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谐音文化对年画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谐音字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谐音字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谐音字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崔媛媛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9期崔媛媛内容摘要:谐音是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用同音字和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的一种修辞格现象。

谐音字画将汉语中的谐音字应用在书画创作中,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笔者结合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经验,发现很多母语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普遍认为同音字和近音字是他们学习汉语时的一大障碍和难点。

我有幸结实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语言中心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赵华老师,并从她的《谐音“画”汉字》中得到了诸多启示。

本文力求将谐音字画应用到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减轻学习者学习负担、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将文化与语言教学相互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谐音字画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一.引言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或近音字,即便对于汉语为母语的我们来说,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经常出现汉字误读的现象,更别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

随着全球“汉语热”大背景和“一带一路”构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建设中;加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递增。

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度研究仍力不从心,这也是学者们正在面临的一个难题。

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不断下降,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始终得不到有力提升。

二.谐音字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势报纸、广告语、宣传页上谐音字的用法比比皆是,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巧妙和风趣。

同音字和近音字不仅是二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大考验。

谐音字画将谐音字这一难点应用在书画的艺术形式中,不仅更加轻松有趣也让学习者更易接受,增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创新性地将“驱吉文化”等巧妙地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作为一个助推器有力地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文化,实现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最根本教学目标。

基于这些原因,将谐音字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使课堂变得有趣且有效,而且也能做到寓教于乐。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形象都是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

这些形象通过字形、图形以及谐音来传达一些特定的寓意。

在我国的民间美术中,这种手法尤为常见,它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追求趣味性的也能够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从广义上解释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

二、民间美术中的谐音寓意1. 我国传统民间绘画在我国传统的民间绘画中,很多作品都运用了谐音手法,通过字形、图形和谐音的结合,来表达各种吉祥寓意。

有一幅以蝙蝠为主题的画作,因为蝠与“福”谐音,所以蝠在民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福禄寿三星的到来。

而在我国的水墨画中,鱼也是常见的寓意形象。

因为“鱼”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有余等吉祥之意。

2. 谐音手法在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中的运用除了绘画之外,谐音手法也广泛应用于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中。

比如在我国年画中,常常会出现小孩的图像,寓意着“多子多福”。

一些刺绣作品中也会出现蝴蝶的图案,因为“蝶”与“谐”谐音,代表着如意和吉祥。

三、变化中的民间美术形象1. 当代艺术中的谐音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民间美术形象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延伸。

在当代艺术中,一些艺术家将谐音手法应用到了更加抽象和现代化的艺术形象中。

他们将字形、图形和谐音相结合,创作出更加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 文化交流对民间美术形象的影响随着文化的全球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美术形象也在进行着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艺术家开始将不同文化中的谐音手法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加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传统的民间美术形象,又融入了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寓意。

四、结语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谐音的方式,给予作品特定的寓意,使之在视觉上更富趣味,并能够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

汉语谐音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

汉语谐音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作者:暂无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12期汉语里有大量的谐音词汇,谐音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语义,更传递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所谓谐音,是指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语言现象。

谐音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汉字中有大量的同音字、近音字,这是汉语谐音的语音基础。

另外,谐音是汉民族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

“它已不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杂乱的现象,而是一种大量的、经常地、系统存在的现象,是汉人从某一方面来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手段,更是汉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

”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但唯有汉语将谐音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传递着汉语重要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富的语用价值。

本文将从谐音在日常生活、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谐音使用所体现的文化特色。

一、谐音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一)日常生活中的谐音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利用字词之间的声音相同或相近,来传达语意的现象。

在祝福语、歇后语,甚至在日常的对话中也广泛存在着谐音现象。

近几年的新年祝福语就充分运用了谐音的表达效果。

牛年有“happy牛year”,到兔年的“‘兔’(突)飞猛进”、“‘卯’(铆)足干劲”,年年有谐音祝福语。

这里以“兔”代“突”,以“卯”代“铆”,用替代的关系隐性地表述了说话人所蕴涵的意向和意思,同时又不乏诙谐幽默。

谐音歇后语十分幽默风趣,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

比如,谐音双关的歇后语:精装茅台——好久(酒),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堪(看),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这些词语的双关作用巧妙地使用了汉语谐音的表达方式。

(二)民俗文化中的谐音谐音的运用在汉民族的习俗中也体现得相当充分。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丰富多样。

谐音字画

谐音字画

成绩“谐音字画”之感悟课程名称谐音字画授课教师赵华院系汉学院年级专业14级汉语国际教育姓名任学号1462时间2014年11月关于谐音字画的认识和感悟(任伟大连外国语大学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摘要:谐音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备受汉民族的亲睐。

谐音现象被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记,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

它也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文化面貌,同时也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发展痕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等。

而谐音字画则通过谐音现象,来解读谐音图画所表达的意义。

本文通过不同的九幅图画,利用其中的谐音现象,来阐述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从而让人们认识到谐音字画的趣味性,把谐音字画的思想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谐音现象;谐音图画;对我来说,“谐音字”并不陌生。

谐音字,指字的音相同或相近,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汉语中,谐音字被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在这个歇后语中,输赢的“输”和读书的“书”就是一对谐音字。

然而,在现代的网络用语中,也出现了很多谐音字。

例如:杯具(悲剧)、神马(什么)等。

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谐音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它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谐音字画”这个词,是在听了赵华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有所了解的,觉得非常新奇,很有趣味。

学习了“谐音字画”这门课后,我的思维打开了另外一扇门,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奇妙无比。

赵华老师在她的《谐音“画”汉字》一书中提到:“谐音字画”又称字画谐音,是一门借助“图”与“字”之间的谐音联想,用“图形表达文字意义”的视觉艺术。

1我所理解的“谐音字画”总结一下就是: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字画中有义。

不知道这样的表述是否正确,然而它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和想法。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民间美术中象征性语言的表达方式

民间美术中象征性语言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民 间美术 ;象征性语音 ;表达方式
民间美术 中的象征性语言以民间群体 的情感为基础 .是 三 、行 为仪 式的 动态语 言 其表达求生存 、求繁衍 、吉祥兴盛心理 的重要手段 由于它 在 民间美术 中.象征性语言是贯 穿于艺术 创作始终 的 . 以 民间群众 的求吉心理和哲学观为理据 .使它成为直指群众 不仅 包括采 用较 为常 见 的艺 术手段 创造 的艺术 形式 .如剪 审美喜好核心取 向的表达手段 从 民间美术 中的象征性语言 纸 、木版 画等 ,同时还包括生活 习俗 中行 为仪式 的动态语言 的形态来看 .基本可分为 以下几类 :艺术形象 的具象语言 、 形式 ,充满 了纳福求吉的心理情感 图案文字式 的抽象语言 、行为仪态 的动态语言 、隐喻 的艺术 行 为仪 式的动态 语言 是 民间生活 中普遍存 在 的文化 现 语言和谐音式的艺术语 言 象. 并非孤立 的艺术现象 . 从其产生来看它是一种非艺术 目的
的创造 . 是具有实用 目的的观念象征的产物 它通过具有象征 寓意的行动表达仍是建立在生存繁衍 、纳福求吉观念上 的文化 内涵和朴素乐观的生命态度。它超越 了艺术观念的制约 .使吉 祥观念的诠释达到 了最大化 如民间舞龙 .其行为语言中以视 觉方式呈现的龙造型及场面的热闹包含了极强的象征性 .其本 身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性语言传达精神内涵 四、隐喻观念的艺术语言 隐喻观 念表 达是建立在特定 的艺术观念之上 的.民间美 术 的吉祥艺术 观念决定 了其 自身 的艺术语言 隐喻观念 的象征表达的例子很多 .如民间婚俗剪纸束 q 绣 中 的 “ 鱼戏莲”、 ‘ ‘ 猫扑蝶”等传统吉祥图案 .并不是表现的实际 的生括情趣和其 自 然属性 。而提采 用隐喻的手祛 象 征阴阳交合 、 化生万物 隐喻观念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种象征I 生语 言 。它巨 白 g 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值殍耐门 深入白 蜘 。 五 、谐 音式 的艺术 语言 谐音式 的艺术表达在 民间美术 的象 征性语 言中运用 的十 分普遍 利用文字的谐音寓意表现吉祥文化观的方法是兴起较 晚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主要是受到了文学 中文字谐音修辞 的影响 民间美术 中谐音的方式也是以一种象 征 的姿态 出现的.主要的着眼点放在 了吉祥的寓意上 在 民间年画中 .谐音 式的象征 手法其实是在所谐之物 的 信仰文化 内涵上人为添加 的一种寓意 ,如鸡 、鹰在 民俗 中本 已被认 为是镇宅避邪的神物 .而鱼 、蛙则被认为是生殖崇拜 的多子、阳性的代表,鸡取其谐音 “ 吉”与羊结合.取羊与 “ 祥”之谐音 ,表达 “ 大吉祥” 。明清 以来 的民间木板年 画 中有大量 的谐音 图样 .都是运用 了这一类 的象征手法 。由于 对于求吉观念的普及与强 .通过谐音 的象征性表达 。 使求 吉 的表现趋 向单纯化 这种谐音式 的象征性语言充分 的反应 了求吉文化 的鼎盛 与普及 他改变 了早期 民间美术 围绕人 的生命本 体的艺术 表 现方式 . 更 多的重视 了精 神象 征和朴 素的生命 功利的追求 。 主要的追求 由早期的生存 、吉祥的精神追求转化为了对实际 功利的福财功禄 的世俗价值的追求 这样的观念也一直发展

从“谐音”看传统图案在现代的运用

从“谐音”看传统图案在现代的运用

从“谐音”看传统图案在现代的运用作者:宗恒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3期TEXT / 宗恒随着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于设计的民族化。

在这种需求下,中国古代手工艺及民间美术的很多装饰纹样和艺术技巧开始被设计师们运用在现代设计当中。

中国传统工艺、民间美术历史积淀深厚,装饰方法和艺术技巧多种多样,但是现在也仅仅有少部分被运用在现代设计上,某些传统图形的特殊构成方式是造成现代设计中运用困难的重要原因。

例如中国传统图案中的“谐音”的运用,在这种图案的构成中,构成图案的图形元素并不是以其内在的逻辑或者形式上的关联作为组合结构,而是以图形元素本身的名称来组合构成谐音式的吉祥语,然后通过不同的适合图案结构加以组合。

这是一种特殊的图案构成方式,“民间艺术家对吉祥、幸福、美好的追求,还体现在他们对作品内容、造型和色彩上的特定要求”①。

例如较为常见的“五福临门”,是使用五只蝙蝠抽象化的形象为主体,组合其他图形形成适合纹样。

又如常见的“连年有余”,即是采用莲花、鱼为主要图形组合其他纹样形成。

再例如“一路连科”,以白鹭、芦苇、莲花组成图形,皆有谐音含义。

这种以吉祥语作为图案构成方式可以说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的丝绸当中,我们就能看见类似“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字符装饰,在汉代铜镜上也有类似的吉祥祝福语。

当然,这一时期的吉祥语还仅仅是字符性的装饰。

唐代以来,很多传统图案的名字大多有吉祥祝福语的含义,例如“满池娇”、“天下乐”这样著名的纹样。

虽然这些纹样不像后世那样以图形元素名称作为图形构成方法,但是和汉代比起来就更加注意用图形与吉祥含义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中国传统图案和民间美术当中最终出现的以谐音的图形来表现吉祥语的图案构成方式,是中国几千年图案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的成果。

当然,这种图案法则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因为它是依托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体系。

中国语言和汉字系统有别于世界上大多数字母文字语言的独特体系——尤其是相对于欧美。

谐音现象与年味的营造

谐音现象与年味的营造

谐音现象与年味的营造作者:宋清霖黄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来看,春节氛围的营造自然离不开汉语,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汉语中的谐音是春节氛围营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富有情趣和想象力的中国人利用“字”与“字”之间的音同和音近,使“字”与“字”之间在语义上产生关联,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本文将以年味的营造作为研究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从谐音现象产生的原因、常见谐音现象的谐音类型、谐音现象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谐音;春节;文化[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谐音是汉语中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谐音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汉语语言的特点,还传递出这种语言现象背后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特征和文化信息。

将谐音放入春节这个文化背景下研究,既增强了语言研究的实用价值还可以观察并认识到谐音其他特点。

一、浅析谐音现象产生的原因“谐音现象是汉语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谐音,是指发音相同或相近。

……将本无联系的A字与B字,通过谐音的方式,进行了有意义的字义转换,进而达到“借A字表B字”的修辞效果。

”[1]这是赵华女士在《谐音画汉字》对“谐音”“谐音字”以及“谐音现象”几个概念的定义,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到谐音现象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汉语本身的特点;二是汉语使用者的心理特征和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背景。

(一)汉语自身的特点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语语族,这种划分自然体现出汉语是有其特有的特点的。

具体到谐音现象来说,可以从汉语的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语音上来看,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但是一个音节并不仅仅对应一个汉字。

“声调是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但是即便是有声调,一个音节也不是对应着一个汉字的。

比如yú,与这个音相对应的汉字有于、余、俞、鱼等等。

这种“一对多”的关系为谐音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谐音字画》与对外汉语研究

《谐音字画》与对外汉语研究

《谐音字画》与对外汉语研究谐音字画代表着我国从古至今通过字画来寓意的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当前,谐音字画被应用于对外汉语领域的热潮方兴未艾,外国留学生也对谐音字画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不过经研究发现,谐音字画的理论领域建设仍有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谐音字画发展现状、谐音字画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谐音字画理论的不足之处等三大方面来浅谈谐音字画。

一、谐音字画的发展现状谐音字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吉祥文化。

它喻示着中国人对于幸福、喜庆、吉利、长寿的憧憬和祝福。

不过当下,包括谐音字画在内的众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失传的绝境。

如今人们看到历史文物,通常只从经济价值方面做评判,而文物所包含的文化和先祖的智慧结晶,大多数人已无法看懂。

不过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者花费大量的精力,用查找历史资料、收集文物信息、与老一辈人交流等方式,终于为谐音字画这一领域重新打开了一扇大门,并将研究成果公布给世人。

为重新普及这一项原本人尽皆知的传统文化,在大陆地区,众多高校已经开设和开展了关于谐音字画的课程以及学术讲座会,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

而在大陆之外,新加坡、香港、印尼等地的高等院校都举办过多场有关谐音字画”的学术讲座。

这些学术讲座在高层知识分子领域将谐音字画普及开来,这对整个社会了解谐音字画,以及为下一代教育做铺垫上,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实地考证——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田野考查大连市旅顺博物馆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在这些文物上存在着大量的谐音字画信息。

而这些文物上面的介绍信息并没有体现谐音字画的文化知识。

对于这些文物我们采取拍照方式,一一记录下来并逐条分析筛选。

本文选取两例。

2.1.第一个是清朝文物,名为八宝攒盒。

但该名称并不能将整幅图案所代表的吉祥内涵全部显现。

关于其中的吉祥寓意,最明显的是中间的五福捧寿。

而在五个蝙蝠的外面,有八个宝物即八宝。

此八宝叫做吉祥八宝,是藏族绘画里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

浅谈“谐音字画”的寓意

浅谈“谐音字画”的寓意

浅谈“谐音字画”的寓意作者:吴航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9期吴航内容摘要: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图案的主体之一,自明清以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的传统图画都是有着特殊的吉祥含义。

“谐音字画”通过把图像和汉字巧妙地通过谐音关系联合在一起,从而得出画意。

本文从“谐音字画”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工艺品中蕴含的“吉”、“福”、“喜”、“和”等字的作品进行解读,从而理解作品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吉祥图案谐音字画文化一.“谐音字画”的由来“谐音字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吉祥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而又不失趣味的文化,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汉语的“谐音”是一种有趣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利用汉字的同音或音近来表达说话者的意思。

因此,“谐音字画”的含义,我们便不难理解。

“谐音字画”就是我们通过发现图像和汉字之间的象征关系,利用谐音的方法来表达图像的一种方式。

说起“谐音字画”,还要从吉祥图案说起。

战国宋·庄子《庄子·人间世》中说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中国古代很早便已经产生了吉祥图案。

追根溯源,可以从远古的图腾崇拜说起。

人们希望通过各种人物、神灵、动物、食物等图像的结合来帮助自己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祈福求安。

到后来,吉祥图案迅速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吉祥年画。

明清时期,出现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等“四大木刻版画产地”。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部分,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谐音字画”的解读“谐音字画”包含两大重要因素:谐音图像和谐音字。

其中,谐音图像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名称、动作、颜色、形状、位置和数量等;谐音字主要通过同音字、音近字、多义字、同字同形同义字等方法来表达。

例如:一只猴子骑立在马背上,“猴”的谐音为“侯”,我们可以说“马上封侯”;一个瓶子里面有三只戟,“戟”的谐音为“级”,“瓶”的谐音为“平”,我们可以说“平生三级”;一个柿子和一个如意摆在一起,“柿”的谐音为“事”,我们可以说“事事如意”等等这些。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阮显忠统计,汉语中与谐音相关的仅修辞格就有13种。

除此之外,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以往人们对谐音的关注多从修辞的方向和民间风俗角度着眼;从文化角度进行关照,将会丰富谐音艺术的内涵。

一、谐音艺术在汉文化中的主体表征探究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有必要梳理谐音艺术的主体表征。

从纵向看,谐音古已用之;而从横向看,其在许多方面各领风骚。

(一)谐音是生活言语的智慧之光生活言语,本无需斟酌,无需变异,而汉民族却运用谐音使口头语言灵动起来。

如:店员的愤懑:“嫌难(南)看?那你朝北看呀!”背后的议论:“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学生起绰号:“油饼非油饼,却是尤尤兵。

”评价:“中国的足球是小苏他爹(老输)!”上述引例只是管中一窥,而最能显示谐音艺术魅力的生活言语当属歇后语、谚语、俗语。

它们是流传于民间历经风雨一路走来的独具特色的语类。

它们往往以映衬、藏词、析字、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建构诙谐、生动、夸张的语言风格,颇有智慧之光。

如:钉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七姐逢嫦娥——现(仙)对现(仙)。

这种语言风格造就了中国式的幽默。

汉族许多笑话的元素就是谐音。

如这则题为“死别生离”的笑话因谐音产生了独特艺术效果:有一个富翁请客,席上有一盘发臭的鳖鱼和一些又酸又涩的生梨子。

有个读书人套用了两句古诗“世上万般愁苦事,无过死别(鳖)与生离(梨)!”客人听了,哗然大笑!(二)谐音是文学艺术的美学之苑文学殿堂中的谐音,如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不是主角,但却不可或缺。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
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是一种创造力强、具有诙谐幽默气息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通过音韵相似的词语或字词的造型等特点来塑造寓意,并通过绘画、雕刻等方式以表达出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传统民间美术形象——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按照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的,每个地支都与一种动物相关联。

利用谐音手法,在表达十二生肖的形象时,往往会结合动物的特点与与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俚语、谚语等进行谐音,在形象上加入相关的视觉元素。

例如,以"鸡年"为例,鸡在中国文化中有丰收、幸福的象征,而"鸡"与"吉"音谐,因此人们常用"鸡"来寓意"吉祥"。

在民间
美术形象中,往往会将鸡的形象与吉祥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比如将鸡绘画成身披红袍、端坐在金鞦韆上的吉祥之鸡,或是将鸡的羽毛点缀成寓意吉祥和平安的图案。

这种以谐音手法进行寓意的民间美术形象,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还通过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3.汉语谐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 其现实意义
3.汉语谐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汉语谐音对人们生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首先,汉语谐音能够丰 富人们的语言交流方式,提高人们的沟通效果。
参考内容
汉语谐音:民族文化心理的微妙 体现
汉语谐音:民族文化心理的微妙体现
在汉语中,谐音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利用语音的相似性,表达两种或 多种不同的词语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景观。这种语言现象背后,蕴含 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3.汉语谐音在广告、音乐、影视等领域的运用
是谐音字,旨在强调今年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这些谐音的运用,不仅增 强了广告、音乐、影视等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
二、汉语谐音的文化心理意义
1.汉语谐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汉语谐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语谐音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主张言行适度,反 对走极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谐音的运用。在歇后语中,“王婆卖 瓜——自卖自夸”中的“卖瓜”和“夸”是谐音字,旨在强调谦虚的重要性;在 谚语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的“矛”和“盾”是谐音字,旨在强调用对 方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这些谐音的运用,不仅符合儒家思想的主张,还反映了人 们对言行适度的追求。
1、文学创作
1、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中,谐音双关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深沉性和象征性。如 鲁迅的《药》中,用“肺痨”与“佛山”谐音,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 不幸。
2、广告语言
2、广告语言
在广告语言中,谐音双关也被广泛运用,既达到了宣传效果,又富有趣味性。 如一旅游景点的广告语:“一览众山小,心旷神怡。”其中,“一览众山小”与 “一览众山瘦”谐音,既有景点的恢弘气势,又暗示了登高远眺、放松心情的旅 游体验。

年画里的谐音成语

年画里的谐音成语

年画里的谐音成语
“鱼”谐音“余”,就有了年年有余这个成语,年画里经常会画着大鲤鱼,寓意着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食粮呀!你看,这多棒啊!就像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财富源源不断。

“蝠”谐音“福”,有洪福齐天,画里有好多蝙蝠,那可是满满的福气呢!哎呀,谁不想拥有这么多的福气呀!
“鹿”谐音“禄”,有加官进禄,年画里出现鹿,意味着事业顺利,能升官发财呢!这可太让人期待啦!
“鸡”谐音“吉”,有吉祥如意,画中出现鸡,代表着吉祥顺遂。

难道你不想自己的生活吉祥如意吗?
“瓶”谐音“平”,有岁岁平安,看到画里的瓶子,就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安稳嘛!
“柿”谐音“事”,有事事如意,那红彤彤的柿子多喜庆呀,就像所有事情都能顺顺利利的。

“荷”谐音“和”,有和和美美,年画里的荷花盛开,多美的画面呀,家庭和睦那可是最幸福的事了。

“桂”谐音“贵”,有荣华富贵,桂树出现在年画中,象征着高贵的生活。

谁不想享受荣华富贵呀!
“枣”谐音“早”,有早生贵子,年画里的红枣,寄托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竹”谐音“祝”,有竹报平安,竹子在年画里,就像在告诉我们会一直平平安安的。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年画里的这些谐音成语真的太有意思啦,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人看了就觉得开心和温暖。

十周年谐音主题

十周年谐音主题

十周年谐音主题摘要:一、引言1.介绍十周年谐音主题的背景2.阐述谐音在中文中的重要性3.引发读者对谐音主题的好奇心二、谐音的定义及发展1.谐音的定义2.谐音的历史发展3.我国现代谐音的运用三、十周年谐音主题的意义1.庆祝活动的特殊性2.十周年谐音的创意来源3.体现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四、谐音在中文知识类写作中的应用1.谐音的修辞手法2.谐音在成语、谚语中的应用3.谐音在中文写作中的实际运用五、结语1.回顾谐音在中文中的重要作用2.强调中文知识类写作中谐音的运用3.倡导更多人关注并传承中文谐音文化正文:在庆祝活动层出不穷的今天,以十周年谐音主题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主题巧妙地利用了中文的谐音特点,既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为庆祝活动增色不少。

那么,什么是谐音呢?谐音在中文中又有怎样的地位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谐音的定义。

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的拼音相同或相近,从而产生有趣、幽默的效果。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自古以来就在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网络用语,谐音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十周年谐音主题的意义。

首先,庆祝活动的特殊性使得谐音的运用更加引人注目。

在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人们用富有创意的谐音来表达对这一重要时刻的喜悦。

其次,十周年谐音的创意来源丰富多样,既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展示了人们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当然,谐音在中文知识类写作中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谐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谐音在成语、谚语中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使得中文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因此,掌握谐音的运用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总之,谐音在中文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十周年谐音主题更是充分展示了谐音的巧妙运用。

谈谈文学作品中谐音的运用及其功效

谈谈文学作品中谐音的运用及其功效

谈谈文学作品中谐音的运用及其功效
徐宜良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与语言的运用密切相关.谐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常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语言的运用、形象的塑造和人名的谐音寓意三个角度来探讨谐音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表达功效.
【总页数】3页(P157-159)
【作者】徐宜良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6.3
【相关文献】
1.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文学作品中的功效——以《飘》为例 [J], 朱淑华;付伟杰
2.英汉文学作品中谐音词的对比研究 [J], 孟凡玲;肖庚生
3.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文学作品中的功效——以《飘》为例 [J], 朱淑华;付伟杰;
4.英汉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谐音用字的寓意探讨 [J], 朱桂花
5.英汉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谐音用字的寓意探讨 [J], 朱桂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谐音文化对年画创作的影响目录摘要 (2)关键字 (2)一、谐音与年画 (3)二、对年画题材的影响 (3)1、祈福辟邪 (3)2、喜庆吉祥 (4)3、戏文故事 (4)三、对年画的形式的影响 (4)四、对年画创作方法的影响 (4)1. 选定创作主题的关键字 (5)2. 根据关键字进行联想创作 (5)致谢 (6)文献参考 (7)附录一 (7)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生活依然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年画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创作题材和形式上也受到了一种汉语谐音修辞手法的影响。

汉语谐音是利用字音的相同或者近音,来构成寓意双关的吉祥,也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汉民族文化习俗中的有趣现象之一。

从古代到今天,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这种修辞手法还是一如既往的喜爱和热衷。

据记载中国的关于吉祥的谐音寓意模式起源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人们为了改变现状,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便有了像“三羊开泰”(太阳和三只羊)、“年年大吉”(两条鲶鱼和几个桔子)等图式。

这种形式被用于各种题材的创作,所以就如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量精美而寓意美好的年画作品。

关键词:汉语谐音;寓意;年画;创作;影响、ABSTRACTWith the continued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life right now, which still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New year picture as a traditional folk art in creative subject matter and form was also a Chinese homonym for rhetorical effect .Homonym in Chinese is the same sound or phonetic, to form a pun meaning auspicious, is th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practic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 peopl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ll areas, at all levels of this rhetoric is, as always, love and enthusiasm. According to record Chinese homonym on the auspicious meaning model originates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develop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matur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and hoped that future life can be happy, it is like "three goat" (the Sun and three sheep), "Gil annually" (two catfish and several orange) schema. This form is used for the creation of a variety of topics, so as we can see a lot of beautiful and meaning of bright prints.Key words:Homonym in Chinese;The moral;New year picture;Creativity;Impact一、谐音与年画汉语谐音是利用字音的相同或者近音,来构成寓意双关的吉祥,也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汉民族文化习俗中的有趣现象之一。

从古代到今天,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这种修辞手法还是一如既往的喜爱和热衷。

人们一直把社会的和平安定,国家繁荣富强,家庭幸福美满,子孙昌顺,仕途顺达,事业昌盛,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等作为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在语言表达上人们更是倾向于一些褒义并寓意美好的词语,来反映在具有某些美好象征意义的词语的崇尚上,如平安、富贵、康宁、福、禄、寿、吉、祥、喜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长久的崇尚,它们已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深深扎下了根。

因为在封建社会时期,很多老百姓是目不识丁的,所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作用于人们听觉系统的语音。

所以,在民俗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利用语言的谐音而设计制作出的画作、道具、器物等。

在汉民族文化中,作为上一年的结束和下一年的开始的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为了报答神灵和先祖们的保佑庇护,为了祈求新一年的幸福安康,为了祈福纳祥、驱邪避灾以及装点美化、烘托节日气氛,在我国广大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有过年贴年画的习俗。

不同的时代,到不同的地区的年画,虽然风格迥异、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在创作技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利用语音上的谐音关系,赋予许多物体以特殊的文化意义。

如图1(见附录一)这是一幅创作年份不详、传世的木刻版画《马上封侯》。

其构图是一棵生长茂盛的松树上有一只调皮的猴子和树下一匹从远方奔驰而来的骏马,它的到来似乎带来一阵疾风,让系在松树上一个福袋都在随风摆动。

远处是像建筑物一样的物体装饰,近处则用小草点缀。

于是借“马”上“风”(封)“猴”(侯)之谐音,巧成一幅出口吉利的木刻版画,寄予了主人希望仕途顺利、封侯加爵的美好愿望。

如图2“天降好运”则是画一喜蛛正从蛛网上下垂,则寓意将有好运降临;如图3“万象更新”则是描述的一头大象背上驮一盆万年青,或在大象的披巾上用万字装饰,其寓意为国泰民安、欣欣向荣,所有事情都向好的那个方向发展。

二、汉语谐音在年画的题材中的体现据记载中国的关于吉祥的谐音寓意模式起源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人们为了改变现状,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便有了像“三羊开泰”(太阳和三只羊)、“年年大吉”(两条鲶鱼和几个桔子)等图式。

这种形式被用于各种题材的创作,所以就如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量精美而寓意美好的年画作品。

年画的题材也因从秦代到清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汉语谐音也在其中深深影响着年画题材的发展。

其中汉语谐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分类中:1、祈福辟邪祈福辟邪可以说是传统年画永恒的主题,这类主题的作品多为神像,这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界“神”的敬畏和崇拜,以及由此衍化的图腾(如以人和动、植物等为造型基础的原始偶像)崇拜,如福气好运求诸天官的《天官赐福》;发财致富求诸财神的《福字财神像》等。

现在有许多寺院的殿内立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民间也有很多关于他们的画像,他们就是佛界的四大天王(即四大金刚):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其手中的法器有四种,都有谐音象征意义:剑有锋,“锋”谐音“风”;琵琶可调弄,暗谐“调”;伞是用于遮雨的,取其“雨”字;手抓龙、貂,表示“顺”,四种形象合起来隐喻“风调雨顺”的意思。

2、喜庆吉祥虽然喜庆吉祥主题的年画所表达的寓意与祈福辟邪差不多,但是前者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更为贴近生活。

它所表达的是增财进宝、登科升官、娶妻生子、延年益寿等具体的内容。

如当官者希望自己能“官上加官”则是用公鸡和鸡冠花来表示;希望子女更够“连中三元”则可以用荔枝、桂圆、核桃来表示;在徽州民俗年画中,人们喜欢用两只柿子、一束月季花、一支如意的图案组合,谐音为“四季如意”;3、戏文故事这种以表现戏曲内容题材的作品称之为“戏文”,这一题材还包括了与戏曲有关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而这一题材在苏州桃花坞年画中是极具特色的年画品种之一。

其作品有《武松打店》、《空城计》、《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

汉语谐音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如《红楼梦》中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根据红学家认为是取“原应叹息”四个字的谐音,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感慨。

文人画抒心臆者多,吟山水者多,頌圣贤者多;而年画这种来自民间的通俗艺术,则始终遵循着大众的喜好,倾吐方式较之前者更为直接、简练。

因为年画的产地遍布广泛和记载了很多各地的乡俗民俚,所以它的价值可以和绘画中的方志媲美。

平阳金代年画中详细的记叙了当时戏剧的表演场景,著名的《四美图》中人物的造型就是取自舞台剧装;河北武强年画中的大量杂技造型是吴桥杂技的“明清卷”;而苏州桃花坞年画则早就将当地的白话小说变成了连环画。

如此丰富的年画题材,还得力于不断变化的选题。

宋明之时,理学为宗,“孝行图”是当时绘制的热点。

光绪末年,天津杨柳青刻印了一批“女子爱国”、“劝办学堂”、“满汉平等”等宣扬爱国御侮、发奋图强,鼓吹维新自救的改良画样。

年画丰富的题材是涵盖于国人普遍的吉祥观念之内的,而其实用功效又将这种表达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寻求吉祥是年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汉语谐音寓意则是年画最特别的表现。

三、汉语谐音在年画的形式中的体现年画的最初形式是门神画,后由于时间的发展、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内容、功用、尺幅的不同,使之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名称。

但是在年节张贴的共同性,以及祈福求吉祥的相同心理。

按形式、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门画、幡画、神像、纸马、炕画、窗花、灯画。

而汉语谐音在年画形式上运用最多的还是窗画与灯画中,窗画中的内容多为花篮,篮中又有石榴、桃李、牡丹等图案装饰,这些物体又以其所代寓意的汉字为长,如图4中的四季平安,则以四季花卉喻四季,用谐音“瓶”字寓意平安,借蟠桃寓意吉祥。

除去以上几种形式外,还有一般张贴的年画形式,如中堂,立式贴于堂屋之中,内容多吉祥寓意。

历画,上印节气表,劝农时令耕作,故称“春牛图”。

春牛图上有题诙谐幽默的打油诗或俏皮话,颇受欢迎。

它与《九九消寒图》、《二十四节气图》都体现了汉语谐音在年画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传统年画的实用性。

四、对年画创作方法的影响在了解了谐音文化与年画创作关系之后,我们如何来创作一幅年画作品呢?接下来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介绍如何运用汉语的谐音来创作一幅年画作品。

1、选定创作主题的关键字我们知道年画的题材很多,设计到很多方面,但是我们也知道创作的题材不外乎祈福求吉祥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创作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选定一个创作的主题。

例如,我们选定一个跟祈求财运有关的主题“富贵有余”来进行创作,根据这一组词,我们可以提取的关键字有“富贵”和“余”;“万事如意”这一组词中可以提取的关键字是“万”、“事”和“如意”;提取出关键字,我们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