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为:
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唐代: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说明: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全家人虔信佛法。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苦行斋心,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
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一情六欲,是遭“无生”。
倘使果直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1. 王维的诗啊,那禅意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你的心里。
你读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好像跟着他走到了水源的尽头,没路可走了,嘿,人家不慌不忙地坐下看云卷云舒。
这哪里是没路了,这分明是一种豁达的禅意,告诉咱们生活中的困境都不是事儿。
2. 王维诗歌里的禅意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能在安静里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他内心的宁静啊,就像咱们在喧嚣的世界里,突然走进了一个静谧的小角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3. 嘿,你知道王维的诗禅意有多妙吗?他就像一个老禅师,用诗来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花啊,自开自落,没人看它也不在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关注,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4. 王维的诗有那种禅意,就像深山里的清泉,凉凉的,润润的。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山之中,好像有人又好像没人,充满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庙宇,那种神秘又宁静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5.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啊,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宁静的大门。
他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深的树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他却不觉得孤独,这就是禅意带给他的一种自得其乐,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6. 你要是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
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独自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的,好像这世界就他自己,可他却很享受。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和自己相处,找到内心的宁静。
7. 王维的诗禅意满满,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拿“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来说,傍晚的山啊,飞鸟啊,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我们跟着走就好,不要太焦虑。
8. 哇,王维的诗中的禅意,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禅意诗句
王维禅意诗句以下是 9 条王维禅意诗句及例子: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你看啊,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感觉走投无路的时候,为啥不干脆停下来,像诗中说的那样,看看那变幻无穷的云朵呢?就如同我们那次登山,走到没路了,干脆坐下来欣赏山间云雾缭绕,不也很美吗?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哎呀,你想想看,当一个人特别悠闲自在的时候,才能听到那小小的桂花飘落的声音呀,夜晚那么安静,春天的山好像都空了一样。
就像那次我们在寂静的夜晚坐在院子里,突然闻到桂花香,四周那么宁静。
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哇哦,那空旷的山里下过一场新雨之后,天气一下就转到了秋天的感觉,多妙啊!就好像我们去那个山谷玩,刚下过雨,那股秋意扑面而来,不就是这样嘛!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嘿,明月在松树间洒下光辉,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画面多美啊!还记得我们露营那次,晚上看到的那月光和旁边潺潺的溪水吗?真是有那种意境。
5.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听到竹林里传来喧闹声,原来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莲花晃动,那是渔舟在划动,这多生动啊!就跟我们在水乡看到的那些妇女在河边洗衣,小船在河中穿梭一样,多有生活气息。
6.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你真应该好好感受一下,就单单怜悯那幽静的小草在涧边生长,上面还有黄鹂在幽深的树林里鸣叫,多富有诗意呀!像我们在那片树林边听到鸟叫,旁边小草摇曳,不就是这样感觉吗?7.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人到晚年啊就只喜欢安静,什么事都不关心了,这有多洒脱!想想那些退休的老人,啥都不想管了,享受悠闲日子,不就是这样嘛!8.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古老的树木下没有人走的小径,那深深的山里哪里传来的钟声呢?是不是很有意境啊!就好像我们在那老林子里,会好奇哪儿传来的隐隐钟声一样。
9.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树梢上的芙蓉花啊,在山里绽放着红色的花萼,多美呀!就跟我们在那山林中突然看到一朵鲜艳的花冒出来一样惊喜!我觉得王维的这些禅意诗句真的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能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最具禅意的一位,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禅宗思想的韵味,用抒情的笔调表达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美好。
以下是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胜游。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独处于空山中,欣赏着秋天的美景。
王维把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到禅境中,描绘出一幅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山水画卷。
这首诗体现了王维“去国三年知音少,落日江边一字道”的悠然自得之境。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
王维将“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与茱萸这种象征丰收和幸福的植物相结合,将亲情与季节融为一体,展现了王维超脱尘世的禅意。
3.《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句措辞简洁,意境深沉。
王维用南国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远离故土之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禅宗诗歌的典型特征,不着痕迹地表达着王维对人生旅程中的无常和离散的看法。
综上所述,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充满情感和禅宗思想,体现了王维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笔调充满了深邃的禅意与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修身养性,追寻内心自由的价值意义。
这样的价值观对今天的人也是非常珍贵的。
王维最具禅意的五首诗
王维最具禅意的五首诗
1.《静夜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以深夜的静谧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寄托了他对人生最深沉的感悟,既有禅宗精神的内省,又有饮食人生的豁达。
2.《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以红豆为象征,描绘了作者和爱人之间的感情,表达了一种融合于自然的情感,从而超越了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了“一切归空”的境地。
3.《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以画为切入点,独具禅意的表达了王维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共同关注,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自然、艺术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无我无物的禅境。
4.《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涧中鸟鸣为主题,反映了王维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表达了他对生命中短暂的美好的珍视和感激,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禅定的意境。
5.《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以送别游子为主题,描绘了渭城朝雨的美景,以及游子西去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的短暂和离别的深入思考。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王维对自然和人生的超越性思考和深邃的禅意。
- 1 -。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诗佛王维(699年-759年),唐代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禅理人生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禅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以下是三首大有禅意的王维诗歌。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在写晚秋的山野景色,但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达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诗中提到“空山不见人”,意味着世界上并没有固定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但闻人语响”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存在感。
通过观察山林自然,王维达到了超越人类常规感知的境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爱情。
但王维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红豆、春天等象征意义进行抒发。
红豆象征爱情之火,春天则代表爱情的孕育和萌发。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感情,多采集这些美好的东西,让爱意在心底不断生发。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楼望景的时候所思所感。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美景,而是借助东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月轮转的概念,来表达人生无常的思想境界。
诗人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几经波折,最终仍是孤独地一人面对风雨,面对内心的沉思和悲伤。
《山居秋暝》、《相思》和《登岳阳楼》这三首诗正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季节景色的描绘,更在此之上有了深厚的灵魂内涵。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通过景物描绘和挖掘,进一步显现出禅宗之精髓,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约701年-约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禅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琴棋书画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非凡境界,以此展现出禅宗哲学的追求和境界。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诗歌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意境优美著称,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进而引发读者内心中的向往和跳跃。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兔丝动花簇,鸟气酣翠蓝”,通过对细微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与静谧,以此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束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王维的诗歌主题常常与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相呼应。
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事,对人生境遇和存在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只今三里桃花水,数宿三生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意味着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越于此。
王维通过表现虚无缥缈的禅宗哲学,引导人们认识到凡事皆苦,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王维以琴棋书画为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对禅宗修行的追求。
他频繁地将琴、棋、书、画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比如他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闻道重阳节,应怜屐齿危”,通过描绘屐齿的危险,展示出人生追求禅宗境界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
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的“无媒缘以报君”,则表达出了王维自己超脱世俗干扰,专注于禅修之道的态度。
总而言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禅意和哲思。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运用,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感悟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罣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科研论文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院(系)名称:文法学院专业名称:对外汉语****************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王维仕宦轨迹诸种坎坷和人生际遇浮沉的探究,挖掘出王维醉心于禅学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佛教禅宗空无可无不可坐禅观心意境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作为传统的中国文人,他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老庄哲学的影响,而佛教的繁盛对其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将诗心与禅理相融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歌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枝奇葩。
1王维醉心禅宗的原因1.1“禅宗”的发展壮大和礼佛之风的盛行在唐代,君王们对佛教大部分采取包容保护的态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张壮大。
王维生活的时代,“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
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下层百姓也开始追捧,社会上的礼佛之风悄然兴起。
许多高僧门下有许多俗家弟子,身边聚集着许多著名的士人。
王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响。
他的习禅历程是从北宗禅开始的,随着北宗禅的式微,王维从北宗禅转移到南宗禅。
但北宗禅对其思想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1.2家族与佛教的渊源前人的诸多研究都显示,王维家族和佛教的密切关系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师事大照禅师普寂三十多年。
王维的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
另外,王维的弟弟王晋与普寂的弟子广德是知交,广德的弟子昙真去世以后,王晋为其撰写碑文,昙真的弟子正顺事晋犹父。
可见,王维出身的家庭环境浸润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无疑是其作品于佛教禅宗相交融的一大潜在因素。
1.3仕途坎坷,理想受挫如果说王维所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那么王维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潜心悟道的推动力。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王维必然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出世无为观念的双重影响。
首先,王维恪守着儒家重视现世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热心于政治,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立徳、立功、立言”三不朽。
但当高扬的政治理想遭遇到黑暗的政治,经由贬谪、战乱和宦海沉浮,王维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山水田园成为了王维躲避朝廷政治风云的心灵寄居处,力图效仿陶潜回归士大夫的精神堡垒。
但其半官半隐的状态,展示了其回归的不彻底性:安贫乐道非其所堪,奴颜婢膝又非其所愿。
对王维来说,退守山林似乎过于清苦,进入仕途而又苦于政治的腐败,进退之间难以抉择。
然而,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似乎在佛教那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禅宗“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观念为王维半官半隐的处事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样,他既规避了尘世的喧嚣,又不必遁入老庄哲学清贫寡淡的生活状态,从而通过坐禅来消解其精神上的痛苦。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想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朝政的腐败,官员的倾轧,才士的不见用,志向的难抒,这些是诗人以儒家仁爱之心观照世界所产生的忧愤之情。
它和以老庄哲学探索人生激发出的隐逸之情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不得不走向了万法皆空的禅宗之路。
因为禅学的世界消解了“有”的意义,从而解构了一切心灵的龃龉,启迪人去体悟般若智慧,从而获得了彻底的宁静。
2王维诗歌中蕴含的禅学思想2.1“万法皆空”“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坛经》上北宗禅大师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空”。
这里,“空”并非虚无,而不可言说的“无限”与“绝对”。
①“空”并不存在于外部而是求诸内心世界,也可以说“空”是与宇宙真相相契合的一种内心状态。
它不能用任何概念去界定,只有通过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放弃一切情感思索才能达到,这就是佛家“一念不生现全体”的观念。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
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
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初读这首诗就感到一种清冷孤寂,再细品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
首句“空”字,总领全诗,既描摹出山的空旷,又暗示心境的无波澜。
“人语响”是有声,“返景”是有色,诗人以有声有色写空山,充分体现了禅家“一切声色皆虚妄”的教义。
空山寂寥,人声飘渺,返景映苍苔,这是诗人所见到的山林,也是禅定后所达到的宁静的境界。
拂除一切内心之象,所有声色化作心外之物渐渐隐没,收获心灵的彻底空明。
由万法之空体会本性之空,而本性之空又印证万法之空。
禅定获得心灵的宁静之后,诗人超脱出现实的名缰利锁,在常人难以达到的虚空境界里谛听“万法皆空”的真谛。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身处至空的境界中,所以能慧心独具察觉常人所忽略的声响。
再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些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微妙声响与异动都被赋予了禅学的宇宙本源的特性:“山果“与”“草虫”的选择,使物象显得微不足道。
但对于诗人来说,山中习静的世界与内心的宁静暗合,所以,诗人达到了无物无我,体察宇宙真相的境界。
也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异动声响都未能逃出诗人的绵密的心绪。
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性空之学有深刻体味之后才可有的胸怀和境界。
2.2“无可无不可”的中观思想中观思想即观想中谛的思想,在王维的身上突出表现为“无可无不可”和“身心相离,理事俱如”。
这是王维“半官半隐”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
②《维摩诘经》里较多的谈到了中观思想,其提倡居士禅,广泛的影响了王维的人生轨迹。
王维的这种处世态度突出的表现在仕途受挫后所创作的诗歌里,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平淡的语言将自己的际遇与心路历程向友人娓娓道来。
刻画了一位无欲无求,终日与山林为伴的老者形象。
但透过表层的云淡风轻,仍从中可以隐隐的感受到,诗人在诉说“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时的一丝忧愤。
若非时势的恶浊,政治的黑暗,诗人怎会发出“自顾无长物”的感叹?这与其说是一种无奈,不如说是士大夫惯用的一种自嘲。
王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以佛理的智慧来疏导现实的苦闷。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禅宗万法皆空来消解人生穷达的意义。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渔歌”意象的应用。
这个意象出自《楚辞.渔父》,屈原被放逐时,遇到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刘宁先生认为一曲渔歌正是“无可无不可”心声的流露。
③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我可无不可。
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
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仁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穷达之理,在朝与在野,对于参透事象的王维来说已经无所谓适与不适,一曲渔歌道出了王维释然的心态。
其他作品也于细微处体现这种情感,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溅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独坐幽篁,月下抚琴,辛夷在山中自开自落,生死轮回无声无息。
无论是人的作为,还是物的轮回都超然自足。
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无人欣赏也不期人欣赏,这是发自内心的顿悟与无所不适的超然。
同时,佛教的中观思想也带来了王维性格上的懦弱:不敢彻底的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勇气站在风口浪尖直面丑恶。
但至少他并没有倒入彻底的世故,能在恶浊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白和文人的尊严却也难能可贵。
2.3“坐禅观心”王维接触佛教首先是从北宗禅开始的,后来,又转向南宗禅,但北宗禅对他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北宗禅神秀继承达摩祖师的禅学基本主张,即通过坐禅观心和克己修行来驱遣妄念。
南宗慧能则主张本体上的一元论,抛弃了达摩祖师以来坐禅的形式,认为“固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④而北宗禅的坐禅观心的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旧唐书》本传上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所以,他的诗歌也多次展现了他安禅入定的情景。
比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整首诗天然去雕饰,平淡而真挚,是山林老者的闲话人生。
读来淡如白水,却并不单调,从内而外洋溢着一种洞悉人生的智慧于随遇而安的淡然。
诗人缘山溪而行,漫无目的却从容自在,走到水的尽头,不疾不徐,席地而坐,安禅入定,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诗人以北宗禅离垢趋净的坐禅方法来体悟南宗禅关于“空”的至理。
“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坛经》)。
在宁静的山水之中打坐,悉心体悟佛理,心无一物之时般若全现,达到佛理与诗心的深层交融。
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千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超然世外,隐于深山之中,古墓参差,钟声渺远如天籁,泉声呜咽,日光清冷。
“毒龙”在佛教中用来比喻人内心的邪念、欲望,诗人在这里强调唯有安禅入定,以佛理的光辉烛照内心世界,才会得到永恒的宁静。
3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禅宗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王维诗歌的创作,尤其是其成就最大的山水田园诗。
影响范围包括题材、语言、内容、意境等。
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的影响。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的表现艺术。
有意境的作品,能通过特定的诗歌艺术形象,形成丰富的联想空间,以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特点,传达心灵的意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佛理的浸润下显示出宁静秀逸的特点。
⑤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饱蘸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宁静淡雅的世界。
全诗以“空”开篇,自首至尾洋溢着浓郁的禅学思想。
王维深刻的体会到万有皆为虚妄的道理,但他并非意在说明世界空无一物,否定现实人生,而是强调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淡然与波澜不惊。
所以在空境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竹林中嬉笑而归的的浣女,有拂莲归来的渔舟,一派生机勃勃与宁静安然。
从中不难发现,这便是诗人魂牵梦绕的精神桃源。
王维将佛教的思维方式和诗人的慧心相结合,将内心主静的禅学宗旨投射于山水景物之上,既赋予了山水空灵的意蕴,又模糊了虚实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