚对北宋社会中赋税与农民苦难的描写,虽然充满悲伤,但他还是以空灵的诗句鼓励自己:“几家画轩,今夜多苦;谁知意思,年年有春”。

诗中用“年年有春”来象征社会未来能够改变,这与黄庭坚追求理智的文化心态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从黄庭坚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影响是深远的。

黄庭坚的作品不仅成为后世诗人和作家的经典,而且还深深影响了北宋后期的文化生态。

在《梦登袁山双峰》一诗中,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内心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芸芸士夫,耕耘不聊;内心智慧,胜过六经”。

这种观点激发了北宋后期的知识分子不断追求真理的斗志,为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改革提供了精神和理论支持。

浅谈宋代士大夫的礼仪实践——以家训为中心的考察

浅谈宋代士大夫的礼仪实践——以家训为中心的考察

象”。追求功名利禄 的不 良社会风气影 响了许 多人的价值 观 念, 就算 是士大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 。 袁采 曾对子孙 说 : 如 不 能 习儒 , 巫 医、 道 、 圃 、 “ 则 僧 农 商 贾、 技术 , 凡可 以养生 而不至于辱先 者 , 皆可为也 。只要 是不 做有辱家风 、 伤天 害理 的事 , 凡是 能某 生计 的职业 都 可 以选 择, 不必专攻仕 途 。叶梦得 也对经 商学 艺之类 的职业 持认 可 的态度 , 说“ 他 治生不 同 : 出作人息 , 之治生也 ; 农 居肆成事 , 工 之治生也 ; 贸迁有无 , 商之治生也 ; 膏油继 晷 , 士之治 生也 。然 士为 四民之 首 , 当砥砺 表率 , 尤 效古 人醴 天地育 万物之 志 , 今
没 有 章法 , 顾 家 庭 安 危 。 不 由于宋代商 品经 济的发展 , 见利忘义 的处事行 为增 多 , 除 了防范 , 是难 以改变这一事实 的。因此 , 在面对家庭共 有财产 的问题 上 , 士大夫一方面认 同家 长处 置家庭 财产的权力 , 另一 方面也对家长 占有家庭共 同财产 的权 力作 出了限定 , 即家长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宋代士大夫的礼仪实践不在扬经学礼义之道而在树立人人可以遵守的家庭伦理规范注重现实人际关系以情理的沟通和感染普及伦理纲常即强化对礼的推崇有时也不否认对利益的追求更为趋向内敛了
浅 谈 宋 代 士 大 夫 的 礼 仪 实 践 以家 训 为 中心 的 考察
— —
南 开 大 学历 史 系 董

宋代是一个 承前启后 的时代 , 既特别 强调 “ ” 礼 的规 范作 用, 也存在商品经济环境下“ ” 义 ” 间的冲 突。这一社 利 与“ 之 会 背景影 响了士大夫 的价值观 念发 生变化 , “ 其 以伦 理教 民 , 教民以人伦 道德 ” 的礼仪教 化活 动更具 实践性 , 直接 , 更 更具 感染力 , 也更注重 日常生 活具体 事项 的安排 和家庭 内部人 际 关 系的规范 。礼仪 教化 的变 化最 直接 地 反映 在 家训 的 内容 上, 其说教体现 了面对现实 问题 时“ 与 “ ” 礼” 情 的兼顾 。 伴 随着唐宋之际的文化 变迁 , 家庭 伦理道 德 的评判 标 准 也 发生 了很 大的变化 , 代家 训更 强调 “ 宋 治家 ” 的重要 性 , 而 不再标 榜高调的经学礼 义之道 。郭 长华认 为 , 传统 家训 中关 于治家之道的思想主要包 括 以圣贤为 范的立 家之道 、 以教子 为先的兴家之道 、 以勤俭 为务 的持 家之道 、 以睦亲 为上的齐 家 之道。本 文也 希望从立家 、 兴家 、 持家和齐家 四个方面论述 宋 代 家训 所反映的新的礼仪实践 。

论宋朝家训——精选推荐

论宋朝家训——精选推荐

906礤密级Y莎』£奈f箍史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宋朝家训杨华导师姓名及职称:型建匾熬援专业名称:生国古岱史研究方向:塞史论文答辩日期:2QQ互生5月学位授予日期:2QQ鱼笙鱼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阔人:二oo六年四月摘要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

家训在历史上又称为庭训、庭诰、家戒、家规和家法等,主要指父祖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诫教诲;此外也有夫妻间的嘱托,兄弟姐妹问的诫勉。

中国家训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

历代都有杰作问世,颜之推的《颜氏家iJIl》的出现,使传统家训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真正开启了后世家训的先河。

到了宋代,由于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和普及等原因,传统家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目前见于记载的宋代家训文献,主要是同居共财的士家大族遗留的一些作品,如司马光的《家范》,赵鼎的《家训笔录》,袁采的《袁氏世范》,叶梦德的《石林家训》等,这些作品主要侧重对子弟进行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伦理教育。

当然受当时商品经济的影响,宋代家训中也出现了不少经济方面的内容;有的家训勾勒出了同居共财大家庭的完整的家政管理体系,即家长具有权力中心,家族成员和干人在其领导下,分掌管理具体事务。

有的家训为防止子弟破败家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家理念,比如量入为出的理念,节俭的理念,经商的理念,土地和地租的理念等。

总之,研究宋代家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朝家训IIAbstractJiaxun(family instructions),also called fingxun,finggao,jiajie,jiagai,jiafa, belongs to specific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 t for famil y ed uc at ion.I t refl ects that the ance sto rs instruct o r a dm o m s h thei r descend ants how to manage the fa mily andadapt to the society.It also refl ects en tr ust men 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commandments between brothers and sisters.The history of jiaxun went back t o ancient time.Each d ynasty ha d som e representative work s.J iax un g et great development when the emergence of th e Yanshijiaxtm whic h written by Yan Zhitui of Northern Qi Dynasty.As a resul t of th e im p r ov e me n t an d popularization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and printing,the jiaxun culture went into a ne w per io d in So ng Dynasty.The present jiaxun documents largely left o v e r by ancient big fam ily livedtogether and owed oomn lo nproperty,such a s Jiafan written by Si Maguang,Ji ax un b ii n written by Zha o Ding,Yuanshiskifan written by Yuan Cai,Shilinjiaxtmwritten by Y e Mengde,and s o on.Those w ork s pu t particular emphasis o n cultivatedescend ants’mora l charac ter,beh avior and conducting.Since the influence of commodity,the economic business is a large part o f con te nt of Song Dynasty jiaxun.Some jiaxun sketch the contours of domestic b usi nes s managementsystem,namely patriarch is thecentre of authority.household members and Ganren,leaded by pa tri arch,m anag ed particular business.While another jiaxun lodged a great deal ofregulate family ideas preve nti ng th e min ed off am ily.Suc h as adjust on e’S expense too n e's income,hugality,engage in trade,land leasing and rental.In a word,the stu dy o n S on g Dynasty jiaxun has great important for0111" ed uc at i on al ideas and method of today’S.Key words:Song Dynasty jiaxtm(family instnlctions)Il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家训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的变化

从家训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的变化
活 观念一 旦形 成 , 并 为社会 所接受 , 就 又会对 社会发 展 进程产 生 巨大 的反作用力 。
宋 以前 的家训侧 重 于“ 治人 ” , 宋 以后 的家 训 侧
重于“ 治家” , 家训作者们希望后代能保持家道持久 不衰。因为宋代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 要 时期 , 商 品经济 的发展 必然会 引起社 会 变革 , 而社
地经营现有的动产和不动产 , 从而维护 自身的政治 经济地 位 , 那 些具 备 一定 数 额 家 财 或拥 有 一 定政 治
地位 的士 大夫 阶层 家庭 , 除 了保 留以往 家 训 中有 关 修 身养 性 的道德 说教 外 , 更 增 加 了一 些 与 经 济 生 活 密切 相关 的治家 理 财方 略 , 这 时 的家训 内容 与 实 际
于物 质利益 的追 求 不再 像 以前那 样 耻 于谈及 , 而 是 越来 越迫切 并公 开化 了 。
士大夫阶层治 家观念和方式方面产 生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观念的更新 , 更加侧 重于“ 治家” ; 家庭 治理方式具备 了体 制 化、 人性化 、 经济化及 实用化 的特 点, 等等。由此考察 该时期 士大夫阶层 治家方式的 变化及形成原因 , 是很有意义的
[ 关键词 ] 家训 ; 宋代 ; 士 大夫; 治 家 方 式
安排 。 生活 观 念属 于 社 会意 识 的概 念 范畴 中, 其 实也
具备 一定 程度 的可信 性 和可操作 性 。通过对 宋代 士 大夫 阶层 家训 内容 的考 察 , 可 以折 射 出该 时期 该 阶
层 治家方 式形 成 的诸 多新 变化 。
是社 会存 在 的反 映 。在作 为 中国古 代社会 历史 转型 期 的宋朝 , 孕育 着许 多进步 的生 活观念 。 ( 一) 治家 观念 的转变 社会 生 活 中的各 种 主流 意识 、 价 值 观对 于促 进 家 庭生 活观念 的形 成 具有 巨大 的 推动 力 , 而 家庭 生

从家训文献看晚明士大夫的治家认识——以方弘静《家训》为中心

从家训文献看晚明士大夫的治家认识——以方弘静《家训》为中心
就传统中国家训发展史而言,明清时期产出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细观其中脉络,可发现明清家训 的盛况肇始于明嘉靖朝。以数量论,依照相关学者的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共有相关家训文献 238 种,而在 37种明代家训中,仅有 6种成书于嘉靖之前。① 就作者身份而言,大部分均出自于士大夫之 手。家训文献的庞大规模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② 但学者大多关注家训文 献的内容、特征及体现出的价值观,对于文本所反映的作者意图及其与当时社会的关联则讨论较少。 在 31种晚明家训当中,方弘静所撰的《家训》体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宽,在具有时代共性的同时,也有 着自身的特殊之处,成为 讨 论 上 述 问 题 的 一 个 范 本。 正 缘 于 此,本 文 以 晚 明 士 大 夫 方 弘 静 所 撰 《家 训》为中心,讨论其中的治家观念,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时代变迁与家训撰述间的关系。
109
安徽史学 2020年第 1期
位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①,在此不一一赘述,仅举其生平部分特点予以论说。首先论及出身与 生活时代。方弘静从属于歙县方氏环岩派中川门,此族在明清时期商贾迭出,乃是歙县大族之一。② 至于其家庭,同样是数辈经商,曾祖方茂富,长期在外经商,至中年时,方才多有积蓄,并回乡定居,留 次子京生“屏侍于内”,长子泰孙与三子齐孙继续“殖生于外”。③ 泰孙便是方弘静的祖父,其长期在 山东经商,“累金至巨 万 ”,并 在 当 地 结 交 士 人,之 后 “挟 重 资 ”回 乡,屡 行 善 事,时 人 尊 之 为 “英 达 长 者”。④ 至弘静父亲方虎,同样早年在外经商,中年后又转而学医、习儒,“出入医贾,卒归于儒”。⑤ 弘 静生于明正德十二年,卒于万历三十九年,享年九十五岁,实属长寿。正德至万历年间,正是明代社会 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刻,社风、世情均有着急剧的变化。⑥ 而方弘静逝世前后,又是明代国家转至衰 亡之时,三十余年后,明亡清兴,政权更迭,社会又再次出现较大的转变。

宋朝人的家训文化

宋朝人的家训文化

宋朝人的家训文化在中国古代,家长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抱着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对其言行规范一般要提出种种劝谕或惩戒。

这些内容在当时有的称为家训、庭训,有的称为家法、家规,但意思都一样。

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不仅数量增多、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到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

1.数量众多、体裁丰富。

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有关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

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

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赵鼎《家训笔录》、叶梦得《石林家训》、赵鼎《家训笔录》等。

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

不过,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首先是散文体的叙事,然后以诗阐发大意。

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

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如孙景修《古今家戒》、司马光《家范》、方昕《集事诗鉴》、刘清之《戒子通录》、董正功《续家训》、吕祖谦《少仪外传》和《家范》等。

宋代家训之所以如此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

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

在这样的社会中,家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相反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的利益,如何长期保持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需面对的问题。

所以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如黄庭坚做《家戒》的原因,是他目睹了“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范仲淹(1023-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一生以忠孝廉洁著称,其所著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文学作品更是家喻户晓。

范仲淹的家训更是流传甚广,他在家教子弟方面经验丰富,通过家训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可以通过范仲淹家训中的一些表述来进一步认识。

一、爱国情怀范仲淹在家训中提到了许多关于爱国的内容。

他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同时也将孝道与爱国情怀通联在一起,认为孝顺父母之道也即孝顺国家,这种情怀在他的家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修身情怀范仲淹在家训中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种修身养性的理念也是他作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之一,对他的家国情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忠君情怀范仲淹在家训中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忠心耿耿,才能够对国家、对人民负责,这也是他作为一位宰相的基本职责和使命。

对君主的忠诚也是他作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之一。

四、诗文情怀范仲淹的家训中也有许多与诗文相关的内容。

他强调诗文的修养对于士大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善于诗文,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怀,也才能够在文化上对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诗文情怀也是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家国情怀之一。

五、治家育人的情怀范仲淹在家训中还强调了家族的治理和子女的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要有家国情怀,就必须从治家育人做起,只有善于治家育人,才能够对后人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这种治家育人的情怀也是他作为一位家长的家国情怀之一。

范仲淹的家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他以孝为本,以修身养性、忠君、诗文和治家育人为辅,构建了一种完整的士大夫家国情怀体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的家训不仅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一种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对于后人而言,范仲淹的家训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传承。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一)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一)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一)绪说在中国,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

然而,主持宋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则是个例外。

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1]刘宰评论他:“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2]范仲淹的改革同道韩琦评论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

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3]宋代最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评论他:“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4]前贤渺远,近哲可师。

在宋代,乃至后世,这个失败的改革家,则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中的圣人。

范仲淹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精神地位?同样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身后为什么竟是毁誉参半,而范仲淹则是“名节无疵”?以往,人们评论范仲淹,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范仲淹的事功上,集中在范仲淹如何主持“庆历新政”和抵御西夏这两件大事上。

5]诚然,这是范仲淹的主要活动,不应当忽视。

然而,人们却很少去探讨形成范仲淹这些事功的原动力是什么?在这种原动力的推动下,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而形成这种原动力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样?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上的原动力,范仲淹会有如许事功,会得到如许评价吗?在这里,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一下范仲淹。

我以为,这样的研究或许有助于人们对宋代士大夫社会与士大夫政治的认识,乃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主流精神的认识。

一、“荷国家不次之遇,思所以报”——报恩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宋人编次并广泛流传的《神童诗》6]的第一首。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

范仲淹晚年也作过一首诗,作为对自己仕途的回顾和对乡人的劝谕: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7]如果说以上两首诗是以笼统和含蓄的笔触来表达一种观念和意识的话,那么,相传出自北宋第三代君主宋真宗之手的《劝学诗》,则是十分通俗浅显地告诉人们,天子是如何“重英豪”的,并且形象地向人们晓谕了为什么“唯有读书高”的道理。

《2024年北宋士大夫词研究》范文

《2024年北宋士大夫词研究》范文

《北宋士大夫词研究》篇一一、引言北宋时期,士大夫文化繁荣昌盛,其中士大夫词作为当时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宋士大夫词的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地位。

二、士大夫词的起源与发展士大夫词起源于唐五代时期,经过唐末至北宋初期的酝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北宋时期,士大夫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士大夫们以诗词为载体,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三、士大夫词的艺术特色(一)优美的语言与高雅的格调士大夫词以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格调为显著特点。

士大夫们注重对字句的锤炼,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作品语言优美动人。

同时,他们追求词作的格调高雅,表达出一种清雅脱俗的艺术境界。

(二)情感真挚与表达含蓄士大夫词的情感真挚,表达含蓄。

作品往往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同时,作者的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多样化的题材与风格士大夫词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词,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离别词、咏史词等。

此外,士大夫词还具有多样化的风格特点,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这些多样化的题材与风格使士大夫词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四、士大夫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地位(一)文化内涵士大夫词作为当时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还体现了士大夫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

此外,士大夫词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二)历史地位士大夫词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词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为后世诗词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士大夫词的研究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士大夫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家训的特征和意义

宋代家训的特征和意义

宋代家训的特征和意义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文化、文艺、科技和政治等各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而宋代家训就是这个时期家族伦理文化的一大特点。

接下来,本文将分步骤阐述宋代家训的特征和意义。

一、宋代家训的特征1. 讲求家庭伦理:宋代家训注重家庭伦理,并编排出一套完整的家庭道德准则。

如《张氏家训》中就有“子嗣乖戾,亦可较已为短,今若能少息戾气,塑形作心,亦可改过”等重要内容。

2. 强调孝道敬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宋代家训的重要特点。

宋代家训要求子女要以“孝”为先,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祖先和尊敬老人。

3. 注重家族传承:宋代家训强调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要求家族成员要铭记家族荣耀,保护家族利益,维护族谱、族谱,不断传递家族文化。

4. 注重教育培养:宋代家训注重教育培养,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主张让子女通过家庭教育积累人生经验和道德修养。

二、宋代家训的意义1. 引导人们重视家庭伦理:宋代家训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出发,引导人们注重家庭和谐,凝聚家族纽带,促进家族和社会的稳定。

2. 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宋代家训注重培养孝顺、忠诚、诚信等道德品质,有助于提升个人和家族的道德修养。

3. 强化家族文化的传承:宋代家训注重家族传承的重要性,有助于加强家族文化的传承,传承并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 提高社会道德规范:宋代家训以家庭为核心,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有助于社会的道德规范提升,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总之,宋代家训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于歌颂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宋词

关于歌颂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宋词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个时期,其士大夫精神更是被后人所称道。

在宋代,士大夫阶层是社会的主要支柱,他们既有才学,又有品德,以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品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通过宋词的形式,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宋代士大夫精神的伟大与博大。

一、忠诚宋代士大夫对国家的忠诚始终是其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忠诚的描写,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天上战场,江南社”等文字,表现出对国家兴旺昌盛的忠诚之情。

二、学识在宋代,士大夫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他们对经典的研究有着十分高深的造诣。

在宋词中,对学识的讴歌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写道:“东风笼柳如雾,谁作梁王一梦绿。

”表现出对梁山大王的仰慕之情,同时也对其学识深厚表示赞美。

三、风骨宋代士大夫对风骨的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强调品格,注重精神修养,以立身为先。

在宋词中,对风骨的歌颂也是数不胜数。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表现了其心有灵犀的高洁品格。

四、持志宋代士大夫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是非常坚定的。

他们对于自己的理想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

在宋词中,对持志的歌颂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中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表现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对实现理想的执着态度表示赞美。

总结:宋代士大夫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忠诚、学识、风骨和持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宋词的歌颂,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伟大和博大。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应该秉承这种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代士大夫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忠诚、学识、风骨和持志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楷模。

而这种精神,在宋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阅读宋词中的描写和赞美,我们更能够体会到士大夫们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宋代科举视野下家训诗文的双重性

宋代科举视野下家训诗文的双重性

宋代科举视野下家训诗文的双重性
林阳华
【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0)3
【摘要】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林阳华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
【相关文献】
1.从废科举到恢复高考r——现代化视野下的科举与考试变迁 [J], 杨学为
2.宋代科举解试、省试诗文献考论 [J], 周兴禄
3.全角视野下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评傅璇琮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J], 李德辉
4.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语文的环境教育研究r——以宋代家训诗为例 [J], 蔡丽平
5.明代科举精英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写作——《科举与文学视野下的明代会元及其别集研究》评介 [J], 顾瑞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士大夫的饥荒对策刍议

宋代士大夫的饥荒对策刍议

宋代士大夫的饥荒对策刍议
杨果;赵治乐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4(67)2
【摘要】宋太祖提出荒年募兵的政策,以消除流民可能的动乱隐患。

此一设想被富弼较好地落实,并与其它措施一起成为很多士大夫推崇的赈灾典范。

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却因其带来冗兵冗费和劳动力减少而加以反对,但他们未能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推行以工代赈的救荒政策,而且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灵活方式,由此发展了生产,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动乱的政治效果。

苏轼兄弟在几种救荒方式间依违不定,程颢曾参与以工代赈行动,朱熹则多次呼吁以这种可持续的方式赈灾。

宋太祖钦定和宋神宗正式诏令的赈济方式,均产生很大争议,说明士大夫对"祖宗家法"与国家法令的态度并非严遵谨守,而是力争为我所用。

【总页数】9页(P47-55)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流民;荒年募兵;以工代赈
【作者】杨果;赵治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 [J], 王璇
2.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 [J], 诸葛忆兵
3.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J], 许南海;程永奎;蔡静
4.宋代妓女与宋代士大夫的情欲生活 [J], 武金山;
5.士大夫群体意识的深层次解读——《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简评 [J], 杜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n sy S h l r e p p o l n t eru d rt n i g y a t c oa , l e p e o i n e sa d n . h h Ke r s S n n sy s h lr b r a c a; i sr a me t l yf mi t y wo d : o g Dy a t ; o a - u e u r t c ma n te m n a i ; t a l mo t y
许 南 海 ; 永 奎 ; 静 程 蔡
( 盘水 师范 学 院 历史 系 ; 六 贵州 六 盘水 5 3 0 ) 5 0 1
摘 要: 宋代 家训 诗 , 射 出 宋代 士 大夫 的 心 理 倾 向 和 价值 观 念 , 他 们 的 观 念 、 态 的 真 实反 映 。 通 过 对 宋 代 家训 诗 折 是 心
的 考 察 。 探 有 宋一 代 士 大夫 的 主 流 心 态 , 助 fA  ̄ 时 他 们 的认 识 。 窥 有 -.
关键 词 : 宋代 ; 大 夫 ; 流 心 态 ; 士 主 家训 诗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1 0 5 2 1 ) 5 0 1 — 4 1 7 — 5 X( 0 0 0 — 0 3 0

读 书观
“ 与士 大夫 共 治天 下 ” ,是 宋 朝 的基 本 国 策 。 为 实 现这 一 目标 , 宋王 朝 采取 了优 礼 士 大夫 的政
策 和诱 导 型科 举 制度 。 以地 位 、 禄 和 荣 誉 诱 导 厚
知 识 分子 出仕 干禄 。如宋 太 祖 多 次强 调 “ 相 须 宰 用读 书人 ”] 【 1 。在两 宋 , 书人 一旦 登 科便 可做 官 , 读 且 俸 禄 优厚 “ 其 给 赐 优 裕 , 人仕 者 不 复 以 身 唯 故 家 为虑 ” 2 这种 高 官厚 禄 利益 驱 动 下 。 书 进 。【 ] 在 读 仕蔚 然 成风 ,人 人 尊 孔孟 。 家 诵诗 书 ”1 成 一 “ 家 [ 3 形 股 强大 的社 会 心理趋 向 , 以致 “ 朝 朱 紫 贵 。 是 满 尽 读书人 ”】 [ 4 。 拥 有 文 化 资 源 的 士 大 夫 为 晚 辈 预 留 了 大量 的 经籍 , 如苏 轼 “ 使 五 车 书 , 使 九 子读 ” , 长 要 嘲 一 些 士 大夫 之 家 甚 至 校对 好 书 籍 “ 校 六 经 留汝 点 读 ” 希望后 代能 勤读 圣贤 书 。士 大夫 如此崇 尚读 问
- -
F mi t o g Dy a t h n e fS u y An r i i g a l Mot OfS n n s AsT e Ce tro t d d T a n n y o y
XU Na — a ; n h iCHE NG n — u ; ig Yo g k i CAIJn
第2 2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六 盘水 师 范高 等专科 学 校学报
J u n l f L u a s u T a h r C l g o r a o ip n h i e c e s ol e e
Vo .2 NO. 12 5 0c . 0 t 201
宋代 士大 夫 主 流 心 态
Dy a t . r u h h pe e r o n syTh o g t e o ty f The o g S n Fa l sud t i t t ma n te m me a iy f t e o g miy t y.r n o he y i sr a ntll O h S n
( e a me t f i oyo ip nh i oma C l g; ip nh i 5 0 1 hn ) D p r n o s r f u a su r l ol e Lu a su 3 0 , ia t H t L N e 5 C
Ab ta t F mi t o ms r f c h s u h l g c ltn e c n a u so c oa — u e u r to o g s r c : a l mo t p e e e t e p y c oo ia e d n y a d v l e fS h lr- r a c a fS n y o l t B
书富 , 富者 因书 贵 ”1 的话 反 映 出当 时士 大 夫 阶 [ 7 他
观念 , 映 了他们 的心理 状 态 。通 过家 训 诗这 个 反
角 度 , 宋 士人 的读 书 观 、 化 观 、 德伦 理 观 、 从 文 道 为 官 观和 治 家 观 五个 方 面来 窥 探 一 下 宋 代 士 大 夫 主流心 态 , 或许 有 助 于人 们对 宋 代 士 大夫 的认 识。
两宋 是 中 国古代 文 化发 展 的高 峰 时期 , 家训 文化 发 展也 到 了一个 新 的高 度 , 现 了大 量 的家 出
训诗 . 的 内容 折射 出 士大 夫 的思 想倾 向和价 值 诗
书 , 安 石 的 《 学 文 》 为 我们 提供 了 很好 的答 王 劝 , 案 , 中说 “ 书不 破 费 , 书 利万 辈 … …贫 者 因 文 读 读
D I 03 6 fi n17 - 5 X. 1 . . 4 O : .9 9 . s. 1 0 5 2 00 0 1 is 6 0 50
M a n t e m e a iy ng Dy sy ho ar Bur a r i s r a M nt lt So na t Sc l - e uc at

层 的 普 遍 心 态 ,并 传 递 出他 们 的 人 生 轨 迹 , 读
书一 中 榜 一 做 官 一 富 贵 。在 当 时 士 大 夫 阶层 看 来 , 书考 取 功 名 , 他们 的 期 盼 、 读 是 向往 和 唯 一 的 出路 。 “ 门 四学 士 ” 苏 之一 的 张耒 就 宣称 “ 富文 学 章 自不 贫 ” 。嗍 宋 代 士 大 夫 这 种 “ 而 优 则 仕 ” 功 利 主 义 学 的 读 书 观 。 家训 诗 中表 现得 尤 为 明显 。如 辛弃 疾 在 勉 励 诸 子 “ 举 无 多 日 。 书 已十 行 。 绝 编 能 自 秋 天 苦 , 笔 定 成章 。不 见 三公 后 , 长七 尺 强 ”】 下 空 【 希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