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容和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接和协调 与“绿色”发展全面融合
— 绿色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求 — 装配式建筑对既有的绿色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课题 — 装配式建筑与绿色融合的方式是创新
P2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1. 新时期的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行动上,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过程 紧迫性 — 十年发展到30%,时间紧,任务重 严峻性 — 量与质不匹配,导致投入与效益持续失衡 — 资源整体短缺,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 管 理 者 政府→ 行业→ 企业→ 项目 科研技术 领军人物→实践者(规划师、建筑师、工 程师、建造师、咨询…… ) 产业工人 工厂+现场+服务 …… 引导性 — “成功”的实践还仅在“试验田和实验室”中
P5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3. 设计方法未摆脱“传统方法”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变化 结构形式 — 现浇→装配+现浇/装配 技术体系 — 通用技术和体系→专有技术、工艺和体系 生产方式 — 建造→制造+建造→制造+服务 控制方式 — 阶段性→全寿命期 发展方式 — 行业主导→跨行业联合
P6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P7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3. 设计方法未摆脱“传统方法”
现状总结 全专业的协同设计 — 少 全过程的产品设计 — 缺 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 弱 “施工图”设计 — 精细化程度低 — 机制的变化 设计院+工程公司→设计企业+标准图集? — 变化的结果 只有设计图,没有施工图! — 施工图需要立足于实施 — 会改变吗? 设计企业该怎么办?总承包企业会怎么办? 构件设计 — 能力欠缺
P3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2. 设计模式“多种多样”
项目设计的基本形式 产业链集团中,相对独立的设计团队 产业化联盟中,开发/设计/施工联合体 — 松散/紧密 工程总承包中,设计-施工联合体 — 相对紧密,能否长久还是? 产品研发型,开发-设计战略合作 — 关系紧密,只能种点试验田 传统方式中,设计与施工相对分离 — 松散,大量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容和方法
提纲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二、结构设计方法和要求 三、结构设计内容及拓展 四、一些争议问题的探讨 五、结语
前言
预制混凝Baidu Nhomakorabea技术
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集成性等特点 是混凝土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型 — 民用、工业、市政设施 适合于各种结构技术间的集成 — 预应力、钢结构 适合于各种材料的集成 — 高强、高性能、复合材料、可循
3. 设计方法未摆脱“传统方法”
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方式 第一层次— 基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现浇)的预制构 件“拆分和组装”设计— 还不如传统方法! 第二层次— 基于预制混凝土结构装配的预制构件系统与 现浇构件系统组合设计— 与传统方法相近 第三层次— 基于标准化设计理念、模数协调原则和建筑 各系统采用装配方式的装配式建筑体系设计 第四层次— 基于设计、装修、生产和施工、部品部件、 成本等的优化,满足一体化的工程设计 第五层次— 基于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品质和经济性等 的考虑全过程的产品设计
1. 新时期的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研究上,是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由单一、关键技术向综合、集成体系转变
— 以结构装配为重点向建筑装配和产品性能转变 — 以钢筋连接为重点向高效体系和成套技术过渡 — 以设计建造为重点向全寿命期品质和使用发展
— 以产品多样性为需求的通用与专用技术研发 注重“面”的宽度,忽视“点”的深度和“点与点”的
环材料
装配
只是一种建造方式 — 与现浇一样,各有优势 不仅仅针对结构主体,还包括建筑内的所有填充体、建筑
外部的装饰物等等 对于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从业者而言很陌生
前言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设计概念清晰,设计原理简单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构 现有的结构体系 — 框架、剪力墙、框剪、框筒、混合 新型高效装配式结构体系 — “十三”科技支撑项目中 预研的体系有十余种 通用体系与专有体系
P8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4.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产品类型及性能
预制夹心外墙板 — 至少可以形成四种技术和产品 严寒寒冷地区和部分夏热冬冷地区 — 采用非组合型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 — 设计、生产、安装等配套技术基本成熟 南方以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为需求的地区 — 应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实用型新产品 — 应遵循安全、适用、效率、耐久、经济等原则 — 应关注抗风、防水(抗渗)和密闭等性能及建筑表达 各种类型的建筑围护预制外墙板 — 点/线连接方式不应成为持续的争论点 — (部分)组合型夹心墙板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完整的、系 统的、严谨的理论研究和建立实用工程方法的基础上
P4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2. 设计模式“多种多样”
设计的出路 — 建筑设计只是建筑产品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
重要但不是全部!
基于项目,还是基于产品 基于自身,还是走向联合
— 设计企业要走得更远、视野更宽 — 设计企业要有对技术的集成能力 — 设计企业要有对项目的控制能力
不能只有“设计师” 需要培养具有工程概念和思维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需要满足系统性、适用性等要求
需要新型装备、设备、机具、产品和控制系统支撑
需要新型抗震设计方法、构造和连接方式支撑 — “等同 现浇”的概念可用,但在经济性、易建性、效率发挥等方 面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前言
装配式建筑
住宅产业化 → 新型建筑工业化 → 建筑产业现代化 → 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2025年新建建筑的30% — 北京市目标是2020年 是推动建筑业新发展模式建立的“抓手” — 在机制和模
式的转变中创新技术、方法和产品 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 结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需要建筑行业内的高度配合 需要相关行业间的高度协调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1. 新时期的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观念上,是转变的过程
概念梳理,理念交织,诉求多样,路径探索 ……
— 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 装配式建筑
— 不同的责任主体对待转变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差别大 — 开发商、设计企业、构件部品供应商、施工企业(总
承包、劳务和专业分包等)、监理企业、监管机构等 诉求各异
对使用和需求、使用者和服务者的思考是缺位的
— 激进型、温和型、中庸型、观望型、漠视型…… 装配式建筑只是一种产品,装配式建筑还是一个载体
P1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 绿色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求 — 装配式建筑对既有的绿色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课题 — 装配式建筑与绿色融合的方式是创新
P2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1. 新时期的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行动上,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过程 紧迫性 — 十年发展到30%,时间紧,任务重 严峻性 — 量与质不匹配,导致投入与效益持续失衡 — 资源整体短缺,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 管 理 者 政府→ 行业→ 企业→ 项目 科研技术 领军人物→实践者(规划师、建筑师、工 程师、建造师、咨询…… ) 产业工人 工厂+现场+服务 …… 引导性 — “成功”的实践还仅在“试验田和实验室”中
P5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3. 设计方法未摆脱“传统方法”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变化 结构形式 — 现浇→装配+现浇/装配 技术体系 — 通用技术和体系→专有技术、工艺和体系 生产方式 — 建造→制造+建造→制造+服务 控制方式 — 阶段性→全寿命期 发展方式 — 行业主导→跨行业联合
P6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P7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3. 设计方法未摆脱“传统方法”
现状总结 全专业的协同设计 — 少 全过程的产品设计 — 缺 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 弱 “施工图”设计 — 精细化程度低 — 机制的变化 设计院+工程公司→设计企业+标准图集? — 变化的结果 只有设计图,没有施工图! — 施工图需要立足于实施 — 会改变吗? 设计企业该怎么办?总承包企业会怎么办? 构件设计 — 能力欠缺
P3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2. 设计模式“多种多样”
项目设计的基本形式 产业链集团中,相对独立的设计团队 产业化联盟中,开发/设计/施工联合体 — 松散/紧密 工程总承包中,设计-施工联合体 — 相对紧密,能否长久还是? 产品研发型,开发-设计战略合作 — 关系紧密,只能种点试验田 传统方式中,设计与施工相对分离 — 松散,大量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容和方法
提纲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二、结构设计方法和要求 三、结构设计内容及拓展 四、一些争议问题的探讨 五、结语
前言
预制混凝Baidu Nhomakorabea技术
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集成性等特点 是混凝土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型 — 民用、工业、市政设施 适合于各种结构技术间的集成 — 预应力、钢结构 适合于各种材料的集成 — 高强、高性能、复合材料、可循
3. 设计方法未摆脱“传统方法”
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方式 第一层次— 基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现浇)的预制构 件“拆分和组装”设计— 还不如传统方法! 第二层次— 基于预制混凝土结构装配的预制构件系统与 现浇构件系统组合设计— 与传统方法相近 第三层次— 基于标准化设计理念、模数协调原则和建筑 各系统采用装配方式的装配式建筑体系设计 第四层次— 基于设计、装修、生产和施工、部品部件、 成本等的优化,满足一体化的工程设计 第五层次— 基于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品质和经济性等 的考虑全过程的产品设计
1. 新时期的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研究上,是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由单一、关键技术向综合、集成体系转变
— 以结构装配为重点向建筑装配和产品性能转变 — 以钢筋连接为重点向高效体系和成套技术过渡 — 以设计建造为重点向全寿命期品质和使用发展
— 以产品多样性为需求的通用与专用技术研发 注重“面”的宽度,忽视“点”的深度和“点与点”的
环材料
装配
只是一种建造方式 — 与现浇一样,各有优势 不仅仅针对结构主体,还包括建筑内的所有填充体、建筑
外部的装饰物等等 对于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从业者而言很陌生
前言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设计概念清晰,设计原理简单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构 现有的结构体系 — 框架、剪力墙、框剪、框筒、混合 新型高效装配式结构体系 — “十三”科技支撑项目中 预研的体系有十余种 通用体系与专有体系
P8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4.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产品类型及性能
预制夹心外墙板 — 至少可以形成四种技术和产品 严寒寒冷地区和部分夏热冬冷地区 — 采用非组合型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 — 设计、生产、安装等配套技术基本成熟 南方以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为需求的地区 — 应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实用型新产品 — 应遵循安全、适用、效率、耐久、经济等原则 — 应关注抗风、防水(抗渗)和密闭等性能及建筑表达 各种类型的建筑围护预制外墙板 — 点/线连接方式不应成为持续的争论点 — (部分)组合型夹心墙板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完整的、系 统的、严谨的理论研究和建立实用工程方法的基础上
P4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2. 设计模式“多种多样”
设计的出路 — 建筑设计只是建筑产品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
重要但不是全部!
基于项目,还是基于产品 基于自身,还是走向联合
— 设计企业要走得更远、视野更宽 — 设计企业要有对技术的集成能力 — 设计企业要有对项目的控制能力
不能只有“设计师” 需要培养具有工程概念和思维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需要满足系统性、适用性等要求
需要新型装备、设备、机具、产品和控制系统支撑
需要新型抗震设计方法、构造和连接方式支撑 — “等同 现浇”的概念可用,但在经济性、易建性、效率发挥等方 面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前言
装配式建筑
住宅产业化 → 新型建筑工业化 → 建筑产业现代化 → 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2025年新建建筑的30% — 北京市目标是2020年 是推动建筑业新发展模式建立的“抓手” — 在机制和模
式的转变中创新技术、方法和产品 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 结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需要建筑行业内的高度配合 需要相关行业间的高度协调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
1. 新时期的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观念上,是转变的过程
概念梳理,理念交织,诉求多样,路径探索 ……
— 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 装配式建筑
— 不同的责任主体对待转变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差别大 — 开发商、设计企业、构件部品供应商、施工企业(总
承包、劳务和专业分包等)、监理企业、监管机构等 诉求各异
对使用和需求、使用者和服务者的思考是缺位的
— 激进型、温和型、中庸型、观望型、漠视型…… 装配式建筑只是一种产品,装配式建筑还是一个载体
P1
一、结构设计现状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