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问题一:谈谈你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问题二:谈谈你对刘世吾和林震的认识。

一、王蒙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这里简单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作品与王蒙的关系。

“双百方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上。发表时,标题被编辑部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辑的1965年《短篇小说选》时,由作者改回原标题。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时,收入该作品,仍使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标题。它是“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干预生活”的代表作.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之初,曾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但后来被打

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说与作者一起得到平反。

二、刘世吾: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A、“新式官僚主义”说

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由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作家积极干预生活,勇于揭示社会生活矛盾的一个尝试,是现实战斗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

作品围绕组织部对通华麻袋厂党支部事件的处理经过,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有官僚主义作风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当中,作为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刘世吾的形象,刻画尤其受到重视和肯定。

刘世吾的形象的刻画与“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和蜕化变质的王清泉等不同,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性格复杂的、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症

一般的职业病,他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用赵慧文的话来说就是:“刘世吾有一句口头语:就那么回事,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按他自

己的说法,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是一下子战胜‘非’,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见过——党的工作给人的经验本来很多。于是他不再操心,不再爱也不再恨。他取笑缺陷,仅仅是取笑;欣赏成绩,仅仅是欣赏。他满有把握地应付一切,再也不需要虔诚地学习什么,除了拼音文字之类的具体知识。一旦他认为条件成熟需要干一气,他一把把事情抓在手里,教育这个,处理那个,俨然是一切人的上司。凭他的经验和智慧,他当然可以作好一些事,于是他更加自信。”

小说揭示了在刘世吾对事物冷静理智的观察和分析背后的世故与冷漠,一

句“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的口头禅,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哲学思想,共出现四次:

①工作态度:和林震第一次谈话;②生活态度:和林震第一次谈话,谈小说;

③对同志冷漠:基于赵慧文的家庭生活而言;④人生态度,成绩基本论。这一哲学思想尤其华丽在他对待王清泉的问题上:当他一听到林震提起官僚主义者王清泉时,他立刻微笑着问首:“他是在下棋呢还是在打扑克?”林震对他如此了解王清泉感到惊奇,他便漫不经心地说:“他老兄什么时候干什么我都算得出来。”但他对王清泉的问题却觉得“就那么回事”,置若罔闻,不加过问。当韩常新汇报工作时,他听出了漏洞,突然指出:“上次你汇报的情况不是这样!”致使韩常新非常被动,不自然地笑着,但他觉得韩常新的不老实也不过“就那么回事”,也不深入追究。当他了解到韩常新所写的“麻袋厂发展工作简况”不真实时,他大笑起来,说:“老韩……这家伙……真高明……”从笑声里可以看出,他并认为韩常新的行为是对的,但他认为这也不过“就那么回事”,一笑置之。

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消极怠惰,另一方面渗透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漠视。

作品塑造这个形象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露了刘世吾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条件成熟论”、“职业病理论”等等。他的缺点是溶化在他的工作成绩里头的:“就象灰尘飘散在新鲜美好的空气里一样,能看见,能感觉到,但抓不住。”

B、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然而,一旦跳出了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我们会发现,刘世吾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即使是主人公林震本身,对刘世吾的态度和看法也始终都是复杂而矛盾的。如果说林震对韩、王两人的态度是明显的反感和对立,那么他对刘世吾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疑惑、质疑和批判,也包含了理解、同情甚至钦佩的成分,他的内心冲

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体现在这里。

一方面,他对刘世吾的处世态度、工作作风抱有审视和批判的意识,但另一方面,刘世吾身上所具备的许多东西,如处事不惊的沉着、观察分析的冷静理智、传奇般的经历、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等,都是林震并不反感甚至是钦佩的。甚至在对于韩、王这样的干部问题上,刘世吾和林震一样,在心里也很反感,相反对林震则认为“你这个干部好,比韩常新强”。但他又对林震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精神,却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中,除赵彗文外,林震与刘世吾之间有着很深入的思想

和情感交流。在小说中,林震与刘世吾的对话主要有四次(),每一次出场,作者都没有把刘世吾这个人物作单一化处理,尤其是第四次在小饭馆的夜谈,使刘世吾的性格心理及其演变轨迹获得了较为完整和深入的体现。

作者反复强调的刘世吾对文学作品熟悉与喜好,正表明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仍拥有一块理想的田地,这种理想的激情也曾经使他冲动,而现在则被现实与理智牢牢地锁在文学想象的角落里了。这既使林震感到迷惑、惶恐和感伤,又引起他的警惕和质疑,他担心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是否也会被现实所磨灭,他痛苦地探问这种理想与激情是怎样变得淡漠的。

从很多方面看,刘世吾都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并且曾经和林震一样是一个富有激情理想的共产党员,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看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用现实与理智把理想的激情牢牢地锁在文学想象的角落里,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世故与冷漠的刘世吾呢?

这样一个刘世吾,同样的产生于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之间。

林震对刘世吾的审视和批判,包含了作者的严肃思考;而对刘世吾的超越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开始。所以,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至少,从刘世吾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只是对《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外在冲突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完整地体现这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性。

刘世吾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于文艺作品如何表现人民内部茅盾,揭露官僚主义这一严肃课题,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如果说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里的娜斯佳是林震理想中的人生偶像,那么在他具体生活境遇中,刘世吾象征了现实对理想的冲击,或者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林震与刘世吾的根本冲突在于:林震企图用理想去

改造现实,而刘世吾则用现实去否定理想。

三、林震——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展示其心路历程

(成长的小说,成长的挫折与痛苦)

在过去那种阅读和分析的视野里,相对于对刘世吾形象的重视和争议而言,对作为小说叙述人和主要人物的林震形象,虽然也有大致准确的把握,认为他是小说中与刘、韩等人物对立的中心人物,一个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在小说叙述结构中的作用和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则明显地存在被忽视的倾向。

当年对这一形象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一说林震是“党的力量”;一说林震是个狂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