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王焕英 Y30150777 工程151
摘要:当前中日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特别是东海和钓鱼岛争端问题。

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仅从中日经贸关系的角度,分析两国关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日关系;国际形势;经济
从近年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说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可以预见,友好发展仍将是中日关系的主流和基本走势[1]。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步伐的加快,中日关系的发展难免出现矛盾和分歧,甚至不能完全排除在特殊时期、特殊问题上陷入局部对抗的可能。

一、中日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
1. 双边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

到2003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

相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目前,日本的国际贸易占GDP 比重为30%左右,中日贸易额为3000 多亿美元,占日本国际贸易总量约20%,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国,而且近年日本一直保持对华贸易顺差。

2.直接投资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此后形成了三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80年代初对经济特区的投资;第二个高潮出现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投资波及到整个沿海一带;第三个高潮出现在2000年以后,其背景是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

到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461亿美元,约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量的9%左右,超过欧盟25国对华累计直接投资的总和。

另外,中日在生产领域分工合作进展也非常迅速。

这种进展不仅体现于数量上的变化,也体现于质量上的变化。

80年代以加工贸易为主,90年代开始向电器、电子和机械行业发展,现在又扩展到信息通信产业和汽车产业。

3. 政府间资金合作
亦即日本对华ODA,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

从1979年
到现在,累计总额己超过3万亿日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

日元贷款援建项目均为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施工难度大的基础项目。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本政府的ODA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对华ODA 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

二.影响中日双方经贸发展的主要障碍
1. 美国“重返亚太”对地区稳定带来冲击
国际地缘政治的发展和中美、日美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中日关系。

从2009 年开始,美国将国家的战略重点从中东转向亚太,尤其是东亚[3]。

这表明美国希望继续发挥对东亚的影响力,同时希望分享本地区的繁荣。

但是,鉴于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的军事安全色彩更显突出。

这对来之不易的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日本的极端保守势力,正是借助美国“重返亚洲”,不仅重新执政,更是为实现其提出的“正常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战后和平宪法问题上不时大动手脚。

日本保守势力顽固坚持冷战思维,试图否定侵略历史,开历史倒车的危险举动和言行,美国的战略导向与纵容对日本的政治右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引发中日矛盾
在东海石油开发的问题方面,折射出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上此消彼长的关系。

中日两国在东海油田开发问题上思索积累的矛盾,源于两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和经济体制上的不同。

日本迫切需要在东海开发石油资源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多。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启动了东海油田开发战略,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解决海上石油开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3. 日本存在着岛国危机意识被少数政客所利用
在日本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岛国危机意识。

印度洋大海啸和太平洋地震带的频繁活动,给日本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迫切需要踏上一片稳定的大陆,所以在每一场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日本国内总是出现一些挑战国际法极限,对东亚临国提出领土或海洋权益要求的呼声。

这种写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导致日本大和民族总是希望通过扩展来实现子孙的长期繁衍。

因此,日本政客借助日本国民的恐惧心态,拼命向东亚临国提出领土要求,企图以此来换取自己在国内的政治空间。

三. 中日经济关系的未来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日经济交往仍然有着非常广大的空间和可以挖掘的
潜力;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利的消极因素。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中日走向双赢.加强双边合作或以两国为中心的多边合作的前景;二是不断产生小的摩擦,呈现非敌非友、不近不离的前景;三是中日关系走向恶化的前景。

用冷静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笔者认为,在未来的10年内,第一种和第三种结果的可能性都不大。

首先,中日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在近期得到圆满解决。

正如日本首相小泉所称,即使解决了靖国神社问题,也要面对教科书、钓鱼岛、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所以不能“屈服”[4]。

另一方面.现在东亚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同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了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

美国是东亚地区的非地缘性大国,而中国早己崛起为大国,亚洲多数国家与中国之间正在形成越来越深入的相亘依存关系。

当今的东亚形势已经没有日本恢复军国主义的可乘之机。

同时,小泉虽然坚持顽固的错误立场,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达到转移国内矛盾,实现政治野心的目的。

前面提到日本右翼势力在日本国内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因此小泉目前的做法在日本国内既得到右翼势力的支持,又被日本广大人民所容忍,从而使之捞取了政治资本。

综上所述,在今后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只能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寻求发展。

1. 中日发展经济关系的前景依然广阔
中日经济关系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广,经济联系程度越来越深。

至今仍然处于上升阶段,有着比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尽管中日双方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双方的资源票赋和发展阶段仍然处于互补阶段,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和根本因素。

中日贸易增长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稳步扩张期。

此外,在产业结构上,两国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利于进一步合作的变化。

两国之间由以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分工为主逐步向传统产业中高附加值甚至高技术产业的分工发展,两国在IT等某些高技术产业中的分工正在进一步展开、在服务业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内分工,这些对今后的进一步经济合作也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中国履行人世承诺也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机。

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和条件,多年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高速发展,迄今仍然有着相当好的友展势头。

“中国特需”已经让日本获益匪浅。

中国入世后,各成员的受益远高于中国。

根据该报告的计算,日本是受益最多的国家,达610亿美元,大大高于美、加、墨三国受益额的总和。

2. 消极因素不容忽视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中也存在着种种消极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如果不能加以合理解决的话,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可以预见,中日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上,仍然将有种种摩擦。

随着日本产业向中国转移,日本国内由于
就业等问题引起的对于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议论会增加,中国经济威胁论也有可能沉渣泛起。

两国的贸易摩擦在一定时期会增加,日本企业由于担心技术优势的丧失而失去市场竞争力会加紧控制技术的转移等。

出于日本自身利益的考虑,日本必然在台湾问题上有所行动。

如果中日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冲突,经济关系受到波及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角色,中日之间究竟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日本在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发展政治影响力的努力也不会改变。

3. 维护和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础。

中日经济合作具有双赢效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双方的利益交融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维护它。

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更应当从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继续发展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

以天津为例,近年来,天津与日本经济联系密切,各种经贸合作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

日本对华贸易额达20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

日本是天津最重要的投资伙伴之一,在众多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列第三位。

天津与日本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天津与神户是中国与日本建立的第一对友好城市。

随后又与四日市和干叶市建立了友城关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天津与日本的贸易、日本对天津的投资以及其它方面交流与合作不断得到发展。

从一个局部反映了中日经济关系相互的依存性。

参考文献
[1] 雷彬, 张晓强主编; 樊振伟,宁殿霞,吕海彦副主编. 形势与政策,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03:第204页.
[2] 张植荣著, 中国对外关系新论: 地缘政治与睦邻外交研究(修订版), 励志出版社, 2008.3, 第196页.
[3] 中国商务部网站,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日本》(2014 年版)/gbzn/upload/riben.pdf.
[4] 天津市商务委员会, 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及展望. 双边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