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死亡结局与唯美主义
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4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8期总第819期No.18,2020Total of 8191介绍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艺术家。
王尔德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诗人和作家。
他从小就深受文学的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并继续在牛津学习。
他受到沃尔特·帕特尔和约翰·罗斯金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他接触了新黑格尔主义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前拉斐尔兄弟会的著作。
这为他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指明了方向。
王尔德很聪明,说话很强硬。
凭着华丽的谈吐技巧,他成了当时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19世纪90年代初,王尔德通过一系列对话和散文完善了他的艺术观。
他把颓废、口是心非和美丽的主题融入了他唯一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2唯美主义2.1 唯美主义理论唯美主义又称唯美主义运动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在整个欧洲传播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一场支持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的审美价值高于社会政治主题的思想艺术运动[1]。
唯美主义把艺术的形式美作为一个绝对美丽的艺术命题。
这种美就是脱离现实的艺术美。
美术家和美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给人一种愉悦感,而不是传达一些道德情感信息。
唯美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他们坚持艺术不应该有任何说教,而应该追求纯粹的美。
他们相信美是艺术的本质。
美学认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受道德的限制。
为艺术而艺术是美学运动的口号。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暗示而不是陈述,追求感官享受,广泛运用象征手法。
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形成有两大要素。
是对享乐主义的批判。
二是莫里斯的艺术人生观。
米厄美学观的理论基础是美。
此外,前拉斐尔兄弟会的主要代表人物罗塞蒂和斯文伯恩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作者:王静姝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唯美主义文艺的产生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
而王尔德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怪才,其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更是唯美主义的完美展现。
本文通过对文中三个男主人公的不同人性的剖析,来解读王尔德对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的复杂唯美主义观点。
关键词: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唯美主义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物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小说围绕一名生长在伦敦贵族家庭的年轻少年道林展开,画家霍尔沃德由于倾慕其美貌为其做了一幅画,这幅画作被格雷看见过后,才发现自己的美貌,并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为了保持青春永驻,向画中的自己许下“可以为了美貌而出卖灵魂”的诺言,并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执念走向了罪恶的深渊,在良心和罪恶中饱受折磨,并最终自食其果。
王尔德通过这三个人物来进行自身的一个映射,把不同的人性分别着色于不同的人物身上,并且通过道林的放纵来饰演“自我”,亨利的玩世不恭来饰演“本我”以及霍尔沃德的真挚来饰演“超我”。
虽然文中也有女性人物的出现,但是与男性人物相比较,显然被“模糊化”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于王尔德性别取向的不相容。
此外,王尔德文中的人物都是“扁形人物”,这些人物的刻画能够更好的反映王尔德对于复杂人性的唯美化处理,其写作风格也是超脱于现实主义而又介于浪漫主义之间,展现出了一种感性之美,艺术至上的精神。
二.艺术与生活的冲突小说中无处不透露着现实与理想、艺术与生活的纠葛。
比如艺术家的化身霍尔沃德,在其的眼中艺术高于一切,认为画布揭开的不是画,也不是模特,而是艺术,并且不愿意把这些画拿出去展览,因为这些画是其内心的展现,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如果展示出去则会暴露其内心的秘密,这与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如出一辙。
而其朋友亨利勋爵则代表的是现实世界,因为亨利勋爵世俗、邪恶,利用道林的单纯善良,使得道林把其当做为“精神导师”,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步步的把道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_道林格雷的画像_中死亡意象探析
_道林格雷的画像_中死亡意象探析[摘要]《道林·格雷)(Dorian Gray) 这部电影改编自19 世纪唯美主义代表、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该片由英国导演奥利弗·帕克执导,本·巴恩斯和科林·费斯主演。
较之小说而言,电影中的情节改动很大,里面反复出现的“面像”“围楼”“镜子”“火”等意象贯穿于影片始末。
对这些意象的细细品味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这部电影,解读电影作品对于原著小说中所表达出的王尔德的难美主义观的传承与背离。
[关键词]《道林·格雷》;唯美主义;享乐主义;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审美范,意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中,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在符号意象的运用上与文学作品一脉相承。
意象的恰当使用会使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对意象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欣赏《道林·格雷》这部电影。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位纳希索斯般的美男子。
影片开始邢分,年轻貌美的他拖着崭新的行李箱从乡下来到伦敦接受外祖父留下的巨额遗产,到伦敦不久后,他举办了一场为孤儿募捐的慈善钢琴演奏会,这时道林遇到了那个对他一见倾心的面家贝泽尔。
贝泽尔对道林的青春与美貌如醉如痴,全身心投人地为他创作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画像里的道林是那样的迷人,仿佛具有生命一般。
这幅画也是道林和贝泽尔灵魂连接的纽带,此后两人感情急剧升温,经常一起出人各种社交场合。
在一次由亨利勋爵举办的宴会上,道林遇到了那位看似玩世不恭、满嘴荒唐言的东道主,并且一下就被他那与众不同的见解、犀利的俏皮话迷得神魂颠倒。
至此,一个由永葆青春的绝世美少年、一个画出神秘面像并痴情于年轻美男子的画师和一位撒旦般的、故荡不羁的贵族风流男构成的三人组形成了。
王尔德在一封信里谈及《道林·格雷的画像》时说:“贝泽尔·霍尔沃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爵是世人眼里的我道林是我想要一一也许,在别的时代一一成为的我。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人物的塑造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人物的塑造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物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小说围绕一名生长在伦敦贵族家庭的年轻少年道林展开, 画家霍尔沃德由于倾慕其美貌为其做了一幅画, 这幅画作被格雷看见过后, 才发现自己的美貌, 并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为了保持青春永驻, 向画中的自己许下"可以为了美貌而出卖灵魂";的诺言, 并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执念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在良心和罪恶中饱受折磨, 并最终自食其果。
王尔德通过这三个人物来进行自身的一个映射, 把不同的人性分别着色于不同的人物身上, 并且通过道林的放纵来饰演"自我";, 亨利的玩世不恭来饰演"本我";以及霍尔沃德的真挚来饰演"超我";。
虽然文中也有女性人物的出现, 但是与男性人物相比较, 显然被"模糊化";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于王尔德性别取向的不相容。
此外, 王尔德文中的人物都是"扁形人物";, 这些人物的刻画能够更好的反映王尔德对于复杂人性的唯美化处理, 其写作风格也是超脱于现实主义而又介于浪漫主义之间, 展现出了一种感性之美, 艺术至上的精神。
二.艺术与生活的冲突小说中无处不透露着现实与理想、艺术与生活的纠葛。
比如艺术家的化身霍尔沃德, 在其的眼中艺术高于一切, 认为画布揭开的不是画, 也不是模特, 而是艺术, 并且不愿意把这些画拿出去展览, 因为这些画是其内心的展现, 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 如果展示出去则会暴露其内心的秘密, 这与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如出一辙。
而其朋友亨利勋爵则代表的是现实世界, 因为亨利勋爵世俗、邪恶, 利用道林的单纯善良, 使得道林把其当做为"精神导师";,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步步的把道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原型分析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悖论
奥斯 卡 ・王尔 德 是 1 9世 纪后 期 唯 美 主义 文 学 的代表作 家 。他 的作 品离经叛 道 , 推 动 了“ 为艺 术而 艺术 ” 的 唯美 主 义 思潮 。在 私人 生 活 和 言谈 举止 中 , 他 更是 标新立 异 , 不断 突破 当时社会 的成 规 。他 曾 自负 地 宣 称 : “ 我 一 定会 成 名 的 , 即使不 能 够流 芳百世 , 也要 臭名 昭著 。 ” 王 尔德 唯一 的 长篇 小 说 《 道 林 格 雷 的 画像 》 , 笔 者认 为 , 有 两 个 方 面 的重 要 艺术 表 达 。一 方 面 体现 了他唯 美 主 义 思想— — 艺术 应 该 超 脱 现 实 , 游离人 生 。正如 他在 《 谎 言 的衰 朽 》 中坦 诚 “ 现 实 的事件 都是 艺术 之敌 。一切 艺术 的坏处 都是从 实 感产 生 。 自然就 是 明 白, 明 白就不 是 艺术 。 ” [ 1 j (
y s i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wi t h i n t h e ma i n c h a r a c t e r a n d t h e p a r a d o x b e t we e n t h e
a ut h or ’ S p ur s u i t o f a e s t he t i c i s m a nd t he a c t u a l mo r a l c o ns t r a i n t s . Ke y wo r d s :W i l de; p r ot o t yp e;a e s t he t i c i s m ;pa r a d o x
《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原型分析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悖论
《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原型分析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悖论作者:陈艳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被视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亦可视为英国版本的浮士德。
它讲述了一个纯洁俊美的青年道连在享乐主义的诱惑下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泯灭人性,最终消亡的过程。
一如亚当在伊甸园受到蛇的诱惑,犯下了偷食禁果之罪,最后堕落人间。
本文通过原型的分析的方式,解读小说主要人物的矛盾和作者追求唯美,却受现实道德约束的矛盾。
【关键词】:王尔德,原型,唯美主义,悖论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文学发展的代表作家。
他不仅作品离经叛道,推动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潮。
在私人生活和言谈举止中,他也是标新立异,不断突破当时社会的成规。
他曾自负地宣称:“我一定会成名的,即使不能够流芳百世,也要臭名昭著。
”而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方面体现了他唯美主义思想——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
正如他在《谎言的衰朽》中坦诚“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
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
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
”[1]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
所以小说中充满了脱离现实生活的奇幻魔力,让人拍案叫绝。
另一方面,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新旧风尚的冲突激烈,王尔德的自由作风和大胆的政治作风很快使他成为了这场冲突的牺牲品。
人们对于小说人物原型的猜测,让王尔德在法庭上陷入了困境。
1895年,昆斯贝理侯爵因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与王尔德交往过密而导致父子不和,并公然斥责王尔德伤风败俗,王尔德上诉,而对方律师拿着《道林格雷的画像》反诘,告他有伤风化罪,最终王尔德在瑞丁和本顿维尔监狱服了两年苦役。
因此,该小说即见证了他文艺创作的顶峰,也见证了他人生的低谷。
本文通过原型分析来解读小说,并进一步论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现实道德的矛盾。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悲剧人生
这个看似 荒诞 的故事 ,其 冲
无 独 有偶 ,小 说 《 林 ・ 道 格
雷 的画像》 中也有 一个纳西 索斯 式 的人 物——道 林 ・ 格雷 。笔 者 将从 “ 自恋” 和 “ 镜像”两个 角 度来 阐释格 雷的悲剧人生 。
一 .
突显然是 围绕在格雷 与画像 间既
对立又相容 的关系上 。这和纳西
索 斯与 自己水 中倒影 的关 系颇为 相似 。美少 年纳西索斯 不为美女
伊 可动心 ,却爱上 自己在水 中的
倒 影 。格 雷 在 没 有 看 到 画像 之 前 ,对 自己 的容貌并 没有产生 如 此强烈 的爱恋 。当格雷看到 自己
自恋 的 格 雷
美 ,而西 比尔 身上折射 出的艺 术 美则 和道连 的画像 一样是 属于 理 想 之美 。他 因为爱 自己完美 的画
慨 青 春 易 逝 ,于 是 发 出 誓 言 :
以 自我 为中心 的 ,他爱 的始终是 自己。于是 当西 比尔 的舞 台艺术 失 掉魅 力时 ,格 雷便不顾 西 比尔
的苦苦哀求 ,狠 心离去 ,最 终造 成女演员服 毒 自杀 的悲剧 。 小说结 尾格雷杀 死 了 自己的 画像 ,在某种意 义上也就 意 味着 杀 害 了 自己 。对 “ 自恋 ”的追求 使 得格 雷的行 为失 去约束 ,或受 外 部引诱 ,或为 内部利 己本能 的 驱使 ,成为 自己无 法驾驭 的心理
格 雷则变成 了画像 中那个 丑陋 的
老人。
[] 雷对 画像 的情感 是 复杂 的 , 3格
看见 画像 ,就是看 见 自己最完 美 的影像 ,他热爱 它 、嫉妒 它 ,更 多 的却是 一种恐惧和逃避 。 格 雷也 曾试 图以爱上 女演员 西 比尔来 转移对 自我的爱 恋。但 与其说 他爱上 了西 比尔 ,毋 宁说 他是 爱上 了西 比尔所代表 的艺术
浅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家巴泽尔的死亡意象
019《道林·格雷的画像》带给读者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悲剧。
虽然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小说开篇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场景,但在小说的描写中,悲剧色彩一直贯穿整个小说,使刻意营造的美感与自然的悲情气息进行结合,带来强烈的冲击性。
这种冲击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能够融合自身的阅读感悟,与作者达成共鸣。
且在该小说中,通过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故事的悲情结局。
犹如《哈姆雷特》一样,该小说着重于人物描写以及对话心理独白等,并从多样性的角度推进故事的走向。
在读者阅读后,每个读者都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
尤其对画家巴泽尔的死亡意象具有自身的独特感悟,更好地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内涵。
一、《道林·格雷的画像》基本概述《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始创于1890年,一经推出,便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喜爱。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名成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俊美且心地善良,遇到了画家巴泽尔所作的画像,发现自己惊人的美[1]。
在亨利伯爵的怂恿下,他向画像许下心愿,永葆青春美貌,所有的岁月沧桑以及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
道林·格雷在开始时不以为然,但他玩弄一个女演员的感情,使她自杀后发现画像中的道林·格雷发生了邪恶变化。
恐惧的道林·格雷并没有及时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变本加厉。
现实生活中,道林·格雷的美貌依旧,但其画像却丑陋不堪。
18年后,基于对画家作品的憎恨以及对自己丑陋灵魂的厌恶,道林·格雷谋杀了画家巴泽尔。
随后,女演员的弟弟前来复仇,却被道林·格雷巧言欺骗,死于非命[2]。
但正因女演员弟弟的死亡唤醒了道林·格雷残存的良知,他举刀向丑陋的画像刺去。
他的相貌变得丑恶、苍老,随后道林·格雷死亡。
画像恢复年轻如初,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3]。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本文拟以唯美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解读,分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在其备受争议的作品《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关键词:唯美主义艺术形式道德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在西方文学历史中,唯美主义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
尽管它持续时间很短,但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它起着过渡性的桥梁作用。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唯美主义的发源地和扩散中心是法国,其艺术纲领是“为艺术而艺术”。
1818年,法国哲学家库辛在他的作品《美学和宗教问题》里首次使用这一主张。
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戈蒂叶确立了它的内涵及理论系统,从而使唯美主义思想传遍了法国。
60年代,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使唯美主义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者们为了使唯美主义更加适应本国的情况,对之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其中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和济慈在法国人提出艺术主张之前就提出过明显带有唯美思想倾向的观点。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文艺理论家罗斯金也提出过反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主张。
英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将唯美主义理论系统化,而他的学生奥斯卡·王尔德对唯美主义进行了最深入的体验和探索,不仅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唯美主义文艺理论,还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将之大胆地付诸实施。
这些唯美主义者们,期望用艺术来搭建一个超凡的堡垒,以此来逃避现代生活。
在他们的眼中,迅猛发展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扼杀了艺术和美,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换来的是美和理想的破灭,烟囱和煤堆代替了美丽的自然,乞丐和妓女点缀着丑陋不堪的城市,整个英国充满了铜臭的气味和市侩的气息。
为了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抨击,艺术家们强调要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是高于一切的。
他们主张把现实生活的一切抛在一边,追求艺术的感觉,用提高审美修养的方式摆脱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平。
论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死亡结局与唯美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2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3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4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ring Heights5 浅析英语委婉语6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7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8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9 英雄精神的回归—浅析《雨王汉德森》的主题1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1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12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14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15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6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1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1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9 论翻译的艺术20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21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22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23 论电视剧《绝望主妇》和《婚姻保卫战》中所体现的中美女性人生观差异24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25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26 无脸之殇——《英国病人》的后殖民指控分析27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28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29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30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31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32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33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34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35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36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37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38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39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40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41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42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43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44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45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46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47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48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49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50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51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52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53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54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55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56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57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58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59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60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61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62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63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64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65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66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67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68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69 宗教文化与翻译70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71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72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73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74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下电影字幕翻译分析--字幕翻译的实用技巧7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76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77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78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79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80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81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82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83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8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85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86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87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88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89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90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91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92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93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94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95 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96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97 从言语拒绝策略看中西方面子98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99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100101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102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103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04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0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6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07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108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0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10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111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112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13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14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15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16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中的人生观分析11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118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119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120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12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22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23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124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125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26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27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128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129 分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30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131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132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133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34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135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36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137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138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139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40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141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42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143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44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45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146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147 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14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149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150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51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52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153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54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155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156 从《死亡诗社》看英语诗歌的欣赏和教学157158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9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60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16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162163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16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65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166 从《红字》看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清教主义风尚167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168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169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170 《宠儿》中黑人男性角色与黑人男性身份构建之关系浅析171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17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173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74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75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76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177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178 从电影《不可饶恕》看美国人对西部英雄的反思179 《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180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81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182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183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84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85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186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87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188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89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90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191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192 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看旅美华人的美国梦193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94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19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196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97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198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19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200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 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小说家, 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批评家。
尽管在他身前, 人们对他的嘲讽多于崇拜,批评多于赞扬, 但是在他逝世一百多年的今日, 文学评论界不但把他置于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弗洛伊德等伟大思想家的行列, 而且称他在语言、叙事方法、意识形态等许多方面“越来越像是一个爱尔兰的德罗兰·巴尔特”。
他的唯一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但全面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 而且预示了当代文化理论的真知灼见。
奥斯卡·王尔德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在1891 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同声谴责, 有报纸批评道: “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疯怪物的产物, 是一本有毒的书, 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而王尔德当时对舆论的回应是: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有一种可怕的道德——一种好淫的人所不能发现的道德,但是, 对于一切心灵健康的人,它是明显的。
”很久以来, 道连·格雷被大多人定位为一个受到伊甸园的蛇——亨利勋爵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 此后又出卖灵魂换取永远青春美貌, 纵情声色享乐, 最后招致惩罚的青年, 小说被理解为一个道德败坏终将遭到报应的寓言。
但是王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表白: “巴兹尔·霍尔华德是我心中的我; 亨利勋爵是世人眼里的我; 道连是我想要——也许, 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
”那么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道连应当是王尔德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的一个心中理想, 而不应是一个他鄙弃的形象。
所以今天, 我将尝试试用另一种眼光来重新解读这部小说, 对道连的形象做出新的评判。
年轻貌美的道林·格雷激发画家霍华德的艺术想像力, 画家霍华德因为创作出了自认为最完美的作品, 那就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而道林·格雷意识到青春易逝, 美貌难恒, 于是他表示愿用灵魂作交换以保持自己的青春俊美, 让肖像代他承受岁月的痕迹。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主义思想解读
摘 要 :1 9 世纪英 国文学领域发生 了一场 巨大的唯美主义运动 ,给 当时的英 国社会 带来很 大的影响。随着市 井中产阶级庸俗作 风愈 发泛滥 ,普通 大众 的传 统信 仰受到空前 的危机 ,为 了缓解精神危机 ,唯美主 义适 时而生。 《 道林 ・ 格雷的 画像 》这部小说 可 堪称是唯 美主义的经典之作 ,其 中潜藏 了很 多唯美主义思想 ,有必要解读这 些唯 美主 义思想。 关键词 : 《 道林 - 格 雷的画像 》;唯美主义 ;思想解读
收 稿 日期 :2 0 1 7 — 0 6 — 1 3 作 者简 介 :黄 章永 ( 1 9 7 7 —) ,男 ,江苏徐 州人 ,副 教授 ,主 要从 事英语 教 学研 究 。
1 8 5—
2 0 1 7 # - 第7 期 ( 2 0 1 7 年0 7 月)
语 言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NO . 7 2 0 1 7
们不能为了追求私利而利用艺术 。正如这部小说中 ,画家霍 会 ,他要打造道林 ,其本意无非是想把道林打造成 自己的产 华德 不想 展 示 自己的 画 ,也 就不 想用 画来 获 取名 利 ,这 与王 品,之后亨利勋爵就将一本黄色的书送给了道林 ,但这本书 尔德 的反对利用艺术进行创作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应 明确的 转 变 了道 林 重新 塑造 自己 的行 动 ,书 中一 位 巴黎 的青年 改变 是 ,艺 术 的无 功利 性 与无 目的性 并 不是 表示 艺术 没 有任 何价 了道林重新塑造 自己的想法 ,他的行动体现了其想要成为像 值或者意义 ,艺术的内在价值在于艺术本身。其还认为艺术 亨 利那 样成 为 唯美 实践 者 。书 中的这 位 巴黎青 年 ,所 接触 的 除了表达 自己,不会表达其他东西 。在王尔德生存 的社会背 景 里 ,特 别是 很 多市 侩哲 学导 致其 想要 躲避 现 实 ,释放 自身 的精 神压 力 。唯美 主 义观致 使 其有 了躲 避 现实 这种 想法 。王 尔 德 曾透 露过 自己 的心声 ,小 说 里 的画家 霍华 德便 是他 心 中
一个反叛道德的道德世界——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与隐喻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0卷第4期2009年8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4Vol.30Aug .2009一个反叛道德的道德世界———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与隐喻李 航,黄洪玲(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摘 要: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其奇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和巧妙的象征及隐喻表达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亨利勋爵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伪道德的解读者。
主人公道连・格雷依据其诱导躬身实践他的教条,是现实生活的代表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丑的揭露。
画像是艺术家贝泽尔关于美的理想即艺术,它曾被现实不断篡改,生活与艺术一度交换了位置,最终的“逆转”表达的是作者的美战胜丑﹑艺术战胜生活的理想。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道德;隐喻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09)04—0137—04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人们一直众说纷纭。
小说在1891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同声谴责,有报纸批评道:“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疯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认为此书公开污辱了上流社会的价值观而被视为不道德。
在1894年昆斯伯里伯爵与王尔德的诉讼案中,在法庭上此书甚至被作为不道德的暗示,把人们引向不道德的证据来指证王尔德同性恋。
而柯南道尔1924年出版《回忆录及冒险史》一书中述及:“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本有很高道德水准的书。
”杰森・爱普斯坦1998年3月5日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文章称:“……王尔德用他花花公子面貌和极端的唯美主义挑战的不单单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他所挑战的是英国历史上最为顽固的礼法。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风格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风格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对二十一世纪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影响深远。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构思奇妙、语言优美、象征意味浓厚,表现了作家对于唯美主义的不懈追求。
本文将借助《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分析兼谈唯美主义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性奥斯卡·王尔德,又译奥斯卡·怀尔德,全名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
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童话家。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
他的父亲威廉姆·怀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应该想见,他的艺术与文学造诣受到家庭的很大影响。
王尔德自幼便显示很高的天赋,他精通法语、德语和古典文学。
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毕业后,获得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
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
在出版首本《诗集》后,他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并来到伦敦发展。
虽然年轻的王尔德还没有获得一个文学奖项,但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的他在伦敦社交界已经小有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
当他开始大力宣传唯美主义,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唯美主义原则,就更时有惊世骇俗之举。
但在当时思想保守的英国,这样的行为受到了外界一致的不认同。
一般认为,最能反映王尔德唯美主义主张的是他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
英俊美貌的贵族少年格雷幻想自己能永远保持青春和美貌, 他从画家高尔华特为自己画的画像中感悟到人生的美不及艺术美那样永恒,于是发下痴愿:“如果我能够永远年轻, 而让这幅画像去变态, 要什么我都给……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交换。
从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思想
的故事。作为一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一向蔑视现实主 悲伤的感觉,给读者重重的一击,更像是对于自取毁灭的艺
义小说创作的传统,反对照搬生活本来面目的创作方式。 术的一种辛辣的讽刺。至此,道连已经彻底学会了亨利勋爵
他认为“艺术家的作用是发明,而不是记录”,他提倡写“美 的理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变成
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借 了一个要角,可是心灵却没有受到创伤。”王尔德之所以这
美少年道连这个形象,叙述一个人受环境和追求享乐的影 样写,可能还是要引起读者的思考,本事美的毁灭就已经可
响,最终致其在自我放纵的泥淖中越陷越深,直至彻底毁灭 以引起人们的同情,而书中最该悲伤的道连却种艺术观点的直接 说,他偏要把我们的常规思维扭转到另外一个方向,这或许
流露,道连·葛雷可以说是王尔德“生活既是艺术品”这一观 就恰好是人们评价他为“作态者”的原因。对于生活的旁观
点的实验品,在小说中,王尔德试图展示一个人怎样把自己 者这个观点,并不该算做王尔德的原创,仔细想来,这个观
同情疾苦,那实在太丑恶,太可怕,太悲惨。那种赶时髦的 尾处将这种观点悄悄加进自己的小说中,用道连的形象诉
同情疾苦有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味道。”我们应该把感情“倾 说着“旁观者”。所以才有人说,佩特与王尔德都把生活看做
注在生活的色彩,生活的美,生活的乐趣之中。生活的疮疤 是一种美学现象。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味
文学评论
从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思想
◎王珊珊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重要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历来就是众多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为艺 术而艺术”运动的领袖,有人认为他是个唯名是求的作态者,以做作取代艺术,以装饰取代文学。而他个人声称:书无所谓 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艺术家也并不乞求证明任何事情。客观地说,他的作品言谈机智,句子严谨而华美,好像事先完成的 一样,辞藻又极其华丽,音律和谐,富于形式美。这与他个人性格有关,他是个时常混淆现实和艺术的人,分不清艺术与生 活孰轻孰重,孰真孰假,但或许这就是他唯美主义天性与纯真的体现。本文就从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入手,通过分析 作品中道连的形象,以及道连与书中其他人物的联系,进而简单地阐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中的“生活艺术化”,看看 王尔德是怎样把现实当做艺术来理解的。 关键词 生活艺术化 唯美主义 道连的形象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 236-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徐静 徐玲【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众多杰出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美主义观:艺术至高无上,艺术和美是永恒的,生活是艺术的学生。
艺术不应该受到道德和理性的束缚,人们应该充分地实现自我的天性。
本文运用唯美主义的部分观点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了王尔德对艺术、道德、人生观和美学观的理解。
【关键词】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唯美主义【Abstract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is the only novel in the outstanding works of Oscar Wilde. It reflects the author ’s aesthetic notions :Art is supreme. Art and beauty are eternal. Life is the student of art. Art shouldn ’t be restricted by morality and rationality. Humans should realize their nature thoroughly. By analyzing aesthetic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Oscar Wilde ’s understanding of art, morality, view of life and aestheticism.【Key words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estheticism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作为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和作品都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简介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于1890年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子
道林·格雷将自己的青春、美貌和善良都投放在了一幅神秘画像上,导致自己逐渐堕落而画像始终保持年轻美丽的故事。
美与堕落的主题
描述美的力量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通过描绘格雷少年时期无邪纯洁,艺术家巴塞洛缪描述的完美之容及钟爱他人目光中对其美好形象表达了对于美力量的强
烈赞扬。
这种将个体从时间流动中解放出来,使得青春之花捧在悬崖边缘并保
持永恒完美状态刻画出来。
诱惑与堕落
然而,在小说中,王尔德同时揭示了美的另一面,即其诱惑力和对人性的摧毁。
随着格雷和画像之间的交互作用,格雷开始追求一切自己欲望,不顾伦理道德,从而导致自我堕落。
王尔德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美满到极致也会带来悲剧。
道德与责任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还探讨了个体选择的道德与责任问题。
作品中的画像被描绘成可以代表个体行为的镜子,在画像上所留下的残缺痕迹和变形形象是格
雷罪孽积累和心灵堕落的反映。
通过这种方式,王尔德提醒读者要认识到个人行为将对自己产生何种影响。
结论
奥斯卡·王尔德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美与堕落之间微妙纠缠的关系。
小说中将美无限放大,并展示了在获取无尽美好时存在着诱惑与堕落的风险。
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以及个体应该如何在面对美的诱惑时保持道德与责任。
背叛与死亡:试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西比尔韦恩之死
一
后称《 画像 》也是王尔德 唯美 主义思想 的集大成作品 , 中充 剧场里我才活着 。 而这种忘我 的艺术境界正是王尔德在唯美 ) 其 ” 主义 中所提倡的艺术高于生活 , 生活模仿艺术的境界 。 从把唯
王尔德 , 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运 动最杰 出代表之一 , 英 提 倡为了艺术而艺术, 认为美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 王尔德 和 其他的几位 同时代 的唯美之士“ 莫里斯 ( la or )拉斯 Wi m M rs 、 l i i
是美 的缔造者 , 道林 格雷代表青春与美貌 , 比尔韦恩 ( 西 此后 称“ 比尔”4 表文学与诗歌之美 。作为美 的代言人 , 西 ) 4 三个人 物在小说 中均不幸夭折 , 这样惊人 的一致性是偶然 , 还是作者
LTE I RAR Y GAL ERY L
文 海 艺 试 道林格雷的画 中西比 尔韦恩之死
蔡艳 明
( 中国民航 飞行 学院 空中乘务学院 , 四川 广汉 680 ) 137
摘 要: 本文试着从唯 美主义的视 角出发 重新 阐释《 道林格雷的画像》 中西比尔韦恩的 自杀。通过 以一种超脱 功利性, 超脱善 恶观局限的唯 关视 角, 本文认 为西比尔等三人的毁灭是 由作者刻意安排 , 对背叛唯 美理想、 是
呢?
金(on R si)佩特 ( l rH. a r” Jh uk 、 n Wae P t )一起 , t e 发现美 , 体验 刻意安排? 如果是作 者刻意安排 , 那么为什 么要扼杀美 的事物 美, 创造美 , 歌颂美 。 他们高举着 唯美主义的旗帜, 并把 唯美 的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死亡意象探析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死亡意象探析武雅男【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流传后世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其学术追求和人生价值观的最为直接的展现.自小说问世以来就引发了一拨又一拨的激烈讨论,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基于此,通过重新解读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死亡归宿,来获取作者关于艺术、美和自我实现的表达,以便揭示王尔德本人以及那个时代最为本质的东西.【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12【总页数】2页(P109-110)【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王尔德;唯美主义;死亡意象【作者】武雅男【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州3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一、前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来给人看!这也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给读者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感受。
虽然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小说的开篇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美好的场景,并让道林格雷这样一个绝世美男贯穿于小说的整个过程,但是这样一个刻意营造美而有意避免任何瑕疵的做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预言了故事的悲惨结局。
二、死亡意象的刻画(一)感官的死亡意象让我们先看一段小说最开始的描写。
画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玫瑰花香,夏日的轻风拂过园中的树木,开着的门便送来了馥郁的紫丁香味,或是满枝粉红色花的荆棘的清香;从沙发的角落望出去,正好看得见像蜜一样甜,又如蜜一般黄的金莲花在闪烁;抖动着的树枝,似乎很难承载花儿火焰一般的美。
亨利·沃登勋爵躺在波斯皮革做的长沙发上,习惯地抽着烟,数不清是第几根了;蜜蜂沉闷地嗡嗡叫着,穿行在没有刈过、长得很高的青草之间,或是单调地一味围着满地忍冬那金黄色、灰蒙蒙的花蕊打转,似乎使这沉寂越发压抑了[1]。
风和日丽、百花争艳、香气四溢,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当作者煞费苦心、穷尽笔墨地勾勒出这么一幅恍若仙境的美好场景时,却直接用以为亨利·沃登勋爵的出场做铺垫,美好的气氛瞬转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2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3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4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ring Heights5 浅析英语委婉语6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7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8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9 英雄精神的回归—浅析《雨王汉德森》的主题1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1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12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14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15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6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1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1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9 论翻译的艺术20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21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22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23 论电视剧《绝望主妇》和《婚姻保卫战》中所体现的中美女性人生观差异24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25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26 无脸之殇——《英国病人》的后殖民指控分析27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28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29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30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31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32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33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34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35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36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37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38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39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40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41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42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43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44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45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46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47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48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49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50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51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52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53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54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55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56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57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58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59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60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61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62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63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64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65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66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67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68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69 宗教文化与翻译70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71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72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73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74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下电影字幕翻译分析--字幕翻译的实用技巧7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76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77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78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79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80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81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82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83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8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85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86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87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88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89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90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91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92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93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94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95 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96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97 从言语拒绝策略看中西方面子98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99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100101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102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103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04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0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6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07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108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0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10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111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112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13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14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15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16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中的人生观分析11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118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119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120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12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22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23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124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125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26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27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128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129 分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30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131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132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133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34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135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36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137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138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139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40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141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42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143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44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45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146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147 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14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149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150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51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52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153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54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155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156 从《死亡诗社》看英语诗歌的欣赏和教学157158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9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60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16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162163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16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65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166 从《红字》看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清教主义风尚167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168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169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170 《宠儿》中黑人男性角色与黑人男性身份构建之关系浅析171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17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173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74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75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76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177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178 从电影《不可饶恕》看美国人对西部英雄的反思179 《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180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81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182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183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84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85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186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87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188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89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90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191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192 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看旅美华人的美国梦193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94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19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196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97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198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19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200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