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
本文试图从结构—效率—稳定范式来探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本质问题。金融服务业发展就是金融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从本质上看,金融服务业发展意味着结构优化、效率提高、金融稳定。金融结构形成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
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结构演变或优化的最根本内在动因;制度是影响金融结构演变或优化的最关键的外在因素,外在的制度安排通过内因-交易成本来影响金融结构,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安排,将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金融风险,从而推进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结构的优化标准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两个方面。金融结构体系要有利于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并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要让风险合理地转移和分散,要让投资者自担风险,而不是让政府承担风险;要把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金融机构,而不是将所有的风险都集聚在银行系统。
金融结构优化可以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比例、资本配置效率、储蓄率等,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是金融的核心问题。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金融效率的含义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金融效率指金融机构本身的投入产出比率;宏观金融效率包括金融系统对社会储蓄的动员效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以及投资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效率等。
相对于金融效率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金融服务业竞争力指标更为综合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比较优势。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用金融服务业竞争力指标来反映一国或一地区中若干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集聚状况、辐射能力。在重视金融效率与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状况。由于金融交易存在跨期性、后续性、预期性等特点,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会加剧金融风险。
虽然金融风险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合理的金融结构安排来减少风险,并将不能减少部分的系统性风险分散化,或转移给风险偏好者,使金融风险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稳定具有三重意义。一是金融系统功能稳健,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运行正常。二是金融系统
稳健,自身抵御风险、处理、化解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强。
三是上述两者功能协调兼顾,不能因为强调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而忽视金融体系自身的建设,更不能片面强调金融系统的独立性、虚拟性,而忽视对经济的支持服务功能。一个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提高金融效率的保证。金融稳定使得各微观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准确分析和预测,各交易主体可以准确评估交易风险和收益,这一切都是金融效率所必须的;另一方面,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是有差异的。金融稳定可以建立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也可能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即金融稳定有高效的金融稳定态和低效的金融稳定态之分。
经验表明,在金融效率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的情形下,所获得的金融稳定只能是一种暂时的、不牢固的稳定,各国与地区货币与金融体系的真正持久稳定必须建立在金融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金融服务业发展受到地理区位、区域文化以及银企合作共生态诸因素的影响。地理因素在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差异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办法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它对区域经济、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判断好坏对错的标准,从而引导人们的行动向某一方向发展。一般来说,某种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并经过社会实践被证明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难以轻易发生变化。在经济活动中,大多数人接受“固定的思维习惯”。当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超载的经济领域无法迅速准确地进行理性判断时,他们便会借助于遵从过去的惯例来走捷径,这样做可以减少经济行为选择的成本,简化计算过程。
因此,特定地域的经济金融发展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支撑,每个区域的经济金融活动都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银行企业合作共生态是影响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基于共生理论和社会资本的观点,银行、企业实际上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接点,但“接点与接点之间的距离”并非完全相等,一些“距离较近”的金融机构、企业等经济主体在长期交易中便出现了声誉机制,出现了具有互惠互利的银企合作共生态。本文在提出“银企合作共生态”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运用了信息经济学分析范式,建立三个模型对银企信贷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
这些模型分析的引申意义在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完善担保抵押系统,建
立高效的司法制度,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银企双赢;要完善社会征信系统,
拓展声誉机制,使银企合作共生态成为一种经济常态,从而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本文认为金融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区域化特征。经济活动地域集中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地区金融业的非均衡性发展,从而导致区域金融的形成。区域金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过程中资金向效率高的地区或部门集聚,从而在空间上出现金融资源相对集中的一种客观现象。
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出现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进而形成金融中心的层系结构。然后,本文提出“金融批零市场假说”,并以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区域金融发展为例,对此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验证:作为国内甚至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竞争力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是最强的,位居第一层次,为第一级金融批零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宁波这4个城市可以认为是长三角的副金融中心,它们的金融竞争力总体上相对较强,位居第二层次,为第二级金融批零中心;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绍兴、嘉兴、舟山大体归为第三层次,则为第三级金融批零中心。因此,可以认为金融集聚中心是一个多元素的层系结构,即由多层串联、同层并联以及处于不同层级的元素构成的金字塔结构。通过长三角15个城市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也有利于各城市正确认识自身金融
竞争力的相对地位与相对差异,有利于决策者明确各自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定位。
本文以宁波为例对金融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金融相关率(FIR)和金融宽度(I)两个指标显示,宁波金融深化程度较高,货币化是金融深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快速发展是推动金融深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非市场因素对金融资产扩张影响很大;与此同时,宁波金融宽度相对较窄的状况
没有得到有效改观,还存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区域金融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在金融功能方面,宁波金融体系的清算、支付功能等基础功能以及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发挥较好,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等扩展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有效发挥。通过计量分析可知,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宁波的金融竞争力处于第二方阵,这与宁波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银企合作共生态等密切相关,也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定位比较吻合。
通过构建金融稳定的评估模型,对宁波市1980-2006年的区域金融稳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可知宁波金融稳定状况总体良好,也印证了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