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宋代服饰
宋朝服饰目录[隐藏]宋朝服饰概述宋朝服饰简史宋代皇帝朝服宋代皇后礼服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官员朝服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背子宋代大袖宋代胄甲质朴保守话宋装[编辑本段]宋朝服饰概述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
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南宋后期,"一钩罗袜素蟾弓"表明妇女裹足渐成大势,这种农村的习俗残害了古代农村女性的身心,能幸免于难的就只有那些劳苦的从事田间耕作的妇女!缠足,是中国妇女血的历史;青楼,是我国女性泪的根源。
除了盛行残酷的缠足之风,青楼文化也是宋代特殊的一面。
青楼女子虽然命苦,却不乏才貌双绝者。
人称"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称著的这类女子多居住于长江沿岸,衣着扮相自然别有一番韵味。
[编辑本段]宋朝服饰简史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男服服饰: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中国历史与文明第2讲服饰
戴冕冠、穿冕服的皇帝及戴笼冠、 穿礼服的侍臣(阎立本《历代帝王 图》)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 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 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 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 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女装 穿深衣或襦裙。襦裙即短 上衣加長裙。腰带用丝或 革制成,起固定作用。领 口外观如英文y,即交领 右衽。方向不可以相反,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 发左衽矣”,左衽为异族 或死者的样式。
•服饰的发展过程:自然物—亚麻、蚕丝、
台湾原住民服饰
条纹方衣与遮阴布
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
初民服饰: 由于早期技术较为原始,服装剪裁与结构 都相当简单,如上衣、下裳的组合,保护 生殖器的遮阴布(蔽膝)、保护和装饰头 部的冠帽等。这些构件被当作一种传统, 保留在后代服装的形式之中。
周代服饰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 度,天子、诸侯与各级贵族在 不同场合与仪式活动中,都要 穿戴与其阶级相对应的冠冕及 服饰。
直脚幞头、 圆领黄袍、 红带、皂 靴帝王宋 太祖像 (南薰殿 旧藏《历 代帝王 像》)
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
戴软脚 幞头、
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 穿圆领
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
袍衫的 文吏
宋代男子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
(赵佶 《听琴
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 图》局
脚下改穿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部)
《礼记·玉藻》: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玄冠朱组缨, 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 也……朝玄端,夕深衣……衣正色,裳间 色。”
《礼记·冠仪》: “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 辞令顺。”
中国服饰文化概述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 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
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 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 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 (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 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 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 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 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 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 上的旒数是相应的。十二章纹饰中,上 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 粉米、黼fu3、黻fu2用绣。 黼:黑白相间;黻:黑青相间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 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 随便乱用的; 红、紫是官服之色; 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 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 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 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 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襦裙
大袖衫裙
圆领衫
宋代朝服
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 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 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 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
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 带,头上戴幞头,脚上 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 子。
幞fu2头: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宋代妇女裙装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 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间正 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 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 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汉代官服之一: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 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 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 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 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 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 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按汉代习 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 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 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 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 称“簪白笔”。
中国服装发展史
第一章序论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思考题:1.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元素能够继续运用和发展?2.服饰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吗?3.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02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中国服装史上,中国服装在何时、因何由开始吸纳西方(欧洲)服装样式?08年考试真题:简答题:胡服骑射04年考试真题:简答题:《史记六国表》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中国服饰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袍、凤冠,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中国服饰的发展简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琉璃时代(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重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此,目标实现与制造更为实用的服装,采用更为简单的材料和颜色。
衣服通常是以蓝色或绿色为主调,宽松休闲,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平等和人民的实用精神。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设计被奉为非资产阶级化的符号之一,人民被教导着遵循一种简朴、无私、毫不奢侈的生活方式,许多服饰创意已被清除、砍掉、固定化而消失。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服装设计开始出现多元化和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此期间,中国市场传入大量的国际品牌,同时也推动了本土创意和品牌的发展,华夏服饰、娇欣、姬月、和安逸尚等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中国服饰开始寻求文化与时尚结合的期间。
通过寻找服饰中的自我表达,出现一种以自然图案来表现中国文化的设计元素,如菊花、牡丹等。
在中国服饰创意设计领域,王陶峰、刘涛、万伟明等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转化,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时尚之间的结合。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服饰的品质和设计。
此外,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如H&M和Zara等流行衣物品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许多品牌店。
这个时期,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使用全球的流行元素,如多层次,面料创新,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创新。
中国服装的文化熔合表明,中国服装正在寻求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位置,并在全球服饰市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经济时期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中国服饰的发展之中。
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中国古代服饰简史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服饰夏朝◆ ◆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 ◆“十二纹章”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
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周朝◆ ◆ ◆东周武士服饰西周武士服饰西周男子服饰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
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服装是由动物皮毛制成的简单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等材料制作衣服。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冕服”的礼服,它是帝王和贵族们穿着的特殊服装。
这种服装由上衣、下裳、腰带和鞋子组成,颜色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到了秦汉时期,服装的设计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装饰。
汉朝时期的妇女喜欢穿长袍和裙子,而唐朝时期的女性则更喜欢穿宽松的衣服和高跟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服饰风格也不断变化。
例如,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而民国时期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今天,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传统的汉服、唐装还是现代的时尚潮流,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礼服的发展史1
礼服的发展史礼服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穿眘的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品味、教养等许多无形语言。
这是服饰文化历史的发展的结果。
服饰发展史其实誻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作为高级门类的礼服,其发展历史也必然与地域、社会、种族、阶级联系在一起,而最直接推动其发展者非贵族统治者莫属。
因此,礼服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上层社会服装变迁史。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成为民间对权贵的仰慕之情,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因为这也象征着一片吉祥,讲究的就是个“红”。
20—30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
50年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婚礼服则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真是“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妆”。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传统的婚礼服也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90年代直至今日,婚礼服的种类繁多,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最能体现个性的婚礼服,无论中式或西式还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得到满足。
服装发展史其实就是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作为高级门类的礼服其实发展历史也必然与地域、社会、种族、阶级联系在一起,但无论哪个社会、地域、种族,下层劳动阶级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这种礼仪服装,最可能、最直接推动其发展者非贵族统治者莫属。
因此,;礼服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上层社会服装变迁史。
现代意义上的“礼服”这一特有名词,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得以明确提出,其发展历程绝非与此开始,其礼仪场合、款式、装饰、板型是远古时期慢慢发展而来。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中国服饰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中国人“上衣下裳”的穿法就是 对天地之别的认识,这一秩序不 可颠倒。
蕴含“天人合一”的理念。
上衣象天
帝王的上衣多为玄色,玄为 黑色 象征未明之天
下裳象地
下裳多为纁(xūn)色,纁为 绛红色。 象征黄昏之地。
衣裳(cháng)制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Add keywords
何谓深衣
服饰纹样彰显等威
服饰中的“礼乐”文化
十二章
龙纹
文一品官补子——仙鹤
武一品官补子——麒麟
民间纹样图案
民间纹样图案
服饰中的“礼乐”文化
服饰形制配饰辨别名分
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做 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 在配饰上,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 也是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
紫绯绿—达官显贵
服饰中的“礼乐”文化
1
2
3
4
5
龙纹—九五之尊 皇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 装饰,即龙袍。而其他 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穿 着龙纹服装的,只有少 数高官可以穿三或四爪 龙纹服装,称为蟒袍。
十二章
指的是代表帝德的十二 种图案。 其中日、月、星辰、山、 龙、华虫、黼、黻八章 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彝、 粉米在裳上。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1、衣裳制的文化内涵 2、深衣制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天人合一
古代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它是中国深厚人文传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所表现的文化心态,是情感的纽带,它一端牵着日常的生 命活动,一端连着用理性无法表述的美的世界。
在古人眼里,人世是天道的展现,所以人们的服饰也应该要合 于天理。所以无论是在服饰的形制上,还是颜色、纹样上,都蕴含 有深刻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婚礼服的简介及其运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不可超越的历史文化。
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朝代的婚礼观念。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厦门情侣写真摄影工作室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主目录课程介绍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思考题)教学内容自测习题参考文献附录点击各项自动链接课程介绍•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样式与发展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认识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指定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西服装发展史》。
教师简介•冯泽民,江苏省江阴市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教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长期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服饰文化和史论研究,多次获得省优秀教学科研奖,并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服装发展史》、《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
•刘海清,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书法和中西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参编、主编、合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大败局》、《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书数十部,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奖。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西服装发展史•二、参考课时:56(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三、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四、课程概述•根据该课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二.中国服装发展史,着重阐述先秦及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服饰状况以及沿革、演变的基本脉络;三.外国服装发展史,以西欧各国服装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讲叙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四.服装发展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
唐装文化
传统的唐装与现代的服饰搭配
1、唐装+牛仔裤:绣花钉珠仔裤加上花花绿绿的唐装,可 能这真是一个绝配。 2、唐装+灯笼裤:镂玉错金的面料,与裤管口有细绳如抽 褶的灯笼繁密丰满的图案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精巧的短外套, 配灯笼裤,这是一个和谐的搭配哦。 3、唐装+七分裤+靴子:裤管大大的七分裤,配上合身贴 体的唐装,再加上有搭扣的长靴,走路时可以说有虎虎生风、 摇拽生姿的感觉。 4、唐装+小黑裙:不如把小黑裙与相对比较宽的唐装搭配, 小黑裙所呈现出的内敛深沉,与唐装质地与纹样的灿烂光华, 西方的优雅情调与东方的古典味道可以进行完善的融合 。
总结
唐装是我国独有的服饰,它具有强 烈的民族气息和传统色彩,我们不仅 要继承和发扬,还要保护和爱惜—— 它是中国的象征!
谢谢观赏!
《日月大明宫》
《日月大明宫》是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服装总设计师韩春启的又 一力作。全场分三个服装单元:早朝盛典、深宫夜宴和盛唐大明。
当天的演出只展示了服饰表演部分的内容,包括“早朝盛典”、 “深宫夜宴”和“盛唐大明”三部分。
上海APEC会议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随 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唐装作为一种流行时尚 可能是一时的,但其包含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文 化的内涵,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则是长久的。
请问:
APEC 2001会议上各国领导所
穿的唐装是唐代服饰的演变吗? 是 是 不
“唐装”并非唐装
媒体把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式 对襟衫称为“唐装”,不少读者误以为是唐朝 服装。其实它是我国清代马褂演变而成的。 另外,国外的一些华人也有称中式服装为 “唐装”的说法,“所以唐装的取名也颇有国 际化的味道!故古今海外中国人自称“唐人”, 把中国传统服装统称之为“唐装”。
中国历代服饰简史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 的服饰 装束为主,历时数千年 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 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 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 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 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民国时期女子服饰
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 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标志。
分三个时期考虑:
初唐女性着装---襦裙 盛唐盛行女着男装 中晚唐——宽衣大袖的襦装
女着男装
唐-明清服饰演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人们的服饰都丰富而精美, 成为中国国代文化特殊而绚烂的一笔。 明代以后出现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 几千年的带结,纽扣的使用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与衣裙比例明显导致,由上衣短下裳长, 逐渐拉长上装,缩短落裙的长度,衣领以圆领为主。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服饰的变化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服饰的变化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服饰的变化
原始部落的服饰 夏商周的服饰 汉代服饰 大唐服饰 明清服饰 民国时期服饰 现代化服饰
1.原始部落的服饰 2.夏商周的服饰 3.汉代服饰 4.大唐服饰 5.明清服饰 6.民国时期服饰 7.现代化服饰
原 兽始 性部 服落 饰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夏商周具有名族特色的服饰——胡服
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左衽、上衣下裤是胡服的一大特征
深衣
胡服
汉代服装
唐代女性着装
唐代是封建的繁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民族融合得到进一 步加强,从而使唐代女性服饰出现了新的特征。唐代女服的式样繁多, 质地之考究,工艺之精良,开放程度之空前,均可堪称历朝之最。唐代 服饰有时代特征,研究中国历代服饰,唐代必不可少。
海派服饰简史
海派服饰简史海派服饰简史一、海派服饰的由来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姿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
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
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衣装时髦是晚清上海服饰时尚的主要特征。
“时髦”这一词汇本身在当时就很时髦,其含义几经引申,已成为一种消费格调的代名词。
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
上海人虽受礼教传统的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日趋开放的商业社会习俗使他们在服饰上首先放弃简朴同一而崇尚奢华时髦。
近代上海人是以时髦为美的消费者,而商人们也以制造时髦为经营要旨,不断鼓动人们投入到流行时尚中。
衣着时髦成了当时上海人追求体面消费的风范之一并不断攀比竞赛,这不但推动了上海时髦服饰的新陈代谢,也促使西方服饰体系渐为世人接受,从而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装革履、中装绣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饰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商的晚清上海社会,象征封建传统的服饰制度正在瓦解,时髦的领袖不一定是绅宦名门,也可以是商人、学生、买办、通事。
他们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对中国既有的服装消费模式冲击最大。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宋代女子服饰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 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 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 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 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 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宋代男子服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 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 「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元 代 服 饰
•元代服饰特点
1. 元代男服服饰 2.元代女子服饰 3.天子衮冕服 4. 公服:行礼时百 官所穿的
•元代男子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 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 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 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 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 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 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 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 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 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 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女子服饰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 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 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 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 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 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天子衮冕服
• 元代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
元代后期发展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 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 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 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 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6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 则以襦裙为主。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 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 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 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 披。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 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 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旗袍文化
旗袍的历史演变摘要:旗袍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代表,它是展示女性之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以及民族代表性的“服装之最”。
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而旗袍的现代演绎更是对其魅力的完美表现。
Abstract: the Chinese dres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it is show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most of the clothing. It experienced a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odern qipao deduction is the perfect expression of its charm.关键词:旗袍;产生;发展;演变一、满清时期的旗袍旗袍沉淀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服饰文化精髓,旗袍之美是被全世界公认的。
它以最地道的中国面料和工艺完美的衬托了女性婀娜多姿、精致优雅、性感迷人的风韵!领、袖、襟、开叉、图案、绲边,旗袍的每一个细节处理都让人叹为观止。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开始,旗袍就一直受到广大女性的喜爱和追捧,关于它的历史我们一起研究!旗装诞生之初并不是女装,而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男女所穿的长袍。
在17到19世纪长袍是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
这种服装比较合体,比较利于骑马等户外活动后来清军同意中国后,便和汉族的服装相互融合,旗装慢慢的变得宽身大袖,同时也吸收汉族的纹饰图案,刺绣工艺和文化思想清朝时的旗袍其中最不能少的装饰就是盘扣,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口,梅花扣,金鱼扣,盘花扣在中国服饰中逐步改变,它不仅仅有连衣襟的功能,更是服装上的装饰品。
这样也表现了中国服饰重内涵,重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
战国人所撰吕览和世本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
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
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殷商时期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
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
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
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
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
七国崛起,各自独立,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
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
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
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
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
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
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
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
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
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腰巾、裙、膝裤、袜、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
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
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
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
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
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
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
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
当时的袍式宽大而
长,常作礼服之用。
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规定,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然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
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
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
带则用蓝绢布。
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用钮扣的样式。
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
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清代又实行逼令剃发易服,按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
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饰上,保持满族特点而延续极长的时期。
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明代服饰,然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
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
清代的官服等级差别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
若排列名次可从皇帝开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亲王、奉恩将军、公主、驸马等皇族宗室戚属。
异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外郎蓍老、从耕农官。
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严格区别。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政时期最为流行。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
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越来越多样,如云肩等。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
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
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为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制、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
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意,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
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
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