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科研论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

院(系)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

********

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王维仕宦轨迹诸种坎坷和人生际遇浮沉的探究,挖掘出王维醉心于禅学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佛教禅宗空无可无不可坐禅观心意境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作为传统的中国文人,他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老庄哲学的影响,而佛教的繁盛对其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将诗心与禅理相融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歌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枝奇葩。

1王维醉心禅宗的原因

1.1“禅宗”的发展壮大和礼佛之风的盛行

在唐代,君王们对佛教大部分采取包容保护的态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张壮大。王维生活的时代,“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下层百姓也开始追捧,社会上的礼佛之风悄然兴起。许多高僧门下有许多俗家弟子,身边聚集着许多著名的士人。王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响。他的习禅历程是从北宗禅开始的,随着北宗禅的式微,王维从北宗禅转移到南宗禅。但北宗禅对其思想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1.2家族与佛教的渊源

前人的诸多研究都显示,王维家族和佛教的密切关系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师事大照禅师普寂三十多年。王维的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另外,王维的弟弟王晋与普寂的弟子广德是知交,广德的弟子昙真去世以后,王晋为其撰写碑文,昙真的弟子正顺事晋犹父。可见,王维出身的家庭环境浸润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无疑是其作品于佛教禅宗相交融的一大潜在因素。

1.3仕途坎坷,理想受挫

如果说王维所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那么王维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潜心悟道的推动力。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王维必然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出世无为观念的双重影响。首先,王维恪守着儒家重视现世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热心于政治,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立徳、立功、立言”三不朽。但当高扬的政治理想遭遇到黑暗的政治,经由贬谪、战乱和宦海沉浮,王维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山水田园成为了王维躲避朝廷政治风云的心灵寄居处,力图效仿陶潜回归士大夫的精神堡垒。但其半官半隐的状态,展示了其回归的不彻底性:安贫乐道非其所堪,奴颜婢膝又非其所愿。对王维来说,退守山林似乎过于清苦,进入仕途而又苦于政治的腐败,进退之间难以抉择。然而,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似乎在佛教那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禅宗“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观念为王维半官半隐的处事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样,他既规避了尘世的喧嚣,又不必遁入老庄哲学清贫寡淡的生活状态,从而通过坐禅来消解其精神上的痛苦。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想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朝政的腐败,官员的倾轧,才士的不见用,志向的难抒,这些是诗人以儒家仁爱之心观照世界所产生的忧愤之情。它和以老庄哲学探索人生激发出的隐逸之情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不得不走向了万法皆空的禅宗之路。因为禅学的世界消解了“有”的意义,从而解构了一切心灵的龃龉,启迪人去体悟般若智慧,从而获得了彻底的宁静。

2王维诗歌中蕴含的禅学思想

2.1“万法皆空”

“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坛经》上北宗禅大师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空”。这里,“空”并非虚无,而不可言说的“无限”与“绝对”。①“空”并不存在于外部而是求诸内心世界,也可以说“空”是与宇宙真相相契合的一种内心状态。它不能用任何概念去界定,只有通过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放弃一切情感思索才能达到,这就是佛家“一念不生现全体”的观念。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初读这首诗就感到一种清冷孤寂,再细品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首句“空”字,总领全诗,既描摹出山的空旷,又暗示心境的无波澜。“人语响”是有声,“返景”是有色,诗人以有声有色写空山,充分体现了禅家“一切声色皆虚妄”的教义。空山寂寥,人声飘渺,返景映苍苔,这是诗人所见到的山林,也是禅定后所达到的宁静的境界。拂除一切内心之象,所有声色化作心外之物渐渐隐没,收获心灵的彻底空明。由万法之空体会本性之空,而本性之空又印证万法之空。

禅定获得心灵的宁静之后,诗人超脱出现实的名缰利锁,在常人难以达到的虚空境界里谛听“万法皆空”的真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身处至空的境界中,所以能慧心独具察觉常人所忽略的声响。再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些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微妙声响与异动都被赋予了禅学的宇宙本源的特性:“山果“与”“草虫”的选择,使物象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诗人来说,山中习静的世界与内心的宁静暗合,所以,诗人达到了无物无我,体察宇宙真相的境界。也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异动声响都未能逃出诗人的绵密的心绪。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性空之学有深刻体味之后才可有的胸怀和境界。

2.2“无可无不可”的中观思想

中观思想即观想中谛的思想,在王维的身上突出表现为“无可无不可”和“身心相离,理事俱如”。这是王维“半官半隐”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②《维摩诘经》里较多的谈到了中观思想,其提倡居士禅,广泛的影响了王维的人生轨迹。

王维的这种处世态度突出的表现在仕途受挫后所创作的诗歌里,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平淡的语言将自己的际遇与心路历程向友人娓娓道来。刻画了一位无欲无求,终日与山林为伴的老者形象。但透过表层的云淡风轻,仍从中可以隐隐的感受到,诗人在诉说“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时的一丝忧愤。若非时势的恶浊,政治的黑暗,诗人怎会发出“自顾无长物”的感叹?这与其说是一种无奈,不如说是士大夫惯用的一种自嘲。王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以佛理的智慧来疏导现实的苦闷。“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禅宗万法皆空来消解人生穷达的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渔歌”意象的应用。这个意象出自《楚辞.渔父》,屈原被放逐时,遇到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刘宁先生认为一曲渔歌正是“无可无不可”心声的流露。③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我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仁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穷达之理,在朝与在野,对于参透事象的王维来说已经无所谓适与不适,一曲渔歌道出了王维释然的心态。

其他作品也于细微处体现这种情感,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溅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独坐幽篁,月下抚琴,辛夷在山中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