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计方法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都市主义的10个基本原则
新城市主义
健康社区街道的设计原则 (1)将社区规模限制在一定范围,能够包括学校、 公园和小型商业区。 (2)网络状的街道相互连通并有多种街道类型。 (3)短街区。 (4)行道树、街道停车和建筑靠近街道,创造一种 围合的空间感。 (5)小街区的网络状街道驱散交通。 (6)窄街道、交叉路口缩小、小转弯半径减慢车速。 (7)9-10英尺宽行车道。 (8)小交叉路口,小转弯半径减慢车速。 (9)丁字形交叉路口创造视线集中点。 (10)重要建筑在曲线街道或视线灭点处,减慢交通。 (11)街道停车可减慢交通和保护路人。 (12)树和绿化带布置在路的中央和两边。 (13)街道两边布置人行道。 (15)街道家具及小型公园可鼓励步行。 (16)街道照明。 (17)公共汽车站加宽,形成公共汽车停车岛。 (18)明确人行横道。 (19)交叉口街道半径减小,降低速度。 (20)拐弯处建筑后退。 (21)宽街道布置自行车道、交叉口布置自行车中间 岛,鼓励自行车使用。
交通
• 公交导向开发——TOD模式 • 快速公交系统(有轨、快速公交) • 慢行系统——道路断面设计 •功能混合,完善配套——减少小汽车交通和钟摆交通 • 地块街廓规模——小街廓 • 退线贴线规划 • 透水地面
路网布局
低冲击开发
• 下凹绿地 •景观水面
• 能源规划
资源循环
• 垃圾循环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规划
生态学
以 人 为 本
环境学
节地
社 景观学 会 支 撑
地理学
自 然 环 境
社会学
舒 适 的 人 居
可 持 续 环 境
资 节能 源 节 室内环境 约
节材 节水
环 境 友 好
人本主义 舒适
人
节能减排 节能
人与环境的和谐
绿色人居环境
新范式
绿色建筑资源节约的核心是节能
能耗
设 计
设计能耗模拟 (输入设计参数)
光热 光伏 热泵
减少能耗
提高能效
替代能源
节约——节约能源(减少) 提升——提升效率(高效) 再生——再生能源(替代)
从设计角度看,有两种绿色建筑:第一种
1. 和传统建筑从表面没有区别,但确实是绿色建筑。 实现方法主要是技术框架的应用,尤其是主动技术
两种绿色建筑
从设计角度看,有两种绿色建筑:第二种
针对 第二种 绿色建筑:
关于问题导向
问题 导向
问题导向
相对于
框架导向
技术框架体系
特定主要问题
关于技术集成
集成 设计
集成设计
相对于
框架设计
技术平行罗列
适宜技术整合
设计方法
• 思考流程 • 问题导向
设计思考流程
问题导向
气候分析、项目特点分析 找出核心问题
技术集成
由问题提出技术原理 技术方案比较(模拟)
• 建筑布局及路网规划结合主导风形成导风巷——结合计算机模拟 • 植物导风——将成排的植物垂直于开窗的墙壁 • 合理朝向
• 防风——冬季主导风向——种植在北面和西北面茂密的常绿树木、灌木
总平面
• 提高建筑密度 • 建筑东西两端做退台,可利用太阳方位角缩短间距 • 考虑集中、多层、多功能地布置公建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规划
自然通风
用保温性能好、热容量大墙体 的空间,适应中纬度寒冷地区
新鲜空气外部引入 经各空间,供新风,带走热量 废气 废气排出建筑 正压处设置风口,引风入内 用较小的热损失确保换气 控制风向与风量 进气口低,出气口高 吸收或遮挡反射光(辐射)
温室及其贴临的空间处理(隔断墙) 中庭与中院
建筑表面(立面 屋顶)通风口,塔 通风的内部空间组织,结合采光 场地 朝向 平立剖 通风元素 室内 屋檐深出形成通向室内的风道 墙面设置换气口 换气塔及在进入冷空气处采取措施 风压与热压通风:中庭,通风塔 热压通风 树,草坪,白砂, 朝夕时间防止水面反射
屋顶形状和风的 控制 换气 开口部位的通风 室内形状与通风 辐射阳光的反射 控制
湖泊水面的利用
地下温度的利用
调节气温,通风
降温、夜间凉风、光的反射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规划
微环境
• 保留现状植被 • 结合水文特征
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 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储留渗透设计; 三是保护场地可渗透性土壤
可再生能源
程序、进度、资料
施 工 竣 工
竣工能耗模拟 (输入实际施工参数)
(基础项)
检测报告 设备参数 先进工艺 (文件及现场)
(规定项) (选择项)
形式检查报告 性能检测报告 能效评估报告
系统、实施、运行 实验室认证报告 替代与减排量
能效
运 营
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
能耗监测
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
一年连续测试
保温>遮阳可调>通风可调>遮阳
南侧接受辐射热,屋顶集热 种植屋面
屋顶保温 隔热
屋顶冷却 墙体形状 墙体剖面 墙体保温 隔热 墙体蓄热
屋顶内换气
辐射冷却板、(种植)洒水屋面 太阳能集热墙,太阳能透射墙, 外保温+可调通气百页,绿化墙面 外保温+将墙体作为蓄热体 冬:隔热 夏:控制辐射热+排热 窗户为集热面——集热与隔热 高侧窗与天窗的效果好 太阳能透射墙,水墙 温室与房间之间的墙为蓄热墙 面积:表面积>室内总表面积1/2 地板下的蓄热 加隔热窗,中空LOW-E 透明隔热材料,隔热百叶 门斗,转门,挡风墙(西北侧)
反例:LEED不节能,光伏不发电, 城市中心风力涡轮发电等等
绿色设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绿色建筑的核心 —— 真正的绿色建筑 1. 真正的节约(四节) 2. 真正的人本主义(舒适、健康) 3. 真正的经济(全生命周期) 环境发展
绿色设计 人性化 高效能 设计 设计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人居环境科学 绿色建筑
方向
绿色建筑的技术、艺术与算术
问题导向
方法
适宜技术 技术集成
应用绿色原理的设计思考流程
方案
绿色技术的合理选择
模拟技术的多方案比较
主被动技术的合理集成
从 绿 色 出 发 , 绿 色 设 计 方 法 从 “ 框 架 导 向 ” 转 变 为 “ 问 题 导
从 技 术 出 发 , 绿 色 技 术 策 略 从 “ 框 架 设 计 ” 转 变 为 “ 集 成 设
屋顶 对流 辐射 蒸发 冬季集热与夏季排热的合并 南为集热面,控制其他面的热 损失,中间为蓄热体 装置组合墙—可调通气隔栅 建筑的高隔热化和气密化 冬季减热损失,夏季减辐射热 直接——室内墙+地面 间接——透射墙或水墙 混合——温室 热容量大的材料-混凝土,水, 夏季措施:遮阳 增大地板的热容量 增大辐射热,减小散热 蓄热部位的热容量 门的位置
绿色建筑设计
——方法、思路、流程、技术
任军 2012-06-30
天友建筑
引子
• 需求:如何设计绿色建筑
• 绿色建筑的核心理解 • 设计中遇到的两种绿色建筑
需求:
如何设计绿色建筑
甲方——如何达到? 建筑师——如何做? 政府——如何评价?
延伸需求: 如何从绿色出发设计绿色建筑
做一个真正的绿色建筑 什么叫做真正的绿色建筑?
地板蓄热 窗户的隔热 出入口热的控制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措施(续表) 太阳辐射控制 日光利用 传热的滞后效应 尽量多获热,同时控制辐射 光与热能利用结合 采光方法 热容量大,隔热性好,室温持 续 热容量大,长时间照射 遮阳处理(不同分类适应不同朝向) 反射光(反光板),天光 保温隔热,
利用热能特性的 空间
标准流程
主动式与被动式
主动式设计——侧重于技术手段 被动式设计——侧重于设计方法 主动式设计:通过各种高效集成的技术手段——各个设备专业的技术 被动式设计:设计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根据符合地域气候的建筑物本身设计,来 控制能量、光、空气的流动),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同时,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核心问题
技术框架
低碳住宅技术分类表
建筑物本体低碳技术 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围护结构节能材料
技术框架
体型系数控制技术、窗墙比控制技术、墙体保温隔热技术、相变(内)墙体材料 门窗节能材料(断桥式、复合材料、Low-E中空玻璃) 节能墙体材料 节能屋面材料 窗户外、窗户内、中空玻璃夹百叶遮阳 浮筑式楼面、架空楼面、相变蓄热地面 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控制、风向利用、地形、地下、住宅选择等,体型系统数 控制技术、窗墙比控制技术 面宽进深控制、型体控制、层高层数控制等 高强度结构体系、混凝圭大空间结构体系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彻筑结构体系 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工业化集成装修技术 新型节材钢筋应用技术,可循环利用施工材料、高性能施工技术 热电冷联供系统,热电煤气三联供系统 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地热发电、浅层低能、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 烟气换热器、余热换热器、余热型吸收式热泵、热量回收技术(集中空调热回收技术, 旋转式热回收换气技术) 提水蓄能技术、蓄能空调技术(冷着冷技术、蓄热技术) 同层排水、设备管井及夹层、排水系统卫生安全、节水设备系统 中水、雨水收集处理与回用、透水材料的应用 同层排水、地下水涵养技术、绿化景观用水控制技术、智能程控徽喷灌技术、湿地环 境水工程技术 污染物控制技术 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垃圾压缩食品转运技术、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管道输送技术、 垃圾粉碎管道排放技术 管道保温隔热食品供热/制冷、分散供热/制冷 高效散热器、低温辐射技术、空调变风量水量技术 箱式变压器供配电技术、节能光源灯具应用技术、节能调节设备应用 变频空调技术、变频泵技术 自然风模拟技术、独立除湿技术、通风控制技术
两种绿色建筑
2. 和传统建筑明显不同的建筑形态,一看就是绿色建筑(可视化)。 •实现方法从绿色出发引导的设计,出发点就是以绿色原则为基本原则 •更多应用设计方法,应用被动技术 •不是采用技术框架,而是采用技术集成
两种绿色建筑
第一种
第二种
针对第一种绿色建筑:
技术框架
方法:技术框架的应用——合理、有效、适用的技术框架
绿色方案
技术原理转译为空间、造型、立面
设计思考流程
生态城2号能源站改造
生态城数据中心IDC
举例
生态城健身中心
核心问题 问题导向
大空间多运营模式的体育建筑的节能 节能 节材
标准化结构体系的快速建构
举例
核心问题
问题导向
天大宿舍
节约——节约资源(运行能耗、水耗
宜居——面向大量集中学生的便利、健康、舒适
植被:夏季:形成荫凉,减少外墙曝晒,减少空调能耗 落叶树木的最佳位置在建筑的南面和东面。 冬季:在冬季主导风向密植常绿植物,减少冬季冷风和采暖能耗 水体:周围小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结合雨水收集,规划生态水面。 热岛效应:绿化+水面。 要素——绿地率,集中绿地斑块面积,乔木比例
气候分析 风环境
• ECOTECT——焓湿图
节 地
Baidu Nhomakorabea
核心原理
高密度开发 低碳 TOD公交导向开发
核心概念
混合开发 垂直院落
核心技术
小街廓规划 垂直农场
交通
住 宅 节 天 友 办 公 采暖 通风 设备能耗 加班 光环境 集中空调 体 育 馆 大空间 照明
节点
混合开发
慢行系统
体形系数 围护结构 窗墙比
围护结构热性能 户型优化 低能耗设备 节能照明 自然采光 峰谷电价 大空间形体节能 开启控制
服务器工作模式 照明模式 漫射光 免费冷源 高度控制 空间分区 金属卤化物灯
电脑-服务器 灯具分区控制
反光板 天光 多模式运行 空调下送系统 公共空间自然采光
能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措施 (表)——资料来源:日本
项目 原理——方法 技术——措施
围护结构性能重 要性
屋顶形状 屋顶表面
不同气候重要性排序:寒冷区
低碳设计
遮阳系统 楼地面系统 规划设计体系 建筑设计体系
低碳建筑、施工及装修 建筑结构系统 低碳装修 低碳施工 建筑系统低碳技术 能源供给系统 常规能源 新能源 余热利用/回收系统 蓄能技术 排放系统 排水系统 再生利用系统 绿化景观系统 室内环境保护系统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建筑设备系统
供热制冷系统
冷暖供给末端系统 配电照明系统 设备变频系统
通风系统
技术框架
依据评价体系的技术框架 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地标: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地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及各个评价标准的“技术细则”
依据设计标准的技术框架
国标: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地标: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地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针对 第二种 绿色建筑:
真正的绿色建筑
人员集中模式下的居住品质——室内外环境质量+ 精细化设计 节能(节水)——降低实际能耗(水耗)水平、减少运营费用 节材——标准化设计施工
举例
绿色保障房
核心问题 问题导向
成本——成本增量与开发利润 节地
决策——政策推广与支持 标准化——降低成本
节能——减少运营能耗/水耗
技术选择
• 标准流程
• 剖面设计 • 技术选择 技术集成
新城市主义
健康社区街道的设计原则 (1)将社区规模限制在一定范围,能够包括学校、 公园和小型商业区。 (2)网络状的街道相互连通并有多种街道类型。 (3)短街区。 (4)行道树、街道停车和建筑靠近街道,创造一种 围合的空间感。 (5)小街区的网络状街道驱散交通。 (6)窄街道、交叉路口缩小、小转弯半径减慢车速。 (7)9-10英尺宽行车道。 (8)小交叉路口,小转弯半径减慢车速。 (9)丁字形交叉路口创造视线集中点。 (10)重要建筑在曲线街道或视线灭点处,减慢交通。 (11)街道停车可减慢交通和保护路人。 (12)树和绿化带布置在路的中央和两边。 (13)街道两边布置人行道。 (15)街道家具及小型公园可鼓励步行。 (16)街道照明。 (17)公共汽车站加宽,形成公共汽车停车岛。 (18)明确人行横道。 (19)交叉口街道半径减小,降低速度。 (20)拐弯处建筑后退。 (21)宽街道布置自行车道、交叉口布置自行车中间 岛,鼓励自行车使用。
交通
• 公交导向开发——TOD模式 • 快速公交系统(有轨、快速公交) • 慢行系统——道路断面设计 •功能混合,完善配套——减少小汽车交通和钟摆交通 • 地块街廓规模——小街廓 • 退线贴线规划 • 透水地面
路网布局
低冲击开发
• 下凹绿地 •景观水面
• 能源规划
资源循环
• 垃圾循环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规划
生态学
以 人 为 本
环境学
节地
社 景观学 会 支 撑
地理学
自 然 环 境
社会学
舒 适 的 人 居
可 持 续 环 境
资 节能 源 节 室内环境 约
节材 节水
环 境 友 好
人本主义 舒适
人
节能减排 节能
人与环境的和谐
绿色人居环境
新范式
绿色建筑资源节约的核心是节能
能耗
设 计
设计能耗模拟 (输入设计参数)
光热 光伏 热泵
减少能耗
提高能效
替代能源
节约——节约能源(减少) 提升——提升效率(高效) 再生——再生能源(替代)
从设计角度看,有两种绿色建筑:第一种
1. 和传统建筑从表面没有区别,但确实是绿色建筑。 实现方法主要是技术框架的应用,尤其是主动技术
两种绿色建筑
从设计角度看,有两种绿色建筑:第二种
针对 第二种 绿色建筑:
关于问题导向
问题 导向
问题导向
相对于
框架导向
技术框架体系
特定主要问题
关于技术集成
集成 设计
集成设计
相对于
框架设计
技术平行罗列
适宜技术整合
设计方法
• 思考流程 • 问题导向
设计思考流程
问题导向
气候分析、项目特点分析 找出核心问题
技术集成
由问题提出技术原理 技术方案比较(模拟)
• 建筑布局及路网规划结合主导风形成导风巷——结合计算机模拟 • 植物导风——将成排的植物垂直于开窗的墙壁 • 合理朝向
• 防风——冬季主导风向——种植在北面和西北面茂密的常绿树木、灌木
总平面
• 提高建筑密度 • 建筑东西两端做退台,可利用太阳方位角缩短间距 • 考虑集中、多层、多功能地布置公建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规划
自然通风
用保温性能好、热容量大墙体 的空间,适应中纬度寒冷地区
新鲜空气外部引入 经各空间,供新风,带走热量 废气 废气排出建筑 正压处设置风口,引风入内 用较小的热损失确保换气 控制风向与风量 进气口低,出气口高 吸收或遮挡反射光(辐射)
温室及其贴临的空间处理(隔断墙) 中庭与中院
建筑表面(立面 屋顶)通风口,塔 通风的内部空间组织,结合采光 场地 朝向 平立剖 通风元素 室内 屋檐深出形成通向室内的风道 墙面设置换气口 换气塔及在进入冷空气处采取措施 风压与热压通风:中庭,通风塔 热压通风 树,草坪,白砂, 朝夕时间防止水面反射
屋顶形状和风的 控制 换气 开口部位的通风 室内形状与通风 辐射阳光的反射 控制
湖泊水面的利用
地下温度的利用
调节气温,通风
降温、夜间凉风、光的反射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规划
微环境
• 保留现状植被 • 结合水文特征
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 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储留渗透设计; 三是保护场地可渗透性土壤
可再生能源
程序、进度、资料
施 工 竣 工
竣工能耗模拟 (输入实际施工参数)
(基础项)
检测报告 设备参数 先进工艺 (文件及现场)
(规定项) (选择项)
形式检查报告 性能检测报告 能效评估报告
系统、实施、运行 实验室认证报告 替代与减排量
能效
运 营
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
能耗监测
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
一年连续测试
保温>遮阳可调>通风可调>遮阳
南侧接受辐射热,屋顶集热 种植屋面
屋顶保温 隔热
屋顶冷却 墙体形状 墙体剖面 墙体保温 隔热 墙体蓄热
屋顶内换气
辐射冷却板、(种植)洒水屋面 太阳能集热墙,太阳能透射墙, 外保温+可调通气百页,绿化墙面 外保温+将墙体作为蓄热体 冬:隔热 夏:控制辐射热+排热 窗户为集热面——集热与隔热 高侧窗与天窗的效果好 太阳能透射墙,水墙 温室与房间之间的墙为蓄热墙 面积:表面积>室内总表面积1/2 地板下的蓄热 加隔热窗,中空LOW-E 透明隔热材料,隔热百叶 门斗,转门,挡风墙(西北侧)
反例:LEED不节能,光伏不发电, 城市中心风力涡轮发电等等
绿色设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绿色建筑的核心 —— 真正的绿色建筑 1. 真正的节约(四节) 2. 真正的人本主义(舒适、健康) 3. 真正的经济(全生命周期) 环境发展
绿色设计 人性化 高效能 设计 设计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人居环境科学 绿色建筑
方向
绿色建筑的技术、艺术与算术
问题导向
方法
适宜技术 技术集成
应用绿色原理的设计思考流程
方案
绿色技术的合理选择
模拟技术的多方案比较
主被动技术的合理集成
从 绿 色 出 发 , 绿 色 设 计 方 法 从 “ 框 架 导 向 ” 转 变 为 “ 问 题 导
从 技 术 出 发 , 绿 色 技 术 策 略 从 “ 框 架 设 计 ” 转 变 为 “ 集 成 设
屋顶 对流 辐射 蒸发 冬季集热与夏季排热的合并 南为集热面,控制其他面的热 损失,中间为蓄热体 装置组合墙—可调通气隔栅 建筑的高隔热化和气密化 冬季减热损失,夏季减辐射热 直接——室内墙+地面 间接——透射墙或水墙 混合——温室 热容量大的材料-混凝土,水, 夏季措施:遮阳 增大地板的热容量 增大辐射热,减小散热 蓄热部位的热容量 门的位置
绿色建筑设计
——方法、思路、流程、技术
任军 2012-06-30
天友建筑
引子
• 需求:如何设计绿色建筑
• 绿色建筑的核心理解 • 设计中遇到的两种绿色建筑
需求:
如何设计绿色建筑
甲方——如何达到? 建筑师——如何做? 政府——如何评价?
延伸需求: 如何从绿色出发设计绿色建筑
做一个真正的绿色建筑 什么叫做真正的绿色建筑?
地板蓄热 窗户的隔热 出入口热的控制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措施(续表) 太阳辐射控制 日光利用 传热的滞后效应 尽量多获热,同时控制辐射 光与热能利用结合 采光方法 热容量大,隔热性好,室温持 续 热容量大,长时间照射 遮阳处理(不同分类适应不同朝向) 反射光(反光板),天光 保温隔热,
利用热能特性的 空间
标准流程
主动式与被动式
主动式设计——侧重于技术手段 被动式设计——侧重于设计方法 主动式设计:通过各种高效集成的技术手段——各个设备专业的技术 被动式设计:设计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根据符合地域气候的建筑物本身设计,来 控制能量、光、空气的流动),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同时,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
绿色技术(思考)流程 核心问题
技术框架
低碳住宅技术分类表
建筑物本体低碳技术 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围护结构节能材料
技术框架
体型系数控制技术、窗墙比控制技术、墙体保温隔热技术、相变(内)墙体材料 门窗节能材料(断桥式、复合材料、Low-E中空玻璃) 节能墙体材料 节能屋面材料 窗户外、窗户内、中空玻璃夹百叶遮阳 浮筑式楼面、架空楼面、相变蓄热地面 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控制、风向利用、地形、地下、住宅选择等,体型系统数 控制技术、窗墙比控制技术 面宽进深控制、型体控制、层高层数控制等 高强度结构体系、混凝圭大空间结构体系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彻筑结构体系 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工业化集成装修技术 新型节材钢筋应用技术,可循环利用施工材料、高性能施工技术 热电冷联供系统,热电煤气三联供系统 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地热发电、浅层低能、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 烟气换热器、余热换热器、余热型吸收式热泵、热量回收技术(集中空调热回收技术, 旋转式热回收换气技术) 提水蓄能技术、蓄能空调技术(冷着冷技术、蓄热技术) 同层排水、设备管井及夹层、排水系统卫生安全、节水设备系统 中水、雨水收集处理与回用、透水材料的应用 同层排水、地下水涵养技术、绿化景观用水控制技术、智能程控徽喷灌技术、湿地环 境水工程技术 污染物控制技术 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垃圾压缩食品转运技术、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管道输送技术、 垃圾粉碎管道排放技术 管道保温隔热食品供热/制冷、分散供热/制冷 高效散热器、低温辐射技术、空调变风量水量技术 箱式变压器供配电技术、节能光源灯具应用技术、节能调节设备应用 变频空调技术、变频泵技术 自然风模拟技术、独立除湿技术、通风控制技术
两种绿色建筑
2. 和传统建筑明显不同的建筑形态,一看就是绿色建筑(可视化)。 •实现方法从绿色出发引导的设计,出发点就是以绿色原则为基本原则 •更多应用设计方法,应用被动技术 •不是采用技术框架,而是采用技术集成
两种绿色建筑
第一种
第二种
针对第一种绿色建筑:
技术框架
方法:技术框架的应用——合理、有效、适用的技术框架
绿色方案
技术原理转译为空间、造型、立面
设计思考流程
生态城2号能源站改造
生态城数据中心IDC
举例
生态城健身中心
核心问题 问题导向
大空间多运营模式的体育建筑的节能 节能 节材
标准化结构体系的快速建构
举例
核心问题
问题导向
天大宿舍
节约——节约资源(运行能耗、水耗
宜居——面向大量集中学生的便利、健康、舒适
植被:夏季:形成荫凉,减少外墙曝晒,减少空调能耗 落叶树木的最佳位置在建筑的南面和东面。 冬季:在冬季主导风向密植常绿植物,减少冬季冷风和采暖能耗 水体:周围小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结合雨水收集,规划生态水面。 热岛效应:绿化+水面。 要素——绿地率,集中绿地斑块面积,乔木比例
气候分析 风环境
• ECOTECT——焓湿图
节 地
Baidu Nhomakorabea
核心原理
高密度开发 低碳 TOD公交导向开发
核心概念
混合开发 垂直院落
核心技术
小街廓规划 垂直农场
交通
住 宅 节 天 友 办 公 采暖 通风 设备能耗 加班 光环境 集中空调 体 育 馆 大空间 照明
节点
混合开发
慢行系统
体形系数 围护结构 窗墙比
围护结构热性能 户型优化 低能耗设备 节能照明 自然采光 峰谷电价 大空间形体节能 开启控制
服务器工作模式 照明模式 漫射光 免费冷源 高度控制 空间分区 金属卤化物灯
电脑-服务器 灯具分区控制
反光板 天光 多模式运行 空调下送系统 公共空间自然采光
能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措施 (表)——资料来源:日本
项目 原理——方法 技术——措施
围护结构性能重 要性
屋顶形状 屋顶表面
不同气候重要性排序:寒冷区
低碳设计
遮阳系统 楼地面系统 规划设计体系 建筑设计体系
低碳建筑、施工及装修 建筑结构系统 低碳装修 低碳施工 建筑系统低碳技术 能源供给系统 常规能源 新能源 余热利用/回收系统 蓄能技术 排放系统 排水系统 再生利用系统 绿化景观系统 室内环境保护系统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建筑设备系统
供热制冷系统
冷暖供给末端系统 配电照明系统 设备变频系统
通风系统
技术框架
依据评价体系的技术框架 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地标: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地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及各个评价标准的“技术细则”
依据设计标准的技术框架
国标: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地标: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地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针对 第二种 绿色建筑:
真正的绿色建筑
人员集中模式下的居住品质——室内外环境质量+ 精细化设计 节能(节水)——降低实际能耗(水耗)水平、减少运营费用 节材——标准化设计施工
举例
绿色保障房
核心问题 问题导向
成本——成本增量与开发利润 节地
决策——政策推广与支持 标准化——降低成本
节能——减少运营能耗/水耗
技术选择
• 标准流程
• 剖面设计 • 技术选择 技术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