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3)
1.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
1.2石漠化现状、原因及危害 (5)
第二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
2.1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现状 (8)
2.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0)
2.3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1)
第三章编制依据、原则与目标 (12)
3.1指导思想 (12)
3.2编制依据 (13)
3.3编制原则 (14)
3.4建设思路 (15)
3.5建设范围 (17)
3.6建设目标 (18)
第四章规划建设内容 (19)
4.1林业治理措施 (19)
4.2水利设施建设 (27)
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29)
4.4扶贫项目建设 (34)
第五章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
5.1封山育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
5.2人工造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5)
5.3四旁绿化珍贵树种需要量 (36)
5.4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及人工 (36)
第六章投资概算 (37)
6.1概算依据 (37)
6.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
6.3投资概算 (40)
6.4资金筹措 (42)
第七章效益评价 (43)
7.1生态效益 (43)
7.2社会效益 (44)
7.3经济效益 (45)
第八章工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46)
8.1管理机构 (46)
8.2项目管理 (46)
8.3计划管理 (47)
8.4资金管理 (47)
8.5信息管理 (48)
8.6保障措施 (48)
某市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小班设计卡片 (50)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某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某市西北部。
(2)地形地貌
全市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盆地等地形,由九条山脉和某盆地、坪石谷地构成。
南岭山脉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全市,形成东北~中部~西南一线高耸、西北和东南倾斜的地势。
西部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石山密集,基座相连,呈现为峰丛。
境内主峰老蓬顶海拔1737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56座。
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的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坪石谷地的周边,属山地地貌。
(3)河流水系
境内武江是北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全长260千米,在某境内长110千米,年平均流量97M3/秒,主要支流有:宜章河、白沙河、田头水、九峰水、大源水、西坑水、廊田河、南溪水、辽思河、嘉昌水、张溪水、王坪水等。
除宜章河、白沙河、南溪水等少数支流发源于湖南省外,其他支流均发源于本市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4)气候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
温为19.6℃,极端高温38.4℃,极端低温-4.6℃,年平均降雨量1522.3毫米,全年无霜期304天,年平均日照数1499.7小时,夏季长5个月,春、秋季平均只有2个月,光温较集中于6~9月,降水较集中于4~8月。
(5)土壤
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成土母岩为石灰岩,土壤主要以黄壤、黑色石灰土为主。
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黄壤土层浅薄,一般在10~50厘米不等,黄壤分布在石灰岩的岩壁缝隙或谷地低处,有机质含量高,石砾多,质地疏松,土层较薄,保水性能差,土壤易侵蚀。
(6)植被
境内植被种类丰富,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
人工林以杉木、马尾松为主。
据相关调查,某市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03科1555种。
其中,蕨类植物37科147种,裸子植物8科15种,双子叶植物139科1184种,单子叶植物19科208种。
1.1.2 社会经济状况
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选择白石镇涧水、水井、油铺行政村,庆云镇下黄、五里冲、永乐、土家竂行政村,云岩镇出水岩、云岩、祖岭、斯毛坪行政村,共11个行政村,4554户, 2.05万人,试点区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3160元。
试点地区人多地少,其中旱地占40%以上,农作物以烟草、水稻、小青南瓜、青瓜、辣椒、芥兰、西兰花为主。
绝大部分农户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约占60%。
农村使用能源状况,约20%使用煤气,30%使用煤,15%使用沼气,35%使用薪柴,农户使用能源不固定,一般每户交替使用2种以上能源。
1.1.3 现有土地利用情况
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2010年试点地区的土地面积23554.9公顷。
林地面积16282.1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其中有林地面积6465
公顷,疏林地310.9公顷,灌木林地7631.7公顷,未成林地1069.1公顷,无林地805.4公顷;耕地面积2746.67公顷,占11.7%,其中水田面积1601公顷;其他用地4526.13公顷,占19.2%。
1.2石漠化现状、原因及危害
1.2.1 石漠化现状
据2004年广东省石漠化调查,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2010试点区石漠化土地16440.9公顷,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6155.6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7451.6公顷、重度石漠化面积2833.7公顷。
详情见下表1﹣1。
表1﹣1 2010试点区石漠化程度现状统计表
单位:公顷
1.2.2 石漠化原因
(1)自然因素
碳酸盐岩极易淋溶风化,不溶性的残留物少,成土条件极差,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
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高山低地,崎岖不平、地形陡峭,切割深的基本轮廓,通过岩体破裂和变形,塑造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表结构不但使降水极易流失,而且加大了降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
岩溶地区雨热同季,降雨量大,促进了岩溶土壤的侵蚀和化学溶蚀。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强度大,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能。
调查结果
表明,某市岩溶地区主要因自然原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8.3平方千米,占本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4.3%。
(2)人为因素
①采伐。
某岩溶地区山地森林植被先后遭到三次较大规模的破坏。
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高潮使大片原始林、次生林毁于一旦。
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以粮为纲”,大搞开山造田,大肆毁林开垦;第三次就是80年代末,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消耗大量木材,岩溶区作为省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区,为全省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木材。
许多地方千百年积累形成的石山薄土,因失去森林植被的庇护,不到几年就被雨水冲刷流失殆尽,最后剩下光石一片,形成石漠化。
据调查,某市因过度樵采形成的石漠化面积达56.5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21.1%。
②火烧。
一方面岩溶地区部分区域人口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人类活动向山地转移,刀耕火种活动明显。
另一方面,部分石山植被受森林火灾危害,森林覆盖率明显降低,在久雨或暴雨侵蚀下,斜坡陡坡土体或表层松散土体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
据监测显示,因火烧致使的石漠化面积达27.0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10.1%。
③不适当的经营方式。
岩溶区边远偏僻,交通和信息交流不便,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生产经营。
一些地方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
因本原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达50.0平方千米,占本市石漠化面积的18.7%。
④其它人为原因。
随着岩溶地区人口不断增多,耕地资源、生活能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岩溶地区的群众为了自身生存,人为活动加剧,毁林开垦开荒、开山采石,在乱石岗中耕作,致使森林
植被遭受破坏。
岩溶地区本身土层较薄,立地条件极差,长年的不适当经营,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趋势明显。
因本原因致使石漠化面积达95.8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35.8%。
1.2.3 石漠化危害
石灰岩地区成为某市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石漠化已经成为某市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并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生态状况恶化,部分岩溶山区生存条件逐渐丧失
岩溶山区缺水,生态状况日渐恶化,许多岩溶山区的群众,每年缺水4~5个月。
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2)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石漠化导致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当地旱涝灾害频发,2002年至2006年本市先后发生了两次百年一遇和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灾情十分严重,损失极为惨重。
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水、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无雨就旱,遇暴雨就成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加剧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
地貌上特有的“先天缺陷”加上人为的“后天失调”,使石灰岩山区人民披上了土地石漠化和生活贫困化的双重包袱。
长期以来,岩溶地区生产生活的恶性循环,使岩溶地区成为广东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第二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现状
2.1.1 石漠化治理情况
某石漠化地区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水问题成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要有效防治喀斯特石漠化,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
2000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倡导下,韶关市开展以建造蓄水池和改造石花地为内容的“两大会战”。
至2002年6月底,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蓄水池29724个,容量达241.6万立方米,解决了5.18万人的吃水难问题;改造石花地1.7万亩,增加耕地2000多亩,实现了人均半亩旱涝保收“保命田”的目标。
从此某石灰岩地区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半山腰上,星星点点布满了新建的水池。
彻底结束了石灰岩地区人畜用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善了生存和居住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某市现已区划省级生态公益林55468.5公顷,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59617.2公顷,在石灰岩镇的林地内禁止一切商品性采伐,在得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基础上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鼓励石灰岩镇农民外出务工和有计划的迁移,减轻石灰岩地区的人为破坏。
某市降雨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实践证明,在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让自然修生养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调节能力,能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与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在结合岩溶地区土壤气候条件下,充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灌溉保水节水技术,加强农村基本农田建设。
在种植“保命田”的基础上,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
通过优化
种植结构与种植技术,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收入,有效减轻岩溶地区的生态压力。
加大了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以解决能源紧缺问题。
薪柴是岩溶地区农村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度采伐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为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免遭破坏和加速植被恢复,关键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一直以来,某市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推进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2002年起,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自主、自建自用”的原则,首先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北部石灰岩镇大力推广沼气,到2008年底止,全市6个石灰岩镇已完成6000个沼气池的建设。
2.1.2 存在问题
岩溶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加上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在经济条件、群众基础、造林技术等方面,都比在非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困难得多。
特别是石漠化治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制约治理的主要因素。
沼气池建设仍未能完全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
石漠化地区多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由于财政对沼气池建设扶持力度有限,群众自身投入不足,因而沼气池建设现状仍未能完全解决农村能源对森林植被的依赖性,薪柴能源消耗仍然较大,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成效。
宣传工作还不够,群众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还不高,群众对植树造林、绿化石山的意识不强,石漠化治理还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2.1.3 冰冻雪灾的影响
2008年1月底的持续冰冻雪灾给广东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严重的生态灾害,某是广东最北及地势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
据初步的调查,某林业受灾面积84206.7公顷,
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5.8%;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1480公顷,占全市生态林面积的69.6%;商品林面积42726.7公顷、占全市商品林面积的49.4%。
其中严重受灾面积56140.0公顷,占受灾面积的66%;较重受灾面积14033.3公顷,占受灾面积的17%;轻度受灾面积14033.3公顷,占受灾面积的17%(数据来源于某市冰冻雪灾受灾调查)。
白石、庆云、云岩镇地处某市西北部,地势较高,林业受雪灾情况是全市最严重的地区之一,95%以上的乔木林地严重受损,使近20年的封山育林成果毁于一旦,雪灾使本来生态状况比较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雪上加霜。
2.2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某市岩溶地区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土地生产能力衰退,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的需要
某市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由于岩溶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层浅薄、岩石大面积裸露,林地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极弱,河川径流年内分配失调,枯季流量锐减,造成大面积干旱、“田头水池”无水可蓄、人蓄饮水困难,汛期洪水泛滥,造成重大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当地及河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某市在2002年先后发生了两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
2006年7月受热带风暴“碧利斯”及低压槽影响,某市遭受暴雨袭击,出现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2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房屋和交通、电力、通
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水毁严重,农田大量被淹,某县城一片“汪洋”。
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7亿元,全倒户和重危房户1.2万户,受灾耕地面积18.3万亩。
某市受灾人口34.2万人,占总人口的70.0%。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江河径流的功能,可以大大缓解由于降水不均而带来的一系列灾害。
因此必须加快石漠化岩溶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步伐,提高植被覆盖度,充分发挥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
2.3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漠化防治工作,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温总理先后到广西、贵州考察,提出要将石漠化防治列为重要课题,指示要加快综合治理进度。
(2)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为广东省石漠化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动力。
省委、省政府2002年在韶关市召开了“田头水池”建设现场会议,以解决石灰岩地区151万人饮水困难和18万亩保命田灌溉问题,工程预计总投资518亿元,省补助11亿元。
目前,粤北石灰岩地区共建设“田头水池”等小型蓄水工程175万个,增加蓄水440万M3,解决了韶关、清远两市共171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和107万亩保命田灌溉问题。
(3)广东省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了一条良好的生物治理途径。
实施效益补偿以来,生态公益林内资源植被得到有效保护,资源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效益补偿的成效在石灰岩林地表现非常明显,石灰岩林地森林植被的增多和资源结构的改善大
大改变了石灰岩林地的石漠化土地性质。
与1999年相比,广东省石漠化面积减少了152991.2公顷,减少成份均转化为潜在石漠化面积,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了94846.5公顷,减少率为87.1%;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了47393.5公顷,减少率为61.0%;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了10751.2公顷,减少率为22.6%。
效益补偿所带来的突出成效为当前广东省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技术途径。
(4)温暖湿润的气侯条件为石灰岩山地森林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
某市岩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19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2000mm,年光合有效幅射量占年总幅射量的49%~54%。
优越的水热条件为森林植被的快速生长提供了可能,适宜的封山育林可促进石灰岩山地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基于以上所述,某市石漠化治理条件成熟和条件充分,恢复石山森林生态系统,完成某市石漠化治理完全可行。
第三章编制依据、原则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
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辅以配套工程措施,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3.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退耕还林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9.2)。
(5)国家林业局《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06﹣2020年)。
(6)《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7年,7月。
(7)《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
(8)《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2005年)》。
(9)《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规划(2006-2015》。
(10)《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规划(2006-2015》。
(11)《广东省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县级试点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
(12)《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标管理办法》。
(13)其它必须遵循的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规范。
3.3 编制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积极治理,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保”相结合。
优先保护好石漠化地区的现有植被,对已石漠化的土地采取积极治理的措施,对已治理好的石漠化土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及其他配套措施有机结合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山育林(草)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乔灌草藤相结合的林草植被建设。
坚持科学防治,鼓励开展石漠化监测和依靠科技进步,科学选择植物品种和恢复方式。
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草藤相结合。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鼓励全社会参与石漠化治理,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治理与管理模式。
以国家和省财政投入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石漠化治理,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坚持科学规范的工程项目管理。
实施项目设计审核制、工程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与重大责任事故追究制等。
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石漠化防治必须与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生产方式相结合。
3.4 建设思路
某市试点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耕地质量差,陡坡开垦,林地“垦植”变耕地,坡耕地水土流失,坡耕地石漠化,人口贫困,生态环境恶化,加速开垦,加速贫困的恶性循环所致。
因此,治理石漠化必需进行综合治理。
以恢复植被为主,进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石灰岩地区人畜饮水问题,改善耕地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使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改变农村能源方式,利用沼气、太阳能、电能等逐步替代农村燃烧柴草的能源方式;进行项目扶贫,指导外出务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4.1 封山育林措施
某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还保存有少量乔、灌木林地,由于2008年初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损失巨大;再加上农民保护意识不够,采用火烧田埂的方式造成多处石漠化山地发生火灾,造成经过几年或几十年逐步恢复的现有植被损失殆尽,因此对现有的乔、灌木林地实行封山育林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植被资源。
封育对象:石漠化土地内目前有一定的物种基础,经封育后有望自然恢复成林的无林地、疏林地、未利用地或潜在石漠化土地内乔灌盖度小于50%的有林地及非适宜造林的灌木林地。
(适宜造林灌木林地指潜在石漠化土地内乔灌盖度小于50%,基岩裸露度小于60%,坡度在25度以下的灌木林地)。
3.4.2 人工造林措施
某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地区历史上曾是植被丰茂的地方,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破坏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急需恢复植被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因此,采用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等措施恢复植被是该地区的当务之急。
造林对象:适合人工造林或更新的林地,包括无林地、疏林地、火烧迹地、荒山及潜在石漠化土地内适宜造林的灌木林地。
造林选用生态经济树种油茶为主。
3.4.3退耕还林措施
石漠化地区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林地“垦植”变耕地,坡耕地水土流失,坡耕地石漠化,人口贫困,生态环境恶化,加速开垦,加速贫困的恶性循环。
退耕还林,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不仅可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而且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退耕还林对象:具有较好立地条件的潜在石漠化25度坡以上的坡耕地,种植油茶生态经济树种。
3.4.4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措施
石漠化地区碳酸盐岩极易淋溶风化,不溶性的残留物少,成土条件极差,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表结构不但使降水极易流失,而且加大了降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
石漠化地区普遍雨涝旱干,农作物经常因旱灾减产或绝收。
因此,适当建设水利工程显得十分必要。
水利设施建设对象:有引水条件的缺水村庄、水田、旱地及经济林地等。
3.4.5 农村能源建设措施
薪柴是岩溶地区农村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度采伐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为确保封山育林措施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