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对街道的称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历史上对街道的称谓
作者:李友唐
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8期
公元938年,占领北京的辽太宗将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升为“南京”,又称燕京。

1012年(开泰元年)改称南京析津府。

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

北京建都后的第一条胡同,是三庙街的胡同,位于现北京城内西南角,长椿街国华商场的后面。

这是900多年前辽代建立的,当时名为檀州街。

这条街由于历史上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后得名三庙街胡同。

到元朝后,规定大街24步宽,36.96米;小街12步宽,18.5米。

南方多用巷,有的胡同可隔火,称“火巷”。

元朝时有火巷384个,胡同129个。

从元朝起有胡同称呼,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

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

”元流传下来有名字的只有砖塔儿胡同。

明清时北京街道,按大小排列是:大街、小街、巷、街、胡同。

明朝时火巷减少到内城16个,外城11个,共27个。

叫巷的很少,胡同是最多的。

明朝的胡同内城有900个,外城有300个。

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明朝有街巷胡同1170条,称胡同的约459条。

清内城有1300条胡同。

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提街巷胡同2077条,称胡同的978条。

清代《京师坊巷志稿》统计,当时北京城有胡同2000多条。

民国时期,1931年出版的陈宗藩《燕都丛考》记载:北京共有2623条大街小巷,其中有959条胡同。

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记载有3300条街巷胡同。

北京解放时有胡同2623条。

1951年复兴舆地社印行的《北京街道地名录》,北京有3216条街巷,其中有1039条胡同。

六、七十年代有5000多个胡同,死胡同200个。

1982年《古今北京》说北京城区的胡同约有4550多条。

1986年《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说北京有胡同6100条。

2003年底,当时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就有胡同1928条。

为什么叫胡同呢?有4种说法:
1、胡同是浩特的谐音: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

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的城镇、街巷等称为“浩特”。

后来,“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胡同”。

2、胡同是忽洞的谐音:蒙古语中表示“井”意的词汇发音为“忽洞”。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内仍有许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赛因忽洞、哈业忽洞。

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井,因此“井”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忽洞”也慢慢演变成了“胡同”。

3、胡同是霍通的谐音:最早来源于女真语。

女真语把“聚族而居”表达为“霍通”、“火瞳”。

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汉族人译成了“胡同”。

4、辽太宗升唐幽州城为南京后,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除街为全国通用外,火巷和衖通,都使用了南方街巷的用名。

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

衖通是吴语方言“弄”。

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

南北朝(420-589年)时,出现了衖的南音“弄”。

“弄”的古字作“衖”,吴音念“弄”。

南方有双音字叫法,里弄、弄唐、弄堂、衖堂、衖通。

明《老乞大谚解》中,已使用“衚衕”二字,比《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早77年。

《老乞大》出书于高丽朝末期,即中国的元末。

“乞大”指中国,早期写法是“胡洞”。

巷、衖古字通,在我国汉代,“衖”与“巷”同音,都是东部字,念“虹”。

汉以后,“巷”、“衖”的发音有所变化。

唐代,“巷”已读成和今天一样的巷音,华北、东北,巷(衖)读“虹”的古音却被保留了下来。

在辽《龙龛手镜》里,按古音念巷为闳。

《龙龛手镜》“闳:巷也。

”北京最早对胡同进行介绍的是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张爵编《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明北京五城33坊。

明代胡同写“衚衕”,清末简写“胡同”。

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

民国后,北京对街道的称呼基本上是大街、街、胡同、巷(很少),乡村则是村、务、庄、营等,并增加了一些外地的街名,如里、纬路、经路等,不过人们一听就知使用的是外地街道的称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